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村是厨房,戏隐人生:深圳大梅沙村改造 / 南沙原创

村是厨房,戏隐人生:深圳大梅沙村改造 / 南沙原创
图文整理:廖海栗 | 编辑:赖含章(实习生);校对:田丽(实习生) | 2018.08.06 16:50

南沙原创建筑工作室

www.nodeoffice.com

榕树下的10号楼  摄影:CreatAR Images

设计单位  南沙原创建筑工作室

项目地址  深圳盐田大梅沙村

建筑面积  菜田地展览馆:407.9平方米、榕树边的十号楼:206平方米

竣工时间  2017年12月


 

背景

2017年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以“城市共生”作为展览主题,选取深圳南头古城的城中村作为展览的主展场,探讨当今世界和中国快速城市化的语境下,城市生活的另一种愿景和可能性。南沙原创主持建筑师刘珩受到盐田区政府的邀请参展,作为盐田分展场的建筑师和建筑策展人,她的出发点是希望延续在2015年深港双年展的策展中关于城市改造更新的实践方式:以大梅沙村为样本,用文献研究、田野观察、实践介入和跨界合策的一脉相承的方法论,给盐田区的社区改造和城村共生探出一条新的思路或可能性。

大梅沙村

有别于那些夹杂在深圳中心城区众声喧哗、鳞次栉比的城中村,盐田大梅沙村是一个不急不躁、慢条斯理的“非典型”城中村。它的北面是斯蒂文·霍尔(Steven Holl)设计的深圳万科中心,南面是节假日拥挤不堪的大梅沙海滨公园和度假酒店。

 

大梅沙村区位图  ©南沙原创

始于经济和政治的地缘优势,大梅沙村同深圳的其他城中村一样,经历自上而下的城市化进程,周边新建的高端楼盘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在给大梅沙村的原住居民带来了大量的直接经济收益的同时,也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而不断涌入的外来人口对于廉价租赁空间的需求也伴随而来。

 

地处旅游区的大梅沙村由于规划管控,没有像其他城中村那样疯长出高密度的握手楼。这里依然是邻里街坊随遇而安、岁月静好的模样:多年来原有村落一直只是1—2层楼高;虽是客家聚落,却没有传统客家民居的宗祠和祖屋,村里唯一一处与民俗信仰有关的场所是北入口进村的一个老榕树和榕树下放着的各种信仰的神龛。

 

除此之外,村里的公共空间也只有南入口进村几十米处的一个市场集散地,以及东入口附近的菜田地。这三个公共空间通过旧村落自然发展出来的基本街道串联起来,与散落在街道之间各式各样民宅和小菜田一同,构成了大梅沙村的日常生活场景。在高层林立和车来人往的现代环境里,这种半自给自足的村庄生活凸显出它的另类和别样风味。当然,不无例外的,大梅沙旧村西侧还有依据10×10米标准宅基地规划出来的方格新村,但相比于自然生长的旧村,新村显然缺乏一种自下而上的亲和力。

 

大梅沙村航拍  摄影:CreatAR Images

 

建筑实践展空间再生产

数次场地踏勘、与当地村民沟通后,设计团队逐步梳理出一条清晰的空间再生产叙事策略:遴选出10栋点状分布的民宅进行建筑改造,由村里现有的一条500米长的街道与榕树广场、中心广场和菜田地串联。同时,因为展览本身的诉求,在菜田地上建造1个临时展馆,作为整个展览集中展示的大空间。以厨房为展览和改造的主题,嫁接在“1+10+500”的空间之上。相比空间改造而言,更希望能为大梅沙村居民生活带来品质上的提升。

 

1+10+500建筑平面分布图  ©南沙原创

邀请有相似经验,却带有不同角度的建筑师参与改造,是创作出多元差异性空间的前提和基础。这次实践展邀请了来自北京、上海、深圳5家不同设计风格的建筑师事务所:南沙原创、Wutopia、普集建筑、致正建筑、众建筑,以半命题作文的方式参与建筑的微改造。建筑师根据现状建筑的空间形式因地制宜地进行改造,各自发挥独有的创作风格。

 

大梅沙村航拍  摄影:CreatAR Images

其中,榕树边十号楼、菜田地展览馆以及500米公共街道由南沙原创建筑工作室设计完成。

 

大梅沙村航拍  摄影:CreatAR Images

榕树边十号楼

如同典型的南方自然村落文化,榕树是一个村的灵魂和生活中心。由于村里没有一个固定的宗祠,加上外来人口数量不少,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在这棵榕树下参拜各自信仰的神仙,使榕树下形成了一个类似百家神的聚集地。

 

