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抽5-10分钟时间,听国内知名建筑学者、建筑师讲述那些早被熟知、却不了解其深意的设计与故事。行走中的建筑学再开“建筑5分钟”栏目,无论是在工作间隙、课余,还是睡前,都非常适合你听一听。

 

第2期音频,听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副教授董豫赣讲日本的枯山水。

 

▷枯山水是什么?枯山水如何呈现流动的水?龙安寺的方丈石庭和大德寺大仙院的方丈石庭有何不同?

 

枯山水的样式

 

给大家出一个题。我自己为了了解日本园林,买了两本张十庆译的《作庭记》,里面有三种样式,非常奇怪,我觉得这一点需要有人去做研究,日本人从唐代到宋代拿了中国的东西永远在讲“样”,中国人认为这个“样”适合工匠和官方去讨论,文人对“样”基本看不上。到了当代,我们知道筱原一男在世的时候就假定自己要做多少“样”多少“式”。

如果按照《作庭记》里说的三种样式:大海样、山河样、大河样来分,那么龙安寺和大仙院这两个枯山水分别属于哪种“样”?因为在我以前的了解中,大家一说枯山水,好像就是一种样子,那显然不是的。这一张(大仙院)显然不是大海样,在大河样和山河样中我能证明它是山河样而不是大河样。因为首先它有山的意思,有瀑布;而这一张(龙安寺)大家都知道,它象征大海,那肯定是大海样。所以,第一:枯山水不只一类,它可能有好几类。

 

龙安寺方丈石庭
大德寺大仙院方丈石庭

最早的枯山水的定义出现在《作庭记》里,时间是日本的平安时代,相当于我们的北宋时期。他讲“于无池无遣水处立石,名曰枯山水”,这是日本理水的两个:“遣水”就是做流动的水、小溪之类的,就是活水;“池”就是“一池三岛”的“池”。所以他讲如果你在庭里中没有活水也没有池子,就做枯山水。那这个枯山水的式样是怎样的?他讲先做“断崖、野筋等景”,野筋就是小土坡,也是后面我们说的那种平远的东西,“再因顺其势,立石而成”。

 

按照这个说法,日本的枯山水应该都是大仙院的样子,而不可能是龙安寺的模样。所以这一点就很奇怪,我们所讲的枯山水最开始的定义好像不可能生发出龙安寺的这个枯山水,但只要我们一想起枯山水,就是龙安寺,而不是大仙院。

 

重要的不是石头,是水的波浪线

 

我们再看一下大海样有什么特征,它是写实吗?还是写意?

 

龙安寺方丈石庭

其实我讲不清楚,但这个问题可以问。我们来看它画的这个,按理说这个池应该是没有池形的。其中非常明确的特征是画的这个线,它有两种线,一种是平行于檐口的线,一直是平行,没有任何的波动。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平行线就是从海滩看过去的海浪,它是退出去还是回来呢?我们不清楚。但是这些环状的线一定不是刚才那个视野,它是一个鸟瞰。这就需要想象,因为这是抽象的,它不是身体可以感知的。因为除了鸟在空中看这个岛是一圈一圈环绕的,一般正常的视线看是平行的,如果我们现在借助航拍,大家知道这个线一定不是往海边过来的,是回去的浪,一圈一圈的,而且这两个视角的浪线居然完全没有衍射。这两种线一个是跟身体感觉非常紧密的平行浪线;另一个是需要抽象想象的、鸟瞰的环状线,把它们搁在一块,你说这是写实还是写意?其实我觉得非常模糊。所以刚才那个大海样,我觉得最重要的不是石头,而是画的水的波浪线。

 

枯山水不枯

 

我们知道禅宗乃至佛教在中国从来没有成为统帅中国生活精神层面的宗教,但在日本是。第一,我猜是禅宗文化在他们那里占主流,所以有席地而坐。如果禅宗变成国教的话,打坐的传统就没有必要改变了,这就导致他们愿意把房子当家具。另外,宗教为核心就导致枯山水两个代表作都属于寺庙,例如:龙安寺、大德寺,又都属于“方丈”。这就意味着这两个庭园跟中国文人所说的庭园非常不一样,它们有点像中世纪的那种修道士的庭园,是宗教性的,“方丈”这个词很有意思,听起来像“小中见大”。

 

但是我们看日本人早期的想象生活:这是他们想像出来的龙安寺,他们假定这里有几个小人能进去玩,但估计从来都没有人进去过。如果你进去看就会发现什么都不是,它所有的意境都需要你坐在它对面看,所以这时候它是一个观感,不是居的、身体的感受。

 

龙安寺方丈庭院

在中国的记载中“方丈”原来是个正方形的东西,长宽各五千里,这一定是中国人的想象,它其实就是一座大山。然后在《维摩诘经》里,这个对日本人影响很大,这个居士的居所也特别符合立体空间,是长宽各一丈,就是一个立方体,这时候“方丈”都是指尺寸。到龙安寺、大仙院的时候,“方丈”不仅指尺寸,它还指职位。不仅如此,它还包含一个空间意义,这个“小中见大”是讲佛教的想象,就是长宽各一丈,可是能容纳二千师子之座。这就证明它的“小中见大”不是身体感知,是宗教想象

 

京都地图

由此我们断定这个事情,很多人讲日本的枯山水是因为水没了,才做这个枯山水。至少在我看京都这个地图的时候,我不大相信这个讲法。还有一种讲法说它“小中见大”是因为地太小,但这两个方丈庭园都属于两个非常大的庙宇,地完全不是问题。相反,他要“小中见大”需要一个小范围把它框起来,需要看全才能想象,而且要隔绝边界;另外,两个庭园都在山背后,水常年都有。所以我觉得这就不能用技术决定论说是因为没有水所以做枯山水,你们见过有人在沙漠地区做枯山水吗?我觉得肯定不是,这是一个文化问题。

 

日本14世纪画作

我总结了两条关于中日间的差别,大家可以记一下:

 

第一,日本庭园青睐大海样的池岛景象,中国庭园更迷恋山水一体;

第二,庭园使用的差异,中国人迷恋进入庭园山水间居游感受,到风景里去生活,日本人更愿意静观,正因为静观,它跟西方的景观比较接近,跟中国的差的比较远。

 

这样说来,童明比较茶盘中的与现实中的龙安寺是可以成立的,从日本14世纪的这张画甚至可以看到日本人看庭园的时候面前真的就摆了一排盆景,他可能真觉得看它庭园和看它盆景是一样的,反正你也不进去。

 


本文版权归有方所有,转载请联系新媒体中心:media@archipositi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