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单位 咫间设计
项目地点 浙江省德清县
建成时间 2023年05月
建筑面积 380平方米
本文文字由设计单位提供。
“建筑,作为人类的远祖为了躲避恶劣天气、野兽以及敌人而建立的一个庇护所,一定有一个简单的起点……”
—— Banister Flecther 弗莱彻建筑史(A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 项目视频 ©王正
营地作为建筑的某种简单的起点,来自于人们对未知自然领地的探索,是文明回到旷野的一个最小单元。去到一处陌生的自然野地,草原、湖泊、森林、山野等等,搭建一处遮风避雨的临时场所。
较大一些的营地,会依靠一处水源,搭建一个小木屋作为房间居住,同时用帐篷搭出一个半室外场所作为客厅餐厅等日间活动区。先行者们白天深入自然腹地去探索寻找,晚上回到这样一个有篝火的栖息地休息。
项目在莫干山杨家田的山坡上打造一个山野营地酒店,利用原有两处废弃建筑新建酒店配套用房,同时规划营区,梳理场地,做整体景观提升。完全体的大白熊营地将成为区域相关主题体验的标杆。
/ 初见
设计第一次来到场地的时候,面对着这样一个场景:山上一处采茶人的破败小平房,三面环山,竹林和茶田把它环绕着。一旁有着不大的蓄水池塘和几棵小树。这里处于山顶的北坡,有着极佳的视野远眺莫干山群山,近处纵横两排大水杉像是这块场地的卫兵,守护着业已荒废的村落好多年。
较低一些的山坡下,一段夯土和毛石砌筑的残墙是这个场所仅有的村落记忆。据山下的村长描述,这里曾是他们祖上为躲避洪水一路从安徽迁移过来最后的落脚点,因为这里足够高,再也不用担心水患。
村长小时候也出生于此,幼年便随大人一起下山,于是山村逐渐荒废,几十年的时间便只剩下残墙一段。
场地内有几段梯田状的茶田,就地取材的毛石墙护坡,有隐隐的小溪,时而露出地面,时而又经过地下形成暗溪,几处开阔的草地,环绕的竹林等等,具有一种立体的原生态美感。
莫干山地区一个多世纪以来风风雨雨各色人等出入,近年文旅大热游客更是络绎不绝,这里就像是莫干山最被遗忘的一个角落,人迹罕至。
/ 设计构思
设计要做的,就是感知这块土地自然吐露出来的气息,然后加以雕琢整理。
设计以几个自然而然的议题展开:山上采茶小屋的探索者营地再塑造;山下残墙废宅的记忆重生;水杉林的保留再利用;场地内大环境梳理,包括竹林、草坡、茶田的新增和修补;各个帐篷区域的场景感和舒适度设计。
作为项目内的永久构筑物,“前厅”与“守望”被运营定位为酒店基础功能支持的角色。前者在入口处负责接待与餐饮功能。后者在高处服务泳池与观景,包含了淋浴更衣及休憩空间。
为了与营区共同塑造山野露营的氛围感,建筑风格上采用了“回到起点”的方式:以直观的坡屋顶、竖向支撑及自然材料的建构逻辑呈现“原始棚屋”,这一代表回归人居空间与自然相处最初状态的名词。建筑因此无缝融入露营区所塑造的整体氛围。
/ 前厅
这里的功能定位是大堂及餐厅。蜿蜒的爬山山路驾乘过后,新生的老石墙引导着游客或进入建筑内的通道,或沿着并排的树林进入酒店的核心区。
通道内石墙,木饰板,窗洞的组合延伸进入大堂;树林的光影则时刻重塑外部的石墙立面。
两种通行方式都由线性的空间开始,结束于水杉林、山体、营区的豁然开朗。一种初见、探索、一瞥、开阔的到达情绪体验。
二层的餐厅被树梢环绕,四季四色。设计通过建筑的开窗、檐口、屋面坡度等处理,尽可能多的邀请光线和绿色进入到室内,与室内环境共舞,形成丰富立体的体验感。
这里不仅仅是迎宾的场所,亦是场所转换的传送门。设计将场地原有的毛石残墙经过标记重组,重新砌筑到新建筑的主要外墙当中。
老石墙曾经守护着这里的先民,如今又温润的进入新建筑继续守护来到这片土地的人们,这是空间和时间的双重延续。