10号楼航拍照片  摄影:CreatAR Images

榕树旁有一个约100平方米的单层封闭建筑(现为10号楼), 是原来老村的粮仓,已经废弃多年。虽然只有一层,但封闭的混凝土墙体与旁边开放性的广场和街道肌理格格不入。

 

10号楼原状  ©南沙原创
10号楼总平肌理(改造前后)  ©南沙原创

当设计团队接手这个项目的时候,觉得根据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这栋建筑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空间,与居民生活有互动,能成为一个公共场所、社区服务中心,也可以是书店、小的戏剧社,带动整个村落的活力,甚至能跟榕树和神龛产生一些跨越时空的对话。

 

10号楼  摄影:CreatAR Images
10号楼概念分析  ©南沙原创
10号楼方案推敲  ©南沙原创
10号楼方案生成  ©南沙原创
10号楼最终模型  ©南沙原创
10号楼剖透视  ©南沙原创

针对这栋楼的空间环境和结构特点,遵循着因地制宜,顺势而为的原则,提出“通”“融”“透”的设计理念。

 

“通”——斜切的楼梯通道嵌入原建筑,打通了巷道与榕树头广场的路径,延续城中村巷道四通八达的特征;

 

10号楼钢楼梯走道  摄影:CreatAR Images

“融”——保留原建筑首层框架结构作为基本结构体,架起一个新二层,使曲面屋顶的弧度及天窗与神龛处的大榕树遥相观景,突出场所感;

 

10号楼二层展览空间  摄影:CreatAR Images

“透”——采用透明阳光板减轻建筑的体量感,使建筑室内与室外空间相互渗透。新二层立面及屋面的轻、透,与原混凝土结构的重、沉,形成鲜明对比。

 

10号楼斜切的楼梯走道和二层展览空间  摄影:CreatAR Images

虚与实、新与旧、独立与融合。改造后的建筑,一方面通过保留原有承重结构和回应榕树的空间关系,尊重了原有村落文化和空间记忆;另一方面,又通过拼贴式的城市设计手法,打破围墙,“强行”植入原来街道肌理,给居民带来了不同的空间体验和时尚感。

 

开幕当天的10号楼  摄影:CreatAR Images
从村中巷道看向10号楼  摄影:CreatAR Images

值得一提的是这栋楼这次的“艺术介入”。 艺术家宋冬一开始就对老村的这个榕树下的神性空间特别关注,因而希望借此旧粮仓进行创作。这是刘珩和宋冬的第二次合作,但即使合作双方没有碰过面,宋冬的作品《城中村中城》跟10号楼的空间策略竟然不谋而合。也许是共同的出发点和榕树这个精神性的作用,让建筑师和艺术家在这里做出各自的想象, 彼此共生共享,共同激发出城中村的活力。

 

宋冬作品《城中村中城》  ©上启艺术

菜田地展览馆

在村里东南角,民宅之间保留有一处约800平方米的空地,那里是如今已废弃的宅基地,现在成为了几户居民家的菜田地。由于展览需要一个较大的空间,这里是最佳的场所选择。

 

展览馆航拍(改造过程中)  摄影:CreatAR Images

大梅沙的建筑基本上都是10×10米的宅基地尺寸,而场地中间也保留有一栋约100平方米的L型住宅。设计构思源于对这栋住宅尺寸的演绎,以及由宅基地的面积所带来的,对村落肌理空间的思考。

 

菜田地展览馆&九号楼最终模型  ©南沙原创
展览馆主入口  摄影:CreatAR Images

设计首先将整个场地划分为若干100平方米的宅基地尺寸,并在此基础上将每一个宅基地尺寸二次分解为室内和室外,室内空间和室外庭院的排列组合又形成6个相对独立又彼此串联的展览空间。多个室内与室外的交叉组合让“盐田盐·盐田田”的专题展览空间具有一条清晰的线形流线,同时又提供多条辅助路线供选择。

单元设计原型  ©南沙原创
单元设计概念  ©南沙原创
展厅空间  摄影:CreatAR Images
展览馆报告厅  摄影:CreatAR Images
展览馆小庭院  摄影:CreatAR Images

这个临时展馆和9号楼之间的广场是最后设计的内容,一开始并没有考虑到两者之间的关系。在设计过程中,逐渐发现这两栋建筑可以在空间上产生对话,所以在广场上引入了楼梯,希望人们可以在这里逗留,逗留的时候既可以看到9号楼也可以看到新的展览馆。9号楼的立面上做了银色的反光漆,反射对面的新建筑。在广场上,设计尝试使用发光石,使夜幕下的广场有着星星点点的浪漫,成为村里独一无二的邻里交往场所。

 

站在9号楼看临时展馆  摄影:CreatAR Images
9号楼与展览馆之间的钢楼梯  摄影:CreatAR Images
9号楼夜景图  摄影:CreatAR Images

