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边界的张力与活力:苏州震泽柴米多自然教育中心 / 空崆建筑

边界的张力与活力:苏州震泽柴米多自然教育中心 / 空崆建筑
作者:甘泉 | 编辑:彭紫琦(实习生); 校对:崔婧 | 2020.04.21 11:07
航拍  ©空崆建筑

项目地点  苏州市吴江区震泽省级湿地公园内

设计单位  空崆建筑

建筑面积  745平方米

建成时间  2019.10

撰稿  甘泉


2020年的春天姗姗来迟,

而我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渴望走进自然

项目背景

项目位于苏州震泽湿地公园的一个村落里,一条水渠从村子中央穿过,向南连系着一个名叫周生荡的小湖泊,向北则通向另一个更大的湖泊——长漾。长漾的水系直通太浦河,太浦河又连系太湖与黄浦江,将这里的水系、田野与村庄相连。

 

地理位置航拍  ©空崆建筑

正如G.B.克雷西在《中国的地理概况》(China’s Geographical Foundation, 1934)里描述的那样:

 

“在长江平原的土地上,布满了河流与运河。世界上大概再也没有其他地区会有那么多可通航的水路。长江,淮河,及其支流形成了一条贯穿这个区域的通道,颇为壮观。不但河流多,而且还有许多大小湖泊,其中主要有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洪泽湖。然而赋予这个地貌以最显著的特征的是人工河渠,这些河渠正是生活的命脉。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河渠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网络,起着人工水系的作用,取代了河流……

 

这个地区是复合冲击平原,由长期以来河流带来的泥沙淤积而成,只有少数孤立的山丘,大部分是平川。乡下土地平坦,但是无数的坟堆和村子周围的树林遮住了视线。这里,无论是乡村或者城市的居住区都比北方地区人口密集。但由于气候、地理位置等因素的作用,使得这里成为中国最繁荣的地方。”

 

而大多数人(包括我自己)第一次在书上读到这两段话,则源自费孝通的《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对这段描述的引用。费老书中的江村——开弦弓村,就在长漾的北面,与我们的小村隔水相望。

 

震泽江村区位  ©《江村经济(修订本)》2013

100年前的江村,中国农村地区传统家庭蚕丝手工业受到了来自日本的现代工业制丝的强烈冲击,逐渐衰落破产。但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以费孝通的姐姐费达生为代表的民族企业家们积极地进入乡村,通过投资、开厂、买设备、建立合作社与培训农民精制生丝等方式,促成了生产方式与社会结构的转型。

 

江村无疑是幸运的,他们的历史断面,经由费老的著作,被全世界所了解,也因此而著名。如今,这整个区域的村落,都被赋予了“中国江村”的抬头,迎来长三角一体化浪潮中的乡村复兴新课题。

 

村落及项目基地鸟瞰  ©空崆建筑

 

项目定位

震泽省级湿地公园包含了约5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湖泊、河流、湿地、稻田与若干个自然村落,项目的定位是其里面自然教育基地的配套服务设施,由柴米多农场运营,为苏州市辖区范围内中小学湿地、农耕、蚕桑等科普与人文艺术教育提供支持。

 

若干年前,318国道从这片湿地区域南面穿过,继承了先人头脑灵活胆子大的村民们纷纷沿路办厂,逐渐富裕了起来。富裕的村民们在外面都有了新的房子,自然村里的房子也就有些闲置了出来。村里年轻人也不多,不过由于交通方便,逢年过节和周末,回到村里来看老人和调剂一下工作生活节奏的村民(很多已经是市民)还是有不少。而目前湿地内的几个核心村落,由于稍稍远离318国道,反而得以保持了较为原生态的风貌。

 

自然教育中心选址位于湿地公园中核心村落的边缘,北面西面是村、南面东面是田。道路、水渠、水杉三条线型元素分别限定了基地的北、西、东边界。而沿着水渠往南,就可以来到传说中周瑜演练过水军的周生荡。

