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是台湾最繁华的都市,也是台湾建筑与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光是台北车站每天那上万的人流量,你就知道在台北每天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故事。
在台北,人们出行会倾向于选择捷运,因为其是最为便捷的方式,但捷运大部分时间都行驶在地下,无法更好的观察与认识城市。我更倾向于选择另外的方式:步行、骑车或者是搭公车。当你穿梭在台北的大街小巷里,可以发现不一样的城市现象。
铁窗在台湾最开始的使用是为了阻挡小偷的偷窃,保护自家的财产。后来随着铁窗使用的发展,大家发现加出的铁窗可以还使得原本狭小的室内空间更大一些,增加一定的储物空间,也可以在铁窗内晾晒衣服,甚至可以防止自家小孩玩耍时其不慎坠楼,因此每栋建筑物的铁窗慢慢多了起来。正是这每一户自主性安装的铁窗,使得其在台北的城市文化中显得格外有意思。
尽管台北的建筑由于修建时期不同,导致建筑风格多种多样,但就是在一片混乱的城市景色中,铁窗却基本上成为了每栋建筑的共通点。建筑师们由于害怕在干净完整的建筑物外部出现这样一些奇奇怪怪的支撑物,使得他们不得不在建筑物完工后不久,就立马请来专业摄影师,为其作品进行拍照“留恋”。因为他们担心,诸多年过去之后,建筑早已面目全非,不再是当年的模样,而成为使用者的“作品”。
每栋建筑上“错落有致”的铁窗使得原本设计时的建筑色彩、形体不再重要,搭配上炎热夏天的必备品——空调,不得不改编句广告词:听说台北的铁窗与空调机才是最佳搭配哦!
除了外立面增加的铁窗,站在台北城市的高处,放眼望去,在建筑物屋顶上满是铁皮屋。铁皮屋在台湾一直被视为廉价临时住房,过去旨在为人们解决临时性居住问题,或用作军营、临时宿舍等。铁皮屋的建筑工序简单,因此很多使用者将其加建在屋顶,以扩展原本建筑内不足的使用空间,或者作为临时使用的空间。但是日子一长,人们就会发现,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有人24小时居住在里面,并且开始了生活。可以略为夸张地说,铁皮屋顶才是台北城市最终稳定的天际线。
在台北街道上,抬头望去总能瞧见形形色色、花花绿绿的招牌。它们有着各种材质、日光灯箱、丑陋字型、唯恐人不知的字体大小。上宅下店的特殊经营模式,加上经营者担心在众多的招牌里(自家的招牌)不够显眼而被淹没,导致台北每家的店都“各显神通”,悬吊式的招牌比比皆是。再加上对于招牌的管控不力,垂直利用的使用率又比正面招牌更为吸引人,最终使得台北街头的天际线越来越“乱花渐欲迷人眼”。
经过20世纪70-80年代亚洲“四小龙”时期高速发展之后,台湾的高科技代工产业转向衰落,因此以文创商业作为经济转型代表,在台北一时间内掀起了巨大的工业改造热潮。设计师对闲置、倾圮的旧厂房进行改造,将咖啡馆、画廊、生活美术店铺、展览厅等多种文创业态植入,使得空间具备有发生各种活动的可能性。旧厂房在改造后的也焕发出勃然生机,成为台湾目前最重要的文创产业孵化器。
华山1914文创园区,前身为日治时期台北酒厂,经过改造后,结合旧厂区及公园区的“华山创意文化园区”重新开放,园区被规划为包含公园绿地、创意设计工坊及创意作品展示中心的创意文化园区,提供了一个可让艺术家交流及学习,以及推广、营销创意作品的空间。
台北是台湾的逛街购物天堂,商业建筑是构成台北这座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的消费行为从单纯的实物消费开始向文化、娱乐为主的体验类消费转变。功能单一的商业建筑已不能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现代的商业综合体更加强调业态多样性与顾客的消费体验性,给人们带来新的购物体验。
作者简介
万展志 Wans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博士研究生,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青年学术委员会学生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乡村住宅、城市安全疏散,关注城市空间,记录城市发展与变化,创办有微信公众号“一点点建筑”。
版权声明:本文由作者授权行走中的建筑学发表,禁止转载。
上一篇:有方讲座第33场信息|宋玮:是野史,也是故事
下一篇:不输于同窗贝聿铭,这位百岁建筑师也是华人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