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昀,非典型职业建筑摄影师,存在建筑合伙人,现居成都。
“我以为我起得算早,没想到大爷都开始下田干活了。”
“拍完大爷和建筑的合影,一转身发现另一个大爷正骑车在花海里缓缓游动。”
“拍到了一张就足够嘚瑟几天,仿佛布列松附体......”
成都摄影师陆昀,大概是“中国建筑摄影师”系列迄今为止最具幽默感的一位受访者。这位自称“全职”并不能概括自己工作状态的摄影师,工作与生活交织紧密;在实践建筑摄影的同时,也一直坚持纪实摄影。喜欢在拍摄间隙或收工后专门去拍点人文的习惯,既是陆昀戒不掉的瘾,也是他保持观察力的一种方法。
保持轻松的手感,也保持良好的心态;陆昀从不摆拍,每张成片只用一次快门。拍不到人物状态极佳的瞬间会觉得惋惜,若能拍到,便是会高兴好几天的事。
行走中的建筑学 从事建筑摄影工作多久了?现在是全职的状态吗?
陆昀 9年,目前身份是存在建筑的合伙人。我觉得“全职”这个词不能概括我的工作状态,我们的工作方式有别于传统公司,生活跟工作紧密交织,居家兼办公,上班当旅行。而且我不工作的时候也在拍照,可以说摄影已经完全占满了我的生活。
行走中的建筑学 可以分享一下,在从事建筑摄影之前的经历吗?
陆昀 我不是建筑或摄影科班出身,本来学的是新闻,但从小就对照相这件事情很着迷,照相可以说是我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黑科技”[1]。2009年开始自学,因为一笔意外之财得以买到一台单反。在靠摄影赚钱之前的那两年,打过各种杂工:咖啡厅服务生、书店员工、二手房中介等等。这些经历对我摄影风格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因为每天面对的都是小市民,看到的都是众生相,我把镜头自然地对准了这些人,同时也在记录自己的生活。
这个时期形成的观察方式,不可避免地被带入到后来的建筑摄影中。在正式拍建筑前,我还下工地拍了很多工人,我喜欢这群靠力气和汗水换钱的单纯的人。
行走中的建筑学 最近拍摄的项目主要有哪些?拍摄过程中有什么特别的故事?
陆昀 项目太多了,也难分主次。我觉得每天的平淡生活亦有乐趣,带着热情去工作便足矣。选两个拍得很舒服、自己感觉不到工作压力的项目吧:一个是成都市内的城市音乐厅,另一个是成都大邑的咏归川酒店。两个项目都比较好玩,收获了一些惊喜。
拍这张照片前正收完设备、准备要离开,突然来了几个刚刚演出完的小姑娘,家长在一旁指挥她们摆各种动作,拿手机给她们拍照,我就冲上去蹭了一下机位。我很偏爱把握这种机会。
当时正在拍这些柱子的光影,先拍了张空的场景,感觉差点意思,原地呆了几秒钟,突然一帮人走进来了,也根本来不及调整,抬起相机就是一张,恰到好处。
那会儿早上7点天刚亮,有一点薄雾,我以为我起得算早,没想到大爷都开始下田干活了。想把大爷和建筑一起拍进去,因为建筑和人是在这片土地上共生的,相比之下,人是旧人,房子反而是新客。
我在蹲低后发现,油菜花的“黄”更纯粹了,于是在这张照片里用大光圈把前景虚化,得到类似游乐场里黄色海洋球的效果。
行走中的建筑学 拍摄一个项目的周期一般需要多长?平时的拍摄习惯是怎样的?
陆昀 这个没定数。项目类型、大小各异,天气状态、项目完成度、业主方配合度都会影响拍摄进度,能一天拍完是大吉大利。
我拍照更多是凭感觉。肯定有一些经验在推动,但是不喜欢被套路;每次都想要有新突破,所以一直保持着轻松的手感上阵,觉得拍舒服了就收工。但有一点:我喜欢在拍摄间隙或收工之后专门去拍一点人文,这算个习惯,戒不掉纪实的瘾,也是我保持观察力的一种方法。
咏归川这个项目,拍完大爷和建筑的合影,一转身发现另一个大爷正骑车在花海里缓缓游动。
在佛山,收工后离赶航班还有4个小时,就去河边转转,“逮”一些落单的人。
行走中的建筑学 目前常用的器材有哪些?
