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近北海、位于易北河畔的汉堡,是北德经济文化和生活水平最高的城市。便利的水路交通和优沃的港口资源,让汉堡在12—15世纪时以自由市的身份,与吕贝克、不来梅等其他城市组成汉莎联盟;鼎盛之时,汉莎联盟垄断了从北海到波罗的海的海上贸易,风光一时无二。
虽然汉莎联盟如今已不在,但汉堡并没有没落。依托德国强劲的外向型经济和自身优越的地理位置——深入内陆的易北河港口,直到今天,汉堡依然是欧洲第二大港口。
港口文化,是汉堡城市最大的文化特色。从古至今,水和商业两大元素,共同塑造了汉堡,也塑造了这座城市里的建筑。作为当下欧洲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城市之一,汉堡有大量雄心勃勃的建设项目在规划和建设之中。发展速度之快,在欧洲范围内鲜有匹敌。
汉堡建筑漫游地图(编者绘)
01
仓库城与智利大厦
Speicherstadt & Chilehaus
Fritz Hoeger,1924年(智利大厦);Carl Johann Christian Zimmermann,1927年(仓库城)
为了保持城市经济的部分独立和以欧洲自由港的地位存在,汉堡与德意志帝国于1881年签订条约,在城区外易北河的一块滩涂上,建立新的自由贸易区和免税港。源源不绝的航运和滚滚的金钱让港区有需求和财力建立起一片恢弘的城区和宏伟的建筑,这就是仓库城。
1883年起,在当时的市政总工程师安德赫亚斯·迈耶(Andreas Meyer)的指挥下,以木桩地基为基础,以红砖为主要材料,以砖构哥特复兴为主要风格,港区内大兴土木。经过几十年发展,到1927年,仓库城已经形成了一个面积达30万平方米,集商业、存储、办公、居住于一体的港口城区。“二战”期间部分城区虽然遭受战火,整体风貌依然保存了下来,战后又经过整体保护和重建,让仓库城和其后代表的历史和文化重现光彩。
仓库城和附属设施中最具艺术价值和代表性的建筑,无疑是位于运河河畔的智利大厦。这是一座美轮美奂的砖构建筑,长久以来都被视为汉堡市地标之一。建筑师弗里兹·霍格(Fritz Hoeger)设计了这座精美的建筑,以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表面以砖为材料砌筑了繁复而精美的装饰,呈现出一种强烈的表现主义风格。霍格用毫不保留的手法,将砖作为一种模块化建筑材料,在这座建筑上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了“砖性”,令人赞美。2015年,智利大厦及其所在的港区、与仓库城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02
易北河爱乐厅
Elbphilharmonie
Herzog & de Meuron,2017
汉堡新城从规划开始,就希望把位于港区西侧端头Kaispeicher A所在的地块,打造成一个新的地标。地块上原本的建筑是战后德国建筑师沃纳·卡尔摩根(Werner Kallmorgen)的作品。经过一番波折,Kaispeicher A改造工程由瑞士建筑师、普奖得主赫尔佐格与德梅隆设计完成。旧有的砖建筑被用作音乐厅的基座和停车库,其上加建了一个巨大的玻璃体,以容纳一大一小两个音乐厅,以及围绕在音乐厅周围的高级公寓和酒店等功能。
新老建筑之间,位于37米的高处,是一个被称为“广场”的公共空间,同时也是音乐厅门厅所在的位置。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延伸,一个82米长的电梯把游客直接从街道引导至此。
新建筑屋顶造型优美,如海风中鼓起的风帆,代表着一个从大航海时代而来的港口大都市的雄心。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建筑从立项开始就深陷争议的旋涡之中。工程总造价从最初的9200万欧元增长到了8.66亿欧元,让汉堡市政府苦不堪言。项目几经波折,最终在2017年初完工,与公众见面。
03
汉堡新城
HafenCity
KCAP,ASTOC,2000年至今(预计2025年完工)
