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清华院素朴工作室新作:黄海森林国际会议中心,限制与创造

清华院素朴工作室新作:黄海森林国际会议中心,限制与创造
编辑:宋诗雨 | 审校:原源 | 2025.07.29 18:13

黄海森林国际会议中心外立面 ©夏至

设计单位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素朴工作室

项目地点  江苏盐城

建成时间  2022年

建筑面积  18670平方米


 

本文文字由设计单位提供。

 

江苏黄海海滨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江苏省东台市,前身是1965年成立的东台林场,经过近60年的人工造林地貌改造,如今已是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人造生态林园,并获批成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4A级景区。

 

为平衡森林公园内基础设施建造和自然生态林地,森林公园内的新建公建项目不仅要在集约的建设用地范围内完成任务要求,更需要在满足功能使用需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尊重森林自然景观并挖掘森林特色。

 

△ 项目视频  ©SUP Atelier of THAD

项目选址位于三相河南侧,美居酒店北侧,是森里公园在此区域内仅剩的一块建设用地,红线范围仅8850平方米。考虑其靠近酒店的特殊位置,业主希望借助这个项目,在满足会议使用的同时,解决康体、餐饮、娱乐等酒店服务配套。

 

设计的初衷,是以会务功能为核心,将建筑、景观、旅游一体化通盘考虑。以此打造开放式的、弹性发展的会议综合体,塑造黄海森林公园对外的自然生态新名片。

 

用地分析图  ©SUP Atelier of THAD

因此,需要在有限的用地范围内,实现一个1.9万平米的高密度、复合型公共建筑。同时避免过大的建筑体量阻隔和遮挡森林公园的景观,成为体量庞大的景观屏障。在保证建筑内部会议大空间多功能使用需求的同时,需要尽可能的尊重黄海森林公园的自然风貌,让宾客在参会的同时,能更充分的欣赏和体验三相河南侧的自然景观。

森林公园的特质,是吸引人出到户外,接触自然;而会议中心则需要更可控的室内人工环境,满足各类会务活动需求。这两者的特质反差,即矛盾,又有趣。如何破题,将反差变为特色,将难题变为主题?

 

 

 

如何在保证标准会议空间需求的前提下,避免过大的建筑体量阻隔和遮挡。从“拆”入手,以“合”收口,尝试解决这个问题。“拆”出多样化的独立单元。用通往景区的路径将建筑体量化整为零,把会议功能与餐饮康体配套功能拆分为东西两区,两区之间形成通往三相河的内街通廊,为建筑赢得更多的室外观景界面。

 

功能分析图 ©SUP Atelier of THAD

从功能布局上,整体建筑分为东区会议,中区接待书吧,西区餐饮商务配套三大板块。东西区之间设有接待书吧中庭,同时伴随环绕东西区的立体户外绿化环廊,可360度立体全方位欣赏森林公园的自然景观,同时实现从户外空间直接进入东西区各层公共空间的可达性。如此一来,既减小了建筑体量,消除了与自然景观的隔阂,又让建筑形态于紧凑中又自由。

会议中心的南侧  ©褚英男

东区以高品质的多功能民间会议活动为主,首层多功能会议厅能容纳近千人活动,同时也能分成三个独立的会议房间使用。三层在多功能会议室顶部设有宴会厅和屋顶庭院,既能举办餐宴,又能作为分会场。东区所有会议相关房间都配有高品质的电声及会议系统,其室内设计为各种会议模式提供专业的声学和光学环境。

 

会议中心东区  ©夏至

中区接待书吧既是独立的网红书吧空间又可作为公共接待空间,可以将到达会务综合体的客人第一时间按其参与的活动引导分流。同时书吧也是中央垂直交通核,可连接东区顶层宴会厅和西区的露天屋顶平台,便于西区屋顶水吧及泳池在夜间独立开放。

 

中区接待书吧  ©夏至

西区的三层空间主要作为餐饮和商务服务配套。包括一层的主题餐厅,二层的餐厅包间,三层的商务会所,还有屋顶层的270度观景隐边泳池和音乐水吧。其功能即可服务会务综合体又能补全南侧美居酒店的康体功能,提升整个区域的配套服务功能。

 

会议中心西区  ©夏至
会议中心西区北侧立面  ©褚英男

“拆”出紧凑的体量,流动的内街。三个功能各有侧重的单体,每个都采用了适合自身需求最紧凑的建筑体量,让剩余空间形成开阖变化,动线丰富的内街。

 

东西区中间的内街  ©夏至

“拆”出人工与自然的空隙。用三维交错的廊道将封闭的建筑外壳剥开,把户外自然渗透进室内,增加室内公共空间与户外的接触面,让东西区各层公共空间的人能便捷的进入空中连廊,室外平台和屋顶庭院,鼓励参会者,在会议和餐饮的闲暇时间,出到室外,全方位欣赏森林公园不同季节,不同区位的自然景观。

 

