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单位 上海博风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项目地址 广东深圳
建成时间 2024年
建筑面积 58702平方米
本文文字由设计单位提供。
深圳光明环境园是一家生活废弃物分类减量综合处理工厂,基于紧凑的用地和高差较大的场地条件,设计一方面立体化叠合了污水处理、预处理、参观、办公等功能,利用既有场地地形分标高组织人流、物流;另一方面,基础设施的城市形态意象诉求与其内部空间体验、功能布置在设计推演中逐渐契合并互相增益,最终形成一系列体验丰富的参观空间。
△ 项目视频 ©博风建筑
厂区位于深圳市光明区南部山坳中一个面积约38000平方米、外形不规则的场地上,基地原始最大高差20米。场地三面为山体所环绕,仅北侧面对深圳外环高速路敞开,一条下穿高速路的通道将厂区与外部城区连接起来。场地北侧与外环高速之间有一条既有的巡山路,从场地北侧43米标高处向西南蜿蜒而上至半山腰约72米标高处。
厂区由两座单体建筑和若干室外设备组成,处理对象集合了餐厨垃圾、厨余垃圾、大件垃圾、绿化垃圾等多种类型的固体废弃物。
为了利用不规则基地,并按规范要求让罐区远离紧邻基地东侧的高压线,罐区被设置在基地西南部;综合处理车间被设置在与北侧通道邻接的基地东北部,以便于物流进出;大件、绿化垃圾处理车间设置在基地东南角。
设计将层高为14.5米的湿垃圾预处理设施放在地下一层,叠放于地下三层污水处理设施及地下二层设备检修层之上,并将其与地面两层生产辅助用房、四层办公参观部分错层整合成一栋综合处理车间,以解决用地紧张的问题。
设计结合工艺、环境关系及建筑设计的条件,将地下一层设定在43米标高上,与由外部通来的道路接平。设计中通过将卸料大厅安排在这个标高,使清运车进入场地后即可在同层完成作业,避免了进出频次最高的中大型清运车辆爬坡,提高单车作业效率的同时减少了高峰时段车辆等候时间。
建筑中最主要的预处理车间选用与卸料大厅同一标高的模式,以减少其下的污水处理设施的埋深,与此相对应建筑底层被设置在51米标高上。借助在基地边沿山体爬升的巡山路,在道路接近此标高的位置设置另外一个上部车行及人行出入口。
经过建筑及景观的处理,相对原始平坦地面8米之上的标高面便具有了“地面”的感觉,甚至让人错以为这个“空中地面”更像原始地坪。管理人员、部分工作车辆、前来参观的访客通过这个“地面”得以与清运车分层分流。结合此层还设置了主入口庭院,不仅提升厂区工作环境,也给访客以花园厂区的印象。
除垃圾处理的功能之外,厂区“空中地面”以上部分应表现出当代基础设施的形态意象,“地下”预处理车间卸料、分选、制浆、加热提油等工艺需要向公众展示,并在参观空间内设置环保主题的大型展厅。“车流旁来回摆动的条带”是这个方案的最初形态意象,其大致回应了建筑与高速公路之间在视觉上的形态关系。
从高速公路一侧看过来,建筑能被看到的主要是三、四层的体量,因而这两层在形态上更有表现力。表现“来回摆动的条带”的主要体量就设置在这两层,功能上也将对外开放的主要空间设置于此。弧形不仅仅是外部造型,对于内部来说,沿连续弧面设置两层通高的大厅,形成特有的体验。在这个标高上,访客还能俯瞰到高速路一侧的花园及城市景象,让舒展的外部景观成为参观空间的怡人背景。
沿着主入口庭院西侧有一条弧形的台阶,借助西部山坡从51米标高地面上升到61.3米标高的上部平台,通达三层的房间。另外有一个平台将基地西侧山坡上62米标高处的台地与主体建筑的屋面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条形坡状的屋顶花园。屋顶花园东端结合了除臭排气筒设置,最高处标高为72.8米。
这些台阶及平台与三、四层的弧形体量连接在一起,让建筑上部体量有一种向花园及山体延伸并与场地咬合在一起的感觉。它们也让“条带”意象在形态上更为丰富。
入口花园的景观是厂区给访客留下的第一印象。从这里沿着弧形台阶缓缓向上去往位于三层的主展厅——无废科普教育中心。台阶依山势而设,让整个登坡的行为犹如踏进周围山林。进入展厅首先来到的是弧形立面内的两层通高部分,顺着这个流线形的空间一路向东,在局部单层空间的尽端为一个小厅,访客从这里可乘电梯去往底层。
到达底层后,访客首先可以透过视窗看到地下层清运车卸料,然后顺着预处理车间北壁的参观走廊俯瞰处于地下一层的车间景象。在参观走廊的另一端,访客乘电梯上到四层,可以看到整个厂区的中枢——中控室。
该层还设有屋顶平台,让人俯瞰厂区内的厌氧发酵罐区,或者在咖啡厅短暂休息,又或者向上走到屋顶花园,并从这里一路向西,在下坡的过程中纵览厂区全景。在屋顶花园的西端也设有电梯通往底层的接待大厅,由此参观行程结束。
参观动线时而穿过花园,时而在室内观展或俯瞰生产作业,时而在平台及屋顶花园漫步。从当代工业建筑的壮观景象,到厂区内的花木水景与周围葱郁起伏的山色,再到快速路上飞驰的车流、远处的高楼大厦,各种景象在眼前交替浮现,让人们获得了丰富的体验。
通过方案比选,设计没有采用传统的并置耦合的功能布置策略,而选择了通过两个体量在三维关系上的局部咬合、局部叠加来形成“叠置”模式。该模式一方面使得功能设置与场地标高之间更加适配,也使流线更为经济有效。
另一方面使建筑外部形态既与人在建筑内部的体验互证,也与山地环境中的坡道、挡墙、花园等咬合在一起,借助“空中地面”与山体融合,成为具有独立意象的形态表达,即把传统厂房的特征形象转化成一条与山体融合的、带有灵动感的飘带形象,在全局范围内为访客营造出工业建筑中特有的体验。
设计图纸 ▽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深圳光明环境园
项目类型:市政基础设施
项目地点:广东深圳
设计时间:2021—2022
建设时间:2022—2024
建筑面积:58702平方米(地上41395平方米、地下17307平方米)
项目业主:深圳高速公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建筑设计:上海博风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参观展示及办公管理部分)
主创建筑师:王方戟、董晓、肖潇
设计团队:邓希帆、张佳玮、王子潇、王梓童、黄何云子、丁雅周、高瑞阳、马昊一
建筑设计: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厂区部分)
建筑:吴筱川、楼莺莺
工艺:戴小冬、夏岩
结构:孔祥冰、瞿芹
给排水:张盛汉
暖通:王鹏山、王东东
电气:袁暘
除臭:俞士洵
自控:蒋卓群
水工:严杰
景观设计: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室内设计:深圳市立方都市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施工: 中冶华南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展厅布展:上海风语筑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摄影:肖潇
版权声明:本文由上海博风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授权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上一篇:博风建筑+上海市政院新作:深圳光明环境园
下一篇:“AI与设计”第四讲|AI扩散工具驱动设计全流程的融合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