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单位 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项目地点 安徽黄山
建设时间 2021年5月
建筑面积 963.7平方米
本文文字由来建筑设计工作室提供。
桃源村位于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是典型的徽州传统村落。八百年前,为躲避中原战乱,陈姓家族来到高山深谷中的徽州地区,在祁门县定居,并在此建成了“桃源村”。历经世代传承,这里逐渐沉淀出完整的徽州大木作秩序,构成了村落最清晰的骨架,也塑造了日常生活的基本节奏。
今天的桃源村面临新的挑战:乡村复兴、文化旅游与村落重构的叠加,让原本封闭的民居、宗祠、会馆不得不面对更新。修缮不再只是对老屋的技术性维护,而是要让空间重新具有对当下生活的回应力。如何在延续古韵的同时,赋予这些建筑新的精神姿态,是设计的首要命题。
在这样的语境下,设计单位与桃源村展开了一场新的对话。自2015年起,设计在桃源村进行了多处的“针灸式”乡村更替实验。当结构成为空间表达的主要媒介,梁与柱不仅要承重,更承载着可视的语汇:它们的尺寸、布置与节点处理,不仅决定了力学稳定,也引导着人们的感知与体验。通过清晰的构架秩序,场所与人、建筑与传统之间的对话得以重启,织就出一种经时间沉淀后依然鲜活的本土语汇,让进入者感知一种清晰的逻辑,一种能与当代生活对话的空间气息。
木构建筑的美,在于骨架先行。梁柱不仅是力的路径,更是空间精神的骨骼。在桃源村,改造首先关注的不是屋顶的造型,也不是立面的装饰,而是以结构为切入点,通过精确而克制的介入,让结构重塑其骨,成为当代语境下的空间表达。这种关注,不是单纯的力学推演,而是一种姿态的营造。
中国传统武术中拳术的身体演绎为桃源村的设计提供了一种最本源的空间探索之路。其中,“架”是由筋骨而立的身体之形,“势”是一种内在的能动性力量。架与势合而为“架势”,既关乎物理状态,也关乎情绪表达。对于建筑物来说,环境力场形成的“外力”与材料特征形成的“内性”共同创造了建筑姿态,便被称之为结构的结果:“架”,而“势”则是在动态的趋势中表现出的某种力感,象征着一种非静态的内在性情。
这些架势,既是力学的真实状态,也是设计的表达策略。一根柱是直是斜,一道梁是挑是落,都在暗示着某种力量的走向和某种情感的流动。它们让人感到结构不仅在“承重”,还在“呼吸”。
梁柱的节奏成为一种空间的韵律,让人行走其间,感受到一种隐形的张力与松弛。骨架与气韵相辅相成,既扎根于理性,又延展到情致。这种设计立场,让桃源村的改造不是单纯的工程修缮,而是一种关于“如何生长”的再思考:让每一根梁柱都带着姿态,把建筑的架势写进空间之中。
在桃源村的更新中,结构不再是被动的承重构件,而是作为空间构建的骨法。每一根梁柱都像画笔的笔锋,勾勒出骨架的走势;每一个节点则是语法的停顿,亦是气息的转换。设计并非复制传统的木作形式,而是将传统梁柱关系拆解、重组、变奏,去皮留骨,再施以情感化的重构,逐步生成属于当代的木构“词汇”。
这种“变”,首先作用于梁与柱的关系。传统的大木作以榫卯精准咬合、直立对称,形成立体网格的刚性受力体系。而在桃源村,结构在此基础上解构并重组,让构件在斜挑、悬挂与交织中寻求新的平衡,节点不再仅为承重,而是律动的节奏。力学的路径因此变得多样,结构的姿态也从隐藏走向显露,成为表达情绪和气韵的首要手段。
每一次介入都是一场独立的实验,当“立而不压、倚而不倒、伸而不坠、屈而不服”的姿态在村落肌理中织出新的空间节奏,桃源村木构的当代叙事就此缓缓展开。
南仕堂是位于桃源村村口的第一座建筑。改造后南仕堂体量保持不变,山墙的马头墙造型也保留了原有的样式。
改造以“小料大作”的方法重新置入大木作系统,以“散柱复梁”解构抬梁式屋架:粗柱分解为四根散柱,原本浑厚的粗梁被分解成两片轻薄的复梁,细的散柱和短的复梁反复地托举和咬合,形成仿斗拱状的悬挑系统,将来自倾斜坡屋顶的荷载转化为正交垂直的传力体系。自然光和人工光线从小料的堆叠中渗透下来,使得南仕堂内部有种“立而不压”的自然气息。
