7月29日下午15:00-17:00,深业置地主办、有方承办的尚上讲堂·第3季|肖全——“时代的肖像”讲座,在深业上城举行。 他被称作“中国最好的人像摄影师”,在上世纪九十年纪拍摄了崔健、三毛、顾城等人,成为了那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也正是那一张张文艺界的名人肖像,使得肖全这一名字广为人晓。 与过去拍摄的名人不同,肖全在近年选择了用相机记录普通人的故事。7月29日,肖全携其新近的拍摄作品《时代的肖像》来到尚上讲堂,分享镜头下的普通人面孔。 讲座现场,拍摄:张超 《时代的肖像》的拍摄计划,缘起于2012年,当时肖全接到联合国的公益拍摄项目《2032:我们期待的未来》——肖全拍摄了联合国的亲善大使周迅,以及32个来自全国各地的普通老 百姓,让他们在五分钟的短片里展开想象,畅想20年后的未来生活。 有趣的是,最开始时,导演到街上到处寻找拍摄对象,然而却被人们认为是骗人,没有人相信这件事情是真的。后来慢慢地有人答应拍摄后,才越传越广,越来越多的人报名来参与拍 摄。 《2032:我们期待的未来》 经历了这次的拍摄,肖全开始关注那些出现在日常生活里的普通面孔,深入去追问这些人与城市的关系,与生活的关系,与时代的关系。 2013年起,肖全用了三年的时间,跟踪拍摄了一对姐妹林坦和宛妲。在自然中成长的两个女孩,在镜头下流淌出纯净和灵性。2015年,肖全正式开启了《时代肖像》的拍摄,选择了昆明街头作为自己的第一站。在这里,肖全拍摄了红领巾少先队员、开书店的老板、活跃的文化人、修行的道士、街边的流浪汉,还有宠物店老板娘等等。这些不同年龄、阶层、职业的人,在肖全的镜头里定格呈现。 书店老板,昆明 随后,肖全又来往了洪都、金川、重庆等地,拍摄了更多的普通人。洪都——南昌的一个飞机制造基地,中国的第一架飞机在这个地方升空,历史赋予了该片区异于别处的色彩,肖全在这里拍了《320的光芒》。在四川阿坝的金川,肖全记录了高原山上的面孔《神秘的东女国》 《神秘的东女国》,金川 恰逢重庆直辖建市20周年,肖全在今年将相机的镜头对准了重庆,拍摄了《美丽的重庆女人》。为什么选择了这样的拍摄题材?肖全认为,重庆有火锅,有很多特别的地方,而重庆女人更是这座城市一张特别重要的名片。 《美丽的重庆女人》,重庆 拍摄普通百姓的计划还在持续推进中。南宁、杭州、遵义、成都,还有深圳等等,这些城市都位列肖全接下来的拍摄名单之上。 …
…地点:深业上城T2塔楼32F(深圳市福田区笋岗路与皇岗路西北侧) 主讲人:肖全 1959年生于四川成都,曾在海军航空兵部队飞行4年,被称为“中国最好的肖像摄影师”。 主题:时代的肖像 内容简介 肖全镜头下的崔健,1990年 肖全镜头下的顾城与妻子谢烨,1986年 奥古斯特·桑德(德)是人类肖像摄影的宗师,他在上个世纪初为日耳曼民族拍摄了史诗般的肖像作品。那些人物的光芒至今照耀着世界。成为桑德一样的摄影师,这个秘密一直藏在肖全心里,让他早早地悟到了什么才是最好的肖像摄影。 桑德图片的精髓,就是理解和最大程度地给予拍摄对象足够的尊严。 2012年联合国一个公益的拍摄项目——《我们期望的未来-2032》找到了肖全。最后拍成的图片被联合国传往所有成员国,那本画册也被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收藏。之后各种因缘巧合,2015年肖全在昆明拍摄了《时代的肖像》,将以往的肖像摄影做了一个自然的连接,16年10月底完成了洪都的拍摄,16年12月又拍摄了金川,17年的4月底拍摄重庆的杰出女性,此后成都深圳都向肖全发出邀请。 何为时代的肖像?这些时代的肖像,背后有着什么样的故事?肖全将为我们一一道明。 肖全镜头下的三毛,1990年 肖全镜头下的巩俐,1994年 主办:深业上城 承办:有方空间 注:免费报名,名额350。入场前请准备好报名成功后获得的二维码电子文件,此二维码将作为讲座入场唯一凭证。 拍摄地点:洪都 拍摄地点:昆明 拍摄地点:重庆 报名方式 1.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入讲座报名页面; 2.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进入讲座报名页面。(进入报名页面,点击右下角“我要报名”,填写报名信息,报名成功即可获得二维码电子凭证。) 讲堂简介 “尚上讲堂”创立于2015年,是由深业置地主办、有方承办的民间公益文化活动。目的是为搭建起跨文化、跨门类的公众对话平台,为文化学者、艺术家、建筑师等与民众的直接交流创造空间。 2015 年,首季“尚上讲堂”,建筑师王辉等4位嘉宾,在7、8月的4个周末,进行了4场主题讲座;2016年7、8月,第二季“尚上讲堂”举办,建筑师张永和、胡如珊,艺术家刘小东,作家许知远等4人,做了4场公开演讲。 目前,“尚上讲堂”已经成为暑期深圳重要的公众文化活动,深圳各大主流媒体大篇幅公开报道,来自全国的新媒体报道阅读量累计逾百万。在2017年7、8月,深业置地将继续推进这一民间公益文化活动,推出尚上讲堂第三季。 …
