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朱培栋-line+新作:浙江新昌小球中心“Sports Mall”,体育变日常

朱培栋-line+新作:浙江新昌小球中心“Sports Mall”,体育变日常
编辑:宋诗雨 | 审校:宋诗雨 | 2025.11.20 10:52

新昌小球中心  摄影:陈曦工作室

设计单位  line+建筑事务所

项目地点  浙江绍兴新昌

建成时间  2025.07

建筑面积  121132平方米


本文文字由line+建筑事务所提供。

 

“我们尝试将体育建筑从事件容器转化为城事发生器,让非日常的赛事场馆成为日常都市生活聚集的活力中心。”

—— 朱培栋

 

作为浙江省“4+1”重大项目之一,由line+建筑事务所联合创始人、主持建筑师朱培栋率领团队设计的「新昌小球中心」现已全面建成启用。

 

新昌小球中心鸟瞰  摄影:陈曦工作室

这座场馆的落成,为浙东山区县城新昌提出的“小城办大赛”宏愿提供了关键支点,使其探索“以赛兴城、以赛兴业、以赛惠民”的特色发展路径从愿景迈入现实。项目甫一落成,便接连承办中国羽毛球大师赛、全国乒乓球锦标赛等国家级赛事,并于2025年7月迎来首场国际级斯诺克比赛。

 

新昌小球中心鸟瞰  摄影:陈曦工作室

不同于传统体育馆以“赛事周期”为主的运营逻辑,新昌小球中心以“Sports Mall”(运动商业目的地)为理念,将体育作为核心驱动,融入商业、娱乐、社交等多元业态,形成全时段、全群体、全场景的复合运营模式。它既能承载专业国际赛事,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持续可达的生活体验,成为新昌的活力引擎与城市客厅。

 

△ 新昌小球中心鸟瞰  ©line+

 

 

 

项目场地位于新昌北向发展轴的关键位置:既是“北门户”——常台高速、104国道在此分流,对出入主城区的车流形成主要展示面;也是“桥头堡”——高铁站和高铁新城的落成,加速了周边工业用地的转型发展,「小球中心」将成为其中率先发力的公共地标建筑。

 

项目区位  ©line+
用地实景  ©line+

然而,设计团队在实地踏勘时发现,初始场地条件极为复杂——两侧高架围夹、可达性受限;周边多为老旧工业区,生活氛围稀薄;内部尚存废弃厂房和农民自发开垦的菜地,是城市肌理中的“边角料”。

 

用地分析图  ©line+

新昌虽小,却经济实力雄厚:户籍人口不足50万,却拥有18家上市公司,民营经济活跃度位列全省前列。与此同时,群众性体育氛围浓厚,小球运动(羽毛球、乒乓球、网球)尤为普及,周末“一馆难求”早成常态。在此背景下,新昌县政府在此规划建设一座可承办高水平赛事的12万方小球中心,以体育为支点,撬动产业升级与城市更新。

 

新昌小球中心整体鸟瞰  摄影:陈曦工作室

对于这样一座县级城市而言,12万方的体育综合体体量已堪比一线城市中大型场馆。所以对设计团队来说,建筑师的设计任务不再只是“造一座场馆”,而是要为城市提出一套可持续的运营逻辑与空间策略。

 

新昌小球中心局部鸟瞰  摄影:陈曦工作室

 

 

我国体育场馆普遍面临利用率低、经营承压的问题。因为体育赛事活动相对有限,日常需求不足,而场馆建设投入大、运营和维护成本高,使得盈利能力受限,收入高度依赖政府补贴。多份研究报告显示,有52%场馆每周接待人数小于500人,部分场馆年均使用率不足40%。人流稀少、运营模式僵化是普遍症结。

 

体育场馆利用率与建设营收分析  ©line+

在资源更有限的县级城市,这一困境将更为明显——仅依赖体育赛事和市民运动,很难支撑如此体量场馆的可持续运营。为破解这一难题,设计团队提出了“Sports Mall”原型:以体育为引擎,采用1+N复合运营模式,融合商业、休闲、社交与文旅体验等城市场景,使体育场馆从非日常“赛事容器”转化为日常“城事发生器”。

 

sports mall理念分析图  ©line+

小球中心局部近景  ©line+

设计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场景日常化,充分利用场地的区位优势,将空间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与运动健身,成为常态化的城市活动场所;

