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地点 日本大阪梦洲岛
建成时间 2025年
建筑面积 3871平方米
本文文字由设计单位提供。
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会中国馆占地3509平方米,是世博会占地面积最大的外国自建馆之一。建筑概念设计以“中华书简”为灵感,巧妙融合竹子、汉字、书卷等寓意丰富的文化符号,将书简这个古老的信息传递工具,与当今信息时代的发展结合起来,诉说中华历史,展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诠释“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绿色发展的未来社会”的参展主题。
中国馆选址于园区核心位置,南临主路,西靠园区中央景观的“静谧森林”。这座狭长型的建筑以中国古代书简长卷为原型,外立面采用温润的竹简肌理,以金、篆、隶、行、楷五种书体镌刻117句诗词名篇。
渐次打开的竹简不仅构成了建筑的造型特征,更营造出层层递进、步移景异的园林式展线,体现了典型的东方美学意境。“书简”这一元素不仅赋予建筑鲜明的文化特质,更在现代语境下重新诠释东方诗意。
在空间组织上,中国馆将中国传统园林的曲径通幽、框景、透景等手法融入其中,通过空间的收放、视线的引导,营造出“起承转合”的节奏韵律。参观动线依照“开敞—收束—转折—高潮—收尾”的序列展开,令游客如同游赏一座精心设计的中式园林。
建筑内部设置“过去”“现在”和“未来”三大展览篇章,从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智慧,到当代“绿水青山”的生态实践,再到展望“生生不息”的未来图景,在行进流线中营造出人景互动的园林意趣,呼应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
中国馆秉持“建筑即展品”的理念,强调内外一致,力求在内部布局、建筑结构与外观形式之间实现高度统一,让功能决定形式,结构赋形空间,美学承续文化。无论是曲面屋顶对室内采光的优化,还是庭院布局对自然通风的引导,都体现了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的本土智慧与现代建筑技术的有机结合。
展厅墙体由八组“竹简”将三个展陈篇章有机串联,形成内外一体的空间感受。展项形态包含画卷长轴、哲思圆盘、花瓣展台、叶片展台等,巧妙融入建筑界面和机电设施,打造出一体化的创新展示。
展陈设计结合建筑空间光环境设置展项,疏密有致,明暗有度。半透明聚碳酸酯板屋面与竹叶纹样吊顶膜天花叠合,如宣纸一般温润的屋面引入了自然光线。漫射天光渲染出美术馆般的空间氛围,更营造出竹林漫步的朦胧意境。竹墙间的景窗缝隙,可以导入微风、引入光线,让展览与自然环境互动。
中国馆深度呼应世博园区的规划理念,在西侧打造“展项之外的展项”——竹林西庭,通过细密的格栅帷幕与园区的“静谧森林”形成对话。这种借景手法创造出独特的“灰空间”,让参观者透过竹帘与外部景观互动,体验东西方园林美学的交融。
中国馆在设计与建造过程中充分体现绿色可持续的核心理念。建筑在设计之初考虑完全采用现代竹结构,在可持续建造方面,应地方法规和工期要求,建筑结构由竹结构调整为钢结构,但仍保留了竹材作为墙体材料。这些新型低碳竹质构件在国内预制完成后运至大阪现场安装,大幅降低施工能耗。
建筑引入大温差技术和高温冷源技术等节能减排措施,并配置智能照明、中央监控、能源管理等技术实现全方位主动的高效优化。
无论是“中华书简”的外部造型,还是内部空间的起承转合、展览路线的步移景异,都传递“建筑即展品”的设计理念,力争将建筑本身打造成一件展现中国馆理念的展品。
此外,中国馆主体钢结构、竹简板外墙、屋面阳光板等构件材料全部采用预制生产,在完成整体预组装和预搭建工作后,拆除并运往现场安装。有力提升了中国馆项目建设的安全性、自主性和可控性,减少了现场施工产生的废弃物和对环境的影响。在展期结束后具备拆除回运的可能性,实现可逆化建造。显著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落实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呼应绿色发展的未来社会的主题。
中国馆构建了“天—地—人”维度与“过去—现在—未来”时空交织的立体叙事框架。在“天”维度,以二十四节气、影片《中国人的十二时辰》等为线索,展现中国人对宇宙时空的诗意解读;“地”层面则从良渚、三星堆等文明遗址到生态治理实践,诉说与大地共生的智慧;“人”的角度则通过AI互动、“共绘桃花源”装置等,让观众成为生态文明的共创者。
