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真正意义上的人文学者,中国最后一代名士 | 纪念陈从周百年诞辰

真正意义上的人文学者,中国最后一代名士 | 纪念陈从周百年诞辰
作者:赵磊 | 编辑:原源 | 2018.11.30 21:37

11月24、25日,一代宗师,古建及园林专家,中国现代园林之父,首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大师,同济大学建筑系建筑历史学科和教研室创始人之一 ——陈从周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活动在同济大学举行。同济大学以纪念大会、纪念展览、学术与思想报告会、首发及再版数本经典园林著作、座谈会、雅集等多场活动,纪念陈从周诞辰100周年, 500余人参加了这一系列纪念活动。

 

陈从周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活动 ©有方

 

真正意义上的人文学者

 

11月24日下午,在上海豫园举办了陈从周先生的人生与园林座谈会,并组织豫园游赏和昆曲欣赏。参加座谈会的嘉宾通过讲述与陈从周先生交往、学习和工作的经历,追忆陈从周在园林、古建筑、书画、育人等多方面的造诣。

 

11月25日,整个纪念活动的重心——陈从周先生百年诞辰纪念大会,在同济大学一二九礼堂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蔡达峰,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顾金山,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义汉、郑时龄、常青等参加了大会。

 

大会现场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

陈从周的学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蔡达峰表示,“陈先生逝世已经18年了,他的影响没有缩小,而且有越来越扩大的趋势。”他同时表示,陈先生是一个多学科兼攻的人,不光从事古建筑和园林的研究,诗文书画,也都很精通。同时陈先生生活中特别随和,但治学十分严谨。“比如说,在写作中,选词造句十分讲究;在造园当中,堆山叠石,反复修改不断推敲。让我们这些后生终身难忘。”

 

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教授郑时龄则表示,一口绍兴口音的陈从周,永远是笑呵呵的,“学生们在背后喜欢称他为老夫子,他可能也是中国最后一代名士。”郑时龄认为,今天的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之所以锻造出“同济学派”,培养出众多业界精英,也正是由于不断传承了包括陈先生在内的诸多大家和大师的学术思想。“他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文学者,至今仍难找到他的继任者。”

 

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教授常青称,“从古典园林的专业角度看,像陈先生这样深谙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古典文学艺术修养深厚的传统文人在建筑、园林界实属罕见。”

 

南京林业大学校长王浩表示,陈先生是高峰一样的存在,随着时间推移,我们越发感到陈从周先生之于同济、之于中国园林的重要。“对于同济来说,我们不缺建筑师,更不缺工程师,甚至也不缺院士,可是我们缺陈从周这样的思想家,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文学者。”

 

 

“造园三章”

 

纪念大会的现场,还举办了《陈从周造园三章》一书的首发。该书梳理了先生的重要造园作品,从中选取上海豫园、云南安宁楠园、江苏如皋水绘园三个典型,开展了翔实的调查研究,首次依循“补园”—“修园”—“构园”的轨迹,深入梳理、分析、研究陈先生的造园手法和思想。同济大学出版社汇集再版的陈从周先生的《苏州园林》《苏州旧住宅》《扬州园林与住宅》《中国名园》4部中国经典园林著作也在同日首发。

 

《陈从周造园三章》 ©同济大学出版社

纪念大会结束,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系系主任韩锋负责的,《百年从周——陈从周先生百年诞辰纪念展》,在同济大学博物馆开幕。展览通过百余件实物、复制品、模型、照片和影像资料,呈现陈从周先生诗情画意的风采,著作等身的成果,教书育人的风格,敦厚仁爱的温情,说园造园的境界,保护传统的坚持。

 

纪念展现场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

11月25日下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中庭报告厅,还举办了3场学术报告会,并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C楼地下展厅,举办了“造园三章摄影展”。这一展览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王伟强策展,以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古稀之年的陈从周先后主持、设计、修建的上海豫园、云南安宁楠园、江苏如皋水绘园,三个典型园林为主体,展示了拍摄成果。

 

摄影展海报 ©王伟强
摄影展现场 ©有方
王伟强在摄影展现场讲解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

