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无限环:青岛浪潮大数据中心 / 北京建院AMA工作室

无限环:青岛浪潮大数据中心 / 北京建院AMA工作室
编辑:楼樱 | 校对:楼樱 | 2023.08.28 20:38
大数据中心城市空间关系  摄影:存在建筑
规划中要求保留的穿行步行街  摄影:存在建筑

设计单位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AMA工作室

项目地点  山东青岛

建成时间  2022年10月

建筑面积  123,400平方米

撰文  马泷


 

设计团队凭借多年设计现代科技总部的经验,在充分满足办公园区使用需求和使用效率的同时,将城市与建筑的规划限制条件转化为特有的建筑造型语素,同时融入新的设计理念,赋予艺术化的建筑处理,最终将建筑幻化为一个趣味无穷的独特形象,为使用者和观者都带来无限惊喜和愉悦,正是本建筑的设计精髓。

 

东侧鸟瞰  摄影:存在建筑

青岛浪潮大数据中心位于青岛市核心区的老城中心,地块周边充斥着老旧住宅小区、学校、沿街店铺等传统生活形态,因此设计对新建筑的密度、交通、日照、噪音提出了苛刻的控制条件。项目的使用性质虽然为现代科技的大数据研发中心,但必须与周边居民和谐友好地相处,同时肩负着振兴老旧街区的重任,设计团队也希望把种种制约条件,通过艺术化的建筑语言统筹成为项目制胜的核心理念。

 

大数据中心区域位置图  ©BIAD

浪潮青岛大数据园区试图创造一座互联互通、年轻生动、界面友好、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高科技研发中心。建筑造型基于周边异常复杂的日照限高条件和交通条件,以及在居住城市环境中如何赋予大型建筑宜人的尺度。建筑通过一系列理性分析和艺术化处理,在符合规划对建筑高度、退线距离、空间形态、交通组织、市政设施、功能布局等方面的设计要求的同时,恰当地平衡了本项目以人为本,环保绿化及低碳办公的原则,把地块的最大潜能发挥出来。

 

从大数据中心东望崂山  摄影:存在建筑
从大数据中心北望传统居住区  摄影:存在建筑
从大数据中心南望现代城市区  摄影:存在建筑

建筑尊重城市肌理,适当控制建筑高度,降低鞍山高架路引起的声光污染,最大化减少对周边现状居住区的影响。同时将地块不利因素变为设计特色,在满足日照条件的基础上形成连续起伏的屋面,体现对比、序列、节奏的美感。

 

盘旋而上的步道通往屋面制高点  ©BIAD
大数据中心东北立面意向  ©BIAD
大数据中心东南立面意向  ©BIAD

建筑灵感源自从地面到屋面循环往复的运动生态环路“无限环”。员工可以从建筑的两个起点沿着室外台阶到达每一片屋面绿化景观和室内办公场所,并不断升高直至建筑西南角的最高点,在这里人们可以眺望胶州湾海景和崂山山景。

 

从大数据中心东望崂山山脉  摄影:存在建筑
从大数据中心西望胶州湾  摄影:存在建筑

建筑的交通组织力求清晰简洁,并将人行通道与车行通道分流。设计在符合城市控规及整体路网规划的前提下,主动优化区内道路结构,通过合理设置机动车和人行出入口,减少大量机动车对地块内部和周边社区的交通压力。

 

大数据中心周边高低起伏的道路  摄影:存在建筑

 

城市设计限制

 

建筑南北长度超过200米,东西长度100米,在城市设计中在用地中央位置规划了一条斜穿步行街以连接东西两侧居民,客观上把用地划分为两个梯形平面,也客观形成了建筑间的密度街区。如何用好这组总图上的锐角用地,并与不规则起伏的空间日照界限相匹配,成为设计构思的关键问题。

 

大数据中心城市形态分析  ©BIAD
大数据中心城市空间关系  摄影:存在建筑

 

建筑日照限制 

 

基于用地周边住宅的日照分析图,控制出建筑屋面起伏的轮廓线。建筑用地西侧的居民小区和东侧的小学校园均对建筑高度提出了严格限制,使得基地的日照满足条件异常复杂,建筑只有可能在西南角部形成最高点,并沿西南、东北、东南、西北呈对角线模式依次降低限高,这也形成了屋面造型的规则基础。

 

大数据中心日照边界包络图  ©BIAD
大数据中心与西侧居民区  摄影:存在建筑

 

地形高差限制

 

建筑总体地形北高南低,南北高差达到7.5米,东西高差1.5米,两侧城市道路自身也存在明显坡度。这种在青岛市区特有的地形条件是非常有趣味的建筑素材,我们借助地形变化设计了双首层平面,提供出更多的地面公共交流空间。建筑的两个内庭院通过斜穿步行街相连,自然解决了南北首层的高差变化。

 

大数据中心地势北高南低  ©BIAD
大数据中心南侧的城市高架路  ©BIAD

 

交通环境限制

 

建筑用地南侧紧邻地铁出口和一条重要的高架桥匝道,再一次给建筑设计提出挑战。建筑师将建筑主体由东南向西南顺势抬起,使得办公空间获得了更多的阳光和城市视野。同时其下部两层采用后退且通透的玻璃隔断设计,室外自然形成建筑的主入口广场,人们的视线可以在室外广场、迎客大厅、景观庭园之间连通,并通过高大乔木绿化的介入使得高科技园区的紧张感得以舒缓,也柔和了建筑与道路之间的临近关系。

