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计单位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地点 陕西汉中
建成时间 2023年
建筑面积 69994平方米
本文文字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汉中,这座因汉水横贯全境而得名的陕西地级市,是国务院钦定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它被巍峨秦岭与苍茫巴山相拥,在群山环抱中托举出开阔的盆地地貌;长江两大支流——汉江与嘉陵江在此蜿蜒穿城,既滋养出沃野千里的富庶之地,也勾勒出兼具北方雄浑与江南灵秀的景致。

虽地处中国西部,汉中却有着温润的气候与丰饶的物产,风光丝毫不逊江南水乡。千年历史的沉淀,叠加与川蜀文化的深度交融,让这里的生活节奏褪去了西北的爽朗急促,多了几分川蜀特有的从容闲适,形成了独属于这片土地的“慢生活”氛围。


天汉大剧院的选址,恰是这片土地的“点睛之笔”——位于汉中老城区以南5公里处,紧邻滨江文化公园,距汉江仅300米。站在此地,近可赏滨江湿地的葱茏绿意,远能望秦岭山脉的连绵轮廓。作为衔接汉江与老城的关键节点,这片用地周边暂未大规模开发,唯有滨江路以南,已建成的汉中文化广场与传统风格高层建筑“天汉楼”静静矗立,为新项目埋下了文化呼应的伏笔。


天汉大剧院项目,始于2013年发起的全国建筑设计方案征集。项目最初的核心功能为大剧院、多功能小剧场与电影院线,而待设计的场地,是城市与汉江交接处一块看似“无拘无束”的空地——没有复杂的既有建筑限制,却也缺少明确的设计依托。如何让建筑在这片空地上“扎根”,赋予其存在的意义,成为破题的关键。
▲ 项目视频 ©是然建筑摄影
设计团队抓住建筑与自然、人文环境的核心关联:以场地南侧已有的标志性建筑“天汉楼”为空间锚点,顺势拉出一条贯穿南北的城市轴线,将大剧院置于轴线东侧。又因场地坐拥开阔景观,且地处街角节点,遂选定完整的圆形作为建筑形态——如同在新的城市棋盘上落下第一颗棋子,既独立醒目,又与“天汉楼”形成遥相呼应的时空对话。


与此同时,设计团队还在轴线西侧规划了另一座文化建筑,轴线北端以标志塔收束,再通过下穿式人行动线,将南侧的文化广场、滨江湿地公园与新建筑群串联起来。这套“以点串线、以线构面”的规划思路,赢得了评审专家的一致认可,也让项目设计权最终落定。



方案确定后,项目因资金问题暂时搁置。直到2017年重启,功能需求发生巨大转变:从原本聚焦演艺的“专业剧院”,扩充为集大剧院、多功能小剧场、工人文化宫、老年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于一体的“全民文化综合体”。
新需求带来了新挑战:外观形态与建筑体量已确定,如何在有限空间内妥善排布多元功能?如何保证高密度使用场景下的空间舒适性?如何让功能与造型自然适配,同时控制建造成本?这些难题,反而成了设计团队的创作契机——通过对功能逻辑的重构,让建筑从“单一演艺容器”,变成服务全年龄段市民的“文化生活客厅”。



设计团队为建筑定下“外圆内方”的核心基调:外观取圆融之态,既呼应汉江的蜿蜒曲线与周边开阔的自然景观,也让建筑成为一眼可辨的城市标识;内部用方正之序,梳理多元功能的混乱感。
这一形态,恰好与传统文化中“行圆思方”的处世哲学不谋而合。发掘“圆”的精神内涵,经过反复推敲,最终选定“莫比乌斯环”作为建筑外皮——既象征“星汉灿烂、循环不息”的意境,又暗合汉中“汉水环流”的地理特征。

深入研究后发现,两次扭转的莫比乌斯环会呈现“一活一静”的双面形态:南侧面向城市广场,布置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活跃功能”,让丰富的形态与热闹的氛围呼应;北侧朝向未来住宅区,安排工人文化宫、老年活动中心等“静态功能”,以沉稳的界面契合静谧的生活节奏。
建筑地下整体开挖,中部设会议中心与餐厅厨房,既联通南北两区,又满足各功能的共享需求;莫比乌斯环的两条结构环线自然成面,其交线处形成“露天甬道”——既是进入剧场前的仪式性过渡空间,也是划分功能区块的“隐形边界”。至此,莫比乌斯环不再是单纯的装饰表皮,而是深度参与体量塑造的“结构骨架”。

外环之内的建筑实体,则采用正交网格系统,让人员流线与功能布局更清晰,也降低了施工难度;沿外侧设置外廊与公共空间,巧妙消解了“圆形外皮”与“方正内核”的衔接矛盾,既留出通透的“呼吸缝隙”,也增强了建筑的开放性。


汉中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带,这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且属于非供暖区——这样的气候特征,让“自然通风”成为设计的核心切入点,设计目标是打造一座“用得起、用得频”的亲民剧场。
设计团队从三个层面构建“自然通风系统”:首先,在总体构型中预留大尺度“露天甬道”,既梳理了南北楼的功能关系,也让观众在进入剧场前,就能感受到穿堂而过的自然风,拉长了“亲近自然”的体验。


其次,针对大剧场观众厅这一核心空间,通过物理模型与CFD气流模拟,在其两侧设置“采风中庭”——利用风庭顶部的高差、开口面积与导流路径,结合当地主导风向,为观众厅打造“天然造风系统”,实现过渡季的自然通风。


