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张·雷设计研究:向没有学过建筑的建筑师学习|有方专访

张·雷设计研究:向没有学过建筑的建筑师学习|有方专访
编辑:原源 | 2023.03.02 15:49

“大家好,我是张·雷设计研究的‘张’。”

“我是张·雷设计研究的‘雷’,也叫小熊。”

“2021年9月,我和小熊总一起成立了新的工作室:张·雷设计研究。”

......

 

2021年9月,张雷邀请雷晓华联合创立新工作室,这是一个双方都没有任何犹豫的决定。彼时已执业逾20年的张雷,尚不知晓这位不曾接受过传统建筑学教育的新合伙人有做建筑设计的能力,“但毫无疑问,工作室需要她的研究性和批判性”。

 

2023年1月,有方带着许多好奇,于张·雷设计研究在熙南里片区的新工作室完成了历时四天的专访与拍摄。工作室底层的“向南京学习”展览,是团队“基本建筑”与“文化密码”两个核心思想直观而扼要的呈现,也是一次轻松但鲜明的自我介绍。以展墙为背景,对于这个亦成熟、亦崭新,在秩序之上寻找着意外与惊喜的团队,以下是我们的24个提问,专访视频将于近期发布。

 

期待以此,与你共同走近张·雷设计研究。

 

受访:张雷(左)、雷晓华(右)

采访:原源

摄影:周子杰、郭嘉、唐杰

 

 

2013—2021

合作的起始

有方:两位最初是怎样结识的?合作的第一个项目是什么?

 

张雷:我们认识是在2013年11月,当时小熊总在桐庐的莪山畲族乡当副乡长,要在戴家山村搞新农村建设,因此联系了我。大概从2011年开始,我就经常下乡、希望为乡村做点事情,所以我们一拍即合。当时她跟我说,“你的设计费我们付不起,但村里的房子随便挑”;我就在戴家山的一个山沟沟里要了一栋,后来跟小熊总一起把它改成了民宿,合作就从这里开始了。

 

后来我们又一起做了在松阳陈家铺村的另一个民宿,两个先锋书店,以及汤山云夕博物纪这个尺度更大的设计酒店。过程中,她会参与到项目的方方面面,景观、室内、软装等很多工作都是亲自动手。从2013年起,在2021年张·雷设计研究成立之前,她在运营、策划、设计方面已与我们合作很多年。小熊总的策划特别厉害,每次汇报基本都是一稿过,对于一个建筑事务所来说,她帮我们解决的是“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补充。

 

雷晓华:前期我们是甲乙方,作为项目的运营、使用方,我主要负责内容方面。当时张老师常说,建筑最令人担心的就是建成后只有一个壳、在使用上出了问题。后面随着合作的深入,有机会去探讨、做更多新项目的时候,我慢慢就从用户思维和市场的角度反推,在前期研究时自然地延伸到我们要创造一个怎样的共鸣空间。

 

△ 张雷、雷晓华,2014年于桐庐戴家山村工地  ©azLa

 

有方:小熊总没有接受过传统的建筑学教育,你认为帮助自己切入设计工作的能力来自什么地方?与张老师合作后,又学习到了什么?

 

雷晓华:我是从具体的造房子开始学习建筑知识。做民宿的时候,我们会一起去选址,然后从清理场地,慢慢到土建、室内装修、景观做完,我相当于全过程的项目现场负责人,这个经历能让我快速地了解这门学科。与课本上的知识相比,从实践和经验中得到的,有其具像、具体、实用的一面。此外,尤其是在我们最初合作的山间民宿中,施工队基本不是特别的专业化,而是在当地组织起来的手工艺人与周边村民。但面对山里的条件,他们有很多应对的“土办法”,这给了我许多启发。

 

而在张老师身上,这么多年学到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专业。我在政府工作时与他的初见让我印象非常深:第一次交流时他就说,“你们是希望要一个一流的乡村,还是个三流的小郊区、小城镇?”他的后半句话我深有体会,当时各地都在搞新农村建设,改水改厕、把墙刷白;如果是在少数民族地区,画墙绘就是通常的做法。但张老师给了我们启发,他一直说,“我们下乡不仅是因为所谓情怀,更是要用我们专业的判断、知识、技术去解决乡村面临的问题”。包括现在的合作,张老师逾35年的建筑专业积累,是我能有信心开始做建筑师的保障。

 

有方:张老师作为近距离的旁观者,如何理解小熊总进入建筑设计的路径?