7月22日下午15:00-17:00,深业置地主办、有方承办的尚上讲堂·第3季|马岩松——“建造自然”讲座,在深业上城举行,马岩松分享了他的建筑哲学与思考。以下为讲座全文: 我是马岩松,讲座的主题是“建造自然”。我是建筑师,每天都在建造。关于建造,很多人认为是人工的东西,当我们谈论“建造自然”的时候,很多人会说“你谈的是假的自然,真的自然不好么?”其实,我们眼里能看到的城市环境,都是建造出来的。今天我要讨论的“自然”,指的是建筑师眼中的人造自然的观点。 讲座现场,摄影:张超 城市与自然 作家老舍曾在他的文章中提到,四合院和老北京的城市的美,在于它的“空”。这个“空”里可以发生很多东西,有树、有鸟、有花。有了这一切,才有生活,有了生活就有爱;有了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人和自然之间的感情等等,这些就是城市的核心。“空”让这些东西发生了。 胡同泡泡 MAD在胡同里设计了这一个小的泡泡,一个非常小的、像细胞一样的改造,像是在“空”的角落里生长出来的。大概在2005、2006年,当时整个北京都在讨论奥运会那些非常了不起的大建筑时,我们就想什么样的设计可以表达个人,怎样可以在这么一座非常具有力量、速度的城市中强调个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很多四合院里没有卫生间,这个泡泡的功能是一个卫生间。我们把泡泡放在院子的一个角落。因为用的是一种反射的材料,所以泡泡会反射周边的环境。泡泡的外观是光滑的非常规形状,它并不是一个镜子;当你看到它反射的景象时,并不是把一个现实又重复了一遍,而是“扭曲”了天、地、老房子、新房子、树木,把四合院里的景象变成新的环境。对我来说,胡同泡泡是很个人的东西。当时院子边上有一个外国人邻居,他说怎么可以盖这个泡泡,难道你不知道北京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吗?为什么不建成古典的建筑?我就跟他说“空”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创造出“空”,有非常多的方式,我们用新和老结合做成了“空”。 我当时的想法是让泡泡“生长”,在北京老城的四合院里面,哪里需要卫生间就建一个泡泡,它们就会变成一个一个的泡泡,在这个城市里长起来。它跟老建筑完全不一样,不是老的形态,也没有用传统的材料,构造也跟老的没关系,更重要的是它还跟老建筑形成一个反差,但新和老在胡同里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纽约的曼哈顿(左),中国城市的新商务区(右) 我们将这两张照片合成,左边是纽约的曼哈顿,右边是中国一个城市里的新商务区。它们的模式非常相近,但是这两者相差100年。像纽约、芝加哥这些城市模式发展起来的西方现代主义城市,今天成为了中国很多城市的现代化“范本”。如果说从来没有出现过左边的城市(纽约),再问我们的建筑师、城市规划者们,问他们想建一个什么样的城市、认为未来的城市是什么样,我相信他们的脑子会一片空白。当然纽约是很好的城市,我们去到纽约会觉得它很有活力。但是当把它当成一个现代主义思想遗产的课题时,必须要谈到未来的城市这一话题,包括西方的城市如何转变等,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在2005年前后,MAD在加拿大中标了一座高层建筑。当时中标是一栋楼,建成之后当地人把它叫“梦露大厦”。他们特别喜欢这个建筑,之后又在旁边多建了一幢。“梦露”这个名字不是我起的,历史上好像是第一次有人以一个女人的名字来命名高层建筑。因为其他的高层建筑都更像男性,都是垂直线条的摩天大厦,是力量的象征,都在比谁更高更强更快。