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果,2018 △ ©Institute for Human Activities 延伸阅读 有方讲座报道 | OMA鹿特丹总监Alain Fouraux:OMA内外 有方讲座视频 | OMA鹿特丹总监Alain Fouraux:OMA内外 从方案到落成,回顾OMA台北表演艺术中心的十年 深度 | 建筑札记:OMA在巴黎 OMA方案:以“灯笼”为概念,打造多样化艺术社区 OMA方案:多哈Al Daayan健康区,正交铺展、“永远在建” OMA新作:首个宗教委托建筑竣工,将“盒形”玩出新花样 OMA新作:Axel Springer新园区大楼,“数字山谷” OMA新作:图卢兹会展中心MEETT,横跨700米的长条体量 OMA新作:腾讯北京总部大楼,铺展的悬挑体量 OMA新作:太子广场竣工开幕 OMA新作:韩国Galleria百货公司大楼,多棱玻璃立面打造公共路线 本文由主讲人授权有方发布,编排版权归有方所有,文图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转发。…
2019年4月,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永久馆藏个展“MAD X”正式开幕,呈现MAD成立15年来“疯狂”且富于情感的建筑实践。而在展前,MAD创始人、主持建筑师马岩松来到有方空间502,以近乎相同的题目“MAD x”带来了第42场有方讲座,由10个被蓬皮杜永久收录的作品开始,再次呈现自己的建筑理念。 马岩松说,要让建筑成为第二个自然。这个想法为何形成,又将如何实现?以下讲座全文及现场视频,将给你一个答案。 △ 马岩松讲座,现场视频 ©有方 大家晚上好,我是马岩松,感谢有方邀请我来。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MAD x”。我们正在准备一个在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的展览,展览的题目就叫“MAD x”,会展示我们的10个作品,“X”就是罗马数字10。对我来讲,这个“x”还有个挺重要的意义。它不是一个回顾,说我们之前做过什么项目,而是有一种未知感。我们小时候做数学题,就用“x”代表未知的答案。今天我准备这个PPT的时候,又发现“x”还有画叉的意思。 与展览开幕同时发布的,由法国HYX Publishing出版的同名新书《MAD X》 这张图是1925年勒·柯布西耶的“光明城市”提案,在巴黎。我想第一张PPT就把它放出来,再把“x”打在上面,好像有一种反叛的意思,因为“x”这个字母看起来就很不顺眼。我不认同这个提案,无论是把它当做一个作品、一种思想,还是一个历史上的存在。现实中,巴黎也确实没有接受它。 柯布当时的很多现代主义原则在这个提案里都有体现。比如更多的空间和绿地、更高的楼,还有密度、宽阔的道路和汽车。他认为这是未来的,代表当时非常阳光、健康的城市生活。 这张图就反映了这种模式。现代主义城市的概念和思想,已经根深蒂固地进入到建筑学,在很多新兴城市和地区,被不停地拿来效仿、学习。图的右边是中国一座城市,你看它和那个时候纽约曼哈顿的模式非常像。其实这不是什么秘密了,中国的城市化一直在参考北美模式。我们认为现代化的效果就要像北美、欧洲那样,而一旦面临密度问题,要建高楼和现代城市,我们就晕了,不知道有什么道路。 我觉得现在中国建筑界,一直把现代主义建筑当成一个必修的东西,像《圣经》一样。在所有学校、教育,以及建筑师的实践中,现代主义都非常具备集体认同。我是非常怀疑这点的。我觉得大家应该考虑到,我们现在经历了三四十年的城市化,再过20年,城市化可能就结束了。回看这四五十年的历史,我们留下了什么思想?这些思想跟我们的过去有什么关系,又对西方有什么影响?这可能才是我们这代人应该考虑的。 …
有方全新对谈系列「建筑摄影观」 每期邀请两组建筑摄影从业者 分享他们的摄影观念、作品 及对建筑摄影可能性的理解 第二期: 有方讲座 总第六十四场 猎奇冲击vs.平实日常: 我们需要怎样的建筑图像? 时间 2022年3月3日(周四)20:00—21:30 主办 深圳市有方建筑文化促进中心 参与方式 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有方bilibili直播间收看! 对谈嘉宾 存在建筑 存在建筑作为不断探索表达新方向的团队,在真实的市场中与真实的需求博弈,在维持商业模式的同时寻找自己的表达和突破。 苏哲维 存在建筑创始人,一级注册建筑师 何震环 存在建筑创始人,纪实摄影师 原画册 作为摄影创作机构,原画册以“探场所”创作核心,创作城市、建筑、人文摄影作品,并形成了手机摄影的独特品牌;作为自媒体,原画册以影像为核心进行,传播艺术普及内容;作为艺术教育平台,原画册致力于产出高质量艺术普及教育知识产品,并以社群为核心构建大众审美教育体系。…
