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返乡:威海王家疃村乡村美学堂、琴舍、柿园 / 三文建筑

返乡:威海王家疃村乡村美学堂、琴舍、柿园 / 三文建筑
编辑:原源 | 2019.03.28 21:03
柿园民宿 摄影:金伟琦

设计机构  三文(北京)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项目地点  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张村镇王家疃村

建筑面积  学堂850平方米、琴舍420平方米、柿园480平方米

建设时间  2018年


 

项目位于山东省威海市王家疃村,是一个有百年历史的小村庄。村庄原始格局完好,传统风貌明显,具有较高的文化和旅游价值;但随着农业的衰败,人口迁出,大量房屋闲置,活力不足。如何在保留乡村风貌和地域特色的前提下,提升生活环境质量,拉动乡村产业,激活乡村;在增加收入的同时,又能满足人民精致生活的需要,是本项目试图讨论的命题。而作为设计师,也许只能通过设计的手段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夜色下柿园民宿的庭院  摄影:金伟琦

 

十二间乡村美学堂

巧借山石,适度介入

 

作为里口山区域“美丽乡村”项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规划中将王家疃村定位为依托周边自然资源和广福寺人文资源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休闲体验村落。村庄未来业态将围绕亲子休闲体验及国学文化展开,并以“孔子六艺”(礼乐射书数)和“君子八雅”(琴棋书画诗酒花茶)为主要经营主题。

 

“十二间乡村美学堂”,是王家疃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六艺”主题的载体之一。它是一个老建筑改造项目,原建筑是典型的胶东民居形制,瓦顶、毛石外墙,曾作为乡村小学教室使用,但改造前已经闲置。因为有十二开间,当地人称之为“十二间房”。原建筑分为三个独立的部分,分别为六开间、三开间和三开间;十二间沿街一字排开,形成了区域的主要街道立面,也定义了村庄的主要风貌。建筑背身毗邻一崖壁,且与崖壁之间形成三角形空地;崖壁山石形态奇峻、自然,很有中国传统美学意境。建筑东侧为村内近年加建的公共厕所,形象欠佳,且使用率不高。

 

因为建筑风貌特征鲜明,保留完好,且建筑质量也较好,所以设计团队希望在保留原有建筑风貌的基础上,对建筑适度改造,使之适应新的使用功能,并具有时代气质。

 

草图  ©三文建筑
学堂平面图  ©三文建筑
从白石酒吧入口望向美学堂  摄影:金伟琦

建筑的流线跟随功能进行重新梳理,经重新设计和定义的主入口被安排在展示区域,设计师采用了黑色钢板,建构一个半露天的门头,一方面给予了建筑入口标志性,另一方面新旧的对比又进一步提示了两个独立的建造年代。

 

新建构的门头与旧建筑对比,提示了两个独立的建造年代  摄影:金伟琦
改造利用方通格栅将公共卫生间罩起来,使低矮简陋的公厕变身为美学堂的延续  摄影:金伟琦

展览区的一侧是阅读区,两个区域之间由双坡顶建筑剖面形的哑巴口(无门的洞口)分隔。阅读区布置有书架和展桌,用于摆放与区域和国学有关的书籍和文创产品。北侧墙面结合原有的窗户,将书架与座椅一起设计,形成了人、建筑与物品之间的契合关系。原建筑的屋顶被保留并部分暴露,结合新的室内饰面材料,形成新旧对比和明暗对比。

 

阅读区布置有书架和展桌  摄影:金伟琦
展厅和阅读区两个区域之间由双坡顶建筑剖面形的哑巴口(无门的洞口)分隔  摄影:金伟琦
“白盒子”的处理模式更有利于未来展品的布置和展示  摄影:金伟琦
教室区域  摄影:金伟琦

建筑的外部环境也是改造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街道的一侧,建筑与街道之间的不规则用地被规整,利用高程形成了一个高于路面的平台,使用者可以在平台上闲坐、休息、观看、交谈,但不受交通的干扰。建筑背侧的外部空间是本次设计的一大发现,这里原是被遗忘的角落,村民在这里养鸡。在踏勘中,设计师发现建筑背后的山石很具审美价值,而且山石和老建筑之间的“缝隙”形成了天然的内观式空间,符合中国传统修身的意境。于是设计利用了这个“背身”,将地面稍作平整,铺设防腐木;山石不做任何改动,只是将其展现在此,作为“面壁”的对景;一个与原建筑垂直的半开放亭子被安置在背后区域的西侧,作为该区域的界限,也为后续使用提供了相对舒适的空间。

 