但是“梦露大厦”的这个曲线,感觉是在诉说飘动、自然、风、阳光等等。这些想法对我来说是当时的一个感觉,当时最初的时候还没有存在说我对中国的城市有什么看法,或者对西方的城市有什么批判性,我就想建一个高楼让它有自然的感觉。第二栋楼又有点不一样。我们跟甲方说,不可能有“两个梦露”立在那儿,会很怪,于是说服了甲方让第二栋不要重复第一栋。我们将其进行了扭转,从楼上往下看,很多阳台变成露台,阳光可以进到室内。从不同角度看,两栋楼又有点不一样,是呼应的关系。 “梦露大厦”并不是一个螺旋式的建筑,只是每层扭转的角度不一样,形成建筑在飘动、在运动的感觉。两栋楼在一起时,这些曲线之间产生了一种互动。这两栋曲线高层建筑,与居住其中及周边的人们也产生了一种互动。 梦露大厦,加拿大 在“梦露大厦”之后,我在重庆市中心设计了一个高层方案,很遗憾没有建成。它跟“梦露大厦”有些不一样,“梦露大厦”更像是一个雕塑,而这个高层有着生长的感觉,它没有特定的形状,每一层有平台,隔几层就有花园。当我把模型做出来以后,觉得这个建筑更像一个有机体。我第一次把它跟中国传统的山水画联系起来,看到在绘画里面山、水、人和亭子、建筑和人工的道路,有一种共通的感觉——建筑并非只是在建造一座建筑,而是在建造一个整体环境,就像一个画家,他在画一幅山水画时,也没有真正看到山和水,只是在空间里面想象,想象人在自然中的意境,然后用画笔表达出来,想象人跟自然的关系。于是我在想,这个关系能不能放在一个城市的高层建筑里面?虽然这个建筑没建成,但是我觉得它对自己很重要。…
… 主办:深业上城 承办:有方空间 注:免费报名,名额350。入场前请准备好报名成功后获得的二维码电子文件,此二维码将作为讲座入场唯一凭证。 报名方式 1.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入讲座报名页面; 2.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进入讲座报名页面。(进入报名页面,点击右下角“我要报名”,填写报名信息,报名成功即可获得二维码电子凭证。) 主讲人简介 出生于北京的马岩松,被誉为新一代建筑师中最重要的声音和代表,是首位在海外赢得重要标志性建筑的中国建筑师。他致力于探寻建筑的未来之路,倡导把城市的密度、功能和山水意境结合起来,通过重新建立人与自然的情感联系,走向一个全新的、以人的精神为核心的城市文明时代。从2002年设计浮游之岛开始,马岩松以“梦露大厦”、哈尔滨大剧院、胡同泡泡32号、鄂尔多斯博物馆、中国木雕博物馆及假山等充满想象力的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实践着这一未来人居理想的宣言。2014年,马岩松获邀成为芝加哥卢卡斯叙事艺术博物馆首席设计师,成为首位获得海外重要文化地标设计权的中国设计师。同时,他还通过一系列国内外个展、出版物和艺术作品,与公众一起探讨城市与建筑的文化价值。 2006年,马岩松获得纽约建筑联盟青年建筑师奖。2008年,他被ICON杂志评选为全世界 20位最具影响力的青年设计师之一。Fast Company杂志先后评选他为“2009年全球建筑界最具创造力10人”之一以及“2014年全球商界最具创造力100人”之一。2010年,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RIBA)授予他RIBA国际名誉会员,2013年他荣获北京设计周首届D21中国建筑设计青年建筑师奖。2014年他被世界经济论坛评选为“2014世界青年领袖”。其经典作品“梦露大厦” 分获CTBUH颁发的“2012美洲最佳高层建筑”,及EMPORIS颁发的“2013全球最佳摩天楼奖”。 马岩松曾就读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后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并获硕士学位。目前他是北京建筑大学教授,美国南加州大学、清华大学客座教授。 讲堂简介 “尚上讲堂”创立于2015年,是由深业置地主办、有方承办的民间公益文化活动。目的是为搭建起跨文化、跨门类的公众对话平台,为文化学者、艺术家、建筑师等与民众的直接交流创造空间。 2015 年,首季“尚上讲堂”,建筑师王辉等4位嘉宾,在7、8月的4个周末,进行了4场主题讲座;2016年7、8月,第二季“尚上讲堂”举办,建筑师张永和、胡如珊,艺术家刘小东,作家许知远等4人,做了4场公开演讲。 目前,“尚上讲堂”已经成为暑期深圳重要的公众文化活动,深圳各大主流媒体大篇幅公开报道,来自全国的新媒体报道阅读量累计逾百万。在2017年7、8月,深业置地将继续推进这一民间公益文化活动,推出尚上讲堂第三季。…
