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李立带队,国庆假期出发,“超越几何:西扎与葡萄牙当代建筑·第8期”考察正在招募!
点击上图查看线路详情,或联系客服详询:youfang603。
1933年生于波尔图市郊马托西纽什的阿尔瓦罗·西扎,以对现代主义的个性演绎、设计的准确把握享誉世界。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西扎所做的那些校园设计。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西扎相继设计了波尔图大学建筑学院、塞图巴尔教师学校等四所学校,相较于以往的作品增加了丰富性和复杂性。在校园规划上,西扎也曾受到地形、资金等条件的限制,但最终通过流畅的结构、明亮的空间,将校园建筑融入了城市、融入了自然。
“此次的建筑地点原本有很多树木,所以我们不得不砍掉一些进行建造。我建议尽量保留原有的树木。当砍伐结束后,我发现这棵树刚好在建筑地的中间。这简直是奇迹。如果这棵树死掉了,我应该会在原地再种上一棵新的。有人认为我是故意将这棵树作为建筑的中心,但其实这是大自然的杰作。”
——西扎谈塞图巴尔教师学校
将“H”拆成两个“U”
塞图巴尔教师学校,1993
这是西扎第一个大型的公共建筑项目。在体量上与功能上都较之前的作品复杂很多。建筑的平面虽然是一个H形,但西扎在中间的连接体量的一系列处理方式,将这个H形拆解成了两个U形,并付诸于不同的平面功能和组织方式;U形的平面所形成的中心不仅仅是形式上的中心,同时也是人活动的中心,西扎以此中心组织流线和视觉关系,这是西扎在其老师达沃拉的费拉市场项目里学到的。
长边端头处,通过借助场地特征,使用了一个手法化的处理方式定义了建筑和公共区域的边界;利用原有场地上的树进行形式变化上控制的手法,在这里也有所体现,这说明西扎并没有因为项目的功能日益复杂和体量的放大而忽视场地的引导作用。这些场地特质被西扎所发现,并成为其多样平面布局的灵感与理性逻辑。
创造一个向内围合的舒适庭院
波尔图大学建筑学院,1994
波尔图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群位于杜罗河的河岸高处,场地北面是嘈杂的城市快速干道,南面则地面高度陡降,直至河边。在这样的场地中,西扎首先想的不是如何塑造一个引人注目的形态,也不是一个壮观的内部空间。他想到的是在这里创造一个舒适的具有围合感的内向庭院。
西扎将建筑布置在场地的两边,中间靠建筑及西边的地形高差围合出一个类似于三角形的院子。这种空间具有动感,需要的话又可以在内部形成聚合的焦点。
院子北面的建筑是一个连续的体量,这里安排了行政办公、报告厅、一个半圆形的展厅及图书馆等功能。这些功能可以尽量不向北面开窗,很好地隔绝了城市干道上来的噪音,使院子更加安静宜人。与此不同的是布置在院子南面的建筑,被切分成四个高度不一的小体量,让河边的景色可渗透进院子。从河对岸看过来,这些小体量建筑也能更好地与岸边诸多小体量民宅融合在一起。这些体量的底层布置的是教授办公室,其上布置的是设计教室。
用一个变异的U形加强庭院纵深感
卡洛斯·拉莫斯馆,1986
位于波尔图大学建筑学院内的卡洛斯·拉莫斯馆,建于一个长条形有围墙的庭院末端,基地上另一端存有一栋历史建筑。在这个项目里,由于所在场地的状况,西扎使用了一个U形平面,这也成为他日后常用的平面类型之一。然而这种使用,不仅仅是基于场地的外轮廓做一个平行收缩的简单动作:U形的一翼和两翼之间的连接部分紧贴庭院末端,借用长条形庭院的长度强化建筑本身的空间纵深。在U形的另一翼,建筑的形体向内切入,走向受到原始的历史建筑的影响。
西扎用一个变异的U形,加深了庭院的内向纵深感。在立面设计上,建筑外立面较为封闭,庭院的立面则采用大面积的玻璃作为主要的维护材料。伴随着人向两个端点运动的过程中,形成一个逐渐拉近的视觉感受。院内的大树打破了U形的轴对称,却因此强化了整体形式的理性逻辑。通过原有场地上植物来限定一系列的变化,在西扎随后的项目中多次出现,三边连接处的楼梯等处理方式也让这个平面充满了复杂与矛盾性。
内向型的天窗处理方式
阿威罗大学图书馆,1994
西扎的图书馆位于整个学校的外围,一边是校园的人工肌理,一边是自然的坡面和河流。明确的地理特征使得建筑面向自然的那一面,出现了其方案中并不多见的曲线形式,当然也不排除西扎受到巴洛克风格的影响的可能。外立面的红色石灰岩板材料为了配合整体的校园环境,而折板式的入口延续了建筑体量的整体性。
在室内,整个图书馆以一个有着27个圆锥天窗的通高阅览大厅为中心进行组织,在剖面上,这个阅览大厅自上而下逐渐缩小。这种天光的使用方式同阿尔托的作品——目前位于俄罗斯境内的维堡图书馆有着一定的相似性。除3层一侧的条形长窗可以看到窗外的景象外,阅览大厅其他面相对封闭,内向型的处理方式,不仅保证了人在阅读时的注意力不会被周边环境所影响,同时更好地突出了天光的效果。
将感知空间与交通空间合并
圣地亚哥大学信息科学系馆,1999
西扎在这块北高南低的坡地基地上设计了一个四层楼东西走向的127米长、17.5米深的长房子,另有四个小房子接驳在主体房子的前后。为了对校园中的围院式建筑表示尊重,主体房子的边界与其东面的语言学院一条边对齐,形成了一个地块内体量的呼应及延续。将主体平行于基地等高线设置,也有利于使建筑内部大多数空间的布置能够更加规整。
在空间资源非常有限的条件下,西扎创造了一种将感知空间与交通空间合并起来的处理手法。他利用阶梯教室前后门标高不同的特征,将所有阶梯教室用一个连续的坡道连接起来,并把这个三层通高的坡道空间作为建筑中具有统领性的主空间。其他的交通空间则都被细分化、支端化,并从不同方向向这些空间内引进光线。
10月西扎建筑考察之旅
联系客服报名
(识别下方二维码即可添加)
本文编排版权归有方所有,图片版权归来源机构所有。若有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及时和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联系邮箱:info@archiposition.com。
上一篇:生活中的艺术瞬间:第14届世界手机摄影大赛,“建筑/设计”类别优胜作品一览
下一篇:新疆铁门关华山中学,大漠中的温柔庇护所 / 荣朝晖工作室+趣锐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