体块推敲  ©三文建筑
山石和老建筑之间的“缝隙”形成了天然的内观式空间  摄影:金伟琦
西侧与原建筑垂直的半开放亭子为后院平台提供了舒适的空间  摄影:金伟琦
建筑背身毗邻崖壁  摄影:金伟琦

 

琴舍

略显随性的精致乡舍

 

“琴舍”的前身院落位于王家疃村中部,紧邻村内休闲水系核心节点,原状为毗邻的两个独立合院,西院的年代较为久远,主要墙体材质为青砖,两进院,保留有倒座门头、影壁等典型传统民居元素。东院建于1970年代,为单进院格局,东侧有一平屋顶厢房,原建筑外观为水泥抹灰墙面,与古村落面貌不太协调。

 

建筑空间被重新划分:前台接待区、琴房,以及5间拥有独立卫生间的客房被改造出来,形成了一处雅致乡舍。在保留现有院落格局的前提下,设计团队重新梳理了空间流线,在原房屋西北侧新增了轻钢结构的入口空间。

 

琴舍平面图  ©三文建筑
建筑夜景  摄影:金伟琦

有别于厚重的毛石/砖墙立面,新加建部分采用了U型玻璃作为立面材料,既保证了内部空间的采光,还具有适度的私密性。在内透灯光的作用下,空间的内部活动被投射在外立面上,形成迷离的影像,与古朴的原建筑本体产生戏剧化的对比效果。东院的东厢房靠近村落核心景观,设计团队在东厢房顶上增设了观景平台,既满足了使用者的观景和户外活动需求,又增加了空间的高程变化和趣味性。

 

利用原有建筑东侧厢房屋顶,加建一轻钢构筑的凉亭,供人远望和闲坐  摄影:金伟琦
加建二层休憩平台  摄影:金伟琦

西院的东侧山墙是建筑的主要立面之一,从村庄景观可以清晰看到这里;但原建筑安放有附近8户居民的电表箱,且强弱电线杂乱,这为新民宿的经营带来了麻烦。最初,设计团队希望将电箱移除,但由于工程影响广泛,不可实施,最终设计团队决定在电箱外侧加设一个钢丝网罩子,对原山墙进行一定的遮挡。然而,实施之后发现遮挡效果仍旧不理想,钢丝网的密度过低使遮蔽效果微乎其微,设计团队必须在有限的条件内快速做出调整。

 

由此,一个“公共艺术”计划被提了出来:设计师购买了大量的红丝带,请村民们将它们绑在钢丝网罩子上。红丝带既遮挡了后面的负面景观元素,又有祈福的意味,结果这个“亡羊补牢”的措施反而使这里成了村中最受欢迎的“景点”,许多游客在这个丝带墙前合影,同时也带动了邻居老伯“同心锁”生意的兴旺。

 

外墙挂红绳祈福  摄影:金伟琦

在室内氛围营造上,设计也对原室内空间进行了调整。在进行了屋面修缮、增加防水保温处理后,设计团队拆除了原室内空间加设的二次装修吊顶,露出了原始建筑极具特色的三角木桁架。设计团队希望同时满足使用者视觉和触觉的不同体验:在视觉层面,要随性、野趣;但在人手可触摸的区间内,务必精致、舒适、柔软,给使用者带来良好的体验。这就是琴舍希望给使用者传达的气质。

 

刻意保留室内被拆除的痕迹  摄影:金伟琦
西院影壁  摄影:金伟琦
古琴房  摄影:金伟琦
温暖的壁炉  摄影:金伟琦
客房室内,老木板、土坯墙和格栅屋顶奠定了空间的主色调,塑造了乡土的气氛,对比性的蓝色装饰品适度的侵入,给空间活力  摄影:金伟琦
拆除室内空间的二次装修吊顶,露出了原始建筑极具特色的三角木桁架  摄影:金伟琦
西院夜景  摄影:金伟琦

 

柿园民宿

北方野园

 

如设计团队在王家疃村完成的其他3组建筑一样,“柿园”也是一个民居改造项目。在设计师接手之前,村里已经请人开始改造,而且已经完成了一部分工程,但因为缺乏设计,没有达到业主的期望。

 