流线分析图  ©SUP Atelier of THAD

串联东区、书吧、西区三大独立单体的多层立体连廊,既能为黄海森林公园的参观公众,提供不进入建筑室内也能全方位观赏森林公园的立体漫步路径,又能成为三区各层相互串联的便捷路径。同时沿立体廊道的立面种植槽,也为叶舞状的会务综合体增加了一层立体绿化的立面元素,既有建筑的展示度,又隐于自然,融于环境。

 

串联建筑的立体连廊  ©夏至

拆开后的体量借助外挂立体的廊道系统联合为整体。外挂廊道的宽度为1.8米,借助出挑钢梁悬挂在主体建筑外侧。为了不影响主体建筑外幕墙的安装与维护,立体廊道与建筑外墙留有300毫米的缝隙,这一处理,也为工程施工预留了误差和容错度。外挂的廊道借助廊道屋面排水的组织,利用外挂雨水沟设置的绿化种植槽,让绕建筑旋转的路径也成为绿植陪伴的户外界面。

剖面详图  ©SUP Atelier of THAD
户外立体连廊  ©夏至

 

这次的空间原型,尝试了内部公共空间的室外化。将常规建筑中的室内中庭和共享空间,翻转到室外,设置在各种被放大的三维连廊和各种形态的屋顶庭院里。

 

内街与中庭  ©夏至

这里自然有外因的限制,但更多的是内因的驱动。在建设用地紧凑甚至紧张的前提下,特殊的公共空间如果包在里面,势必把建筑体量撑大,而且要考虑内部的采光,通风,消防,排烟等因素,给建筑的设备负荷增大难度。所以这次,设计主动尝试把他们翻转到户外,在降低设备负荷和用地负荷的同时,把内部的空间体验置换成室外的空间体验,扬森林公园之长,避会议中心之短。

 

东区三层内院  ©夏至
三层屋顶内院  ©石磊

 

建筑的颜色呼应自然界四时的变化,借此隐于森林。即便在整体建筑体量拆解后,相较于森林公园的自然环境,它还是一个庞然大物。既然建筑体量不能消解,就让建筑借助森林的颜色,隐于整体环境之中。建筑主体色来着森林公园四季的植物色彩,从春夏的绿色系过度到秋冬的黄色系,让建筑全年都能融于自然。

 

功能与立面分析图  ©SUP Atelier of THAD
接待书吧中庭立面  ©夏至

考虑到曲面的外墙轮廓对立面材料和建造精度的要求较高,借助对幕墙节点的细部设计,用简单的平板幕墙工艺和10种有限的色彩单元,打造更流畅的曲面轮廓和色彩光感变化更丰富的视觉效果。

 

入口雨棚与内街细节  ©夏至

为了让人工的彩色立面与森林环境的过渡更自然,连廊的外侧设置了立体绿植,让彩色立面藏于自然绿植之后。同时白色的曲面屋顶,从绿色背景里轻盈而出,成为森林深处辨识会议中心的标志。

西南角立面  ©夏至
西区屋顶  ©褚英男

 

 

 

建筑的整体造型,也为本项目的可持续设计提供了空间基础,让室内空间尽可能的享受自然采光和通风,同时可分可合的体量为建筑的分区独立运营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便于后续分区使用管理和减少建筑的运营能耗。

 

东区前厅  ©夏至
三层前厅  ©夏至

标志性的钢结构膜屋顶,也为建筑东西两区的屋顶内院和平台,提供留更多的遮阳,导风的室外环境,提升了户外环境的舒适性,以便配合户外场地的各种经营活动。

 

三层屋顶内院  ©石磊
三层宴会厅  ©黄海森林公园

借助化整为零的拆分式布局,以及在满足会议及餐饮康体配套需求后对建筑体量的消减,在利用圆形平面减少体形系数的前提下,争取到更多的自然采光与通风的建筑外表面,同时在表皮设计上考虑了与造型结合的外遮阳,这些设计策略均有利于降低建筑的运维能耗,符合低碳运营的要求。

 

自然通风示意图  ©SUP Atelier of THAD

中部的接待书吧尤其将自然采光通风策略运用到极致。作为协调东西两区的接待前厅,面积仅210平米,但要容纳可通达东西两区的立体交通核,故被设计成上小下大的拔风筒形态,上部为楼电梯交通外壳,底部放大为公共接待厅,中间有连桥平台与东西区的三层和顶层衔接。

 

接待书吧  ©褚英男
接待书吧  ©黄海森林公园
接待书吧中庭楼梯与采光顶  ©夏至

为了让这个小面积,高空间的区域更多的利用自然资源,减少设备负荷,将其设计成一个半户外区域。顶部敞开,放大的玻璃屋顶将其罩住,解决防雨水的问题,玻璃屋顶的底端与开口之间设置防虫网,实现了自然采光,通风,排烟,防雨的综合功效。书吧在春秋过渡季可以完全凭借自然通风实现舒适性。在冬夏的极端气候下,可以借助书吧座椅和前台区的局部空调,优化人活动区域的局部温度,提升舒适性。

 

采光通风顶与楼电梯顶部  ©夏至
采光通风顶与楼电梯顶部  ©褚英男

 