展览呈现给大家三部分内容:1)说园:先生的营造。通过70幅照片,力求理性、客观、文献性地展现出先生营造的豫园、楠园、水绘园的园林作品特征 ▿

 

豫园 ©王伟强

楠园 ©王伟强

 

水绘园 ©王伟强

2)读园:个体的观看。通过22张铂金工艺制作的作品,演绎拍摄者的多义性和模糊性思考 ▿

 

读园 ©王伟强

3)游园:社会的景观。通过8张照片呈现民众游园活动,具有先生与社会互动的指向 ▿

 

游园 ©王伟强

 

陈从周简史

 

陈从周 图源网络

陈从周1918年11月27日生于浙江省杭州市,1938年至1942年就读于之江大学文学系,1950年至1951年间先后任教于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圣约翰大学、之江大学和苏南工业专门学校。

 

1952年到同济大学建筑系任教,是同济大学建筑系建筑历史学科和教研室创立人之一。1956年,陈从周在同济大学完成了《苏州园林》的研究。改革开放初期,他集数十年研究成果之大成,发表了《说园》系列文章,成为重要的园林理论文献,被翻译成十多种文字在全球发行。

 

陈从周不仅对于古建筑、古园林理论有着深入的研究、独到的见解,还提倡历史建筑保护与修复。他还参与了大量实际工程的设计建造,如设计修复了上海的豫园,苏州的拙政园等著名的园林,设计建造了云南的楠园、杭州的西湖郭庄等大量园林建筑,并把苏州网师园以“明轩”的形式移建到了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成为将中国园林艺术推向世界的现代第一人。

 

 

众说陈从周

 

先生在中国传统文化各方面都造诣颇深,特别是对古建筑、古园林理论有着深入的研究、独到的见解。

——方守恩,同济大学党委书记

 

他有中国古代士大夫文人的气质。

——郑时龄,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

 

在上世纪50年代,园林的重要性还没有被充分认识的时候,陈先生就自觉地承担起一个文化学者和使者的责任,写成《苏州园林》《苏州旧住宅》《扬州园林》等,这些研究成果成为后来园林研究、修复、重建的宝贵历史资料和重要文化遗产。

——陈重,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事长

 

陈先生是高峰一样的存在,随着时间推移,我们越发感到陈从周先生之于同济、之于中国园林的重要。

——王浩,南京林业大学校长

 

陈从周先生就是我们的一面镜子,他做真人、做真学问、真做学问。

——高翅,华中农业大学党委书记

 

我一直把他看成是中国的一个末代文人。

——伍江,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教授

 

陈从周不仅潜心教书,而且育人理念先进。

——李雄,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

 

陈从周是人格和良知的代名词,他淋漓尽致地诠释了一个学者和知识分子的情怀与理想,立德、立功、立言。

——陈义汉,九三学社上海市副主委、同济大学副校长

 

 

 

人物专访

 

他是时空的连接者
-——-——-——-

 

李振宇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

 

有方 作为陈从周先生的学生,一个对陈先生非常了解的人,你怎样评价他?

 

李振宇 他首先是文化大家。陈先生擅长文史,兼工诗词与绘画,是一代园林宗师、享誉海内外的古建筑名家。他是文化时空的连接者,打通了“东”和“西”。他自幼学习诗文书画,后毕业于之江大学中文系,接受了中西合璧的教育,东学西学对他来讲是贯通的。

 

第二就是有诗情画意。陈先生精通诗词散文、书法绘画,谙熟昆曲音律,博古通今,多才多艺。他把诗情融入了教学和研究里,带进了日常的生活中。

 

他是园林大家。他笔耕不辍,写了苏州,又写扬州;《说园》五篇,建构园林理论,提出动观静观,借景对景,小中见大。此后一发不可收,著述等身。晚年又有造园三章,续豫园,构楠园,复建水绘园,这些都是传世之作。

 

他是教书育人的名师。他提倡文理相通,主张以美育人,坚持文化自信,守护中国文化。建筑历史研究深入浅出,共创同济园林专业教学风格。他先后指导中外硕博研究生14人,继承了中国传统的“从游”形式,教育方法独特。

 