 

小球中心人视  摄影:陈曦工作室

二是功能复合化,不局限于单一的体育功能,引入餐饮、零售、酒店、娱乐等复合业态,既为高水平赛事提供全方位专业保障,也是对周边业态空白的补充,在平时为市民提供休闲、运动、会展等服务功能,成为城市生活的新中心。

 

小球中心内景  摄影:陈曦工作室

从专业赛事的主场,到全民健身平台;从文娱展演到城市庆典,小球中心不仅填补了城市在专业体育场馆层面的空白,更通过持续运营和多元内容的承载,打破传统的“空置—激活”周期性使用逻辑,成为连接日常与非日常的复合型城市地标。

 

小球中心内景细部  摄影:陈曦工作室

 

 

12万平方米的紧凑体量中,小球中心面对的是空间密度极高、功能需求极繁的复杂命题——5000座甲级综合体育馆,羽毛球、网球、乒乓球训练馆与复合商业空间、会展空间和19层的酒店式运动员公寓。

 

小球中心局部  ©line+

 

交通规划——

 

地块周边虽交通设施完善,但实际可达性有限。设计对场地内外进行了整体交通规划,在南侧增设国道直达江滨路的匝道,作为酒店和赛事期间的专用出入口,减轻北侧集散广场的交通压力。同时在场地内部形成环线,将酒店、赛时机动车、运动员及后勤流线分散在场馆的四周,与北侧入口广场的散客人行流线错开,盘活了整个项目的交通组织。

 

交通规划分析图  ©line+
小球中心屋面视角  摄影:陈曦工作室

 

功能布局——

 

场地北侧紧邻游客中心与客运中心,是人流的主要汇入方向。因而,主馆、训练馆与集散广场等主力业态布置于北侧,便于承接赛事与公众活动;而对私密性与舒适度要求更高的运动员酒店则安置于南侧,面向江景,形成静谧宜人的休憩界面。

 

概念生成分析图  ©line+

小球中心立面局部  摄影:陈曦工作室

主馆、小球馆、训练馆、运动员酒店等五大功能体量由一条“中庭HUB”串联贯通;中庭两侧嵌入餐饮、零售等服务业态,形成如shopping mall般的开放主街,不仅串联南北主力功能,也激活了与周边商业的互动。

 

中庭“HUB”  摄影:陈曦工作室

 

空间复用——

 

不同赛事对场地净高、尺寸等需求条件均不同。设计采取“弹性网格”策略,灵活调整场地划分,高效利用空间,实现不同体育活动的场景转换。

 

空间剖透视图  ©line+
小球中心内部空间  摄影:陈曦工作室

主场馆:建筑面积约16000平方米,中央场地满足12片羽毛球场地、3片篮球场地、14片乒乓球场地、1片网球场地的国际赛事专业规格,可根据赛事需求进行转换。5000座观众席位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升降,实现最佳的观赛视野。

 

主场馆爆炸图  ©line+

主场馆  ©line+

 

比赛中的主场馆  摄影:陈曦工作室

训练馆:建筑面积约7900平方米,净高13.5米,设置有24片羽毛球训练场和2片网球场(1片固定,1片可通过羽毛球场转换);地下一层配备25米四泳道泳池及健身房。

 

训练馆爆炸图  ©line+

训练馆  摄影:陈曦工作室

乒乓球馆:建筑面积约6100平方米,其中一层净高5米,设置15片乒乓球训练场;二层净高11米,设置12片羽毛球场,也可转换为15片乒乓球场。

 

乒乓球馆爆炸图  ©line+

 

屋顶激活——

 

设计用一片连续大屋面将所有场馆完全覆盖,形成整体性;并在屋顶打造足球场、屋顶跑道、城市观景平台,通过东西两侧坡道全时段向市民开放,满足日常健身活动。场馆之上,依然是城市生活。

 

开放的屋面运动空间  摄影:陈曦工作室

 

酒店与会展空间——

 

场地最南端的塔楼和裙房为酒店及宴会厅:1—4层为公共大堂、会议与餐饮;6—17层为标准客房;顶层设豪华套房。客房区每4层在沿江一侧设置通高中庭,俯瞰江景及新昌主城区。在“共享服务中后台”理念下,酒店、宴会厅与商业在后勤动线层面打通,实现高效协同运营。