最后,将通风设计贯穿整个建筑,通过露天庭院、外廊、“风走廊”等设计,让风与阳光能渗透到每个角落,为所有功能空间创造“浅进深、透空气”的条件,最终形成一套专属项目的“微气候”系统。
这些“通风缝隙”还带来了意外收获:建筑体量不再是封闭的“大块头”,而是呈现松散通透的状态,能随时与外部场地联通,大大提升了面向市民的开放性——即便不进入剧场,市民也能在建筑的遮蔽下进行各种活动。




汉中的历史深处,藏着“古栈道”这一标志性遗迹——栈道与山体之间“穿越、出挑、盘旋”的互动关系,以及“窄空间与大山体”形成的强烈对比,总能给人独特的身体感受。

设计团队便以“古栈道”为原型,重构了大剧院的公共空间连接方式。比如,共享大厅内,结合消防功能与开敞体验,打造了“一明一暗”两套楼梯,踏步与扶手的形态模仿栈道的“凌空感”;“露天甬道”南侧建筑的外挂室外回廊,也延续了这种“贴墙而行”的栈道意象。



在此基础上,利用莫比乌斯环的结构空腔,打造出两条交织起伏的“空中栈道”——总长度1公里,如同依托建筑而生的“平行空间”。漫步其上,能在不同高度欣赏汉江与城市的景观,两条环线的人流还能在空中交汇、停留;栈道串联起各类室外活动场所,既丰富了“行走与探索”的乐趣,也为商业运营(如临时展览、小型演出)创造了条件。
人们感受到的外化形体的“绵延起伏”实则来源于内在行为的“峰回路转”,正所谓“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为了让莫比乌斯环的曲面动态更加生动,团队采用“单元格构”的设计,打造出韵律感十足的“条状”竖向表皮——这些连续起伏的线条,宛如徐徐展开的古代“简牍”,既呼应了汉中的历史文脉,也让建筑立面更具细节张力。

在技术实现上,通过Rhino软件对整体造型进行有理化分析,优先保证玻璃单元的尺寸统一,将形态变量消化在实体格构部分——这样既减少了定制化加工的成本,也降低了施工难度。实体格构选用高压热固化木纤维板,这种材料不仅板块分隔灵活、质感多样,且自重轻,能轻松实现外立面的大尺度完整性。

结构层面,团队沿莫比乌斯环的每条纵切线设置钢架,每榀钢架在楼层处通过销轴(或链杆)与主体结构拉结,再用两道环形空间桁架将所有钢架串联,协调整体变形——这套空间受力体系,既保证了莫比乌斯环形态的完美呈现,也兼顾了结构安全。



大剧院的室内设计,以“竹与石”为核心材质,营造“外刚内柔”的对比氛围:前厅与公共空间,用石材的沉稳与仿铜色金属吊顶的精致,塑造大气庄重的“公共界面”;而大剧场观众厅与多功能小剧场,则大量采用重竹作为主要装饰材料——竹材的温润质感,既能中和石材的冷硬,也暗合汉中“竹资源丰富”的地域特征。


大剧场观众厅的空间以折面形态打造“晶体状”切面结构,既增强了空间的立体感,也利于声学扩散;因池座面宽较大,两侧采用岛式单元布局,既提升了声学效果,也让观众席的视觉体验更丰富。团队结合声学模拟,反复调整观众厅的容积、折板角度与材料做法,确保音效达到最优;顶部则以抽象的“汉莲”造型为装饰,含蓄呼应汉中的文化符号。此外,观众厅立面侧墙的格构与土建墙体之间预留空腔,也为自然通风提供了通道。






作为汉中市第一座文化综合体,天汉大剧院的落成,不仅为城市增添了一座优雅的“文化地标”——其圆融的形态与汉江的自然景观相映成趣,更用丰富多元的空间,重新定义了“文化建筑”的意义:它不再是仅供“看演出”的封闭场所,而是市民日常活动的“公共客厅”。

无论剧场是否有演出,人们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在露天甬道里散步,在“空中栈道”上赏景,在室外场地参与表演、节庆集会或文化展览,甚至带着孩子在儿童游乐场玩耍;沿着“莫比乌斯环”环廊绕建筑一周,将汉江的波光与城市的烟火气尽收眼底——这种“可游、可玩、可停留”的独特体验,让天汉大剧院真正成为了“生长在汉中土地上,属于每一位市民”的公共文化空间。

设计图纸 ▽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天汉大剧院文化中心
项目类型:建筑/室内
项目地点: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滨江新区
设计单位: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主创建筑师:米俊仁
设计团队完整名单:
张昊、任振华、宫新、聂向东、李大鹏、李玎、郑小双、卢清刚、刘永豪、詹延杰、李隽、毕雅冲、王娟、马珊珊、崔玥、刘世强、冯伟、贾逸群、郭智、李蒙
业主:汉中市滨江新区城市建设开发有限公司
建成状态:建成
设计时间:2017年—2018年
建设时间:2019年—2023年
用地面积:65555平方米
建筑面积:69994平方米
声学顾问:中广电广播电影电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风环境模拟: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部分室内设计: 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
施工:中交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材料:高压热固化木纤维板、铝板、玻璃、真石漆
摄影师:是然建筑摄影
视频版权:是然建筑摄影
版权声明:本文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授权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上一篇:建言|对话张准:共生结构,探索全新生态位
下一篇:有方讲座111场︱古巴城市与文化背景下的建筑实践:Choy-León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