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承德博物馆:与自然融合,于历史重生 / 天津华汇工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承德博物馆:与自然融合,于历史重生 / 天津华汇工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编辑:原源 | 2020.05.18 14:17
场地主入口看下沉庭院  摄影:魏刚

设计单位 天津华汇工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方案主创  周恺

项目地点  河北省承德市

建成年份  2019年

建筑面积  25163平方米

撰撰文文  周恺、吕俊杰

 

 

原文刊载于《建筑学报》2020年03+04期,总第618期。


 

2014年,我们接到了承德博物馆的设计项目。承德自清代起建设夏季行宫,大规模的皇家宫殿建筑群“避暑山庄”,与融合蒙、藏、维等多民族建筑艺术特征的“外八庙”,如今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京蒙辽交接的地理位置以及承德丰富的地貌,因山就水、融合南北造园艺术精华的景观配置,使避暑山庄享有“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范例”的盛誉。能在这样一个具有特殊历史背景和环境特色的场所内建设博物馆,是一个非常宝贵也充满挑战的机会。

 

摄影:魏刚
意境营造:下沉庭院、油松与远山  摄影:魏刚
下沉庭院与架在空中的“桥”  摄影:魏刚

博物馆雪景  摄影:魏刚

 

1  “藏”起来的建筑——观景平台

事实上,早在2008年我们就开始这个项目了。当时的基地与避暑山庄紧邻,但并非文物保护区,设计的自由度相对较高。经过几轮设计调整后,方案得到认可并进入施工阶段,但由于业主方面某些特殊原因,项目被迫中止。直到6年后,项目才重新启动,但这时政府认为之前选址的位置敏感,决定异址并重新委托我们进行设计。

 

新址位于山庄东北侧的狮子沟区域,西临普宁路,南接北区迎宾路。与原址相比,新址与避暑山庄的距离较远,但从大的区位关系来看,这一选址其实更为敏感。地块被避暑山庄与外八庙“环抱”——北临普宁寺,南靠避暑山庄,西望须弥福寿之庙及普陀宗乘之庙,东眺磬锤峰与安远庙,属于三级文物保护区,受国家文物局、河北省文物局等文物保护单位的层层制约;设计的限制条件也更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建筑限高7米。

 

区位  ©天津华汇

在庞大的文化背景下,我们首先明确的就是对历史与自然的尊重,希望以一种谦逊的态度将建筑融入环境之中。

 

首先是主动对建设场所进行调整与组织。我们将基地整体下挖6米,形成一个如同地面的下沉庭院,消除了常规地下空间的封闭感,为建筑提供了更好的采光及通风条件。在下沉庭院边缘,受承德古建筑中常见的空间处理手法“台地”的启发,也结合地势做了层层跌落的台地,再用多组宽窄不一的坡道、台阶,通过折返转向将它们联系起来,“顺其自然,行所无事,因地之势,度土之宜”。在梯段和坡段间,布置高低变化的清水混凝土片墙,让人在“拾级而下”的过程中,如同考古一般,不断发现、感受庭院空间和景致的变化。在基地东南角还有两段具有传统特点的礓坡道,将6米的高差联系起来,既顺应地势,也方便一些大型展品的运送。

 

建筑从新的“地面”起,向上布置两层,这样出地面的部分可以控制在7米以内,仿佛“藏”在环境中一样;再通过对观览路线的设计,将人们引向以往容易被忽略的屋顶空间,远眺周边的文物古迹。这时,建筑又低调地转变为城市的观景平台。

 

展馆屋顶观景平台  摄影:魏刚
檐下远望  摄影:魏刚

 

2  “借景”——延续的环境

在充分研究基地与周边环境的对位关系后,决定将基地东侧3千米的自然景观“磬锤峰”纳入视线设计中,并结合它进行场地布局。

 

项目与周边景观的对位关系  ©天津华汇

首先是入口空间序列的组织。以场地的人行主入口与“磬锤峰”之间的视觉通廊为景观中轴线。步行进入场地后,沿此轴拾级而上,升高1.2米后再向前为圆形广场。广场用锈钢板焊搭的透空景观墙围合,在迎向主入口人流的一侧开低矮宽阔的洞口,使人在刚进入场地时并不能马上看到远处的景观,但影影绰绰的景色却吸引着人们。只有走进广场后,景观墙另一侧收窄升高的洞口,才如取景框一般,将磬锤峰框选出来,令人豁然开朗。广场后方轴线两侧分置附属服务建筑和与之等高的景观墙,更强化了取景框的效果。欲扬先抑的手法形成丰富的视觉层次和空间序列,也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美学中就有的“借景”理念。

