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韩洪沟老村复兴计划:大槐树下的场院 / 三文建筑

韩洪沟老村复兴计划:大槐树下的场院 / 三文建筑
编辑:陈娅凡 | 2020.03.06 11:57
新建的看台、红色伞状装置与老窑洞  摄影:金伟琦​

设计单位  三文建筑

项目地点  山西省沁源县沁河镇韩洪沟村

建成时间  2019年11月

建筑面积  250平方米


 

场地现状:老村的公共空间和精神之地

 

项目位于山西省沁源县韩洪沟老村。村庄位于县城东部城郊结合处,距离县城4公里。村庄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因村中有一条泄洪沟而得名。全村共有138户,人口488人。老村现状绝大部分人口已经迁至新村居住,老村中只有4户居民常住。

 

大槐树和新元素  摄影:金伟琦​

老村与新村毗邻,村庄原始格局完整,自西向东呈多级台地地形;建筑依地形而建,大致分为土墙双坡顶民居和窑洞两种,平地区域多为双坡顶民居,山坡边以窑洞为主。老村建筑传统风貌保持良好,保留有古树、古护坡等历史痕迹,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此外因为是抗战时期太岳区党政军机关后勤部门的所在地,村庄中还留有多处拥有当年红色记忆的旧址,也为韩洪沟村未来发展提供了支点。

 

大雪中的村落,红色装置格外醒目  摄影:金伟琦​

老村绝大部分房屋属于闲置状态,常年无人居住和年久失修使大部分房屋或多或少存在损坏情况。此外,人口的外迁和缺乏产业支撑,也使韩洪沟老村日渐凋敝。如何在保留村庄传统面貌的同时,植入新的产业,拉动村庄经济,改善环境和村民生活质量,增强村庄活力,最终完成乡村振兴,是本次工作面临的挑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场地原貌  摄影:何崴

本项目是韩洪沟老村整体复兴计划一部分,基地是一个三合院,位于韩洪沟老村中部,地势较高。院落中有一个处空置的三孔窑洞,现状保持较好,但厢房、倒座、围墙和院门已经坍塌,只剩下基础的石块。场地中最为重要的元素是院外的大槐树。它已经有数百年的树龄,但仍然枝繁叶茂,如同神灵般守护着村庄。听村里老人介绍,大槐树下一直是村民集会的地方,以前是韩洪沟老村重要的公共空间,也是村庄的精神之地。

 

施工过程  ©三文建筑

空间营造:重塑场所精神,并给予新的气质

 

正如韩洪沟老村的现状一样,大槐树也已经物是人非,昔日的熙熙攘攘早已不复存在。如何重新建构乡村公共空间,从而重新塑造场所精神(genius loci)是本次设计的重点。此外,设计师也不希望只是简单的重复历史,毕竟韩洪沟老村已经有了新的产业定位——基于地域建筑风貌和红色历史传承的乡村旅游。新的乡民,新的产业定位,需要大槐树和树下空间扮演新的角色。

 

改造后的场地  摄影:金伟琦​

草图  ©三文建筑

设计师将新功能设定为乡村记忆馆和小剧场。老窑洞被整修,外观保持原貌,室内空间被重新布置为小型历史展厅,用以展示韩洪沟老村的历史和抗战时期太岳军区的事迹。坍塌的厢房和倒座并没有被恢复,设计师并不希望简单的“修新如旧”,而是希望通过新建筑物的加入,给予场地新的场所精神。

 

改造后的窑洞外观与红色装置  摄影:金伟琦​
由老窑洞改造的村史馆  摄影:金伟琦​
从场地下面的道路能看到突出的剧场  摄影:金伟琦​

昔日村民聚集在大槐树下,互通有无,互相交流的场景给了设计师灵感。这是一个半开放的公共空间:大树的树冠限定了场所的“边界”,树冠、阴影和人的活动构成了场所的气质和场所中的事件。这是一种公共空间的原型。

 

场地成为村庄新的公共空间  摄影:何崴
当地村民在场院中唱戏  摄影:何崴
场地成为村庄新的公共空间  摄影:何崴
村民与红色装置  摄影:何崴

设计师希望用一种新的、“似是而非”的设计语言,重现这一场景,这一原型。一组伞状的构筑物被设计出来,“伞帽”大小不一,彼此连接,形成由多个圆组成的不规则的“顶”,它覆盖了院落1/4的面积,并隐约成围绕大槐树的半环抱状。院落西侧倒塌厢房的位置,一个室外看台被构建起来,它呈梯形,东低西高,与老窑洞、大槐树,以及伞状构筑物一起,重新定义了场地的空间属性。室外看台一方面为室外剧场提供了观众的座位,另一方面也为俯视村落提供了一个高点。

 