陆昀 工作器材就是佳能系,5D Mark4加几个移轴镜头和小小白,都是拍建筑的常规配置。工作之外用主要用手机和胶片机。很钟爱胶片,但对胶片的质感和色彩没多大执念,就是喜欢按快门的稳重感,毕竟每一次按下去都是白花花的银子......
行走中的建筑学 你认为自己擅长拍摄哪一类作品?
陆昀 当然是纪实。拍街上的人、猫猫狗狗,诙谐的东西……最喜欢行走过程中孤独的景观和人,或一些短暂的意象。我有时候拍一群人,其实也是在拍孤独。在我看来,当代人与人之间是缺少中间色的。还很臭美地拍了很多自己的影子,当然我会选择一些特殊的背景去“投影”。
行走中的建筑学 你如何处理画面里建筑与人的关系?
陆昀 理想状态是让观者觉得人物跟建筑没关系。人物是自然的,就该在那里的,仿佛等着我来拍;或是闯入的,意外的,甚至可能是破坏的……这就是惊喜。我不喜欢放人物进去摆拍,也不会架起三脚架拍很多人再后期去合成完美的状态。我每张成片都只用一次快门,对于人物状态极佳的瞬间,抓拍不到自然会觉得惋惜,但是拍到了一张就足够嘚瑟几天,仿佛布列松附体(笑)。
行走中的建筑学 你如何处理气象和建筑的关系?
陆昀 建筑也有情绪,不同的气象会带来不同的情绪,跟人有点相似。我所做的工作其实就是在记录建筑最好的情绪。不一定所有建筑都喜欢大太阳,有的更适合特殊天气。
行走中的建筑学 你怎么看待客观表达建筑师的作品与摄影师的再创作?
陆昀 两者并不冲突,一套优秀的图必定两者都包含在内。但客观表达是基础工作,是服务,是没有门槛、可替代的。再创作才是存在建筑的工作核心,也是建筑师想要看到的部分。我们现在说建筑“摄影”,更多是承认它的艺术创作。我个人的创作还是体现在纪实和人文的植入,比如拍遵义会议中心,考虑到项目的红色背景,我专门拍了很多现场打扮成红军模样的人,就是想要从庄严的氛围里找一点荒诞。
行走中的建筑学 你认为好的建筑摄影作品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质?
陆昀 能讲故事的照片是最妙的,或者能传递感情色彩,也可以理解为有氛围。比如有些照片是热烈的,有些是安静的,如果观者可以瞬间感受到这些氛围,那我认为这样的照片有商业之外的价值。
另外有两点在技术层面也很重要——强烈的序列感和完美的尺度关系。即便是相对普通的项目,我也会使劲地去发掘这些特点。我自己最满意的其实不是哪一张或者某几张图,而是整个项目的组图,我更看重整体的质量。
行走中的建筑学 你最喜欢的摄影师是谁?从他们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陆昀 我没有最喜欢的建筑摄影师,我把国外拍得好的Iwan Baan、Hufton+Crow和我存在建筑的同事以及国内众多出色的建筑摄影师放在同一位置,他们都是我的老师。
我更愿意分享对我影响更大的两位纪实摄影师,分别是中国的严明和玛格南的女摄影师Alessandra Sanguinetti。严明教会我冷静应对,把握机会,在冷酷的现实中寻找浪漫;我又从Sanguinetti那里获得了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带着关怀去看事物的角度。
编者注:
[1]“黑科技”是在《全金属狂潮》中登场的术语,原意指非人类自力研发,凌驾于人类现有的科技之上的知识,引申为以人类现有的世界观无法理解的猎奇物。
本文编排版权归有方所有。图片版权归摄影师或来源机构所有。若有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及时和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联系电话:0755-86148369;邮箱info@archiposition.com
上一篇:有方讲座51场|张准:感受·结构·线索
下一篇:报名开放:杭州南站新城核心启动区详细城市设计国际方案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