南仕堂的四个墙面配合了这种“立而不压”的架势。正面入口是三开间的折门,可以完全打开让内外没有边界;正对面的墙壁,将后园栽种的竹子通过光影投射到半虚半透的墙壁之上,竹影婆娑,随风摇曳,光影自然生动;两侧山墙,一侧以现代材料玻璃砖对传统实墙进行置换,使建筑内部结构骨架的虚影在外部呈现,另一侧墙壁上悬挂一棵弯曲的枯树,同挺立的散柱呈现出一种“树下问道”的自然诗意。
松间是桃源村一处围墙改造的书房空间,在这样一个封闭围合的空间之中置入“松”的意象,赋予其挺立的架势,将四根散柱化作八根细长笔柱,立于海棠形柱础之上,展现挺立的竹韵。
从八个柱头飞出双层“绸梁”,交错搭接外墙圈梁、加设金属短柱,错动成隙让天光渗入。双层绸梁的覆盖下,空间产生了一种挺立的重量感,构建“立而不压”之架势。
这种“笔柱绸梁”体系,可以进一步向高发展,变为两层。八根云柱穿破楼板,直撑屋顶,让这种“立而不压”的架势更加强烈和丰富。也是对传统梁架大木作的减重再构,气势仍然延续了传统建筑稳定而挺立的姿态,空间气韵则带有更多自然诗意和开放性,是一种对于传统意匠的初步放逐。
仃屋隐于桃源村深处,三面被邻屋环抱,仅有一面朝向一块三角形空地。
改造保留原有的建筑边界与入口,通过梭柱与摘梁体系重组内部骨架:上下两端收细的梭柱,轻微外倾支撑于一层和二层楼板之间,使屋架呈现出一种向外舒展的姿态;瓜子梁沿屋顶坡度倾斜布置,形成顺坡挑出的骨架逻辑;纤细的金属拉钩与节点件将异向构件勾连,使梁与柱在视觉上脱开,构成轻巧的斜向支摘框架,以悬挑的方式承担双坡屋顶荷载。
这种“梭柱摘梁”的体系,让结构在保留力学稳定的同时,展现出“倚而不倒”的动态平衡。
除了整体的大木作体系,这种“倚而不倒”的空间架势更是延续到了窗和楼梯系统:徽州传统的美人靠墙身系统营造出一个斜靠的诗意空间,连接上下两层的楼梯用斜柱支撑踏面,更小尺度的细部构造如展台和扶手更是将支摘系统完整的叙述,共同营造出一种既稳定又充满张力的空间状态,让人既能感到力学的支撑,又能感受到结构的情绪。
曲波亭是位于南书院水院中的一座亭子,三面环水。屋顶结构运用“支与勾”手法:梁的一端以特制金属勾件倚于南墙,另一端由纤细十字钢柱支撑。
曲波亭的十字钢柱异常纤细,仿佛“藏”进了玻璃外框之中,而厚重的瓜子梁仿佛无柱悬浮于空中。屋顶的次梁搭接在主梁之间,顺重力之势向下弯曲,凸显了主梁的力感,而弯曲的次梁使得屋顶也如水波般弯曲。
除了主体结构通过支与勾的方式倚于南墙之外,水波形的屋面从形式上强调骨架的勾,细钢柱之间的玻璃也使用弧面玻璃,将这种提勾延续在立面上,至于地面和水面相接的边线,则用瓦片、弧面进一步映射。这些都与水面的波纹产生着某种呼应。亭体倚墙而不倒,呈现对环境精准把控下的轻巧“倚而不倒”架势。
悬岸飞桥是一座复建于一处弃石桥之址的竹桥,修复并未使用原本的石材,而是改用当地的毛竹,每根竹子都是地面伸出的伸臂,利用三排火烤弯曲竹材铰接成10米悬臂桥,通过专门设计的节点相互铰接,通过计算,获得了最能发挥竹子性能的形态。桥面脱离岸头,自一岸飞出直达对岸,以天然预应力诠释“伸而不坠”架势,彰显竹材理性与当代木构语言。
在结构学发展过程之中,早在19世纪,就有对悬臂梁定量的计算,并由德国结构力学家库尔曼绘制出一张悬臂梁的主应力轨迹线。这根有形的线条,是对该结构最高效的格构化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主应力线是弯曲的。但因现代工业化生产的原因,钢和混凝土建材的弯曲成本高,因此现代结构对于合理应力线的模拟都呈现为直线段的三角形单元桁架。
竹子易弯的特性,使得其可以更接近合理应力线,显示出极强的结构理性。因此,三向弯曲的竹子,通过专门设计的节点相互铰接,通过计算,获得了最能发挥竹子性能的形态。
风雨悬庭位于南书院主室,四面高墙围合。
改造沿用传统双六角亭的爬梁式网架逻辑,将松间的绸梁向外延伸搭接到外墙改为向内延伸互相搭接,形成一个互承结构,再将每一层互承结构用金属短柱悬挂起来,每一层都逐渐缩小,形成一种漏斗状的屋顶形式。
此时,柱子的受压属性被彻底改变,成为“负柱”,梁也层层悬挂成为“悬梁”,形成“负柱悬梁”体系,屋顶的重量仍然由外围八颗笔柱传递至地面,传统徽州“四水归堂”的空间原型被升格为“八水归堂”的精神性空间。
围绕着风雨悬庭的精神核心,一层的两侧形成了会客与起居空间,二层被分隔为两间卧室。倒斗的形状,似风聚雨,藏风聚水。在风雨悬庭之中,“伸而不坠”的结构姿态,协同自然中雨水的汇流和光线如日晷般的偏转,强化了该种架势谦而强韧的君子品德。
