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后未来学组(英文名称:Team 30s)是一个公益性建筑学科学术组织。目的在于以30年为时间锚点,以前瞻性视角探索人类生存环境的演变与未来趋势。
Team 30s的研究工作以跨学科知识体系为核心,通过科学严谨的方法论,预测、预判并探讨未来30年的发展关键议题,从建筑、城市到科技、环境,从元宇宙到碳中和,学组致力于在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之间,梳理未来发展的脉络与路径。
组建原则
以自主、自觉、自愿为原则组建,强调成员的自主性、积极性和能动性,鼓励基于兴趣的研究探索。
管理方式
实行“四无”(即无硬性要求、无刚性检查、无成果验收、无经费支持)和“四有”(即有兴趣、有目标、有交流、有推广)的灵活管理。
自由交流
各个城市和学组可围绕研究课题自由组织学术交流、专题研讨、科普教育等不同形式的活动。
信息共享
学组的信息动态和研究进展通过www.team30s.com(建设中)及“未来学社Future League”微信公众号进行发布。
Team 30s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建民总召集,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东南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高校建筑学院院长、教授联合召集。这些专家级城市召集人不仅在学术上有着卓越成就,更将以其前瞻性视野,为Team 30s的课题研究和长远发展提供指导与支持。
全国总召集人
孟建民
中国工程院院士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
深圳大学博士生导师
深圳大学本原设计研究中心战略发展委员会主任
(以下排序不分先后)
北京召集人
张利
国际建筑师协会副主席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特聘教授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上海召集人
李翔宁
教育部长江学者
同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同济大学教授
广州召集人
彭长歆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亚热带建筑与城市科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分会副理事长
建筑策划与后评估专委会常务理事
香港召集人
朱竞翔
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元远建筑(香港与深圳)创始人
深圳召集人
赵磊
有方创始合伙人
杭州召集人
吴越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导
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决策咨询专家
浙江大学建筑与城市发展国际研究中心主任
浙江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副院长兼首席专家
南京召集人
张彤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秘书长
国际建协教育委员会委员
江苏省设计大师
中国建筑学会常务理事
武汉召集人
李晓峰
华中科技大学二级教授,华中卓越学者首席教授
《新建筑》杂志主编
全国高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委委员
教育部高校建筑类教指委建筑学分委会委员
中国建筑学会民居建筑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天津召集人
刘刚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英才教授、博士生导师
天津市建筑物理环境与生态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
天津大学国际低碳建筑研究中心副主任
天津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智能建筑专业带头人
教育部建筑学教指委建筑技术科学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长沙召集人
魏春雨
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地方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湖南大学设计研究院首席总建筑师
中国建筑学会理事会理事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指委建筑学分委会委员
住建部建筑设计专业委员会委员
重庆召集人
杜春兰
国家级高层次人才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重庆市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重庆市巴渝学者特聘教授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西安召集人
雷振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院长
绿色建筑全国重点实验室绿色建筑设计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建筑学会乡土建筑分会主任委员
陕西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哈尔滨召集人
孙澄
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特聘教授
国家级教学名师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院长
呼和浩特召集人
张鹏举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
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导
内蒙古自治区勘察设计协会理事长
中国建筑学会西部新地域建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建筑学会学生分会召集人
曲菲
中国建筑学会学生分会秘书长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
Team 30s建立了“城市召集人-城市联络人-单位召集人”的工作网络,总统筹机构为未来学社秘书处,设立在深圳大学本原设计研究中心。通过“以片区为核心,辐射全国”的运作机制,确保学组在各个地区的高效交流与发展。
截至2025年2月17日,Team 30s已在全国超过13座城市成立了58个学组,学组成员来自高校、科研机构、设计院等单位400余人。同时,Team 30s也在积极拓展海外学组。通过这种跨区域的协同合作与交流,能够更好地整合资源,激发创新思维,形成一个全球性的学术网络,为未来研究注入持续的活力。
*数据截至2025年2月17日
Team 30s已启动超过50项研究课题,涵盖了人工智能设计、低空经济发展、未来交通、星球城市化、可持续城市能源与环境等多个前沿领域。这些课题不仅关注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更注重其对人类社会和环境的深远影响。
自成立以来,Team 30s在城市召集人的号召下,已在广州、深圳、重庆、杭州、南京、西安、呼和浩特等城市举办了多场研讨会,这些活动不仅促进了学术思维的碰撞,也为成员提供了交流和学习的平台。
△ “设计30年后的未来”青年圆桌讨论(南京)
△ “30后未来”杭州研讨会
△ 30年后的城市规划与设计研讨会(深圳)
△ 内蒙古分组第一次会议暨本原之问首次研讨会
△ “30后未来学组”西安分组成立研讨会
△ 哈尔滨分组第一次研讨会
△ “30后未来学组”重庆地区第一次会议
△ “30后未来学组(广州)”承办粤建未来城市沙龙活动
如果你对未来充满好奇,希望通过长期研究为未来的城市发展贡献智慧,欢迎加入Team 30s。
在这里,你将结识无数有共同研究兴趣的同行人,获得与顶尖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前沿课题的机会。
申请步骤
—
学组筹备
基于共同的研究兴趣,自主、自觉、自愿组建学组,确定学组名称、研究方向、组长及主要成员。
提交申请
由组长填写《申请表》并提交至所在城市的城市召集人进行审批。(文末对应提供各个城市的联系邮箱)
正式成立
经由秘书处备案,学组正式成立。
开展研究
各学组灵活制定研究计划,自由组织交流、研讨、科普教育等不同形式的活动。
学组的研究周期原则上不少于5年,鼓励长期跟踪研究。我们希望通过自由交流和信息共享,推动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
官网:
www.team30s.com(建设中)
官微:
未来学社 Future League
秘书处联系方式:
邝丹怡(Team_30s@163.com)
各地联络人及联系邮箱:
北京丨叶扬 (yeyang@wamp.com.cn)
上海丨谭峥 (etanzheng@tongji.edu.cn)
广州丨林正豪 (linzhenghao@scut.edu.cn)
香港丨韩曼 (hanman@cuhk.edu.hk)
深圳丨陈杨 (research@archiposition.com)
杭州丨韩泽旭 (ywu100@zju.edu.cn)
南京丨曹俊 (caojun_seu@126.com)
武汉丨汤诗旷 (timothy@hust.edu.cn)
天津丨郭娟利 (guojuanli@tju.edu.cn)
长沙丨陈宇韬 (wcy1963@126.com)
重庆丨王春彧 (chunyu@cqu.edu.cn)
西安丨梁斌 (liangbin@xauat.edu.cn)
哈尔滨丨张陆琛 (zhangluchen@hit.edu.cn)
呼和浩特丨杜娟 (zhangpj@188.com)
中国建筑学会学生分会丨李奕辉(sac_asc@163.com)
Team 30s期待与全球学者携手,共同探索未来的无限可能!
视觉 / 方泽楠 校对 / 原源
本文编排版权归有方所有,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上一篇:二等奖方案——威海“精致六公里 海岸微改造”设计竞赛|MAT超级建筑
下一篇:二等奖方案 | 威海“精致六公里 海岸微改造” / MAT超级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