 

西侧的村落山墙面与夏天盘旋在水稻田上空的白鹭群  ©空崆建筑
周生荡的水面,据说水下还有周瑜的棺冢  ©空崆建筑
水稻田东侧沿路密植的水杉  ©空崆建筑

在对基地的踏勘中,在村与田的边界、田与水的边界,村与水的边界上,我们发现了很多事情处于一种“之间”的状态。这当中有人工种植的整齐的水杉树、修建的灌溉渠、石砌或者木桩的驳岸、探出水面的码头;也有废弃的渔网和渔船、自然形成的水沟、田边疯长的野草和水边疯长的水草,还有栖息在其中的动物。人与自然的力量在边界上互相试探角力、此消彼长。边界的张力与活力,让人与自然都感到兴奋。

 

在边界上的人造物与自然力的角力  ©空崆建筑

 

关于设计

2015年的时候,我们曾经在崇明岛设计过一个漂浮于田野上的集装箱房,而这一次的基地标高刚好比水稻田高了约0.6米,无疑提供了一个更适合尝试“漂浮建筑2.0”的机会。

 

我们试着通过这个位于边界上的建筑去创造一个空间,更确切的说是一个场所,让置身其间的人们感受“村”—“田”—“泽”三者之间的边界张力。

 

漂浮的建筑2.0概念模型  ©空崆建筑

在空间组织上,我们通过一座跨越水沟的小拱桥,将人从村落边缘带上漂浮于稻田上的、像甲板一样的大平台。在平台之上,通过水平延伸的大屋顶,将人的感知往前引导,直面田野。屋顶与平台之间,是开放流动的灰空间,以及独立的玻璃盒子功能房间。

 

从村活动广场向南、通过小桥到达漂浮的平台(傍晚)  ©空崆建筑

在建构上,我们选择了4×4米的柱网作为支撑大屋面的结构。这个尺度来源于当地村落中的老房建造的基本柱距,给人以亲切感。在这个柱网基础上,通过弧形围护面的组织,满足不同功能房间对使用空间的需求,同时带来收放的变化与灵动。

 

有别于传统白墙立面,我们在面对田野的立面上采用了大量通透的玻璃,希望将室内空间与自然拉得更近。弧形玻璃围合的自然工作坊、自然科学讲堂、田野餐吧、农机具用房的大小都没有突破当地传统村落里建筑的宜人尺度。

 

换句话说,在这块长60米,宽15米的基地上,我们并不想做一个足尺寸的“大建筑”,而更倾向于在“大屋顶”与“大平台”之间,植入几个小建筑和灰空间,“大”的气场是对广阔土地、田野、水面的回应,而“小”的结构与空间,则是给人的庇护。“灰”则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田”与“泽”在建筑平面上的意向转化  ©空崆建筑
三维模型拆解分析  ©空崆建筑

在去年4月底的一个阴天,我们在工地上,由于没有阳光,大屋顶下的灰空间几乎变成了黑色,而此刻的田野中油菜花开的正好,一抹强有力的金色从前景黑色的面与线中划过,好像比平日阳光下的油菜花田更加耀眼。尚未完工的建筑漂浮在田边,而田野中的景色已经涌进了屋顶下的空间。

 

去年4月底油菜花开时的施工现场  ©空崆建筑

建筑主体完工的时候接近去年10月底,5月种下的水稻也已经成熟。由于比较保守的结构深化和施工,过高的安全系数导致一些构件尺寸超出我们最初的设计要求,完成的建筑并没有达到我们想要的那么轻盈。但还好自然与大地足够有力,广阔的金色稻田与形塑了江南乡村天际线的笔直的水杉林,将建筑的笨拙接纳并消解了一些。

 

