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单位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合建筑
项目地点 宁夏银川
建成时间 2019年
建筑面积 2万平方米
本文文字由设计单位提供。
2025年7月11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古遗址类文化遗产“西夏陵”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60项世界遗产。
2014年,西夏陵提出申遗计划。西夏陵申遗工作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担纲,为配合整体保护规划而开展了博物馆和综合管理中心设计竞赛,中国院一合建筑中标并完成设计,项目于2019年竣工落成。馆内陈列系统展现了近三十年西夏陵考古调查与研究成果,为世界打开触摸真实西夏陵的窗口。2025年,西夏陵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1年的设计工作为西夏陵申遗成功提供了有效助力。
西夏王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很独特的存在,距今有一千年历史。因其不在中华民族历史主线,被灭国后不到200年的历史几乎消声匿迹,留下最重要的痕迹就是在贺兰山下这片绵延的王陵和西夏文字,成为中华文明多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历史进程的见证。
在开展西夏陵项目之前,设计团队已经完成丝绸之路申遗项目中的北庭故城遗址博物馆和玉门关游客中心,对于西北地区与遗址地相关建筑设计有过持续的思考和实践经验。根据保护规划,博物馆和包含游客中心的综合管理处位于西夏王陵遗址保护规划缓冲区内王陵遗址东南侧,110国道从中通过将用地分隔。博物馆作为游客进入遗址景区前的第一站,它承担的功能是全方位向游客介绍西夏陵遗产价值和保护历程,面向公众进行遗产展示阐释和教育。
第一次看现场设计团队一直守候到傍晚,夕阳余晖中贺兰山脉呈现出浑厚的暗蓝色,十余座金色王陵遗址散落在山脚下,在那一瞬间,沉寂千年的文明仿佛穿越千年时空,携带着雄浑的力量和不朽的生命力而来。什么样的建筑能够不打扰这幅寂静空灵的景象,又能展现出千年西夏文明的厚重和力量,这是设计面临的最核心问题。
总体布局上,通过视线分析在建筑与遗址之间建立起对景关系。博物馆和综合管理中心则按功能拆解为两个纯粹的矩形体量,前后错动,平行布置,中间形成面向贺兰山为背景的王陵遗址区的垂直指向,引导游客向前通过下沉的时空隧道穿过国道进入遗址区,据此与遗址本体建立起紧密的空间联系。
建筑西北朝向国道一侧、面对王陵遗址采用消隐策略,来最大限度减小对遗址本体的干扰,剖面上用种植斜屋面嵌入大地,从王陵遗址回望两座建筑,其体量完全融入周围自然之中,充分体现出对遗址及环境的尊重与退让。
在面对遗址本体方向消隐的同时,在建筑入口侧,设计希望再现、传递第一次站在千年王陵前所感受到的力量感。为了应对银川冬季寒冷、夏季光照强的地理气候特征,建筑立面以厚重实墙为主,南侧主入口通过挑空形成强烈的光影凸显建筑尺度和空间层次。
两侧墙面开窗处理借鉴石窟的方式,根据功能确定几种不同尺寸的窗洞,按模式关系随机组合;朝向中轴线进入遗址区通道的一侧设置了柱廊空间来应对夏季的炎热。
设计团队几年后再回去,发现雨燕穿梭于柱廊内外,廊下已和王陵遗址一样成为很多雨燕筑巢栖息之地,而凉爽的小气候与丰富的光影变幻让这里成为最受游客喜爱的打卡空间。
在形式、元素及材质的选择上,设计出发点来自于当地自然环境及西夏文化,希望能将王陵遗址所呈现出的游牧民族气质及王族礼仪特征用现代建筑语言再现。
银川深居西北内陆高原,四季分明,气候干燥,日照充足,风大沙多。建筑外立面材料采用大尺幅的环保混凝土挂板,在满足强度需求的基础上用王陵遗址夯土的色彩进行实验比选,用不同尺度的齿条肌理来呈现粗粝的质感,既能隔热保温,又能使建筑看起来像是从这座山上生长出来一般。
采用大地景观式屋顶,既利用深远的挑檐遮阳,同时适应遗址保护的需求,建筑形象也更为完整,表达出西北大地的硬朗低调和王陵的庄严肃穆之感。
空间序列与节奏的塑造,同样是为体现建筑与自然、历史与现代的传承与共生。在游览路线上的空间处理——透过道路林带似隐似现的建筑群、时空隧道借用遗址景区形成的借景、起伏叠落的建筑轮廓线等,都可以从中国传统造景手法中寻找到其原型。
建筑群对应遗址视线而列的布局、循序渐进的空间节奏、多层次景致穿插层叠的方式,也使置身其中的人们每走一步看到的都是一幅独一无二的画卷。
设计图纸▽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西夏陵博物馆及综合管理中心
项目类型:公共文化
项目地点:宁夏银川
建成状态:建成
设计时间:2014年
建成时间:2019年
用地面积:8.6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
业主:西夏陵区管理处
设计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主创建筑师:于海为
建筑设计:谢悦、牛涛、卢勇、季欣
其他参与团队:
文化遗产保护顾问:陈同滨、刘剑
结构设计:张淮湧、周岩
机电设计:宋晶、董超(水);杨向红、常晨晨、张斌(暖);杨宇飞、王铮、杨媚(电)
总图设计:路建旗、董亦堃
景观设计:刘环、赵文斌、王洪涛、李旸
展陈设计: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历史研究所、天禹文化集团等
室内设计:迪森建筑装饰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施工图合作设计:银川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 综合管理中心施工图设计 )
摄影师:李季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一合建筑授权有方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上一篇:Gensler新作:哈银国际中心,北京商务新地标
下一篇:扉行器无界社区3.0,消融边界的工作室 / 扉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