 

西侧的膜结构叶片屋顶,对应底部的隐边泳池和屋顶酒吧,呈现朝上起翘的类双曲面。泳池区域的屋面起翘高,在遮阳的同时,提供了更顺畅的风场环境,同时弱化了泳池区水面和屋顶的声音反射,避免了室内泳池经常出现的回声效果。让人有充分的日光环境,风环境,和声环境直击森林公园美景。夜间沿屋顶女儿墙安装的泛光灯,照亮屋顶白膜,形成均匀柔和的屋顶泛光,给泳池和屋顶酒吧提供宁静的夜间氛围。

 

屋顶泳池  ©孙菁芬
黄昏中的屋顶泳池吧  ©夏至

东侧的膜结构屋面为防水膜,给被包围在三层的内院提供类遮阳挡雨的环境。同时,因为东区内院的周边为封闭的走廊或会议厅,屋顶的曲面在内院外墙没有开口的情况下,通过曲面的导风,给庭院内增强了过渡季的通风效果,春秋季节,东区内院可以成为半户外的会议及活动场所。

 

屋顶夜景  ©夏至

 

 

650米长的户外绿化环廊,既能360度立体欣赏自然美景,也可直接从户外进入各层公共空间,可分可合的设计造型使东西区可独立运营,便于后续分区使用管理,减少运营能耗,实现低碳发展理念。

 

立体连廊分析图  ©SUP Atelier of THAD

立体连廊坡道和楼梯,同时也鼓励和吸引建筑内的使用者,多走户外,替代电梯自动扶梯,提倡健康减碳的使用体验。对公众开放的室外立体连廊,其实也为森林公园提供了一处可以不进入建筑室内,不打扰各种会议进程,就能全角度登高望远,欣赏森林公园风景的公共空间。它就像是一条盘山路,既串连了山上的各个景点,又提供了观景的丰富角度,而且还是一个无需借助动力和设备的低能耗公共空间资源。

 

立体连廊俯瞰  ©夏至
连廊夜景  ©孙菁芬

这个看似在设计建筑造型和空间动线的举措,其实也与可持续和低碳的出发点是完全吻合的。设计的终极目的,不是达到某个漂亮的能耗数据指标,而是极尽可能的把项目占用的自然资源的效益最大化。让这些被占用的资源,无论是空间资源,还是自然采光,通风,雨水等资源,都能为公众的日常使用发挥更大的价值。把侵占森林公园用于修建会议中心的空间,通过另外一种方式,还给公众,还给森林。

 

会议中心夜景  ©夏至

作为森林公园里的会议中心,它有着很特色鲜明的非典型性。也是突破传统会议中心设计模式的一次尝试。受当地施工水平和快速建造的限制,建筑中对误差的包容度,会给人一种带有田野气息和手工味道的工业感,有种带着松弛感的控制。有些是建筑师意料之中,并在设计上给予了容错度的结果;有些是建筑师意料之外,但又无伤大雅的“瑕疵”。但也正是这个项目内核简单,表面复杂的特性,让这些瑕疵,成为它个性的一部分,与森林公园的郊野自然氛围相适配。

 

会议中心夜景  ©夏至

设计图纸 ▽

 

总平面图  ©SUP Atelier of THAD
平面图01  ©SUP Atelier of THAD
平面图02  ©SUP Atelier of THAD
平面图03  ©SUP Atelier of THAD
平面图04  ©SUP Atelier of THAD
立面图  ©SUP Atelier of THAD
剖面图1-1  ©SUP Atelier of THAD
剖面图2-2  ©SUP Atelier of THAD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黄海森林国际会议中心

项目类型:公共建筑

项目地点: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

设计时间:2021.07—2021.11

建设时间:2021.11—2022.12

用地面积:8850平方米

建筑面积:18670平方米

业主:黄海森林公园

设计单位: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建筑设计: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素朴工作室

室内设计: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素朴工作室

主创建筑师:宋晔皓、孙菁芬

建筑设计团队:解丹、石磊、史春雪、罗悦慈、王亿超、褚英男、高唯芷、刘馨忆(实习)、陈竹(实习)、邹雨菲(实习)、陈鑫星(实习)、张敬雯(实习)、党怡玮(实习)

室内设计团队:竟昕、羊宇翔、梅颖彦(马来西亚)、石磊、岳子泓

结构设计: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第八分院(杨霄、崔娟、杨镇荣、朱朵娥)

设备机电设计: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第八分院(侯青燕、刘杰、刘婷、艾涛、杨贺聚)

景观设计: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照明设计: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同原照明工作室(张昕、韩晓伟、牛本田)

声学顾问: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声学实验室(燕翔、李卉)

幕墙顾问:北京洪恩富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现场服务:壹零壹壹(北京)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摄影:夏至、石磊、褚英男、孙菁芬、黄海森林公园

 


 

版权声明:本文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素朴工作室授权有方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会议中心
公共建筑
江苏盐城
清华院素朴工作室
项目
黄海森林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