汉堡市中心的发展一直是围绕着一大一小两个美丽的阿斯尔特湖展开的。千禧年之际,汉堡市政府筹划了一个雄心勃勃的新城开发计划,希望将城市生活的重心转向南部的易北河。1999年4月,港口新城规划竞赛结果公布,德国Kees Christianne和荷兰ASTOC两家公司组成的联合体赢得项目。在方案中,建筑师并没有选择推倒重来,而是以融合再生的手法,将原有码头景观、仓库建筑、废弃的货运吊车等现存的元素保留下来,并与新城相协调。
按照规划,港口新城面积达157公顷,其中包括127公顷的陆地和30公顷的水域面积,汉堡内城面积被扩大了近40%。在这片土地上,规划的建筑面积有232万平方米,其中办公占48%,科研教育文化休闲等占13%,商业占9%,居住占30%。汉堡希望通过功能混合,将港口新城打造成一个兼具历史与现代、活力与文化且可持续发展的高质量城市空间。
新城开发从2001年正式开始,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和经营,已初具规模。汉堡也借新城的发展,成为欧洲范围内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
04
联合利华总部
Unilever Headquarters
Behnisch Architekten,2009
联合利华面向德国、奥地利和瑞士的新总部大楼位于汉堡易北河畔的海港新城,它标志着从市中心到游船码头和海滨长廊路线的终点。新建筑面向城市和市民开放:在一层,行人可以选择在咖啡馆里或者水疗中心放松。
设计的核心是建筑内部宽敞而阳光充足的中庭。就像在城市中一样,桥梁、坡道和台阶相互连接着这处中心空间。在这里人们可以见面、交谈、享受鼓舞人心的氛围。
05
汉堡帝王河畔酒店
Empire Riverside Hotel
David Chipperfield Architects,2007
帝王河畔酒店由3个相互关联的结构组成:酒店塔楼、L形裙房,以及被称为“Brauhaus”的办公和商业建筑。酒店由包含着328个房间的塔楼和一个L形的裙房组合而成。酒店塔楼苗条笔直的造型,与邻近的圣米歇尔教堂塔楼一起,构成了汉堡港口新的天际线。
建筑由一种均质的网格所组成,这种处理手法出现在奇普菲尔德很多的项目当中。网格由预制立面构件组成,表面材料为铜。根据建筑师的说法,随着时间的推移,铜会慢慢失去光泽,变得“与周围的以红砖为主的建筑相协调”。室内则以烟熏色的橡木和黑色的水磨石为主,设计师为了追求一种凝重沉稳之美,也和建筑的整体造型风格相协调。
06
汉堡当代艺术博物馆
Extension Building of the Hamburg Kunsthalle
Oswald Mathias Ungers,1995
博物馆由三个时期(1869、1919、1995)建造的三栋建筑组成,其中以奥斯瓦尔德·马蒂亚斯·翁格尔斯设计完成的当代艺术博物馆最为著名,这也是德国建筑师的代表作之一。
设计呈现为平面36米见方、高20米的白色建筑,矗立在连接老馆的台地之上,整体呈现出翁格尔斯心中最纯净的一种形态——方块(kubus)。用翁格尔斯自己的话说:“我不追求更多,我只追求更少。”
建筑平面呈“回”字形,围绕中庭的是交通盒和辅助空间,靠近外侧的是展厅。这种布置兼顾了功能上的实用性和形式上的美感,本身也是对建筑语言在内在空间上的延续。作为德国新理性主义的代表人物,翁格尔斯强调作品的简洁性、功能性和几何构成。他通过一个方格网把建筑切分为细小的单元体,再通过不同的形式语言对这些单元体进行组合,统一中富有变化,体系完备而不僵化。这种对于秩序的强调,来源于现代主义的理性传统,而翁格尔斯又在形式美的法则和空间类型上,寻找到一种向古典递归的方法,体现原型之美。建筑的整体布局仿佛是对意大利梅萨涅的腓特烈二世宫殿的现代演绎。
07
青年音乐学校
Youth Music School
EMBT,2000;2011加建
场地上现有的树木定义了项目的框架。建筑位于这些树木之间,树木的体积质量与新学校的透明立面相结合,立面的后方是学生的等候区。学校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个公共区域(咖啡馆、报告厅等)和一个私人区域(教室、行政办公室等),它们由一个公共入口连接,该入口也可以单独使用。
咖啡馆面向庭院开放,教师办公室也可以连接到咖啡馆。出于功能和声学方面的考虑,教室与行政区域在不同楼层分开。外墙的材料是黄色和红色的砖,以及带有彩色金属面板的钢与玻璃的结合。
2011年EMBT又为学校进行了扩建,新的礼堂位于老学校和新学校之间的狭窄空间内。建筑师在两者之间创建了一个新的通道。折叠的入口屋顶覆盖了门厅,并与上层现有音乐学校的坡道相连。