中国馆将艺术深度融入展陈叙事,融合中国书法、绘画、音乐、木雕等传统艺术形态,使场馆成为连接古今、对话中外的文明现场。“文字瀑布与文字河流”以当代视觉重构汉字演变,“二十四节气”与“耕织图”将传统绘画融于动态画卷,古琴非遗在声光中焕发新声,传统木雕结合生态剪影演绎中日友谊;《海错图》与“蛟龙号”在波光间遥相呼应,敦煌飞天与航天成就展开一场跨越千年的时空对话。
展馆创新运用3D扫描与数字交互、MR混合现实、触控雷达等技术:数字化的文物展柜让观众自由缩放品鉴文物的精美细节;“二十四节气”结合尾厅MR以虚拟现实技术邀请观众穿梭时空;“耕织图”融合传统绘画与当代机械艺术;“智慧城市沙盘”展现八网融合的未来图景;AI驱动的“孙悟空”能与观众即时互动。这些技术应用既保留了文化展示的庄重感,又极大提升了互动体验。
通过建筑艺术与数字技术的完美融合,中国馆创造性地展现了中国在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方面的实践与智慧,为参观者提供了一次沉浸式的文化体验,向世界传递了中国对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设计图纸 ▽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2025年大阪世博会中国馆
业主单位:中国贸易促进委员会
项目地点:日本大阪梦洲岛
设计时间:2023年
建成时间:2025年
用地面积:3509平方米
建筑面积:3871平方米
设计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建筑概念方案设计: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总设计师:崔愷
设计团队:景泉、徐松月、沈蓝星、徐华宇、郑旭航、李静威、黎靓、张路、王帅、关午军
建筑方案及工程设计: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总指导:崔愷
项目总负责人:孙建超
分管院长:赖裕强
总设计师:朱宁涛
第一项目负责人:朱宁涛
其他项目负责人: 宋正正、刘燕
方案设计团队:朱宁涛、刘燕、宋正正、李宁、袁彦廷、张晶、朱芷仪、贺紫瑶、洪岩、孙腾辉、周荣光
建筑设计:朱宁涛、宋正正、李宁、袁彦廷、张晶、朱芷仪、贺紫瑶、洪岩、孙腾辉、周荣光
室内设计:朱宁涛、陈柱军、贺紫瑶、朱芷仪、马晓静、陈柱定、李创业、洪岩
展陈设计:朱宁涛、朱芷仪、贺紫瑶、陈柱军、马晓静、洪岩、张旎昕、侯硕、曲勃润
结构:邹焕苗、李建辉、李寅斌、王琦、师亚军、张青青、刘艳辉、赵尚通、徐倩怡、张洁、何帅
暖通:曹源、廉静、苑雪、郭紫君
电气:张文北、张剑、平晨、许博泓
给排水:彭岳、张晓伟
景观:王光远、赵颖
BIM设计:张弋丹、范帆、韩菲菲、彭冲、王晓博
展陈顾问单位:中央美术学院
展陈顾问:吕品晶、王子耕、崔冬晖、韩文强、费俊、刘钊、舒霄、张娜娜、陈卓、卓凡、康俐
日本合作设计单位:大建设计株式会社 大阪事务所
全过程工程咨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项目总咨询师:朱宁涛
副总咨询师:高宝东
工程监理:刘子兵、谢仲凯、黄大鹏、王艳伟
造价咨询:翟艳彬、周学凤、贾鹏、钟甜、王阳
项目管理:高宝东、朱宁涛、刘子兵、宋正正、翟艳彬、谢仲凯、吴太行、王艳伟、贺紫瑶、王琦、黄大鹏、张晶、沈立岑、赵颖、章亚星、王倚天、张旎昕、杨凯雪、石敬敬
数字化建造平台:北京构力科技有限公司
招标代理及采购咨询:孟祥杰、范佳鑫、王硕
展览策划顾问单位:中国美术学院
展览策划顾问:高世名、韩绪、陈岩、卢涛、谷丛、陈石林、汪莎、沈浩、刘智海、于朕、冯立、贺维豪、金恩楠
中国馆专家组策展人顾问:吴洪亮、韩绪、王子耕、霍建起、孙仁、韩永
展陈大纲文学顾问:王屾
照明专项:沈祉晗、王冬旭
声学专项:闫国军、刘青云
光学专项:张滨、罗涛、荆璐、王国华
幕墙专项:李滇、刘发令
节能专项:吴剑林、吕梦一、郭建伟、霍慧敏、曲凯阳、李怀、李立
防火专项:晏风、顾广悦
法律顾问:王春军、贾严、陈芳芳、牛明辉、付静怡
摄影:金伟琦、李季、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2025年大阪世博会中国馆展陈概念创意征集竞赛评审委员会:吴洪亮、韩绪、王子耕、霍建起、孙仁、韩永、葛杰、汪莎、王屾、费俊、曹凯中、武定宇、穆德远、许明军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授权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上一篇:新德里爱之泉庭院,用AI转译罗马浪漫 / M:OFA
下一篇:深圳光之河社区艺术空间|深圳光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