 

张雷:我觉得她应该是从小时候起,就通过造房子开始体会建筑设计。7岁的时候她家盖房子,基本也都是村里人来帮忙,她的工作就是烧饭给大家吃。我想,从那时候,她就参与到了盖房子这样一个过程中。后来我们的很多项目,都是她盯场、与施工队打交道,从图纸到建造会遇见的很多问题,都是她在现场解决的,这对她理解、学习建筑应该是非常有帮助。

 

实际上,在正统的建筑学外,一直有一种“没有建筑师的建筑”。我在南京大学20年的研究生教学里,每年讲的也是“向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学习”。那样一些房子、聚落、让人感动的场景,都是没有经过正规建筑学教育的工匠做起来的。我觉得这是两条平行的了解建筑、设计建筑的途径。我们在教学里常说“设计就是生活”,但如何真正从生活中汲取设计的营养、捕捉感人的瞬间,这在我们传统的设计教学里往往是没有的。而小熊总的这一能力非常强,按她的说法,是有一种“易受启发的体质”,所以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 乡村记忆  ©azLa

 

有方:合作主持工作室,是张老师发出的邀请?你认为小熊总对团队的最大助益是什么?

 

张雷:2021年我邀请小熊总加入我们,当时并不知道她能做建筑设计,但我认为工作室需要她的研究性和批判性。决定以后,在几天内我就开会跟大家讲,今后我们工作室是有两位合伙人。

 

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帮我们梳理一个项目要做什么、怎么做,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批判性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对于我个人,作为工作了几十年的建筑师,会有一些成功的经验,也能找到舒适的工作方式和设计语汇快速回应需求。你知道怎样做项目会更容易通过,且最后的建造品质能得到保证。这是一个比较轻松的方式,但小熊总经常会挑战我,问“为什么要这样?”这会帮助或者说刺激我们,去思考其他的可能性。而在更大的层面,她常跟我开玩笑说,我们工作室要“去油捉妖”,避免那些油腻的、轻浮的策略,保持我们的先锋性,不要去讨好用户、迎合潮流。

 

有方:小熊总还记得收到邀请时的第一反应吗?

 

雷晓华:好像没什么反应?

 

张雷:你很平静,你没什么反应。

 

雷晓华:就觉得你终于醒悟了(笑)。因为我们之前已经合作了很多年,所以张老师提出一起做建筑工作室的时候,我还是很开心的。合作以来,两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盲区、也都想把事情做得更好,又发现自己的盲区是对方闪亮的地方,这给到我很大的信心。所以张老师提出来,我就说“好”,中间没有任何的犹豫。

 

△ 张雷、雷晓华,2017年于松阳陈家铺村工地  ©azLa

 

 

张·雷设计研究

秩序之上的意外与惊喜

有方:新工作室成立后,两位的合作方式具体是怎样的?

 

张雷:我们工作室的每个项目,都是我和小熊总两人合作推进的,不会分别带项目。刚开始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问题,可能有很多的争论、碰撞,然后项目会一步步往前发展。我们工作室的同事都知道,项目最后主要是张老师把控,但是当张老师和小熊总有不同意见的时候,听小熊总的(笑)。

 

有方:关于分歧,可否举一个具体例子?

 

张雷:每个项目基本都是这样,太多了(笑),但结果都非常好。对我和工作室的建筑师来说,也还是有一个接受过程。我们有自己习惯的所谓专业的工作节奏,但小熊总可能会从一些非常强烈的、特别的点出发,未必像我们这样始于环境分析或对建筑形体的考虑。当然,她讲局部的时候,可能脑海里已经有整体的印象了,但她会觉得某一点更加重要。我们最初不一定能完全理解,前期我和年轻的建筑师同事可能会觉得有点迷茫,说“这个行吗?”但基本上每一次看到最后的结果,大家都会觉得这是一个正确的答案。

 

有方:有没有熟悉张老师设计的业内人士,讨论过小熊总加入前后,团队设计风格的变化?