他是以天下为己任的知识分子。陈先生爱园护园,提出“绿化就是文化”“还我自然”,曾为保护环境而怒发冲冠,每为文化古迹四处奔走,常为传统的延续而感到欣慰。他传播园林美学,笔耕报端数十载;他把明轩推荐到了美国,把讲堂开设到了东瀛,把《说园》送到了全世界。

 

陈从周先生以独有的方式,运用园林为载体,致力于传统文化艺术的延续和集成,成为二十世纪下半叶最有影响力的记园先声、护园使者、说园大家、造园大师。他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古建筑和园林范畴——他坚守传统文化,连接了古和今;弘扬中国艺术,连接了东与西;追求“物情、物理、物态”之间的统一,连接了人文、技术和艺术……他是时空的连接者。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中明轩的原型 图源网络

有方 今天很多来宾在回忆陈先生的时候,都提到“情”字,这个怎么理解?

 

李振宇 这“情”字体现在陈先生的方方面面。园林要有“情”, 《说园》的核心是提出了5个要点:诗情画意的造园境界,因地制宜的设计原则,动观静观、小中见大、对景借景等3种设计手法。这是陈先生园林理论的基本点,而诗情画意是其核心。

 

在设计上,陈先生和我们说过一个很简单的小事情:我们曾为日光灯做了配光曲线,说从那个曲线来说,灯是顺着摆效率更高;他说不对,顺着摆,就只讲了配光曲线,你没有讲人情——人的眼睛是横的,日光灯直对着眼睛,不合情。陈先生说,生活中要有“情”。

 

又如,他和我们聊到“宾馆”和“朋友菜”的区别,他说宾馆菜是套路,是没感情的;朋友菜,我下厨房给你炒一个菜,里面是有感情的。此外,陈先生是一个很有热情的人,跟你吵架他都是热情的,骂你他都热情,他从不用那种冷漠的方式对别人。

 

 

有方 我得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从2017年6月起,就开始准备纪念陈从周的纪念活动。这一系列活动具体都包括哪些?

 

李振宇 今天做这个活动,我们的校领导和我们说过几句话:陈从周先生是风景园林学科的泰斗,是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名师,他还是同济大学的瑰宝,是上海人文社科的大师,是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名士。

 

这一系列的纪念活动,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有系统地开展的。为了纪念陈先生,纪念他对园林文化和传统艺术的贡献,学习他教书育人、作为文化人的风范,我们组织了一系列活动:一个大型展览,一场纪念报告会,一个学术研讨会,一个摄影展和一次豫园雅集等,另外,还组织了陈先生多种著作的再版,以及《造园三章》的出版等。

 

豫园 ©王伟强

 

 

人生即审美

-——-——-

 

韩锋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系主任

 

有方 本次纪念活动从2017年6月开始筹备,这一年多的准备时间里,随着研究的深入,你对陈从周的认知是否有一个变化的过程?

 

韩锋 深刻地感觉到,我们对陈先生文化精神的理解、对他思想的整体性研究,远远不够,就现在的情况看,甚至都还没有真正地启动。

 

我是做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的,文化景观很看重的一点,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景观现象背后的文化动因、机制、价值观。中国园林就是文化景观里非常重要的一类。因此对我来说,我很早就认识到我们对陈先生思想的理解、对中国园林整体价值的提炼和认识,都是不够的。

 

陈先生是个笔头很勤的人,他说自己一生两袖清风,20几本书、五六个园林,就是他的一生所得。但是他觉得自己很富有,自己一点都没有浪费光阴。像今日展览开幕式里讲到的,先生惜时,惜物。他曾说,每天你写了多少文章多少字、有没有画画,都是睡觉前要“检查”的。

 

正因为这样,他的著作很多。比如2010年在大运河申遗时,扬州是35个申报城市的牵头城市。当时我组织了扬州瘦西湖文化景观遗产部分的相关研究,过程中我们读了跟瘦西湖有关的所有的书,其中有非常多是陈先生的著述。

 

在这一年多的活动筹备过程中,除了已公开出版的论著,我们在陈先生家还看到了成箱的手稿,阅读过程中会发现其中还有很多没被整理出来。这些遗产的整理,真的还未开始。整个筹备的过程,对于我和所有工作组的学者们都是极好的学习机会。