2018年10月21日,有方讲座第39场——谢英俊《房屋工业化新思维》在有方空间举行。讲座主要分为三部分:首先梳理了房屋工业化发展的历史;进而总结当下所面临的挑战;最后结合实践案例讲述应对策略。 以下为讲座全文与现场视频。 我跟有方有相当的渊源,所以刚刚一进门就换了件有方的衣服。 我在台湾高雄美术馆正进行“为无为”谢英俊建筑实践展。总结过去快20年的工作经验,尤其在灾区,完全靠建筑专业者的力量是不行的,最重要是让灾民发挥他们的力量,所谓“无为”而治,就是要用“他”的力量来解决“他”的问题。当然这不是推卸责任,专业者有应该做且非常重要的事情,到底所为何事?就是“为” 。由此观念与作为,可推进到整个建筑领域, 从理论建构到实践, 从设计到生产, 从部落协力造屋到工业化4.0不同厂商间的协作等等。 我这样解释,大家可能还是觉得听不懂。简单讲,来看这个展览看不到漂亮的房子,只有看到“骨头”、看到“内脏”、甚至看到很多“不堪”的东西。诸位如果听过佛教修行,有种法门叫做“白骨观”,就是你不要被漂亮的外形所惑,要从骨头开始观想。这或许是当代建筑师应该修的课,建筑的“白骨观”。 谢英俊 摄影:李菁琳/有方 回到我们今天讲的。过去我们在灾区的工作常常强调所谓的“协力造屋”,那是在一个小的场域里,像部落、社区。我们强调的、一直谈的,是互相协作的概念。但是放在整个大的环境里,透过网络,跳脱了空间的限制以后,这个协作是什么状态? 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工业4.0。 在其他的领域里,谈工业4.0的很多,但是在建筑领域,很少有人谈工业4.0。照理讲,建筑工业化应该更重视协作,但你会发现互相协作非常困难。尤其是设计师通常很自我,何况在一个看似限制重重的网络平台来协作,就更困难了。 我今天要讲的,就是我们从过去在部落、灾区,带他们协力造屋;到现在通过网络,让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相关人员在这个平台上协作的新观念。 讲座现场 摄影:李菁琳/有方 “二战”以后欧洲的重建和新一轮的城镇化,使房屋工业化达到了巅峰。 但是当时的建设量和建设速度,于我们中国近些年的开发建设规模而言,都是小儿科。我们三十年以内所盖房子的量,远远超过欧洲当时所谓的大量新建的挑战。 但我们是通过什么方式盖得这些房子?基本上都是原始的“小米加步枪”。 前几天有篇报道说,中国平均每个人拥有1.1套房子。这是什么概念? 这是说在未来十年、二十年,甚至一百年,建房的任务已经基本达成。但是我们是通过相当原始的方式快速、大量地盖出这些房子,这时候来谈房屋工业化产业化,应该有别于西方先进国家曾经走过的路吧。…
有方讲座 总第六十三场 发明场地:创造新生态 Inventing Sites: Creating New Ecologies 主讲 Marion Weiss WEISS/MANFREDI联合创始人、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学格雷厄姆教席教授 Michael Manfredi WEISS/MANFREDI联合创始人、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城市设计特聘专家 时间 2022年2月23日(周三) 20:00—21:30 主办 深圳市有方建筑文化促进中心 方式 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有方bilibili直播间收看! 主讲人简介 About the Speaker △…
讲座现场 ©有方 “对我来说,建筑设计就是一个寻找自我的过程。”这是个别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师王斌在有方讲座中,希望传达的核心一点。 在中美两国接受过的教育,使他不断徘徊于学科自治和个人自由之间。通过回溯事务所近年6个实践中的共性与差异,王斌向我们展示了他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的感知、思辨、坚持与妥协,以及对于自治、自由与自我的探索。 如何因地、因需来回应不同设计,如何在普世性和个性之间寻求平衡?以下本场讲座全文+视频回顾,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 (文中图片来源:侯之,郝萍,薛亮,夏至,陈颢,沈惠峰,王凯雯,赵奕龙;其他图片及图纸均由主讲人提供。) 