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常熟灶间之家:日常的物件 / 陆少波

常熟灶间之家:日常的物件 / 陆少波
编辑:陈娅凡 | 2020.03.17 14:34
树院  摄影:肖潇

项目地点  江苏省常熟市

师呀  陆少波

建设时间  2019年

占地面积  271平方米

滴滴文  陆少波


新浏河接老浏河,一片平沙水不波。

谁信江南似江北,小车轧轧路旁多。

                                                       ——清,沈学炜,《娄江竹枝词十首》

 

日常的现实

 

灶间之家是我改造的故乡自宅,位于江苏省常熟市东北部的一个小村,沿着村落边的道路可往南经由太仓、昆山直抵上海,往北能到达长江南岸,是江南水乡中极为普通的一座住宅。

 

常熟乡村传统的农田地景  ©陆少波
灶间之家区位图  ©陆少波

我们眼前所见的常熟水乡空间是历经数代开垦与改造,各种社会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今的乡村空间呈现出杂乱无序的状态,近年开发的高层住宅区、不同年代的工业和物流建筑、独栋住宅和农田水网直接重叠并置在一起,这些景象很难让人联想到概念中的“江南”鱼米水乡,换言之这才是现实中的日常“江南”乡村。

 

几年前当地政府开始重新允许翻建农宅,周边邻居开始逐渐拆旧建新,我家的旧屋翻新也被提上日程。回看当地的独栋农宅,从1949年开始的空间构成特征历经多次变化,从祖父母辈到父母辈,再到自己的三个代人,恰好与空间构成类型的变化与对应。院子是乡村生活的重要空间,这也是大部分建筑研究中关注的内容,由此可以把传统到当下的住宅分类为三代住宅类型:院落型住宅、自由院型住宅和无院型住宅。我家的农宅则属于第二代的自由院型住宅,有一个不规则锯齿状的院子。

 

鸟瞰灶间之家与周边环境  摄影:肖潇
三代住宅类型演变  ©陆少波

 

按照三代住宅的分类,设想的自宅改造应该被归为第三代住宅,但是第三代的无院住宅的类型需要用一种批判性的视角去重新审视。本应是乡村日常生活重要场所的院子被不断挤压,如何强化院子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是我会优先想到的设计议题。在现有的不规则院子基础上重新划分和改造院子有很多可能性,如何在这些空间构成中选择判断优劣却让自己颇为踟蹰。

 

自宅不规则院子的空间构成元素为砖混结构柱、预制混凝土悬挑阳台、现代化的厨房,同时也保留着传统乡土社会的堂屋、灶间和水井,以及装饰繁复的屋脊。这既非完全旧制的田园农宅,也非彻底现代家居化的新式住宅,无法用清晰明了的空间概念去审视分析这座住宅,或者说这种不同时代叠加的痕迹才是真实的乡村住宅。

 

自宅原状  ©陆少波
原状灶间与院子  ©陆少波

厨房与灶间

 

某日在苏州沧浪亭参观时,偶然见到中国早期现代画家颜文樑在1920年描绘江南地区传统灶间场景的“厨房”,改造的思绪才逐渐梳理出来。画中的光线透过花格窗进入灶间,没有明确形态的光线弥漫于场所之中,儿童在灶间消磨时光。家中各种日常的物件并置层叠,明确的空间透视被消解,成为一个自由并充满着生活气息的场所。在这里的主角并非只是空间,更多是满溢着日常记忆的生活物件。

 

厨房,颜文樑,1920,纸本粉画,出自《颜文樑》  图源:网络

“厨房”让我想到曾经犹豫的一稿方案,院中灶间附属房的双坡顶被改成现在设计师喜爱的单坡顶,空间与院子的关系是变得更有趣,但仍旧觉得缺失了某些内容。后来在请泥瓦匠修补破损的灶台时,他们讲到传统的灶台上都曾绘有寓意八仙过海、富贵吉祥的墨画,加上装饰的灶台才是乡土社会中具有神性的物件。借由这些插曲我开始反思建筑设计的既有方法,抽象的空间不会指向具体的生活,而具有文化意义的物件才是连接空间与生活的重要媒介。

 

常熟地区农宅的灶间是和餐厅混合在一起使用的,当地人称之为“灶下”,传统的灶台既满足了煮饭烧菜的功能,又需要预留空间给生火的作物秸秆,灶台的凹龛同时兼具祭祀灶神的作用。生活中的家长里短常常发生在这一略显局促的房间之中,我童年时期关于家庭的大部分记忆都与灶间相关。家中仍旧保留的灶间位于院子东北角的附属小屋,仅仅18平方米的灶台蕴含着改变占地271平方米住宅的空间感知潜力,命名为“灶间之家”在这时被明确。

 

改造后会绘有吉祥墨画的灶台  摄影:肖潇
灶间与院子改造草图  ©陆少波

借由灶间之家的命名勾起了自己居住的记忆,各种物件的纷杂痕迹也值得铭刻。主院的榆树已有40来年历史,桂花树也有20多年时日,树荫下是夏日家人乘凉的好去处,秋天桂花开放的时候满院花香,院中水井则和洗衣杂活、四季生活的记忆联系在一起。

 

物件与建造

 

脚踏富贵地,手攀楠木紫扶梯。

脚踏楼梯步步高,手折花树采仙桃。

采个仙桃何处用,今日上梁献蟠桃。

                                ——常熟地区的抛梁歌

 