 

局部近景  ©line+
酒店会展空间  ©line+

 

赋予整体鲜明的标志性形象,是设计面临的另一大挑战。设计从新昌独特的山水文化中获得灵感。新昌,历史上是“浙东唐诗之路”上文人往来的必经之地,很多诗人在此留下诗篇来赞叹其奇峰秀色与飞瀑清泉。设计以流动的水势与起伏的山形作为形态母题,以连绵体量与水平节奏回应城市边界,塑造一个既有文化意象又具当代表达的滨水界面。

 

立面细节  摄影:陈曦工作室
立面细节  ©line+

酒店塔楼立于江畔,成为北岸天际线的新制高点;塔楼中庭形似瀑布飞泻而下,通过转折、收缩、倾斜、包裹形成雕塑感的体量。幕墙采用穿孔铝板与金属杆件格栅,日间光影斑驳,夜间泛光成景,形成独特鲜明的城市辨识度。

 

主体育馆幕墙节点  ©line+
运动员酒店大堂幕墙节点  ©line+
运动员酒店塔楼幕墙节点  ©line+
幕墙局部  ©line+

结构上,场馆整体采用大跨度桁架与框架核心筒体系,既保证了空间的灵活性,也兼顾施工与经济性。主体育馆跨度75.9米,在桁架结构基础上配置有效的侧向支撑;宴会厅跨度20.55米,结合净高与施工条件,采用组合梁结构;羽毛球练馆屋盖跨度36.5米,乒乓球馆屋盖跨度30米,均采用平面桁架并配备有效侧向支撑。

 

结构分析  ©line+
整体鸟瞰  ©line+

 

2024年11月,第二届新昌“林丹杯”羽毛球公开赛作为小球中心的首场赛事顺利举行,吸引了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1033名运动员参赛。此后,小球中心先后举办全球华人杯羽毛球赛、斯诺克大师邀请赛、“浙BA”城市联赛等高端赛事,以及浙江省中小学生乒乓球冠军赛等国际、国家、省级赛事共17场次,并承办群众性赛事20项,逐步形成“月月有大赛、周周有比赛”的常态化格局。

 

△ 赛事情况集锦  供图:line+

专业而完善的场馆设施不仅保障了高水平赛事的运行,也吸引了来自上海、江苏、杭州等长三角地区的小球运动群体,承载亲子活动、俱乐部赛事和系列赛等多样化内容,使运动、休闲与商业在场馆内自然交织。Sports Mall设想中的复合活力场景,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小球中心黄昏景  ©line+

新昌小球中心不只是赛事的承载器,更是一种城市激活模型——以体育带来人流,以复合功能留住人流,让日常与非日常在同一屋檐下相互转化。在“赛事+”模式的推动下,Sports Mall运动商业目的地,正成为连接体育、文旅与城市活力的重要节点,并为新昌探索“以赛兴城、以赛兴业、以赛惠民”的路径提供了可持续的城市范例。

 

小球中心夜景  摄影:陈曦工作室

 

 

设计图纸 ▽

 

首层平面图  ©line+
二层平面图  ©line+
三层平面图  ©line+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新昌小球中心

项目位置:浙江绍兴新昌

建筑面积:121132平方米

设计周期:2022.06—2023.04

建设周期:2022.09—2025.07

业主:新昌县公共服务集团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line+建筑事务所

主持建筑师/项目主创:朱培栋

概念/竞赛阶段项目负责:邢明泉

概念/竞赛阶段设计团队:包望韬、梁仕秋、周文煜、刘相均、孙佳豪

竞赛/实施阶段项目负责:胡润芝、邢明泉

竞赛/实施阶段设计团队:卞千、赵晨森、包望韬、段夏婧、徐子峰、张道正、陶徐峰、郭正豪

室内概念方案设计团队:金煜庭、叶鑫、于骏、郑鎏、朱颖悦、毛凌

景观概念方案设计团队:李上阳、饶非儿

联合设计单位:华汇工程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幕墙设计:中南幕墙

结构:钢筋混凝土框架、钢桁架

材料:阳极氧化铝板、玻璃幕墙、涂料

摄影:陈曦工作室、line+

 


 

版权声明:本文由line+建筑事务所授权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体育建筑
公共建筑
小球中心
朱培栋-line+建筑事务所
浙江新昌
项目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