个别建筑设计实践 我本科毕业于东南大学,对建筑本体的重视贯穿在我所有的创作里。另一方面,我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读的研究生,再加上可能天性使然,我又特别向往自由。所以我在建筑学学科性限制与自我追求、自我实现之间,有很多的矛盾和纠结。在这个过程中,如何通过建筑设计来寻找真正的自己,便是这次讲座想要表达的内容。 这次讲座主要围绕个别建筑事务所在过去六年中的6个房子。它们是有连贯性的系列作品,在这之中也体现了我自己的某种思考。我会将讨论重点放在6个房子之间的共性与差异,希望能呈现一个相对深入的讨论。 6个房子(从上至下,从左至右):村上湖舍、陈溪乡乡邻中心、长漾里乡邻中心、长漾里稻田餐厅、观自在楼、宣化坊裘宅 01 环境 我们的工作环境,除了宣化坊裘宅位于江南水乡高密度肌理中,另外五个基本上都在有点庸常的江南乡村。在一般印象中,江南乡村应该是非常优美的,有小桥流水、粉墙黛瓦;但真实的工作环境并非如此——工业厂房搬迁至此、奇怪比例的新式民房、五颜六色的玻璃窗户,凡此种种。 我们试图与环境对话,而不是创造一个普遍认知中传统乡建的样式;这是我们的底色。朝外一面的设计会比较平和,或者说比较内向。但是朝内,我们则试图创造完全不一样的空间,能够有让人兴奋的点。 项目基地原状 村上湖舍 — 2016.10…
2019年11月9日,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广州图岸建筑设计公司创始人朱亦民以“十亭”为题,在崭新的有方空间502开讲。这也是有方讲座总第44场。 讲座中,朱亦民以他所设计的十个小建筑,讲述珠三角独立建筑团队如何在对场地、气候、功能使用的注重中,对市场化的建筑材料、工艺和施工条件下的创作进行探索。希望以下的视频与讲座全文,能为你带来一些思考的契机。 △ 朱亦民讲座,现场视频 ©有方 今天想跟大家聊一聊我们工作室最近三四年完成的一些小型建筑。题目是‘十亭’。十个项目也并不都真是亭子,在传统意义上可能只有两三个是。但因为中国过去说的‘亭子’,其实是一个功能不确定的空间,所以这个题目应该也勉强算说得过去。 洛阳国花园(共五栋单体建筑) 地点:洛阳市老城区国花路 设计时间:2014-2016 建成时间:2015-2017 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 结构形式:钢结构 混凝土空心砌块 第一个要讲的是“洛阳国花园”,在我老家洛阳为朋友做的一组建筑。下图是城市的范围,项目在白点处,中部河流即为洛河。洛阳是中国最古老的首都,有近4000年历史,当然城市后来的变化也非常大,现在已基本没有古城的样貌、变成一个完全的工业化城市了。这个项目就在城市北边的邙山之上,就是中国古语“生在苏杭,葬在北邙”中的“北邙”。 我们在一个花园中给业主盖了五栋很小的房子。一开始没有做一个很正式的总体规划,这跟当时面对的城市建设、物业产业的具体情况都有关系。我们实际上是有些被动地被拖着走,是渐进式的、一点一点插空来做。 园子是2000年开始建设的一个花园,有近200亩土地。那时这地方还非常偏,离飞机场很近。由农田改造成一个纯粹种牡丹的花园。所谓“洛阳牡丹甲天下”,每年4月花季,园里的牡丹着实艳丽。洛阳人对于本地的牡丹是很自豪的,一直认为这就是国花,所以这园子就叫“国花园”。 园中北侧一开始就有一道长廊,东西向,大概200米长。在廊子的北侧,是一片备用并用作隔离带的雪松林,近20年也没有再去移栽它,就形成了一个很密集的树阵。我们决定在长廊旁建两个小房子,一个茶室、另一个稍大的是画廊,因为业主的太太是一位画国画的美术老师,所以有这样的需求。 平面都非常简单。茶室是一片L型的墙,加上四跨的钢框架,就是一个很简单的钢结构玻璃房子。画廊也很简单,本来想用一个院墙把它圈起来,一半是室内、一半室外;后来觉得室内的空间有点小,所以就把室内往外推了一点。现在的这个平面,室内长大概17米,宽度是4米5。用的材料就是最普通的可承重的混凝土空心砌块。但这是一种非正式的做法,如果要用这材料去做一个正式的建筑,是无法通过审批的。我们当时觉得这种材料比较容易得到,便宜且施工也相对简单,所以就直接用了。当然更重要的是业主的趣味跟我们建筑师比较接近,能够接受这种完全没有装修的东西。 下图是院子内的一个很简单的空间,是从院子里往画廊内部空间看。我们在最端部做了一个窗户,所以在最尽头你可以看到一点亮光。回头看院子,雪松已经长得比较高了。 …
