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广州西关骑楼No.43,祖宅新生 / Building narrative

广州西关骑楼No.43,祖宅新生 / Building narrative
编辑:宋诗雨 | 审校:宋诗雨 | 2025.11.18 16:00

西关骑楼No.43

设计单位  Building narrative

项目地点  广州荔湾

完成时间  2025年8月(正式开放)


 

本文文字由设计单位提供。

 

该建筑是设计团队创始人、主创设计师Jeffrey Cheng的祖宅。过去十年间,设计团队将旧建筑及室内空间逐步重建,这里也将成为工作室的办公室、民宿以及社区文化空间,融合东西文化、记忆与当下、研究与建造。

 

/ 建筑背景:文化融合、建筑演变及记忆交迭

 

骑楼No.43坐落于广州西关宝源路,一条受保护的历史街道,位于旧城西门之外,其建筑形态得以摆脱传统中式城市建筑规范而自由演变。除顺应岭南地区气候、材料及工艺之外,西关建筑还融合了西方设计语言与建造技术。这些技术通过“广州贸易体系”传入——尤其是沙面岛——在1757至1842年间,该地曾是中国唯一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

 

建筑外观

43号的建筑风格是西关骑楼的典型代表。在1930年代早期,即43号建成时,西关骑楼已普遍采用成熟的构造方式,将结构、功能运作与室内材料精细融合:其承重系统由砖墙及承托硬木梁组成,厨房、洗手间与阳台地板则审慎地采用了当时较新的钢筋混凝土技术;室内装饰包括花岗岩门框、铸铁栏杆、巧妙开启的彩绘玻璃窗,以及本地压制的嵌花瓷砖,构成一套完整的室内装饰体系。

 

完整的骑楼装饰体系

43号的居民也受西关多元文化的影响。自1953年起,该建筑便成为一个家族的住所,一楼曾为一所西医诊所,设有候诊室、三个病房、小型药房及带冲水功能的现代化卫生间,服务涵盖全科、小儿科及妇科。二楼便成为三代人的居所。如今,在海外出生学习的建筑师回到广州,以专业视角重改祖屋,成为43号第三代住户。

 

△ 项目空间展示视频

 

/ 设计主轴:以“置换而非替代”唤醒记忆

 

2015年,43号建筑被评估为结构不稳定,随后10年间,设计团队进行了一系列设计介入与研究。因原建筑已无法维持1930年代的状态,屋顶、楼板及结构皆需重建,加之许多室内饰面遭窃,原木楼梯也受到白蚁侵蚀,设计团队决定采用一种融合旧有材料与当代工艺的方法,构建一个既怀旧又现代的建筑成果。


“置换”的楼梯

“置换”成为贯穿43号的记忆激活策略。受艺术家Rachel Whiteread建筑模铸作品的启发,设计团队将原木楼梯作为模具,浇筑混凝土。当原木楼梯拆除后,其轮廓以另一种形式呈现。换言之,工作室并未用新楼梯替代旧楼梯,而是将其“置换”——稍加抬升,并以不同材质重现,以此在空间中保留原楼梯的位置与记忆的空缺。

 

“置换”的楼梯

结构层面的“置换”也显而易见。虽然原有砖墙被保留,新建钢架结构则承担屋顶与楼板的支撑功能。新的钢结构并未完全贴合原砖墙之间的空间,从主卧室望向北墙时,所见的缝隙仿佛时间的裂痕——原始建筑与新介入之间的距离。这段“空隙”,也正是光照进入的路径。

 

“置换”的结构

 

/ 因地制宜:依据城市气候而“生长”的设计

 

西关建筑多建于原珠江口的稻田堤坝之上,地表下约一米即为地下水。在这片城市密度较高的区域,如何应对湿度与采光问题成为设计重要任务。

 

三处天井,调光与通风的核心结构,因建筑狭长,空间围绕三个天井组织。中央天井将二楼前后套间隔开,是两户共享的空间,设有公共洗衣机与储物区。前套间的纱门可以向天井打开,必要时将公共空间“征用”为室内延伸。同时,玻璃地板可引导自然光照至一楼工作室的核心区域。

 

围绕天井展开的空间

以“太阳烟囱”实现被动通风,建筑最尾端的天井贯穿楼层,在夏季风向引导下,热空气在此垂直空间上升,引导街道凉风进入,实现屋顶排热。这一设计在混凝土楼梯上方也被再次运用。金属楼梯以穿孔设计允许热空气上升至屋顶梯间。在两处“太阳烟囱”中,均配备传感器控制的机械风扇,于高温与高湿时自动启动,以增强通风效能。

 

金属楼梯

 

/ 43号的新生:作为工作室、民宿与社区交流中心

 

43号的一层将成为设计单位的工作室,用以承载香港总部的设计研究,如活动策划、模型制作与材料储备。设计团队与当地工匠、施工人员日常紧密合作,邀请进行一比一比例的实物搭建以测试设计构想。

 

工作室区域

空间展览与住宿功能融合在4.5米高的开放式首层,因此场地也特别适合举办展览、或是活动、拍摄场地。首场展览为艺术家Justin Hui的场地特定作品《Searching for Poon》,展期为2025年8月9日至12月1日。工作室内设有小型夹层,从香港前来工作的同事可于此短暂留宿。

 

展览与留宿空间

通过接待客人分享西关记忆与设计,工作室楼上的两户公寓通过临街专用门进入。当家人不居住时,这些空间将作为“民宿”接待宾客。公寓内的装饰与摆设悉心策划,呈现西关文化特色——例如将原地砖改造为洗手间墙砖,部分彩绘玻璃重新装入作为室内隔屏。

 

公寓空间

岭南与南中国当代设计文化的呈现。新添的家具与装置展现南方当代设计风格,供宾客使用的图书区也在逐步完善,精选英文书籍介绍南中国的设计与历史。

 

家具布品细节

 

/ 施工过程:空间与不同“创造者”之间的故事

 

施工过程也是社区交流的契机, 在43号的建造过程中,工作室积极与当地邻里建立联系。左右两侧邻居分别是金属工匠与玻璃师傅,总承包商则位于街对面。木工师傅、材料供应商及来自大湾区的工厂均参与其中。这些曾共同建造43号的人,如今也成为工作室持续合作的业务伙伴。

 

△ 空间布置过程视频

 

43号的施工过程被收录于纪录片《春秋广付》(Memories of Canton)中,展现了建筑与地方文化之间深刻的互动与记忆的延续,并于2019年在中央卫视播出。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No.43

项目地点:广东广州荔湾区宝源路43号

完成时间:2025年8月(正式开放)

设计单位:Building narrative

设计团队:Benji Wong、Cheng Leung、Herbert Tam、Janice Chan、Jeffrey Cheng、Jenny Yuen、Kitty Lai、Kwan-Chak Mathew Man、Nattalie Lau、Mavis Liu、Paul Wong、Staci Tsai、William Hon

视觉设计:Meat Studio

摄影:Glen Xu、Xiaobin LV

活动营销与社交媒体:Christopher Wong、Jessie Zhang

公共关系:Murphy

特别感谢华南理工大学的Hao Hao教授及Ms Wang、Noumen设计的Alex Chan

 


 

版权声明:本文由Building narrative授权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Building Narrative
关西骑楼
展厅
广东广州
改造
项目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