从稻田中远眺建筑,东侧的成排的水杉形塑了江南土地上的天际线  ©空崆建筑
从东侧的道路由南往北进入村落的路上,隔着水杉林与稻田看到建筑  ©空崆建筑

建筑大屋面下的灰空间是对所有人开放的,我们希望实现的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管理运营、仅服务于来科普教育的学生或者游客的“自然教育中心”建筑,而是希望创造一个村民、游客、学生、运营方都可以相遇的平台和场所。设计初期提出这个方案的时候其实有担心这样会带来运营管理的难度,不过在简单的沟通之后,大家都迅速达成一致,同意了这样的方案。

 

非常有趣的是,在建筑主体完成,而室内装修还没有完成的时间段里,屋顶下的大平台已经是村民们日常来遛一遛、以新的视角来观察从前天天看着的稻田的场所了。

 

完成的建筑大屋顶下的灰空间平台,既是人们亲近自然的平台,也提供给人们观看稻田的新视野。  ©空崆建筑
灰空间通廊,既是对景的通道,也是通风和透气的廊道。夏末初秋还比较热的时候,就不时有村民到这里来吹风纳凉了。  ©空崆建筑
大屋顶下可以向外眺望的平台与远端的村落山墙天际线倒映在弧形玻璃立面上  ©空崆建筑
弧形玻璃立面将田野景观拉入室内  ©空崆建筑
弧形立面将视野也拓展到东面的水杉树,形成借景。室内地面采用回收老木地板,沿南面布置弧形长凳。  ©空崆建筑
室外与室内的通透关系  ©空崆建筑
晚秋的太阳角度较低,温暖的阳光可以直射进房间,使“玻璃盒子”温暖,而在太阳高度角较高的夏季,大屋顶会遮挡住直射的阳光,使得屋檐下的灰空间和“玻璃盒子”的室内凉爽。  ©空崆建筑

 

建成后续

这张日落后亮灯的照片在朋友圈里被一位老同学留言为“野神庙”,乍一看到这三个字,让我们有点哭笑不得——本来想做一个轻盈的漂浮建筑2.0,结果出来一个这么“重”的意象。

 

日落后亮灯的自然教育中心  ©空崆建筑

不过在返城的车上细细回想,在我们现在这个村口没有了乡愁中那颗大树,也没有了那座土地庙的时代,在我们留在村里的老人和小孩都没有了可以乘凉、嬉戏和祭拜的场所的时候,我们这个“野神庙”,或者说“田野神庙”,提供的是不是一种新的可能?如果真能提供这样的一种可能,那也挺好。

 

更晚的时候,更远的鸟瞰  ©空崆建筑

过去的四个月的疫情给商业社会按下了暂停键,人们或主动或被迫缩小了自己的工作生活范围,甚至是长期闭关家中。当逐步复工复产,能够自由出行的时刻到来时,我们才发现,冬去春来,大自然并没有停下脚步——江南的路边水边,柳树水杉已经冒绿芽,而田里新种的油菜花已经金黄一片。

 

踏春  ©震泽湿地朋友圈

 

设计图纸  ▽

总平面图  ©空崆建筑
一层平面图  ©空崆建筑
立面图  ©空崆建筑
剖面图  ©空崆建筑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苏州震泽柴米多自然教育中心

项目类型:建筑

项目功能:教育、展览、游客服务

项目地点:苏州市吴江区震泽省级湿地公园内

设计单位:空崆建筑

主创建筑师:甘泉

设计团队完整名单:乐丰、佩均、Toney徐

业主:苏州震泽湿地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运营方:柴米多Chaimiduo

建成状态:建成   

设计时间:2018.08-2018.10

建设时间:2018.12-2019.10

用地面积:1000平方米

建筑面积:745平方米

结构:浙江城建规划设计院

室内:空崆建筑

施工:苏州中宇建筑安装有限公司

结构体系: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

材料:钢、玻璃、回收木板、水磨石

摄影:空崆建筑

撰稿:甘泉

 


 

本文由空崆建筑授权有方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关键词:
2019
空崆建筑
自然教育中心
项目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