 

 

有方 也就是说,我们对陈先生思想的系统梳理、对他思想体系的追溯,做的都不够。

 

韩锋 是这样的。现在出的书大多是陈先生的集子,文章也大多写得差不多,甚至配的照片都是差不多的——对陈先生的研究系统没有,深度不够。对中国传统文化要有非常透彻的理解,才能理解陈先生。有一句话我想告诉大家,我也相信是对的:陈先生是把自己的人生当作一个审美过程的,当作一个审美的时间平台。“人生即审美”。园林是他的一个思想载体,但其他方方面面他也都在作此表达。对人,对物,对亲友的亡故等苦难,他有自己精神上的超脱、超拔。

 

陈先生对中国文化非常自豪,有极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我就是个中国人,我一定要说中国话”。“说中国话”不排斥对外来文化的接触,他小学、中学读的都是西式学校,对外国东西是很清楚的。大家叫他“老夫子”,但他不是“迂腐”,他对中国文化的挚爱是经过了非常主动的文化比较后的自觉的选择。他选择中国文化,看到了中国文化的超越性和高度——士大夫的审美,精神性的超拔,对自然、对宇宙、对人生倾注的情感……陈先生真的是很典型的中国文人,但大家对这方面的关注还远不够。

 

 

有方 在这一年,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韩锋 我们对实体的东西关注多,对思想关注的太少。他的园林我们就都关注了,但是对他非物质的思想的关注度和整理还远不够,而这是更精深、深邃的部分。实体建造的园林不过是先生思想的一个载体,对他园林背后思想、那些非物质部分思想的遗产保护,应是更重要的,但目前很欠缺。

 

我们非常迫切地呼吁,要系统整理陈先生留下的所有资料,以供后来研究。“陈从周百年诞辰纪念”不是一次活动,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件,而是一个起点,一个唤醒所有人对中国文化精神的思考和研究的新起点。

 

纪念展现场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

 

哲人本色
-——-——-

 

王伟强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有方 你是怎么想到去拍陈先生的这三个园子的?

 

王伟强 去年十月,振宇院长邀约拍先生的园林作品,我第一反应是让李院长找一个职业摄影师去。但李院长非常诚挚地邀请,再想到过去陈先生对我的种种好,也就答应了。

 

有方 这一年下来,你有什么感想?

 

王伟强 接下这个活,压力还是非常大的。拍了一年,陈先生都快变成我生活的一部分了。拍摄的过程,也是我对陈先生再认识的过程。念书的时候,我听不懂陈先生的绍兴话,大家都哄堂大笑,我只能到处问别人陈先生说了啥。虽然很多东西只听了个大概,但是多年后有两句话始终铭记在心,先生说:没有绿化,就没有文化;没有文化,就没有绿化。

 

有方 拍完陈先生最重要的三个园子,有什么体会?

 

王伟强 云南的这个“楠园”,让我重新认识到“绿化”和“文化”的辩证关系。1990年代初,大家只认识到我们的城市缺少绿化,但并没有意识到缺少“文化”。在当时安宁新区的城市设计里,人民公园的规划是一大亮点,建成后空荡荡的,有了“楠园”这样一个雅致的小园,就植入了内容,也增添了人气、更彰显了文化。

 

楠园 ©王伟强

水绘园在如皋,当时既没有高速公路,也没有跨长江大桥,每次往返,耗时耗力,十分不易。陈先生多次来如皋,细致考证、匠心独运,堆山、理水、叠石、筑古城墙,待空间结构、山水格局、形态尺度掌控满意后,方才将现代工程设计方法介入园林中。当地政府非常感动,特立“梓翁亭”以示纪念,这怕是开创了甲方乙方关系的先河。

 

水绘园 ©王伟强

豫园修复,是陈先生的集大成之作。穿出引玉门,跨越谷音涧;游走积玉水廊,驻足玉玲珑前,都能让我们认识到豫园的修补扩建工程是饱含哲理的,充满了辩证法,也充分体现了先生的哲人本色。

 

豫园 ©王伟强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有方所有,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同济
百年从周
陈从周诞辰纪念活动
0
参与评论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