 

西侧鸟瞰  摄影:魏刚

北侧地面停车场则结合基地中的排洪沟共同设计,将原本呈断崖式的河床北侧削切,提高泄洪能力的同时,更形成一个景观缓坡。结合缓坡布置了几条观景步道,在行走的高低起伏间,避暑山庄、外八庙、磬锤峰等景观又被我们“借”了进来。

 

庭院与框景  摄影:魏刚

 

3  “考古意趣”——园林化布局

根据不同的功能属性和动静分区,设计将建筑化整为零,以组群的形式削弱原本庞大的体量。

 

流线、视线分析  ©天津华汇
功能分析  ©天津华汇

下沉庭院中建筑间的景观布置延续了山庄的园林意境。在景观中轴线上,参考避暑山庄主入口丽正门内中轴的铺地形式,中心是5列错缝铺砌的大方砖,两侧分别是两横一竖的条石及丁砖勾边;庭院内同样以大方砖为主,或对缝、或错缝,过渡空间辅以条石错缝铺砌;在特殊节点如入口圆形广场和内庭院采用钉石。景观有山庄常见的油松、草坪和水面,局部点缀竹丛,安静雅致。在入口左侧的下沉庭院中,10棵油松的树穴也借用了山庄内常见的八角形轮廓。

 

下沉庭院  摄影:魏刚

下沉庭院也使得原本地面的交通路径变成了架在空中的桥,形成了丰富的立体空间效果。园林化的布局,为游客和工作人员提供了舒适的驻足空间和行走体验。

 

下沉庭院局部  摄影:魏刚
摄影:魏刚

 

4  “小中见大,咫尺山林”——展馆内庭院

承德紧邻蒙辽,有草原、有森林。清朝统治者作为“马背上的民族”,历年都会到承德北部的木兰围场进行秋狝。因此我们提取了马蹄元素,在展馆的中心藏了一个直通地下一层的马蹄形状的室外庭院。庭院内点缀了两棵油松,以“小中见大、咫尺山林”的姿态将皇家园林的意境纳入展陈之列,寄情于景。

 

马蹄形内庭院  摄影:魏刚
展厅回廊看内庭院  摄影:魏刚

庭院并非上下等宽,在一层地面的高度,沿马蹄形的弧边从室内延伸出一圈宽度不等的挑廊,半覆盖在庭院上方,从而形成另一个较小且转向的马蹄形轮廓。挑廊承托着一池静水,点缀几块山石,创造出一种静谧深沉的氛围,在冬日亦可将皑皑雪景引入室内。两个马蹄形不仅为上下层空间提供了不同的景色,更在人们视野中形成“步移景异”的空间交错感。确定内院形式后,我们还以“双马蹄”形为母题,在建筑内部各展厅的门上设计了内凹的门把手。

 

双马蹄形庭院  摄影:魏刚
双马蹄形门把手  摄影:魏刚

 

5  “藏”起来的空间——特殊的室内布局

建筑内还有几条规整的附属空间,将设备机房、卫生间等集中“藏”了起来,形成了从内到外(庭院→回廊→服务带→展厅)层层套叠的布局,使观展流线、后勤服务流线、管网布线等都更为便捷合理。一层回廊是玻璃顶,再用木纹金属格栅进行吊顶,经过格栅的细密过滤,天光也柔和了起来。

 

扶梯偏置于展厅北侧的实墙之后,也是“藏”起来的,避免扶梯破坏博物馆宁静雅致的气氛。建筑内的另外3部通往屋顶和地下的直梯也是用一种“藏”的理念,避开对中心庭院的干扰。这些垂直交通最终形成两个主要的观展方向:向内、向下参观特定的展品,向上、向外欣赏生动的“世界文化遗产”——这一条件为这个项目带来了最大的不同。

 

楼梯间的光斑  摄影:魏刚

室内  摄影:魏刚

 

6  “就地取材”——历史的传承

避暑山庄虽为皇家宫苑,但其营造宗旨却是“宁拙舍巧”,建筑风格不同于紫禁城,少有反复雕琢的痕迹。我们也希望在博物馆中沿袭这种恢弘大气的神韵。

 

