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经典再读57 | 克利潘圣彼得教堂:用身体感知建筑

经典再读57 | 克利潘圣彼得教堂:用身体感知建筑
编辑:李菁琳;校对:李菁琳 | 2020.04.27 10:36

 

圣彼得教堂

St.Petri Church, Klippan

建筑设计:西格德·莱韦伦茨

建成时间:1966年

项目地点:克利潘,瑞典

 

1962年,77岁的莱韦伦茨接到委托:为克利潘教区设计一座教堂。这座教堂被命名为St.Petri,一方面是引用了门徒Peter的名字,另一方面综合了教区Klippan的拉丁语名称“Petrus”。

 

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莱韦伦茨进一步发展了自己的思路,整座教堂的墙面、铺地、天花板,以及祭坛和牧师的座椅,几乎都通过不同砌法的砖来完成。整座建筑所使用的砖,都未经现场二次加工。据说莱韦伦茨在施工前已经完成的图纸中,使用的是特制尺寸的砖,但由于沟通失误,砖厂所烧制的砖尺寸并不符合要求,为此莱韦伦茨坚持不切砖的原则,在现场施工的过程中,重新修改了图纸。此外,与圣马可教堂(圣马可教堂:砖造的“神迹”)相比,莱韦伦茨改进了处理砖缝的方法,使其产生了更光滑的纹理。

 

从公园看向教堂东侧立面 摄影:李菁琳/有方

建筑被选择放置在公园西侧的角落上,由两个各具性格的体量组成,分别为方形的教堂主体与围绕着主体的L形体量。前者包括教堂、钟楼以及一系列附属空间,后者内部是教区大厅和办公空间。

 

圣彼得教堂平面
圣彼得教堂西侧立面与剖面

通过简洁而精准的体量操作,莱韦伦茨把场地分成了性质各异的四个部分:1)建筑的东南侧被L形体量环绕,和公园空间中日常的状态进行分隔,同时也为教区员工提供良好的办公环境;2)西侧是面向街角入口的前广场,前广场上的浅水池为广场提供安静的气氛;3)两个体量共同围合出的L形庭院,用作教区员工日常生活和休憩空间;4)北侧是教堂的入口空间,由教堂、附属功能和绿化带共同围合,一个小尺度的U形广场。

 

教堂西侧立面 摄影:李菁琳/有方
西侧立面局部 图源网络
西侧立面庭院入口 图源网络
西侧立面庭院入口 摄影:李菁琳/有方
教堂和服务体量之间的庭院 摄影:陈颢

庭院细部 摄影:李菁琳/有方

教堂的外形轮廓极其不规则,它沿着西墙跌宕起伏,形成了一个涨落不定、弯曲断裂的波浪形图案。窗洞上,简单的几片玻璃(尺寸略微大于它们所覆盖的窗洞)紧贴砖墙表面而设,仅在顶部和底部通过两组金属夹件加以固定,就像是飘浮在墙体前方的玻璃体。

 

外挂玻璃窗 摄影:李菁琳/有方

教堂南侧立面 图源网络

经由北侧的坡道可达U形的下沉空间,然后从低矮的门洞进入前室。门洞很深, 让人切身感受到砖墙的非凡厚度。前室平面是一个小的矩形,莱韦伦茨通过屋顶上两个不同尺度的拱顶完成了对空间的划分。

 

北侧坡道通往教堂入口 摄影:李菁琳/有方
入口门洞的厚度 摄影:李菁琳/有方
前室,砖拱把这个空间划分成婚礼厅和教堂前厅两个部分 摄影:陈颢
悬挑出墙面的砖砌婚礼圣坛 摄影:陈颢
婚礼厅的等候室 摄影:陈颢
婚礼厅与正厅连接处,正厅西北角 摄影:陈颢

从角部的门可以进入教堂内部。教堂内部是一个巨大的砖砌体,全部结构都用砖砌成,体验感如同进入了一个古老的原始洞穴。

 

一系列狭长的砖砌拱顶从西墙伸向祭坛所在的东墙,每两道砖拱的交接处落在钢制的次梁上。在天花板中央,两道钢制的大型双梁贯穿于南北两端,梁上伫立着若干短小的钢柱,小钢柱托着上方砖拱交接处的次梁,两道双梁则落在巨大的T形钢架上。T形钢架伫立在地面中心区域,由双柱和双梁组成,是下方空间中唯一可见的支承手段。

 

