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赫尔佐格与德梅隆香港新作:M+博物馆,维多利亚港畔的艺术灯塔

赫尔佐格与德梅隆香港新作:M+博物馆,维多利亚港畔的艺术灯塔
编辑:崔婧 | 2021.03.24 17:22
发现的空间(Found Space)  ©Kevin Mak

设计单位  赫尔佐格与德梅隆、TFP Farrells(本地合作单位)、Arup(工程咨询单位)

项目地点  中国香港

建筑面积  65000平方米

建成时间  2021


 

本文文字由设计单位撰写,M+提供译文。

 

M+是一间崭新的文化机构,致力于收藏、展示与诠释二十及二十一世纪的视觉艺术、设计及 建筑,以及流动影像。因此,它囊括了所有展示和欣赏各类媒介的空间、丰富多样的展陈方式 和相关的艺术节目。其中的空间包括传统的“白立方”展厅、可自由调整的空间、放映厅及诸如“第三空间”的多功能活动室,更设“展演空间”。也正是这个“展演空间”的需求促使我们深入研究M+的选址特色。

 

从维多利亚港看M+  ©Kevin Mak

如何利用空地创造出一个后工业空间?仅仅在二十年前,西九 文化区如今座落的土地还只是海港的一部分。经过持续的填海工程后,天然的港口被土地所覆盖,这片区域即是西九文化区最新建筑物的所在地。如何才能使堆填出的空地更具独特性?另一个工程项目决定了选址的特殊性:港铁机场快线与东涌线的地下隧道。

 

地下隧道原本被视为令M+大楼规划变得复杂的障碍,现在已转化为主宰项目设计的关键,我们为此设计了一个简朴的巨型展览空间,从而将整座大楼牢牢固定于地面上。由于隧道的存在,因此衍生出一个专为艺术和设计、装置和表演而设的壮观空间,通过地下挖掘去揭示隐含的秩序。一个对艺术家和策展人提出挑战的“潜空间”——具有空前潜力的空间应运而生。

 

这个下沉式地形为大型展览及活动空间,包括一个L型可自由调整的黑盒空间,以及可直通博物馆的艺术品装载及储存区域。这些空间不仅符合二十一世纪艺术和设计的展示需要,亦为打造非凡的艺术欣赏体验创造了条件,彰显M+选址的独一无二。

 

西九文化区的一组建筑  ©Virgile Simon Bertrand

扎根于“展演空间”之上的横向基座平台设有较为传统的展示空间。所有展厅按照纵横网络的形式排布,类似于城市的规划设计。中央广场提供了通往所有展览区域的直接信道,包括常设和专题展览以及明确界定的核心特色展厅。一个高大的“焦点空间」从横向基座平台中升起,并与办公和研究部门所在的纵向大楼底部相连,其顶部下端设有两行天窗。

 

从中央广场的四个角落,可以分别进入一系列相连的展厅,并透过风格各异的空间开启别致的观展体验:自然光线充沛的狭长展厅,直接通往天台花园的中庭,面向西九艺术公园、拥有大面积玻璃窗的展厅,以及饱览维多利亚港美景的大台阶。它们构建出四通八达的展览空间,再通过额外的间隙空间合并或被分割成更小的单元。

 

展厅内可从顶部或侧面进行照明,光源亦可灵活控制内外朝向。外墙设有各种设计精准的天窗,提供独家视角,一览艺术广场、艺术公园和维多利亚港对岸的香港岛天际线。

 

立面细节  ©Virgile Simon Bertrand
看向南屋顶花园  ©Virgile Simon Bertrand

在“潜空间”和从地面抬升的横向基座平台之间是开阔的公众入口处。该区域弃用阻挡信道、光线和视野的大型建筑物,而以明亮和亲切的平台代替,开放且透明,设计有能遮挡阳光直射的顶盖,公众亦可从各个方向和层面进入。它是西九文化区和艺术公园、新建的林荫大道和维多利亚港之间的枢纽和焦点。置身其中,M+的所有功能和活动都一目了然。

 

平台的每个区域都被赋予特定的功能。博物馆商店位于艺术广场旁的一隅。大型专题展览空间面向艺术公园,可从入口大堂直接进入。“学舍”拥有大面积玻璃窗,可以透过斜屋顶直达天台花园。它和大台阶分布两侧,共同俯瞰海滨长廊和维多利亚港景致。票务处和信息台位于大堂的中心位置。平台的地面有一个宽大的对角线开口,向下即可望见“潜空间”。同时,大型的天窗让访客看到展览层与纵向大楼的交汇处,以及辽阔的天空景色。

 

发现的空间   ©Kevin Mak

M+的纵向大楼轻透明亮,从横向基座平台的中心高耸而立。两者由此融合为一体,并构成倒置的T型。细长的垂直结构根据总体规划中指定的高度建造,其中设有研究设施以及一个拥有充沛自然光线和广阔城市景观的策展中心,让研究、学习和工作成为别致的享受。顶层设有M+会馆和开放给公众的全景餐厅。LED显示系统与面向海港的幕墙结合,令大楼变成一个偌大的显示屏,用于展示精选作品或特别委约创作的艺术品,也让M+跻身维多利亚港的天际线中。

 

主大堂  ©Kevin Mak

M+的建筑设计不单建基于四周环境,更与之相辅相成。大楼轮廓分明,充满都市气息,又具近乎原始的型态,既重构了九龙天际线的标志性特征,也被艺术传达的信息所颠覆,因此独树一帜。

 

它是一个不断变化和更新的场所,而非被固定在预先设定的形式中。它适合所有人,它以开放的态度与透明的方式营运,将博物馆的多元知识和空间以不同方式连结起来,成为香港独一无二、无可取代的一部分。不仅如此,它更是一个公众平台,让人与艺术互相交流、相知相遇。

 

大台阶  ©Kevin Mak

完整项目信息

Client:
West Kowloon Cultural District Authority (WKCDA)

 

Planning:

M+ Consultancy JV:
- Herzog & de Meuron, Basel, Switzerland
- TFP Farrells, Hong Kong
- Arup, Hong Kong

Design Consultant: Herzog & de Meuron, Basel, Switzerland
Executive Architect: TFP Farrells, Hong Kong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up, Hong Kong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up, Hong Kong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rup, Hong Kong
Plumbing & Drainage Engineering: Arup, Hong Kong
Facade Engineering: Arup, Hong Kong
Lighting Engineering: Arup, Hong Kong
Acoustic Consultant: Arup, Hong Kong
Traffic Consultant: Arup, Hong Kong

 

Specialist / Consulting:

Landscape Design: Vogt Landscape Architects, Zurich, Switzerland
Facade Media Screen Design: iArt, Basel, Switzerland
Art Storage & Conservation Consultant: Prevart, Zurich, Switzerland
Signage Design: Cartlidge Levene, London, United Kingdom
Signage Execution: Atelier Pacific, Hong Kong


Building Data:
Site Area: 25'000 sqm

M+ Building:
- Number of Levels: 18
- Building dimensions: 130 x 111 x 94 metres

 

Detailed Data:

Museum Facilities:
- M+ Total Gross Floor Area (GFA): 65'000 sqm
- Display spaces: 17'000 sqm
- Learning Hub 1'200 sqm
- Research Centre 1'500 sqm

 


 

版权声明:本文由赫尔佐格与德梅隆、M+授权有方编辑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M+博物馆
赫尔佐格与德梅隆
项目
0
参与评论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