/ “守望”
在高处犹如守望者看护引领着整个露营区,是一座探索者小木屋,一个庇护所。
功能上结合策划运营的考虑,设计改造原有池塘,增设tentipi大帐,使这一组建筑场地变成了温泉泳池的山顶club。
小木屋一楼提供温泉配套的洗浴及卫生间功能,二楼则是绝佳视野的聚所,白天这里是泡着咖啡的山顶书店,夜晚是好友小酌的山顶酒廊。
造型上回应露营主题的同时兼顾了各角度的视觉需求。由低处望向高处时,建筑在二层高度的屋面造型与台阶水渠流水形成的构图;拾级而上时逐渐明晰的一层立面;侧面与温泉池及tentipi大帐组成的主题形象;入口与二层景窗提示了探索与观望的流线。
建筑在此处不仅提供了功能与氛围,也作为面向风景的视口,与各类活动及山间气候积极交互,条窗是留给群山的,天窗是留给星空的。
/ 山野花园
场地设计中充分尊重和理解这块土地原来的地形和植被情况,划分出三个主要营区,“梯田”“草原”“高山”。
设计之初,运营、设计、施工几方合作,多次在酷暑烈日下满山坡的踏勘,为了让每一处营位都有独特的欣赏山野的视角,同时兼顾私密性,还要尽量避开原有的一些树木。
最终各个营区都很好的融入了这片山林之中,看景的同时本身也成为了一道新风景。
景观处理方式以梳理和重塑为主,把原来的这些自然元素如水石木绿等,以更纯净同时也更具参与感的方式展现出来。
宽阔的草地被清理成大帐区和活动草坪;较缓的坡地改造成草坡,较陡的坡地通过干垒石挡土墙处理成茶田梯田;汇水沟加以拓宽并放入河滩石,变成一条潺潺的溪流,夏天可以戏水,枯水期也是不错的旱溪景观。
台阶用枕木和石块作为踏步;边界用山下村民就地取材制作的竹篱笆作为护栏围挡;水杉林清理林下空间,加入吊床和攀爬等户外体验设施。在保护这片山野的前提下为各种户外活动方式提供了多样的载体。
/ 结语
设计的意义是为了让人通过空间更好的融于自然。山林的曼妙、大树的斑驳、空气的味道、水流的声音,弥漫的光线以及亘古的山和变幻的云,这些是主角,设置的墙体,屋檐,窗户等等都是为了让参与者更好的感知和阅读他们。
建筑应该是安静的存在,温和克制的自我表达才能使参与者更好的链接自然,链接他人,链接内心。
设计图纸与模型 ▽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全称:莫干山大白熊国际营地
项目类型:建筑、景观、室内设计
项目地点:浙江德清莫干山镇杨家田
设计时间:2022年06月—2022年10月
建成时间:2023年05月
用地面积:34700平方米
建筑面积:380平方米
业主:德清县莫干山仙之潭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运营方:江苏熊猫国际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咫间设计
主创设计师:马嘉伟、董江
设计团队:李博、冯筱绮、崔懿丹、周佳霓
模型制作:王成洋、张睿博、唐国言、张亦劼、郑涵冰
合作设计院:天尚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景观方案合作:大亘设计
摄影:王正、咫间设计、杨威
视频:王正
版权声明:本文由咫间设计授权有方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上一篇:华工设计院新作:中共南昌市委党校迁建项目,生态与端庄
下一篇:JJP新作:台北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总行,后高技派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