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的主题是“城市共生”。“共生”何谓?主策展人刘晓都如何解读其英译“Cities Grow in Difference”?在“深双”评论工作坊现场,刘晓都表示,“我们希望这个词里头有一种比较生猛的味道”。下附对谈视频及全文。
刘晓都 共享是一个好词,我们最开始定主题的时候,本来有一个选择叫“城市共享”。后来我们发现南航有一个宣传就叫“城市共享Sharing City”,所以就有点太多了。
朱涛 我提一个问题,(本届深双主题的)中文和英文翻译为什么那么不一样?中文“城市共生”是描绘一种状态,就是大家在一起共同生活;但是为什么英文是要“grow”,为什么一定要增长?有没有可能不增长,大家就在一起生活,生不一定是生长,也可能是生存、生活。并且,“长”其实可能会有一个增长的极限,你每年增长、发展、开发,这是一个意识形态了。
另外那个in difference,我的理解就是强调差异化,那为什么difference没有加一个“s”,强调是复数的differences?难道差异只有一种?这里面的微妙含义是什么。
刘晓都 因为最早的“城市共生”直译就是City Symbiosis,太无聊了那个词;然后就说City Co-existence,这是共生,但也挺无聊的,就老想想一个不一样的。当时就讨论说,能不能想一个与“共生”的粤语发音近似、且有相关含义的英文词,但是怎么想也想不出来。后来就说算了,咱们整一个特别“chinglish”那种词,就是中式英语,让外国人听着别扭、觉得这个词不是一个很顺的意思。有点这个味道。让老外看这个东西,说这帮人,这帮中国的,英文也不通,怎么回事。
我是对这个事有点唏嘘,但不敢去说太多。就是我们希望这个词里头有一种味道,一种比较生猛的味道。你要是能体会就体会,你要是说没有就没有,确实是这样,它这句话有点“生”。而且“Cities Grow in Difference”这句话的意义,如果真正翻译到中文来讲,应该是“城市因异而生”,因为不同而生——这是从一个西方人的视角去看这件事。西方人往往是从微观到宏观去看事情,和中国人的从大往小看、从宏观到微观,是反着的。这是世界观、观察思考问题的方式的不同。
录像:林楚杰、原源
剪辑:赵筱雅、魏唐辰希(实习生)
编辑:原源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有方所有,转载请通过邮件或电话与有方媒体中心取得授权。
上一篇:广场上的云朵:墨西哥蒙特雷科技大学新图书馆 / Sasaki
下一篇:“平昌不平常”之来自太空的建筑:韩国现代汽车展厅 / Asif Khan 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