 

张雷:小熊总的加入带来的最大改变,就是在我们原先“基本建筑”的秩序基础上带来了意外,有了惊喜。我的一位老同学,在看到我们工作室的新项目后说,“小熊总继承了张雷,也颠覆了张雷”。做了这么多年的建筑师,我从未感觉如此轻松过(笑)。

 

 

作品展“向南京学习”

有方:可否介绍一下新办公室首层展览“向南京学习”的策展契机?

 

张雷:2021年6月底,我们搬入位于熙南里的新办公室后,就在底层展厅布置了一个小展览:“向南京学习”。这是一个很轻松的展览,主要是我们的工作模型和一些图片展板。展览分为两部分:一是“基本建筑”,展示了我们工作室2001到2021年的40个南京代表项目;另一部分是“文化密码”,展出了张·雷设计研究成立后,也就是2021年9月到2022年6月这大半年间的作品。在建筑项目外,空间里很重要的还有小熊总设计的家具、灯具、饰品,这也是对我们工作室新的设计思想的一个展示。

 

△ “向南京学习”展览现场  ©有方

 

有方:为何以“向南京学习”命名本次展览?具体希望学习的是什么?

 

张雷:我17岁到南京读书,然后就一直在南京生活,实践、教学都在这里。所以如果今天能有一些还不错的作品,首先要感谢这座城市和东南大学、南京大学的培养,因此“向南京学习”首先有一个地理的维度。

 

雷晓华:第二,这也是我们设计的方向。我们把工作室名称后缀定为“设计研究”,就是希望在做任何项目的时候,都要把自己放空、放到项目所在的时空里去向它学习。在南京,就向南京学习。这是一座沉静而有历史底蕴的城市,市区里城墙随处可见。想象中,如果一个现代化都市还保留了这么多城墙,你会以为它是一个封闭、不太愿意改变的个性;但实际当我在这学习、工作、生活后,发现南京人其实特别包容、开放,自称“南京大萝卜”,非常乐天。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开放与封闭未必是对立的,很多时候开放反而会带来一些无形的界限,而看似封闭的空间可能会带来更多的融合,是一种动态的平衡。

 

有方:有没有从前来观展的朋友身上,收到过一些令两位印象深刻的反馈?

 

张雷:大家都非常好奇。到门口一看,发现“张雷”中间多了一个点,那这个“·”是什么意思?进来以后,“基本建筑”的作品一般都很熟悉,而到了“文化密码”展厅,就会好奇我们怎么在这么短时间内有这么大的变化。从墙面的介绍里也知道了“张·雷”是两个人,而且后者没有学过建筑,因此会好奇她是怎么设计出如此多跟我们从前有较大区别的作品。

 

雷晓华:这个展厅可能给了很多年轻的建筑师自信,包括我们自己的同事。我们团队是以年轻人为主,几乎都是传统的建筑学毕业后到这工作,近年也会面对社会上对建筑师、建筑专业的一些讨论。我觉得当这个展厅实实在在地展示了一些东西后,他们会相信这个学科还是有很多可能性的。

 

 

基本建筑 2001—2021

建立秩序,讲求效率,保证品质

有方:“基本建筑”是张老师前20年设计实践的核心思想,可否简要概括它的所指?在这一时期推进设计的具体方式,是怎样的?

 

张雷:建立秩序,讲求效率,保证品质。基本建筑最重要的,是在理性主义、结构主义的思想框架内建立秩序,并保证功能与结构的合理性。它也讲建筑和环境的空间关系,比如通过对分寸、尺度的把握,衔接建筑与基地。基本建筑追求的是专业的、好的标准答案,其重视效率与品质的理性态度,在快速的城市化发展进程中是积极的,因为我们要在很短的时间内解决那么多的居住、公共空间问题。

 

基本建筑有三要素,即要处理好建筑和环境、人和空间、建造和形式的关系。因此工作方式首先是理性地分析基地,比如汤山云夕博物纪择址一处废弃的采石宕口,因此修复自然、建立好与环境的关系成为首要考量。第二是关于材料,石头是汤山区域的重要特质,且此地白水泥品质非常高,所以我们是用这类在地材料去表达地域文化。这都是在基本建筑的框架中分析得出的结果。

 

△ 汤山云夕博物纪温泉酒店  摄影:邱文锏

 

有方:在深入合作前,小熊总对张老师作品的印象是怎样的?会从“基本建筑”的角度去理解吗?