生活物件成为改造设计的核心,并期待由此呈现出一种自由闲散的空间感知。灶间另一侧的储藏间的一半屋顶被去除,成为一个小院和半室外的檐下空间,与主院联系在一起,这并非从形式的美丑来考虑的策略。最初提出减少建筑面积的改造方式的时候,父母极为不解,在当地为了获得更多潜在拆迁补偿的面积至上原则下这一举动定然是不可理喻的,但是这样的改造能够让住宅中的物件的意义变得更为重要。

 

院子改造草图  ©陆少波

去除部分屋顶的轻巧动作,让附属小屋的灶间由原来的尽端空间变成为整个院子的中心。另外通过不同的动作让院中的树木、水井等物件成为空间的主角,旧宅的主院——巷弄的庭院空间构成被改变为,巷院、屋院、树院、井院的空间构成。同时内外的界限不被明确限定,灶台、水井等物件和院中的植被共同组成了富有生活气息的场所,营造出微弱分隔但又自由连续的空间感知。

 

原状一层平面  ©陆少波
改造后的一层平面  ©陆少波

原来的灶间入口改为窗,入口更换到新增的小院,拉长流线。灶间四个立面不同的门窗营造出灶间与院子的丰富关联。灶间的门窗采用传统的榫卯木作工艺,一方面是为了呼应被保留的传统灶台,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消解既存门窗洞口中大量的误差。传统木作现场施工和调整的优势,可以消化大量既存建筑的误差,同时在感知层面营造出丰富度。

 

从灶间看树院  摄影:肖潇
从灶间看巷院  摄影:肖潇
灶间1-1剖面图  ©陆少波
从灶间看屋院  摄影:肖潇

在主屋与附属屋之间的巷弄末端增加一个砖砌门洞,既在空间上微弱划分了巷道和主院,也可兼作主屋边门的雨棚和屋顶落水的排水口。红砖门洞与灶间一侧的窗共同组成了巷弄的丰富表情,容纳采光、闲坐、做饭操作的细微划分。整个改造中大量使用的红砖,来自政府拆违运动中拆除的主屋西侧附属屋,青砖和绿色水磨石预制块被用于调整二三十年的红砖转角与边缘的尺寸差异,不同的材料共同组成了丰富自然的材料肌理痕迹。

 

巷院  摄影:肖潇
从巷院看灶间与树院  摄影:肖潇

在主院内,既存的水井上加建了一个钢木混合结构的亭子,并设计了一个固定的水磨石洗衣台,整个主院被亭子微弱的划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东院以桂花树和榆树为核心,西院则与主屋连接在一起。井亭的建造不同于传统的工艺,钢柱支撑起木顶,木顶由不锈钢筋串起的小胶合木块编织成悬链拱。柱子的扁钢和角钢不同的组合,既能支撑绿色水磨石台面和水井的出水口,又可以穿过竹竿为日常的洗衣晾被等需求提供支撑。钢木混合的亭子与水井、洗衣台等物件共同形成了一个汇聚各种日常生活需求的场所。

 

树院与井院  摄影:肖潇
树院与井院  ©陆少波
井亭洗衣台  摄影:肖潇

在当代的建造系统中,批量生产的现代工业,已经全面取代了传统手工木艺,单纯的怀古并非这个自宅改造期待的。无论是传统的青砖瓦和大小木料,还是现代工业产品的水磨石、胶合木、钢板材料,只有被组织成和生活行为相关的物件时,家的日常意义才会显现。

 

院子2-2剖面  ©陆少波
从主屋看灶间  摄影:肖潇
门洞落水细节与建造过程  ©陆少波

有一次朋友带着女儿来访,小朋友临时起意在灶台的窗前与家人玩起开包子铺的游戏,回家后朋友女儿仍旧会回想起灶间与院子,还想象自己躺在井亭木拱顶上休息,不被现实空间限制的儿童,被激发起日常空间的自由想象。灶间之家试图创造的自由不仅是抽象表现的自由空间,更是生活感知与想象的自由。

 

灶间与巷院活动场景  摄影:肖潇
井院的日常场景  ©陆少波

 

 

在我决定告诉家人改造设想前的初秋某日,父亲用手机发来一段院中榆树的视频,纷繁的枝叶在微风吹拂下沙沙作响,同时父亲留言“亭亭如盖也”,不知为何父亲会想起明代文人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记录旧屋老树的名句。归有光在文中的回忆是绵密深情的,一座陋室记录着数代人的生活痕迹,我不知道当时父亲是有何思绪,但借由这一名句,不同时空下的情感记忆奇妙地交汇在一起。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留有日常记忆的物件都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在如今大规模的开发建设浪潮中, 这个农宅的改造在物质层面必然只是微不足道的一抹痕迹,但我期待以此为起点,面向喧闹嘈杂的当下现实。

 

灶间之家轴测图  ©陆少波
从井亭看树院  摄影:肖潇‍‍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灶间之家

项目类型:建筑(改造)

项目地点:江苏省常熟市

主创建筑师:陆少波

设计团队:陆少波、刘一霖、吴雄尹

结构顾问:彭超

业主:个人

建成状态:建成       

设计时间:2012年 - 2019年

建设时间:2019年

用地面积:271平方米

建筑面积:18平方米

摄影:肖潇、陆少波

 


 

版权声明:本文由陆少波授权有方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改造
0
参与评论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