08
多媒体中心
Multimedia Centre
Foster + Partners,1999
由普奖得主福斯特的事务所设计的新办公大楼通过一个三层高的媒体广场与现有的媒体中心连接,也可以由此进入后方的住宅。商店排在建筑临街一侧,五层办公空间则被安排在上层,中间是贯穿整个街区长度的8米宽中庭。通过媒体广场的宽阔楼梯可进入中庭,这里可以作为人们会面交流的场所。临街的办公室采用自然通风,中庭周围的办公室则通过地板出风口引入置换空气进行通风。
为了降低能源消耗,来自办公室相对清洁的回风被再次用于中庭的加热与通风。所有设施都集成在活动地板内,因此不需要吊顶;这使得混凝土楼板可以通过其固有的热质量帮助建筑实现被动温度控制,此外也创造了3米的天花板高度,使得办公体验更加舒适。
09
gmp建筑事务所总部
gmp office, Harburg
gmp,1990
作为德国当代最杰出的建筑事务所之一,gmp由两位创始人曼哈德·冯·格康和福尔克温·玛格于1965年共同成立。1990年落成的事务所总部建筑,与gmp设计建造的那些大型项目相比,看上去毫不起眼,于gmp而言却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项目。不仅仅因为它出于冯·格康自己之手,更加因为gmp希望用这个项目来展示他们的理念。
新落成的建筑坐落在易北河畔的山丘之上,如同一个楔子插入山体。虽然主要是办公楼,但是它更像是一个综合体,集合了居住、餐饮、办公和文化设施等诸多功能——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微型城市”。在建筑的一侧,还通过一个小型的公共广场将宏大壮美的易北河纳入其中,成为建筑的风景。
汉堡是欧洲第二大港口,而这个建筑位于汉堡易北河畔一侧,有意模拟了轮船的意象。驾驶舱般矗立在船头的是一个层层收缩的圆形露台,其造型与背面临街的古典建筑遥相呼应。螺旋楼梯上是一个开敞会议室,可以欣赏易北河全景。建筑师工作室位于与会议室相连接的纵向主翼上。顶楼是一间大绘图室,弧形屋顶和外露的钢结构共同构成统一而个性的工作空间。玻璃通道将人们引入一个开敞空间,在这里阳光可以通过天窗射入底层车库,在夜晚,内外相映生辉,营造出特殊的空间氛围。
10
IBA国际建筑博览会实验区
Internationale Bauausstellung
2007—2013(第一阶段)
21世纪伊始,汉堡提出了一个以“汉堡,未来都市”为口号的、面向新世纪的未来都市计划。其中备受瞩目的两个项目,是针对滨水空间开展的汉堡新城项目(Hafencity)和针对内城改造的国际建筑展(IBA Hamburg)。
IBA项目第一个阶段跨度为2007—2013年,在汉堡易北河以南3500公顷的土地上,规划了70个不同大小、规模和属性的建筑,分别从社会、文化、新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等角度探索未来都市的可能性。项目主要分布在威廉斯堡(Wilhelmsburg)、威德尔(Veddel)和哈尔堡内陆港口(Binnenhafen von Harburg)三个区域。其中以威廉斯堡最具代表性。
威廉斯堡城区分为智能材料(Smart Material)、经济价格(Smart Price)、混合住宅(HybridHouses)和滨水住宅(Water Houses)四大区域。每个区域旨在以不同的主题,通过不同的手法和方式,研究建筑与未来都市的可能性。整个威廉斯堡中心区在2013年建造完毕,伴随着新城的开放,新的工作岗位、高质量的居住条件和优美的生态环境,让它从曾经的“价值洼地”变成了如今具有活力和吸引力的一片新型城区。
参考资料:
唐杰,《包豪斯百年:德国建筑的源与流》,2018,有方
本文编排版权归有方所有。图片版权归摄影师或来源机构所有。若有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及时和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联系邮箱:info@archiposition.com
上一篇:Teemaa茶空间:传递茶文化的质朴与精致 / Yatofu Creatives
下一篇:地下的流光之舞:上海地铁14号线豫园站 / 行之建筑设计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