桥廊是由桃源村一幢荒宅改造而来,占地70平方米,共两层。功能上作为一座书店,以公共的姿态在村落中出现。
两侧简支的混凝土薄板受自重下垂成悬链线,多片板材曲板弯叠,以更大的刚度成为楼板。新的楼板赋予了空间新的趋势,一层呈现被重力挤压向外溢出的动势,二层借高差化身坐凳与书架,营造一种围拢氛围。
用以跨越空间的梁和楼板,并不是按照常规简支梁的强度和刚度完成空间覆盖,而是用重力使其弯屈,被弯屈后的形态获得了新的拉力,将简支梁需要承受的巨大弯矩减弱成了沿薄壁结构表面的拉力,更加有利于达成空间覆盖的力学性能。而受“屈”过后的结构姿态,也刻画出新的空间动势,这便是“屈”而不服的架势。
“桃源村的实践并未止步于某一栋建筑的完成,而是像在村落中播下了新的种子。新的梁柱体系、新的节点逻辑,与古老的营造智慧并置、交织,在时间的缝隙中生长出新的空间秩序。它们既呼应着传统的比例和韵律,又在细部上释放出当代的自由,让村落在原有骨架上获得新的肌理。”
“这种重生不是简单的模仿或复制,而是一次重新建立关系的过程。‘人—结构—场地’的关联被重新校准。在更大的尺度上,这种探索回应了一个更普遍的问题:当代中国建筑如何重新找到自己的语言。过去,我们或迷恋于复古的形态,或沉溺于纯技术的炫技;而桃源村的探索提醒我们,真正的“语言”可能就蕴含在最基础的梁柱之间。通过它们,我们既能看到力学的清晰,也感受到文化的延续。”
“从村落出发,新的构架语言仍在生长,它或许将走向更远的乡村与土地,让结构再次成为表达的起点。未来的建筑,或许会像桃源村一样,让人们不仅进入空间,也进入一场关于力与情、骨架与气韵的对话。”
—— 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来建筑设计工作室的设计作品《桃源记画》(TAO YUAN PAINTING)荣获2025亚洲建筑师协会建筑奖E类(综合发展类)金奖。主持建筑师马岛受邀出席于韩国仁川举办的颁奖典礼。
亚洲建筑师协会建筑奖由亚洲建筑师协会主办,每年举办一次,旨在表彰亚洲建筑师的杰出作品,推动亚洲建筑环境提升,促进建筑在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本届建筑奖共设七大类十三个奖项,最终共有30个项目获奖,其中包括10个金奖、17个荣誉提名奖和3项特别奖。
项目完整信息
项目名称:桃源记画
项目类型:建筑、景观、室内、改造
项目地点: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闪里镇
建成状态:建成
设计时间:2017.9—2020.10
建设时间:2017.10—2021.5
用地面积:879.2平方米
建筑面积:963.7平方米
业主:祁门皖农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主创建筑师:马岛(马科元)
设计团队:陈运、陈康、龚澄莹、胡霄玥、康瑾、谢佳辰、袁震、张晶
结构顾问:常江、曾学为、王伟
施工方:安徽宏犇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木结构施工:上海木乐康木结构工程有限公司
竹结构施工:上海境道原竹建筑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室内施工:上海迈昌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照明施工:上海山色照明有限公司
摄影师:赵奕龙、唐徐国、唐铭
设计单位联系方式:lai@atelier-lai.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来建筑设计工作室授权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上一篇:MaxStyle杭州四季青旗舰店:“柔和的容器” / 微筑设计工作室
下一篇:建筑地图266|萨格勒布:克罗地亚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