有方讲座 总第七十一场 五彩纸屑 Confetti 主讲 Pier Vittorio Aureli DOGMA创始人、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副教授 嘉宾 朱亦民 图岸建筑设计创始人、华南理工大学副教授 时间 2023年2月6日(周一)20:00—22:00 主办 深圳市有方建筑文化促进中心 方式 本次讲座将于“有方空间”视频号进行直播。 △ “五彩纸屑”组图 ©DOGMA 历史学家尼古拉斯·佩夫斯纳(Nikolaus Pevsner)在《欧洲历史纲要》开篇便提出,建筑(architecture)与建筑物(building)的区别可以通过林肯大教堂与自行车棚的对比来说明。根据佩夫斯纳的说法,大教堂是建筑,自行车架则非。 但,如果自行车架也是建筑呢?如果像小径、坡道、垃圾箱这样城市景观中的元素,能够被视为建筑会怎么样?DOGMA将这些由普通元素构成的建筑称为“五彩纸屑”(confetti)。这一词囊括了栅栏、墙壁、码头、柱子、长凳、平台、凉棚,甚至是砖块或瓷砖等无限小的元素。DOGMA认为,“五彩纸屑”不是空间而是地方,不是事物而是标记,不是建筑物而是存在于建筑物之间的东西。 △ 改造后的校园围墙 摄影:ACF域图 …
有方讲座 总第六十二场 形式主义分析:从沃尔夫林到埃森曼 Formalism Analysis in Architecture: From Wolfflin to Eisenman 主讲 周凌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教授、副院长、博导 时间 2022年1月11日(周二) 20:00—21:30 主办 深圳市有方建筑文化促进中心 方式 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有方bilibili直播间收看! 主讲人简介 周凌,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副院长、博导,兼任中国建筑学会民居建筑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建筑学会乡土建筑分会理事、江苏省建筑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新建筑》杂志特邀编委等职务。 周凌曾获中国建筑学会“中国青年建筑师奖”、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金奖等国家级奖项,江苏省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等省部级一等奖,共计10余项。在《建筑学报》《建筑师》等杂志上发表文章和作品50余篇次,出版专著5部。研究领域为公共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民居聚落与乡村建设、建筑图像学与历史空间复原。 …
有方讲座 总第六十五场 肃木丁:轻巧与硬核 主讲 纪啸林 肃木丁创始合伙人、主创设计师 嘉宾 丁樯 肃木丁创始合伙人、主创设计师 赵磊 有方创始合伙人 时间 2022年4月13日(周三) 20:00—22:00 主办 深圳市有方建筑文化促进中心 方式 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有方bilibili直播间收看! 从多样类型建筑单体到复杂系统城市设计,一个成立5年的本土事务所,如何驾驭不同尺度、类型,并跻身高技术难度项目的竞争圈层?他们又靠什么战胜国内外强手,拿下顶尖项目的国际竞赛? 本场讲座对谈,将是一次久违的线下见面。肃木丁两位创始人将做客有方,从“想和做”两个方面,“解密”肃木丁的工作方法、实践路径和运营策略。这背后的两个关键词——“轻巧”与“硬核”,不仅概括了肃木丁的价值导向、思考方式甚至行事风格,也映射着两位创始合伙人在合作创作过程中,既冲突又互补的化学作用。 1984年生于山东。2007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城市规划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13年于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荣誉毕业,获建筑学硕士学位。 2016年,纪啸林与丁樯成立肃木丁,随后带领团队中标深圳金融文化中心和深超总TCL先进半导体产业总部大厦等颇具影响力的项目,并通过在深圳西丽综合交通枢纽、深圳北站枢纽、深汕高铁站综合交通枢纽、深圳机场T4航站楼等一系列大基建项目国际竞赛中的亮眼表现,让肃木丁迅速成长为高铁枢纽和机场航站楼领域备受瞩目的新锐团队。 △ 肃木丁创始人:纪啸林、丁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