 

雷晓华:很酷,但趣和萌少了一点(笑)。作为旁观者以及一些项目的合作者,我非常赞同张老师对自己前面20年实践的总结和归纳。他的作品一直非常精准,需要在掌握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拿捏和把握;另外就是比较轻松,会很快地找到最合时宜、最高效、对环境破坏最小的方式去建造。但这种始终理性的状态也会让我们反思,因为生活不仅仅有理性。

 

一直以来我对张老师作品的最大感受,就是一个字:酷。我喜欢这种简洁有力的设计,但随着合作的不断深入,尤其在做民宿、文旅度假产品时,我会跟张老师开玩笑说,可能缺一点趣和萌。因此,在设计云夕博物纪之前,当张老师来问我要项目的任务书,我想了半天只给了三条:纯净的气质,神秘的气场,浪漫的气息。

 

张雷:这三点和酷、趣、萌是对应的。其实不太容易,因为趣和萌是挺高的要求。当你有那么多的建造经验和熟练手法,还要把那种纯真的状态表达出来,挑战很大。但是我也不太担心,因为小熊总会帮我一起解决趣和萌的问题——不单是通过建筑,还可以通过景观、室内、软装、甚至餐食等等来实现,这是一个整体。

 

△ 汤山云夕博物纪温泉酒店  摄影:邱文锏

 

 

文化密码 2021—

在群体共识的基础上

捕捉不为人知的规律

有方:对于团队新阶段的核心设计思想,“文化密码”,小熊总如何解读?在设计实操中具体如何推进?

 

雷晓华:文化是一群人的共识,但密码是一种不为人知的规律。当我们想要去设置密码,往往是想方设法地打破约定俗成的秩序、再建立起一套全新的。“文化密码”就是在实际的建筑设计实践中,不断探索那些既能引起共鸣、又能带来意外的东西,就像那些看不见的风景,看不透的风景,看不尽的风景。

 

我们是在“基本建筑”的基础上去谈“文化密码”。有很多人,包括熟悉的建筑师朋友会觉得,张老师是很理性地去做一件事,而我会很感性地去做,好像所谓文化、人文、情绪空间都是一种直觉和感觉。实际上我不这么认为,相反我觉得成熟职业建筑师长期积累的经验,往往让他们把日常的直觉跟真实的自然与社会区分开了。对我们来说,在追寻文化密码的过程中,最难的是放空、是心无旁鹜。放下之前所有的教育背景和经验,空白地去感受和捕捉项目所处时空的本质,这是最难的,要不带预设。

 

△ 文化密码 - 情绪空间  ©azLa

 

可以举个例子。我是畲族人,我们称自己为“山哈”,意思是大山里的客人。千年来畲族一直在分散迁徙的过程中,我的爷爷从温州迁徙到杭州桐庐莪山的一个小村庄里,村内保留最完整的一栋建筑是一建成于清代的祠堂(李氏花厅),当初是建作戏台使用。在我小时候,村里还经常做戏,有意思的是,有时做戏的人是在二楼舞台上,我们围坐在天井下去看;有时又是在天井里表演,村民围坐在二楼的看台上,往下看。不做戏的时候,祠堂就用于放我们祖辈还在用的木制棺材,小时候我和同龄人都喜欢去那玩,经常在棺材板附近捉迷藏。

 

所以我感觉在那个时空里,主人与客人、游戏与死亡、看戏的与唱戏的等种种关系,达成了一种非常美妙的平衡,而且是脱离于约定俗成的秩序与规律的。这是为什么在做任何一个项目的时候,我都要问自己三个问题:这块土地需要什么?这里的人需要什么?来这里的人想看到什么?其实就是要把固有的约定俗成放空,才能真正去探寻和捕捉本质,再用我们的经验和技术重新编码,最终呈现出来。

 

△ 杭州莪山畲族乡李氏花厅  ©azLa

 

有方:张老师可以结合具体项目,谈谈你对“文化密码”的理解吗?