认识场地是设计的开始。设计师发现要改造的两个院落离道路较远,且院落与道路之间有二十多米的空地,场地中有大量的果树;两个院落中间有一条直通后山的甬道;后山植物茂密,有柿子树和楸树等高大乔木;临近建筑的位置有一小块农民清理出来的空地,用于堆放杂物。原有建筑为典型的胶东民居:合院形式,但不是标准四合院,一层,只有正房和厢房;深灰色的挂瓦,毛石砌筑的墙体厚重而华丽,传统砌石工艺的手工美感与当下粗制滥造的状态形成了鲜明对比。而树,山和石成为场地中建筑之外的重要元素:山是背景,树是前景和重要的景观元素,而石头,作为一种人与自然的中介,在建造行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设计希望创造一种北方乡村的“野园”气息。野是指有乡野气息,不是野外;园,不是院,它要有设计,有一定的“文人气息”。因此,相地过程中发现的树,山和石就变得尤为重要,它们都将成为新空间中的主要造景。改造着重保留了场地中的树木,这成为设计的起点:在最初的设计中,新加的建筑(民宿的公共配套,包括餐饮和后勤服务)避让树木,进而环绕树木形成一个个独立又串联的院落。房、院、人、树之间形成一种正负、看与被看的关系。但遗憾的是,因为土地产权问题,最初的方案无法落地;新建筑被迫简化,以景观构筑物——亭的方式出现。

 

最初方案  ©三文建筑
最终方案  ©三文建筑
柿园平面图  ©三文建筑
客房前具有东方色彩的庭院  摄影:金伟琦

“无水不成园”,水可以为空间带来灵气,也可以有效改善小环境的温度和湿度;但北方冬季寒冷,水景观的处理变成一个难题。柿园的水景是一片浅水池,大约30厘米深,用金属板围边。夏天它是一面静水池,冬天可以放空,铺上沙子变身游戏场地。水景中的树是场地中原有的,水池在这里被掏空,形成两个圆洞,树木从其间伸出,互不干扰,又彼此成就对方。

 

凉亭、树木,及其在水中的倒影,形成画面感  摄影:金伟琦
场地中树木被保留下来,与新建水池形成一种微妙的共生关系  摄影:金伟琦
夜色下的庭院  摄影:金伟琦

两个新增建的亭子分别位于水池的两端,它们为居住者提供了半户外的使用空间,同时也成为空间中的对景和控制点。亭子并没有简单地套用传统官式形制,而是力求当代性和地域性。单坡顶,传统垒石工艺的基座配以木格栅中轴的窗扇,没有古的形式,但有乡野味道。院墙的处理也采用地域传统工艺,垒石和木栅栏。新垒石和老民居墙体的老垒石,以及原来院墙的虎皮石(垒石加水泥勾缝做法)形成了一种传统工艺的时空对话。建筑背后山脚下的空地也被整理出来,成为民宿的后院:草地、楸树和秋千,私密、惬意。

 

茶亭,柿园中半室外的休憩空间  摄影:金伟琦
虎皮石墙  摄影:何崴
柿园后山  摄影:何崴
由传统建造工艺垒石形成的围墙和现代感的净水池在一起,相映成趣  摄影:金伟琦

场地内保留有原始石砌民居两栋,为近年居民自发新建,比村内传统建筑空间更大,空间布局符合村民自住的格局。建筑师从民宿运营的角度对空间布局及流线进行了重新规划,将原有的两栋建筑划分为四个独立的民宿套间,每套套间内均设一个大床及加床,能够满足“亲子民宿”的功能定位。在软装陈设上,设计师选取柿子红作为主要色彩基调,呼应了“柿园”的项目主题,红色作为民间喜爱的颜色也带有吉祥、喜庆的意味,为原本素雅的空间增添了活力。在家具的选择上,设计师在当地收集了大量的本土旧家具,例如旧桌椅、板凳、顶箱柜、针车等物件,运用到空间布置中,增加了民宿空间与本土文化的连接,体现了“乡土民宿”的主题定位。

 

保留原建筑外立面,在入口处利用钢构件形成灰空间  摄影:金伟琦
从客厅看卧室  摄影:金伟琦
客房A室内,刻意保留的石墙与老家具,传达了时间感和地域信息  摄影:金伟琦

 

结语

 

项目建成后,吸引了不少人来王家疃流转破损农舍进行修复和改造,作为自住或经营用途,为王家疃村带来了新的居民。在乡村旅游产业的带动下,曾经破败的农舍正在被一间间修复,曾经破败的乡村正逐步重现生机。

 

夜色下柿园民宿的庭院 摄影:金伟琦

完整项目资料

机构名称:三文(北京)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项目名称:拾贰间美学堂、琴舍、柿园

地点: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张村镇王家疃村

业主: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张村镇政府

主持建筑师:何崴

设计团队:陈龙、张皎洁、桑婉晨、李强、吴礼均

驻场代表:刘卫东

软装顾问:白冰

建筑面积:学堂850平方米

建筑面积:琴舍420平方米

建筑面积:柿园480平方米

设计时间:2017年12月至2018年4月

建设时间:2018年

合作单位:北京华巨建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摄影师:金伟琦

 


 

版权声明:本文由三文建筑授权有方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三文建筑
乡村美学堂
柿园
王家疃村
琴舍
0
参与评论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