五百米游戏间

500米的展览路径围绕大梅沙居民靠海生活的“水文化”展开,通过将场地现有零散空间进行梳理和整合,发展出A、B、C三条展览路径,以及神龛和街心公园两个重要的空间节点。街道地面以灰色透水砖方式来修复和整合不同材质的原始地面,部分灰砖表面涂刷渐变蓝漆来延伸“水文化”意象。

 

500米公共街道总平面图  ©南沙原创
公共街道(改造前)  ©南沙原创

在A街的设计中,以“街道客厅”作为主题,回收利用废旧家具,将不同的情景装置作为一个个人性化的公共设施,放到大梅沙村的公共街道上。

 

街道客厅的“菜园”情景  ©南沙原创

B街作为本次展览的主路径,衔接了1—9号楼及展览馆。每栋改造建筑都对应着一条鱼灯作为建筑入口的导引,而鱼灯设计原型来自盐田区享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沙头角鱼灯舞所用鱼灯。

 

公共街道B街(改造后)  ©南沙原创
鱼灯  ©南沙原创

C街作为本次展览的特别路径,其设计从“日常性”街道主题切入,糅合了村民生活中晾晒、储物、种植、休憩等日常行为,用模数化的框架结构整合设计,同时也让村民真实的日常生活成为展览的一部分。

 

日常生活的C街(改造后)  ©南沙原创

 

后记城村共生

法国著名哲学家昂希·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在他的著作《城市革命》(The Urban Revolution)中对“城市”定义为The Urban,而不是The City。他认为:“城市创造了什么?什么也没有。它只是把创造变成了它的核心动力,因而这个动力又是城市的所有。如果没有交换,没有联合,没有接近,即是说, 没有相互作用和关系,城市就什么都不是;城市创造了一个场景,在这个场景里,不同的事件一件接一件地发生。所有这些差异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产生了相互作用和联系。”

 

因此,城市(The Urban) 是一个纯粹的空间: 是相遇、集结和“同时性”的场所。这空间里没有具体的内容,却是活力和吸引力的核心。它是魅力的场所,但它不是一个形的集合体,而是一个具体的、不断实践中的抽象性。有生命的生物,工业的产品,财富和科技,文化产物, 生活方式、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的日常——城市积累了各色各样的内容,但又不同于也多于单纯的“积累”。总之,城市既是形式也是容器;既空虚也丰富,既超物体也无物体;超越意识又是意识的集合体,与形式和内容的差异性和复杂性的辩证逻辑相关联。”

 

村是厨房,只是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城村有可能共生、共荣、共享,在建筑和艺术领域实验与尝试。它不是一个乌托邦,是完全可以操作和实现的,软硬兼施空间的再生产实践。

 

 

10号楼技术图纸

10号楼平面图  ©南沙原创
10号楼二层平面图  ©南沙原创
10号楼立面图剖面图  ©南沙原创

菜田地展览馆技术图纸

 

菜田地展览馆总平面图  ©南沙原创
菜田地展览馆平面图  ©南沙原创
菜田地展览馆立面图、剖面图  ©南沙原创

500米公共街道技术图纸

500米公共街道总平面图  ©南沙原创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盐田大梅沙村——菜田地展览馆、榕树边的十号楼、公共街道

项目类型:建筑改造、公共空间提升

项目地点:深圳盐田大梅沙村

设计单位:南沙原创建筑设计工作室

主持建筑师:刘珩

设计团队完整名单:

刘珩、黄杰斌、吴义娟、吴丽娴、张继源、杨嘉惠、黄赞宁
徐志波、洪荻、Ivana、李诗瑶(实习)

业主:深圳市盐田区人民政府

建成状态:建成     

设计时间:2017年4月—10月

建设时间:2017年10月—12月

建筑面积:

菜田地展览馆:407.9平方米

榕树边的十号楼:206平方米

九号楼:260平方米

规划+建筑+景观+室内:南沙原创建筑设计工作室

结构:深圳佰邦建筑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重点照明:深圳汉都灯光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材料:

菜田地展览馆:混凝土、玻璃、青砖

榕树边的十号楼:钢板、透明阳光板、青砖、玻璃

九号楼:钢板、玻璃、马赛克、彩色自流平

摄影师:CreatAR Images + 南沙原创建筑设计工作室

图文整理:廖海栗


版权声明:本文由南沙原创建筑设计工作室授权有方发布,禁止以有方编辑后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500米公共街道
南沙原创
城市更新
榕树边10号楼
深圳大梅沙村改造
深港双年展
菜田地展览馆
项目
1
参与评论
最新评论

福满堂深化设计

5年前

有机会看看实景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