 

张雷:“文化密码”就是在群体共识的基础上,去捕捉不为人知的规律。以我们在浙江桐庐的山哈文化交流展示培训中心为例,它的公区实际上是畲族民居中堂屋的放大,以开放空间将周边的环境连接起来——在传统的畲族民居里,堂屋后面就是山,前面可能直接连到街上。客房部分就像大地上的一大片瓦片,因为以客人自居的畲族人有一种很低的姿态,匍匐倾听着大地声音的客房是这种姿态的表达。对于当地的村民,他们希望看到的实际是外面更好的世界,因此我们要把一些新的思想、理念、建造技术带入项目中,但空间格局以及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又是他们熟悉的。外面的人到这来,我想也是希望看到神秘的在地的山哈文化,当然是用一种当代的方式去表达。

 

△ 杭州山哈文化交流展示培训中心概念草图  ©小熊

△ 杭州山哈文化交流展示培训中心效果图  ©azLa

 

△ 杭州山哈文化交流展示培训中心模型  ©azLa

 

有方:从“基本建筑”到“文化密码”,两位如何理解这一嬗变过程?

 

张雷:每一个建筑师以及工作室,肯定都希望自己能越来越好。其实在张·雷设计研究成立前,我们工作室已经常常引用“小熊语录”,像“酷趣萌”“为什么”,也在思考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但在那个时期,很多设计决定最终还是我在做,而新工作室成立后,许多项目的最后方向是小熊总决定的,所以结果就可能不太一样。

 

雷晓华:在我加入前,张老师已经在探索“文化密码”的一些方向。但在“基本建筑”时期,张老师设计公共项目、处理建筑与自然的关系时,可能会更重视开放性以及与自然的融合,而我们现在会更关注对开放与封闭之间动态平衡的探索。

 

这个变化是中国的传统带给我们的感悟。从最初完全开放的村庄,到龙山文化时期有夯实的围墙出现,再到春秋时期国与国之间建立城墙区分国界,在中国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围墙的建立和打开一直贯穿其中,是一种动态平衡。墙是很中国的一个元素,也是一种对抗冲突的建筑学表达,建筑借其实现的,应该是一种有边界的风景。

 

 

文化密码

作品序列

有方:熙南里美学工坊及展厅是小熊总做的第一个建筑设计,时间也很巧,刚好是一年前的这几天(采访时间:2023年1月8日)。当时是出于怎样的契机?

 

张雷:跟小熊总成立工作室的时候,我并不知道她会做建筑设计。所以日常讨论中我经常会跟她说,“你的想法都挺好的,但是做不起来”。这可能也刺激了小熊总,有天她就来跟我说,“你找我合作工作室,我是要做建筑师的,你看看有什么项目可以让我做个设计”。我心想,找一个项目让她知难而退,也挺好的(笑)。正好在我们工作室旁边,有一个面积不大的红砖房要改造,我说那你就做这个吧,她就带着年轻的建筑师开始做了。

 

当中也没跟我讨论,她就用自己的方式把模型都做好了;我一看就有点吃惊,首先与我们一般看到的建筑项目不同,她呈现给我的是整体的状态,从景观开始一步步进入建筑、室内,是一个整体场景的打造。其次,这房子原是一个很合理建造的“基本建筑”,很好看,但挺封闭的;而她的设计打开了很多对外的窗口,出现了许多后来被我们称为“熊框框”“熊墩墩”的建筑构件。加入这些构件后,小房子与环境、街道之间就像在对话,这个场景的打造完全出乎了我的意料。

 

△ 南京熙南里美学工坊及展厅现状  ©有方

△ 南京熙南里美学工坊及展厅概念草图  ©小熊

△ 南京熙南里美学工坊及展厅效果图  ©azLa

 

雷晓华:因为张老师没有具体指导过我该怎么去画图纸、怎样真正开展一个建筑设计,所以我必须摸索出自己理解和呈现建筑的方式。当时在现场发现,小红砖房是附近唯一使用了红砖材料的一栋,周围一边是统一风格粉墙黛瓦的矮房,另一边是现代化工业建造的房子,它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所以我就把它想象成了一份“时间的礼物”,像一个背景,需要链接过去,又能看到更好的未来。面对一份礼物,我们会看到它外面的包装、丝带,这就是景观;拆开包装后会有盒子,是建筑的壳;再往里去,会看到内部空间,拿到你想要的东西。从那时开始,“惊喜”和“意外”就在我的内心萌芽,我希望我们面对每个项目都有拆礼物的心情,因为做建筑设计其实是给城市、大地、使用者,送出着一份份礼物。

 

对于张老师提到的外表皮,我是希望它能有开放性,但又尽可能不去开很多的大洞。所以加了一些框框、墩墩,在建筑之外,构建起它与周围环境接触的触角。

 

