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竞赛题目时脑海里有一些初步的构思,但我纠结于应以设计的/建构的/重逻辑和叙事的方式,或装饰的/解释的/重感官和视觉效果的方式来呈现;前者便于把握要旨,而后者则易于优化观看感受。我是一名以拍摄建筑和室内空间为主要业务的职业摄影师,拍摄之前都会根据委托方提供的包含效果图、受光分析、动线分析等的方案文本循例进行对拍摄推演。虽然也会在对标案例中翻找一些游客照进行参考,但更多仍旧是围绕“何以生成”这样的问题来进行内容上的把控;哪怕是参观别的项目,更关心的仍然是概念、材料、工艺等以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想到这里,我推翻了基于既定工作习惯的构想,向自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以使用者为出发点,这些建筑物带给我的体验是怎么样的?有哪些印象深刻之处?
勘景后,我参考布勒东超现实主义“自动写作”,先试着拍摄,尝试在素材中寻找广州大剧院和无限极广场在造型、动线及景观、材料等方面的契合点再剪辑,于是就有了片头在地铁中穿梭的一幕,以及接下来的一幕又一幕。
摄影:黄钎乘
片尾花絮:何子浩
该视频获得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SOHO中国/风光pixel“镜头中扎哈建筑之美摄影大赛”最佳建筑视频单元第一名。
上一篇:向上生长:BranD十周年展览设计 / 大星吉子设计工作室
下一篇:祖山济心寺·木佛博物馆 | 建筑营设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