 

大数据中心主入口与城市街角的呼应关系  摄影:存在建筑
大数据中心主入口向上抬起  摄影:存在建筑
大数据中心主入口退让地铁出口  摄影:存在建筑

 

使用功能限制

 

大开间连续办公建筑室内合理宽度为30米,而本建筑的总体尺度接近100米,因此需要设置内庭院以增加自然采光通风,将建筑设计为围绕内庭院展开的环形布局,并将两组环形布局通过空中连接区彼此沟通,使建筑总体造型自然形成无限符号的形态。

 

中心庭院与屋面的关系  ©BIAD
中心庭院与建筑的关系  ©BIAD

 

立体景观步道

 

建筑中因势利导,设计了一条1000米长的健康步道。它自东南角部地坪逐层升高,串联起每个楼层,直至景观屋面的最高点。在这里向西可以眺望大海,向东可以平视群山。

 

1000米长的立体景观步道与地面步行街的呼应  ©BIAD
屋面景观与中心庭院景观的呼应  ©BIAD

越过西南角的建筑最高点步道开始逆向依屋面走势逐渐下降,再从斜穿道路上空连接到北侧办公区景观屋面,并沿着起伏的地形逐层缓步下行,其间我们特意在主楼的一半高度设计了两组室外平台,既可以作为室内公共空间的室外延伸,也成为运动步道张弛有度的舒缓区,巧妙地运用总图规划中的锐角空间,形成特别的屋面体验,甚至还可以成为妈妈们俯瞰校园操场的最佳去处,最终室外步道会由西北角部返回北侧地面。

 

立体景观步道串联起各个外部空间,可以作为紧急疏散通道  摄影:存在建筑
屋面下沉的设备空间  摄影:存在建筑

建筑的两组地下汽车坡道也刚好利用斜向步道下侧设置,使得这一无限循环的理念继续向地下延伸。这不仅是一条独特的健康步道,还可以作为楼层间最便捷的联络方式以及消防疏散通道,更是未来极具网红气质的城市风景线,成为本项目独特的空间组织脉络。

 

规划中要求保留的穿行步行街  摄影:存在建筑
大数据中心地势东高西低  摄影:存在建筑

 

超长平面设计

 

建筑内部平面的错层处理结合立体步道和斜向造型展开,空间自然而丰富。在这一超长的平面构型之中,建筑师首先思考的是高效的平面布局、建筑不同区域之间的互联互通、建筑层间共享空间的有节奏出现和适当合理的功能分区布置。

 

大数据中心总平面图  ©BIAD

同时将最适合本项目的标准核心筒设计推敲到极致,然后制定模式标准化使用。柱网设计在整体红线内根据建筑布局、办公排布、停车效率统筹设置,并增加装修控制界面和PG网格模数系统,这种精细化的设计逻辑和组织方式,使得平面空间的均好性和标准化率大大提高,也为建筑品质的高完成度奠定了基础。

 

室内大堂  摄影:存在建筑
室内公共区  摄影:存在建筑
室内会议区  摄影:存在建筑

 

智慧幕墙设计

 

建筑幕墙的绿色节能设计是我们的初衷。建筑师通过玻璃背部釉面层的特殊处理,使建筑获得充足自然采光和视野的同时,也布置了消隐的水平实体墙,窗墙比控制在60%。同时幕墙外部设计了竖向外遮阳百叶,并与玻璃间保留适当空隙,使得立面获得最佳的外遮阳节能系统,也可以保证自然通风的畅通。

 

建筑立面外遮阳系统  ©BIAD

百叶采用四种渐变的棕色面板混搭而成,用抽象现代的手法模仿木质表面的观感,这是中国人长久以来对建筑的审美喜好,同时青岛城市历史建筑均以暖色调的色彩为主体,因此我们的建筑与整个城市环境十分和谐。由于本建筑与周边老旧小区距离较近,所以我们又赋予遮阳百叶另外两个重要作用。一是减小建筑的观感尺度,让建筑和城市尽可能和谐共处。二是作为研发建筑适当遮挡办公场所与邻近居民的对视可能。

 

东北侧建筑立面  摄影:存在建筑

建筑的外表皮延展面长达800米,除了立体步道在幕墙组织中的重要作用,建筑师还在每层的不同位置设计了橱窗式的会议空间,使建筑造型更加生动自然。

 

中心庭院串联起各个办公空间  摄影:存在建筑
中心庭院仰望天空  摄影:存在建筑

 

设计图纸 ▽

 

首层平面图  ©BIAD
二层平面图  ©BIAD
东立面图  ©BIAD
西立面图  ©BIAD
纵剖面图  ©BIAD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 青岛浪潮大数据中心

项目地点:青岛市 市北区鞍山路

建筑设计: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AMA工作室

建设单位: 浪潮集团

设计时间:2017.02-2018.02

建成时间:2022.10

建筑面积: 123,400平方米

几何尺寸:长196米,宽92米,最高点43.5米

结构、机电设计: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第五设计院

主创建筑师:马泷

建筑设计团队:马泷、栾波、褚以平、吴凡、曾波、金戈

结构设计团队:马敬友、周冰、秦乐、梁振峰

机电设计团队:张辉、穆晓霞、刘学、朱丹丹、孙天屹

摄影:存在建筑

撰稿:马泷

 


 

本文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AMA工作室授权有方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AMA工作室
办公园区
北京建院
山东
科技总部
青岛
项目
0
参与评论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