△ 南京熙南里美学工坊及展厅模型  ©azLa

 

张雷:这里还有一个细节:这栋房子紧挨着评事街,600年前评事街大概是全中国最繁华的地方,而现在是一个很市井的场所,路边许多电线杆与建筑靠得很近。在现场我跟小熊总说,这些电线杆今后是要拆掉的,她说“那我要用这个建筑保留下这段记忆”,所以做了很多竖向纤长的落水管。我觉得她对环境、对周边事物的敏感性,可能是我们很多建筑“训练”的过程中会弄丢的一些意外与细腻。

 

 

有方:而在“文化密码”的第一个建成作品,石家庄太平河城市片区展示中心里,设计的“钥匙”又是什么?

 

张雷:这个项目的位置非常特别,它的前面就是石家庄的母亲河滹沱河及其支流太平河交汇处,河的北岸是正定古城。开放性与封闭性是这一设计关注的焦点,在大的体块关系上,项目分为两部分:下部的封闭感沿袭于正定古城城墙的肌理,而上部有一个飞碟般完全开放的“梦舞台”,对着天空、自然、滹沱河与正定古城——也只有在这个高度,你才能感受到周边的城市环境,以及对这个基地来说最重要的自然。这个项目对开放的表达是在垂直的向度上。

 

在这个项目里,你也会发现很多“熊框框”“熊墩墩”,有许多窗口和门洞。这些场景营造能把建筑、自然、室外的景观、内部的空间、屋顶的场所连在一起,这个项目中开放与封闭的空间关系,是非常独特的。

 

 

△ 石家庄太平河城市片区展示中心概念草图  ©小熊

 

△ 石家庄太平河城市片区展示中心模型  ©azLa

 

雷晓华:太平河项目想讨论的一个重点,是怎样让人走进真实的自然和社会。作为地标式的城市客厅,它自然希望有足够的开放性,而项目底部水平方向的封闭,其实是用一种独特的方式重塑自然的边界、引导大家走向真实的自然。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在雪天,当你非常舒适地身处室内,无论建筑师把玻璃窗开得多大,你可能都不会想要出去。这时你看到的雪花跟你在明信片或屏幕上看到的一样,都是种间接的经验,你跟自然之间仍有一道无形的墙。但是当你在某个角度看到我们设计的那些熊框框、熊墩墩,被雪花覆盖后就像可爱的雪人,你很有可能穿上外套走出去说,“那就堆个雪人吧”。我们想让人在这样一个空间中,真正走向自然。

 

△ 石家庄太平河城市片区展示中心  摄影:侯博文

 

△ 石家庄太平河城市片区展示中心  摄影:杨泽宇

 

有方:海宁市高新区中央文体中心,是小熊总很快就完成了设计的一个大项目,张老师还记得第一次看到方案时的反应吗?小熊总又是如何切入这个设计的?

 

张雷:美学工坊的改造让我意识到,小熊总真的有做建筑师的能力,所以此后我们的项目都变成我和她一起设计。但即便如此,对于海宁市高新区中央文体中心这个接近6万平方米的大项目,我也没有想到她带着我们的年轻建筑师用两个下午就做出来了,而且空间非常丰富,有秩序感也有很多意外惊喜。后来我发现,我出去开会的时候,工作室可能效率最高——我走了,她就带着同事把项目做起来了。

 

雷晓华:面对海宁的地域文脉,我们会自然地考虑用怎样的空间语汇去解码水与川,因此会想到山和水的关系。我从小生长在山里,最早形成的空间概念就是来源于山:大地如果是一张平坦的纸,山就像上面的褶皱,形成着空间的变化。所以我们目前的很多项目,都会用到折叠的方式,譬如墙就是折叠的山水——而当你把片墙折叠起来,空间会变成水一样的流动的状态。这是海宁项目的核心语汇:片墙的来源。

 

△ 海宁市高新区中央文体中心概念草图  ©小熊

△ 海宁市高新区中央文体中心轴测图  ©azLa

 

△ 海宁市高新区中央文体中心效果图  ©azLa

 

△ 海宁市高新区中央文体中心模型  ©azLa

 

张雷:小熊总还有一个很快的设计,风之礼堂。而在介绍方案的时候,她用一句话就说服了业主:“长长的围墙,后面藏着我的故乡”。

 

△ 风之礼堂模型  ©有方

 

有方:这种快速解码,而后有说服力、有情绪调动能力的精准编码,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其中最困难的地方是什么?