…——节选“尚上讲堂07·胡如珊讲座:怀想·反思·城市” 5. 《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 奥尔罕 · 帕慕克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彭乐乐 | 百子甲壹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摘一小段“ 十五至十六岁的我,想像自己是描绘伊斯坦布尔街道风貌的印象派画家,画一颗颗卵石是我的最大乐趣。在积极的区议会开始毫不留情地将卵石路铺上柏油之前,城里的出租车和“多姆小巴”(dolmus,共乘出租车)司机对石子路面所造成的损害大表不满。他们也抱怨为下水道、电力、一般维修而进行的挖路工程没完没了。挖路时得把卵石一颗颗撬掉,这让工程无止境地拖下去——尤其当底下发现拜占庭时代的回廊的时候。完工时,我喜欢看工人把一颗颗卵石放回原位——以一种令人陶醉、充满韵律的技术。”作者奥罕·帕慕克曾经在伊斯坦布尔科技大学主修建筑,他的笔下描述的城市独具建筑师的视角,除了对城市本身的描述外,还特别强调了“呼愁”,这本书的文字让我感同身受。 ——节选有方“建筑师在做什么”第107期 6. 《长崎》 【法】埃里克 · 法伊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刘克成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编者按:8月27日下午15:00-17:00,深业置地主办、有方承办的尚上讲堂·第2季 | 许知远——“失败的改革者”讲座,在深业上城举行。以下为讲座全文: 失败的改革者 演讲 | 许知远 边陲之地容易被忽略,但也可能因此带来意外的生机和自由 我对深圳有另一番的情感。深圳处于边陲之地,它有可能被忽略、被遗忘,但也可能因此而带有意外的生机和自由。中国整个历史的主题,都是在边陲和中央之间的纠缠,边陲的兴起和中央的衰落,或中央再次兴起和边陲的衰落,不断地往复交错。三十多年前,这里只是一个渔村,短短的时间内兴起这么多的高楼大厦。身边有一些香港朋友谈到,他们表示非常忧虑,是不是十年之后香港变成深圳的另个一个区。这样的一种新的情绪,是这个时代主要的情绪,背后代表的,是中国重新崛起带来的巨大影响。 三十多年前,当中国刚刚开始改革开放的时候,香港是一个让人神往和惊心动魄的地方,20世纪80年代初的香港代表着一个崭新的世界。经过多年的封闭之后,我们对世界所知甚少,我们对自己所知也甚少,我们过去是一无所知的。 当年,包括袁庚先生在内的那批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者们,他们被迫进行改革而非主动为之,因为他们看到大规模的逃港现象无法压制,人们穿过深圳河的边界时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世界。他们同样是中国人,却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直到今天,当我们叫喊“深圳崛起”的时候,如果坐火车穿过罗湖关口,看到的仍然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香港代表某种更复杂、更细微的元素。在此刻,许多人丧失了探讨的欲望,完全被一个更空洞的概念、更宏大的规模所吸引,而忘记了内在的区别。 十九世纪的中国身处风雨飘摇中,但同时新一代人开始崛起 在19世纪中后叶时,,中国也曾经有过一次巨大的中兴叫“同治中兴”,以同治皇帝命名的一个历史阶段。当时,中国面临内交外困的处境,一方面,从外界来讲,英国人、法国人来到中国的沿海,从1839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到1860年火烧圆明园,在这二十年时间里,中国看到了一个陌生的挑战者从一个陌生的世界到来。但这样的外界的挑战,仍然是边缘性的,他们出现在广州,出现在上海,出现在宁波,出现在舟山群岛,出现在天津,当然也暂时性地进去了北京。