教堂内部 图源网络

砖拱的形式在圣马可教堂的基础上进行了演化,工字钢梁从原来平行于墙面变为成一定角度的倾斜,从而使得拱顶变化更为丰富。这也使得观者在刚开始进入空间中时,很难短时间对拱顶产生一个清晰的印象,拱顶自身的特征变得更为强烈,在空间中的角色更为独立。

 

Chen Hao scanned from O’Neil Ford Monograph 2 – St. Petri, edited by Wilfried Wang.
教堂室内,从西侧看向东侧 摄影:陈颢
教堂西侧墙上开有窗洞 摄影:陈颢

教堂西侧墙上开有窗洞 ©Frank

光线从教堂后部墙面上的小窗进入,只照亮教堂的后半部分,让祭坛部分保持在黑暗与宁静之中。窗洞侧沿均以砖块封实,从室内望去,无法看清那些飘浮在墙壁外侧的、没有窗框的玻璃。墙上还设有其他开口,包括在西墙和南墙上切开的纵向细槽,它们位于管风琴和唱诗班坐席的对面,是为了减少回声干扰而设置的。此外,所有的墙上都设有浅浅的壁龛,由此可以看出砖墙都是双层的,墙体之间留有空腔,以便在冬季输送暖风。

 

墙上设有浅浅的壁龛 摄影:陈颢

巨大的祭坛、主教的专座、牧师的长椅、布道台及其上方微微倾斜的《圣经》托架全部以砖制成,它们都靠着礼拜堂的东墙—— 唯一一面不设任何开口的墙壁。屋顶被划开了两道深深的采光槽,由此落下一面由垂直光线组成的透明轻柔的光墙(或者说光帘)。这面光墙位于祭坛空间和中殿空间的交接处,标示出了牧师从圣器室门口进入教堂的通道,也划清了后殿这一神圣空间的界限。

 

主教的座位和祭司的长凳用与地面、墙体相同的砖块砌筑而成,与东墙连为一体,隐没在被照亮的圣餐桌和讲道坛之后的阴影里。摄影:陈颢

靠近入口处的窗旁是教堂的洗礼盆—— 一只以曲折的黑色钢架托起的巨大贝壳。水珠从紧挨贝壳上方的钢管中流出,再慢慢地滴人贝壳中。贝壳前面的砖地向上拱起,形成了可供一名孩童站立的空间。贝壳下方的地面被划开了一道长长的豁口,开口较低的一侧刻着一个十字,以标示出牧师站立的位置。人们向着开口中的黑暗探望,但无法辨明它的深度。洗礼盆里的水缓慢而持续地滴入到地下空腔中,水光与水滴声从豁口中透出,弥漫在空间里,形成“源”的隐喻。在自然光非常克制的环境中,人会对光线与声音分外敏感,并从身体上回归到了宗教的原本。

 

洗礼池 摄影:陈颢

拱起的地面、不规则豁口、水光与水声带来原始而强烈的宗教氛围 图源网络

克利潘的圣彼得教堂是建筑材料灵活运用的典范,它成功地证明了材料能够以多种多样的方式缔造和呈现日常生活中的仪式感,使发生在这里的人类行为走到前景中,而建筑则隐退其后,成为体验的背景或框架。通过这种方式,正如瓦尔特·本雅明所言,建筑不再是视觉注意力的聚焦对象,而是一种“非刻意的、靠习惯来完成的触知性获取(tactile appropriation)”,即通过使用、位移和触摸等对熟悉场所的触觉性栖居而为我们所感知。[1]

 

此外,莱韦伦茨在圣彼得教堂中采用丰富的砌筑和构造方式,应对不同功能的需求、营造不同尺度的空间。现场各处都充满了对材料本身的尊重以及建造的智慧,使建筑最后呈现出来的面貌异常生动。[2]

 

教区办公室里莱韦伦茨砌筑的与砖墙一体的砖座椅 摄影:李菁琳/有方
教区办公室室内 摄影:李菁琳/有方

参考资料:

[1]《认识建筑》,罗伯特·麦卡特、尤哈尼·帕拉斯玛 著,宋明波 译;

[2]《转译与回响:丹麦和瑞典现代建筑》,有方,2019


本文编排版权归有方所有。图片版权归摄影师或来源机构所有。若有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及时和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联系电话:0755-86148369;邮箱info@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Sigurd Lewerentz
克利潘圣彼得教堂
圣彼得教堂
经典再读
莱韦伦茨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