 

雷晓华:我觉得在对“文化密码”进行捕捉、解码、重新编码的过程中,最难的还是怎么去放空。任何一个项目在它自己的时空下都有独特的密码,我们从外部进入时,如果我们想要抓住那个事物的本质,就必须把自己放空。更多的时候,不是站在个人的直觉上,而是寻找事物本身的规律。

 

比如像风之礼堂,它坐落在一个非常美式的小镇中。业主是个艺术爱好者、画画也特别好,他参照的是自己非常向往的美国卡梅尔艺术小镇,沟通时特别跟我们强调说“我喜欢那里,因为张大千曾在那居住过很长时间”。所以我会感知到,他想要的是一个故乡,一个他心目中艺术的故乡。而“密码”也是从这个方面得来的,我看到了一些本身就存在的东西。

 

△ 风之礼堂概念草图  ©小熊

 

△ 风之礼堂模型  ©azLa

 

张雷:小熊总做设计后曾跟我说,感觉做建筑设计是一件最轻松的事情。我后来发现一点都不夸张。在我们南京铁北水景公园文化中心项目的第一次讨论会上,项目组共享完背景资料后不到5分钟,我感觉她就已经想好了,她说“梅车赤马,山水城林,天之四灵,玄武腾飞”。“梅车赤马”就是这个项目的文化密码:梅,项目所处的公园景观以梅花为主,梅花也是南京的市花;车,中国第一辆轻型载货汽车,跃进,就是这里生产的;赤,这个区域最重要的山叫小红山,山土因含赤铁矿而泛红;马,铁北在明朝是养骏马的地方,至今还有好多地名与马相关。这个密码落实到形态上,做成了骏马腾飞状,并通过外立面的材料肌理和内部空间的许多场景,去表达“赤”与“梅”的红色。她是真的很轻松,能快速把握一个空间的本质,这是她很特别的地方。

 

△ 南京铁北水景公园文化中心效果图  ©azLa

 

有方:文化密码板块的另一个重要项目,集萃药康集团总部,其业主跟张老师是很有渊源的老朋友。但听说这次的新项目有一个改方案的故事,请张老师分享。

 

张雷:集萃药康的业主以前也是南大的教授,20年前,我给他设计了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中心办公实验楼,那是基本建筑的一个代表作。

 

△ 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中心办公实验楼模型  ©azLa

 

△ 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中心办公实验楼  ©azLa

 

20年后他的公司上市,要盖一个新的集团总部,我们就为他做了一个以院落为主来组织空间的方案,是在张·雷设计研究成立前做的。有一天我接到他电话,说“张老师,我请你吃饭”。我想,这时候请我吃饭可能不是什么好事(笑),就问了一下项目组,他们说“高老师可能有些新的想法”。后来我就跟小熊总两人去了,高老师跟我们讲了很多,但没有说对项目本身有什么需求,印象中只是希望和自然之间更贴近些,说曾经脚底的泥土在今日的工业园区里已感受不到了。能听出来,他对方案有更高的要求,而小熊总就很兴奋,回来之后就开始写诗、画草图,带着我们的建筑师做了一个方案。我看后觉得,高老师未必会喜欢,我说就再做两个其他方案,比较一下。

 

雷晓华:就暗戳戳地把我的方案放到了第三个,最后一个。

 

张雷:结果一做汇报,高老师说“就第三个”,从位置上站起来走到PPT前面,特别兴奋。然后在第二还是第三天,就在公司大会上把方案介绍了。我的故事就讲到这儿,心服口服(笑)。

 

有方:小熊总在那次沟通时捕捉到的核心信息是什么?你曾提及这个项目希望传达一种敬畏感,原因为何?