从下沉剧场屋顶平台看场地  摄影:金伟琦​
红色装置、窑洞与大槐树一起形成对场地的围合  摄影:金伟琦​
夜晚的场地  摄影:金伟琦​
夜景  摄影:金伟琦​

设计师利用户外看台斜向楼板下的室内空间设计了一个下沉式剧场,可以放映电影或者影像内容,与户外看台功能互补,满足了北方地区冬季的室内活动需求。小剧场西南侧从场地挑出,落地玻璃和石墙形成的虚实对比进一步加强了建筑的视觉性,它为进入老村的路径提供了视觉引导。室内剧场、历史展厅和室外空间一起,形成了新的大槐树下公共空间,丰富了乡村的业余生活,为本地人及未来的新村民提供了文艺活动的场地。

 

从入村道路看出挑的剧场  摄影:金伟琦​
下沉剧场放映厅  摄影:金伟琦​

艺术介入:既可以是建筑也可以是装置

 

在这里,设计师还试图“混淆”建筑与艺术装置的边界。室外看台,伞状构筑物被红色覆盖,形成了强烈的,不同于常规建筑学的视觉语言。它更趋近于艺术性的表达,单纯、强烈,甚至略显极端。同时,红色给予了空间一种新的气场——更开放的公共性,戏剧性、叙事性和张力都比建筑语言更简单,更具力量。

 

灯光加强了红色装置的表现力  摄影:金伟琦​

为了进一步强化这种艺术化语言,设计师在部分圆顶上安装了反射镜面。人站立在伞状构筑物下方,可以从反射镜面中看到自己的影像。自己与自己的对话,使场地更有趣味,更轻松,也更容易引起共鸣。

 

伞状构筑物的支柱除了让人与空间之间的身体接触更为丰富外,也进一步加强了戏剧的不确定性。这也是设计师的有意而为,支柱的存在让戏剧无法以常规的形式出现,但同时也促使表演和空间之间发生关系。当然,倒座位置的空地还是能保证正常表演的进行。无形中,场地变得更为不确定,不同使用者的使用情况,可以对场地进行重新定义。这也许正是后工业时代所需要的空间模式。

 

错落的伞状装置改变了场地的气质  摄影:金伟琦​
从入口部分看红色伞状装置  摄影:金伟琦​
伞帽细部  摄影:金伟琦​

讲好红色故事:色彩、材质、明暗对比中的娓娓道来

 

设计师认为建筑及环境既是过去故事承载体,也可以成为当代故事的叙述者。红色记忆的展示可以不仅仅是墙面上刻板的展板,更可以是空间体验,甚至是通过戏剧、活动的方式被人们理解和传颂。

 

村史馆记录了太岳军区一段革命的历史  摄影:金伟琦​
村史馆展厅  摄影:金伟琦​

空间中采用了大量红色元素以产生特定主题的心理暗示,同时又加入了跳跃的材质(如伞状构筑物下的镜面材质)让整体氛围不至于过分严肃。室内外两个剧场空间产生明暗上的区别,分别对应了观看历史影像和当下表演的不同氛围需求。村史馆窑洞内的低矮空间及土墙材质被完整保留,定制的五星壁灯装置,定义了空间的主题,内部展陈收集了村内的老物件及老照片,使得参观者可以更真切感受到场地所承载的厚重历史。

 

设计师希望通过建筑及环境的多种空间语言,间接地将场地承载的故事娓娓道来,从而让使用者在使用空间的过程中,产生对红色主题的共鸣。

 

下沉剧场序厅,透过窗户可以看到村庄  摄影:金伟琦​
红色装置与红色的看台  摄影:金伟琦​

本项目设计团队在仔细阅读场地文脉的基础上,通过加入新的功能,重塑场地的场所精神,使之更符合韩洪沟老村的新产业诉求,以及新乡民的审美和精神需要。在设计手法上,运用当代性的建筑和艺术语言形成新与旧的对话。这种对话并不是对抗性的,也不是混淆时代的信息,而是一种“忘年交”式的共生关系。

 

设计图纸  ▽

 

总平面图  ©三文建筑
首层平面图  ©三文建筑
剖面图  ©三文建筑
轴测图  ©三文建筑
墙体细部  ©三文建筑

 

完整项目信息:

名称:大槐树下的场院

地点:山西省沁源县沁河镇韩洪沟村

业主:沁源县人民政府

建筑、室内、景观设计:三文建筑

主持建筑师:何崴、陈龙

项目建筑师:梁筑寓

设计团队:桑婉晨、曹诗晴、赵馨泽、李俊琪

项目顾问:周榕、廉毅锐

设计时间:2019年4月-7月

建成时间:2019年11月

场地面积:800平方米

建筑面积:250平方米

摄影:金伟琦,何崴

 


 

版权声明:本文由三文建筑授权有方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0
参与评论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