当地文物保护规划要求,新建筑色彩以灰色系为主,这与我们对建筑的低调定位不谋而合。本着一贯坚持的“就地取材”的原则,团队调研了承德当地的鹦鹉岩、红砂岩、虎皮墙、大青砖,又对比了非本地的火山岩,最终确定了色质与古建相近、耐久性好、且量大经济的“承德绿”(也称“燕山绿”)石材作为建筑外沿材料。

 

不同于常规的干挂或贴面做法,我们将石材切割成595×95×115毫米的条状,在外墙体保温层的外侧,按照古代大青砖的形式进行拉筋砌筑,既呼应古建筑的肌理,又在石料的尺度上有所突破。

 

建筑内墙面以保留工人涂抹痕迹的艺术批挡为主,呼应自然野趣。

 

建筑局部  摄影:魏刚

 

7  “新”的设计语言——传统的转译

在传承历史的同时,我们还希望用“新”的设计语言来表现当下时代的艺术特质。

 

清统治者信奉喇嘛教,在避暑山庄外建了许多西藏制式的庙宇,这种大规模的藏式建筑群在藏区外独一无二,可谓是承德最特殊的建筑形式。我们将藏式建筑中经典的梯形窗抽象为新的设计语言,在立面和构造等细节方面为建筑注入活力和时代气息。

 

例如,在砌筑墙面上结合承托石材的结构体系用清水混凝土勾勒出间距不等的水平线条,然后在水平线条间嵌入左右倾斜的成品水泥条,打断原本规则的砌筑肌理。

 

又如,在西侧沿街高出道路标高的立面,用玻璃纤维增强水泥(GRC)做成“大梯形套小梯形”的模块化镂空装饰板,再将它们排列拼接形成一整面透空的花格墙,也在一定程度上隐喻古建筑的窗棂。花格下面是清水混凝土墙,如同图底一般,以简洁纯粹的形式凸显着上半部分的搭接变化。白天花格可以将光线引入,照亮内部的楼梯;当夜幕降临,灯光又从花格渗出,真实的墙面仿佛消失了,仅留下一片朦胧的光幕。

 

花格墙与磬锤峰  摄影:魏刚
花格墙夜景  摄影:魏刚

此外,梯形元素还被用在圆形广场的景观墙上。值得一提的是,“圆”并非我们的本意,而是在项目规划阶段,甲方就明确要求建筑中必须有圆形体量,以呼应承德“多民族统一的象征”的历史。故此我们采用了这种“虚”的形式,既满足了规划要求,还巧妙地化解了景观中轴与建筑主入口之间的角度转换。

 

摄影:魏刚

 

8  结语

设计过程中曾经出现一个小插曲,甲方一度非常希望在建筑上扣一个民族形式的“大屋顶”,以与古建筑相似的形态来代表对历史的传承。我们对此坚决反对,理由有两点,一是“藏”:在“世遗”包围的场地盖房子,希望以最谦逊的态度去表达对历史的尊重,所以通过下挖创造了新的空间,将建筑“藏”在环境中,再把屋顶转变为城市的观景平台,让建筑在融入环境的同时,又能够反过来表现环境(这也与我们一直以来坚持的建筑与场所相融的设计理念相吻合)。二是“新”:希望将历史与传统元素抽象转化为“新”的建筑语言,以平屋面结合玻璃顶的方式适度表达新的风格,创造当代建筑艺术的韵味,与传统形成一种精神上的对话。事实上,这两点自始至终贯穿在整个项目之中,即本文标题“与自然融合,于历史重生”。

 

谦逊的建筑  摄影:魏刚

 

设计图纸  ▽

总平面  ©天津华汇
一层平面  ©天津华汇
地下一层平面  ©天津华汇
A-A剖面  ©天津华汇
B-B剖面  ©天津华汇
外檐详图  ©天津华汇

 

完整项目信息

设计单位:天津华汇工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方案主创:周恺

项目地点:河北省承德市

设计:2014-2018

竣工:2019

业主:承德民族团结清文化展览馆暨承德市博物馆工程筹建处

设计团队:

设计建筑:王建平、唐敏、黄彧晖、高洪波

设计结构:毛文俊

设计景观:黄文亮

设计室内:沈薇

基地面积:54088平方米

建筑面积:25163平方米

结构形式:框架结构

摄影:魏刚

 


 

 

本文由天津华汇工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授权有方发布,原文刊载于《建筑学报》2020年03+04期,总第618期。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关键词:
2019
博物馆
周恺
展览馆
河北省承德市
项目
1
参与评论
最新评论

观雪

4年前

承德人赞一个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