 

雷晓华:这个项目是工业园区里的一个办公建筑,我看过我们的前一版方案,非常合理,同时也有庭院和变化,看起来没什么大问题。但跟业主交流后,我可能没有往这方面想,而是抛开了办公建筑这样一个属性,回到这个企业本身。

 

集萃药康是做动物模型研究的,吃饭的时候高老师很详细地介绍了这一领域工作的新进展;而当我们想到动物模型研究时,自然而然地会自省,会有感恩和敬畏。所以我想,不管这个空间的功能是什么,它首先应该是一个内向式、内观的建筑。此外,高老师当时一直强调,很怀念2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芜之地时脚下沾染的泥土。能感受到,他知道自己在做的工作是一种暂时的妥协,是人类基础研究的一个阶段。我相信他说这句话,是因为需要有些东西让他沉浸到生命本身中去,站在泥土地上仰望星空,继续推进科研的梦想。因此设计首先是用三角形的方式呈现内向式建筑,同时解决采光问题;另外,在办公实验楼和小鼠房之间留了一个院子,并且把小鼠房抬高了,通过这样的方式向它们致敬。

 

这个项目带给我的最大感触是,做建筑设计的时候,成熟的技法可能会关注风景本身,但很多时候我们更需要关注看风景的心情,与看风景的人。如果只关注项目本身,很难会想到做一个封闭的办公室,并且让业主能接受。而我们的方案出来后,因为是由两个三角形合起来,我们也想到了室内很多角落可能不好用;但业主都没有等我们去解释,就很主动地说“今后我们这的年轻人、科研人员,办公形式都是很自由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创造,布局没有问题”。这应该是因为他真的认可了我们对他内心想要的东西的解读。

 

△ 南京集萃药康集团总部概念草图  ©小熊

△ 南京集萃药康集团总部效果图  ©azLa

 

△ 南京集萃药康集团总部模型  ©azLa

 

有方:上面介绍的大多是公共建筑,而例如在开发企业诉求很高的商业项目中,“文化密码”是否依然可以解题?

 

张雷:有挑战,但小熊总本科专业是市场营销,她对产品思维很熟悉,也很希望把艺术和商业结合在一起。比如最近在南京栖霞做的一个万科和华侨城合作的商业项目,叫翡翠天域,旁边是南京欢乐谷和玛雅海滩水公园。这是一个条件相对常规、面积也不算特别大的社区商业地块,面对万科、华侨城这种对产品要求非常高的成熟开发企业,我想肯定要磨很久。但小熊总的方案汇报了一次就通过了,现在马上要实施。她把题目定为“长江之歌,天空之城,官窑底蕴,岩土之村”,因为项目旁边发现了官窑遗址,这些窑曾烧制南京城墙的砖,挖掘后都保存了下来。文化密码就由此而来,并衍生出项目的整体形态。当然,业主能接受,是因为从商业角度来说,它是吸引人的,我觉得这个项目很有启发性。

 

△ 南京万科翡翠天域L地块项目效果图  ©azLa

 

△ 南京万科翡翠天域L地块项目模型  ©azLa

 

有方:今天听了小熊总很多轻松的故事,但在这一年多里,遇到过什么挑战吗?两位对未来的张·雷设计研究又有什么期待?

 

雷晓华:肯定会有困难,不然我就没法成长了。有点像音乐,我们感知音乐的时候,哪怕听不懂歌词,但有时就像听自己的呼吸一样,其实能理解它;而如果是懂音乐的人,哪怕只是半个节拍错了,也是能敏感发现的。我觉得后者是我需要成长的方向,“基本建筑”与“文化密码”都是既追求创造力、也要求高精确度的东西,要继续向张老师学习。

 

张雷:我们的新工作室刚开始一年多,大部分项目还在前期阶段。建筑是要看做好之后怎么样,我们还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照顾它们,把它们管好、用好。所以从大的角度来说,我们工作室还是不设限,自然而然地往前走。

 

雷晓华:但因为现在是两个人在做,所以可以花更多精力去做前期研究,张老师也能有更多的精力更细致地把控项目的整个过程。

 

张雷:张老师今后就变成张工(笑)。是小熊总和张工。我们也经常讨论,我们的作品是什么样子,可能不中不西,不土不洋,洋中带点土。

 

雷晓华:目前来看是洋中带点土,未来可能会有变化。还是希望在有机会做项目的时候,能给大家带来更多有共鸣的空间,注重情绪的变换与安放,也带来更多的惊喜和意外。

 

 

 


 

采访 / 原源

摄影 / 周子杰、郭嘉、唐杰

视觉 / 李茜雅、庄妍湲  校对 / 原源

本文版权归有方所有,部分图片由张·雷设计研究授权有方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关键词:
人物
有方专访
采访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