另一方面,当时的中国面临的一个更大的挑战,是内部的混乱。从1851年开始的太平天国起义,巨大的农民战争的混乱,席卷了整个南中国,造成了将近5000万人的死亡。 咸丰皇帝在1861年逃到热河时死在了那里,中国身处风雨飘摇之中,但同时新一代人崛起了。一方面,因为咸丰皇帝逃到了热河,恭亲王奕䜣暂时被任命管理看起来已经失效的中央政权。他与西方人打交道时,非常意外地发现,他们竟然也讲道理,并非蛮夷。另一方面,在地方则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胡林翼等人的崛起。他们从自己的省份、自己的家乡招募军队来抵抗太平天国。太平天国真正让他们焦虑的,不是推翻清王朝,而是因为太平天国信仰一种被扭曲的基督教。他们认为这是对儒家社会秩序的巨大的逆反,所以他们要奋力保护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宗教。 从1860年之后,大约有二十年的时间,中国达成了一种新的奇异的平衡——政权被摧毁,大量人口被消耗,而消耗人口意味着新的空间涌现出来,因为之前的18世纪中国人口从一亿多增长到了四亿,人口的压力意味着生存压力,导致各种新的问题。大平天国消耗了大量的人口,土地重新被开垦。当时从中央到地方实行一个新的政策,某种意义上,像是改革开放。当时,中央在北京建立了总理衙门。在此之前,中国对世界实行的是朝贡系统,通过理藩院这一部门对外联系。外国人两三年来朝贡一次,主要是做贸易,朝鲜人会带着高丽参,缅甸人、越南人也会带着自己的特产过来北京交易,某种意义上就是现在的“广交会”。当时中国的世界是有着鲜明的等级,外面是外夷的世界,接着是藩属的世界,再是更远的世界,这是中国人的世界图景。 1861年时,突然成立了外交部前身的总理衙门。在中央,创办了同文馆,学习其他语言,培养外交人才,理解西方的理念。在地方,从曾国藩到李鸿章,他们创办了新的轮船公司,新的兵工厂,培养人才,这些新的力量开始零星地出现了。 在这同时,欧美世界也转入自己的混乱当中。美国人忙于消化自己南北战争的后遗症,欧洲在争夺非洲的同时,内部出现新的混乱,他们没有心思把精力放在亚洲。当时的国际系统是一个相对和平的系统,而同时中国内部正在进行一次伟大的更新。从1860年初开始,持续了近二十年的时间,到1880年中叶的时候,中国以一种新的姿态展现在世界面前,整个世界对中国有了一种新的惊叹。 …
尚上讲堂·第2季 | 第四场 许知远:失败的改革者 时间:2016年8月27日 15:00—17:00 地点:深业上城展示中心4层(深圳市福田中心区北皇岗路与笋岗路交汇处北侧) 主讲人:许知远 作家,出版人,“单向空间”创始人、CEO 内容简介: 探讨19世纪沿海中国几位知识分子对于中国变革的看法。 主办:深业上城 协办:有方空间 注:免费报名,名额350人。入场前请准备好报名成功后获得的二维码电子或打印文件,此二维码将作为讲座入场唯一凭证。 报名方式: 1.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入讲座报名页面; 2.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进入讲座报名页面。(进入报名页面,点击右下角“我要报名”,填写报名信息,报名成功即可获得二维码电子凭证。) 主讲人简介 许知远 作家,出版的作品包括《祖国的陌生人》、《一个游荡者的世界》、《抗争者》等,他最近的一本书《纸老虎》入选英国《每日电讯报》2015年最佳时政书籍。他是北京著名的人文书店单向空间的创办人,《东方历史评论》主编。他还是剑桥大学与伯克利大学的访问学者,美中关系委员会与BMW Stiftung基金会评选出的青年领袖。 讲堂简介 “尚上讲堂”由深业置地主办,旨在通过文化与艺术系列公益讲堂的形式,为艺术家与民众之间进行的交流创造空间,搭建起跨文化、跨门类的对话平台,并使艺术家与感兴趣的公众之间的深入沟通成为可能。 2015年8月,总建筑面积达120万平方米的深圳综合体——深业上城Upper Hills,推出“尚上讲堂”系列公益讲座,共4场。包括建筑、古典音乐、当代艺术、书籍设计四个主题。首季活动吸引了总计上千名公众到场参加,反响热烈。 2016年,第二季“尚上讲堂”在第一季的基础上再升级,强化了讲堂主题和质量,旨在成为珠三角地区的公共文化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