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地域主义 vs. 个体经验 | 北建大“二七论坛”第二期研讨实录

地域主义 vs. 个体经验 | 北建大“二七论坛”第二期研讨实录
编辑:崔婧 | 2020.07.09 19:11

承接两个月前的首期论坛(点击了解首期讲座研讨),2019年11月27日,“二七论坛”第二期于北建大西城校区教五大阶梯进行。“二七论坛”第二期主题为“巴拉甘自宅”,由北京建筑大学讲师任中琦主持,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李兴钢、TAO迹·建筑事务所创始人及主持建筑师华黎、北京建筑大学教授金秋野三位嘉宾围绕主题依序演讲。随后,《建筑学报》执行主编黄居正、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建合伙人王辉、三位演讲嘉宾与主持人,就巴拉甘的设计手法,以及“批判地域主义”等进行了答疑与扩展讨论。

 

以下是巴拉甘自宅VR场景漫游视频,以及本次论坛研讨环节视频与文字。

 

△ VR场景漫游 - 巴拉甘自宅

 

△ 研讨环节

 

 

研讨实录

 

1  批判地域主义?

 

任中琦  李老师之前做过一个研究,探讨过一种叫Pueblo的当地民居形式,随着家庭尺度和规模的扩大而扩建,呈现体块堆叠和咬合的状态。巴拉甘在处理空间关系的做法是否有这么一个线索?

 

李兴钢 当地这种“堆叠”的建造方式,似乎跟巴拉甘自宅所体现出来的“房间群”类似,也有点像路斯的“体积规划”。康也说过,建筑就是造一个个的房间,是一种骨子里和文化上对房间相对完整性的认知。我觉得建筑师在盖房子时,潜意识里还是会联想到地方文化、建造方式,这和对空间本能性的认知是有关系的。

 

华黎  我觉得应该对“地域主义”持谨慎态度。地域对巴拉甘有影响吗?肯定有。但是地域是指墨西哥文化吗?色彩、光,肯定对他是有影响的,但他的房子最后还是要放到更加细微的个人层面语境去理解,变成“个人地域主义”。地域如果可以理解为一个地理褶皱的话,以更细微的分辨率去理解这个人的作品会更有意义。

 

黄居正  我不太相信批判地域主义。住宅是一个包容着所有日常生活的世俗场所,但是住宅里如果缺少具有精神性的场景,它愧为一个好住宅。

 

巴拉甘自宅的客厅里有个十字架的大玻璃窗,坐在里面往外看的时候看不到框,视线不受阻碍地直通外面,内外融为一体,精神与宇宙自然相通了,这也许是真正的宗教性。而其他地方的窗户都有框。在构造上的不一样,给人带来的精神感受也不一样。

 

无框 vs. 有框

李兴钢  没有窗框,就还原到更纯粹的体积和洞穴的感觉。

 

黄居正  金老师刚才讲巴拉甘自宅中片墙都是正面的,且上部不到顶,留有缝隙。在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的德语区,包括维也纳学派的艺术史家,曾讨论过人的感知问题,不仅仅包括视觉,更把动感、动觉纳入到绘画空间、雕塑空间的讨论中,这对二十世纪初的建筑师有非常大的影响。比如路斯的缪勒住宅,它通过人在空间中的移动带动其他知觉,让你全方位地感知整个空间氛围。

 

我联想到荷兰新风格画家蒙德里安的抽象画,他的画都是平面性的,如果要做成三维的建筑,就像同为新风格一员的范杜斯堡,他的建筑轴测图都是由平面性的片墙组成。这里的动觉如何体现?片墙与片墙之间拉开距离,留下一个个缝隙,形成了空间互通。这也是密斯流动空间的源头之一。

 

左:蒙德里安画作;右:范杜斯堡建筑轴测图

还有一个问题,巴拉甘的颜色究竟意味着什么?是像柯布一样为了视觉上的深与远么?我的理解是,在他的作品中,一面墙用一种颜色,你不会看到他一面墙用两种或多种颜色,是为了清楚地表现物的轮廓。一片墙是一个独立的廓形,由这些不同的片墙或分割或围合起来,组成了不同的空间氛围。

 

建筑师一定是在某一个特定场所里,为某一个或某一类特定的人设计房子。考虑地域不地域,似乎没太大意义。

 

王辉  批判地域主义产生有它的道理,但也很容易被证伪。用地域的特殊性,无论是民族、物质条件还是文化条件,来预见一种可能性的存在,是没有什么道理的。

 

批判地域主义的一个特点是,它的语言跟普世的国际主义语言是一样的,却做出了地域特点。巴拉甘自宅的木檩条等地域感很强的元素并不是界定他风格的主要因素,他的空间语言,跟欧洲普遍的现代空间,甚至跟路斯的体积空间,本质上是一样的。用同一种语言还能有个性,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批判地域主义问题。

 

所谓的“主义”还是要从个体生活经验来理解。当我们都说他的建筑很有宗教感,是因为我们没有宗教感。但是当年人人都有宗教感,这是个常识。我觉得这些伟大人物,不单有职业,他首先是有个人。巴拉甘遵守的宗教的一系列教义来引领日常生活,这种日常性就能够渗透在作品里。

 

巴拉甘自宅中日常的宗教感

我们今天每个人成了制造商品的工具。有多少人会把个人的气质带到项目里,作为原本不存在的设计条件?中国建筑经过了近二十年的演绎,在国际上也没被认为是地域主义,批判也没在中国发生,就是因为大家最开始不怎么聚焦本体化的东西。现在有了逐渐向本体化转移的趋势。但什么是本体化?难道建构就是本体化?我们得让这事慢慢显影出来,会对下一代学生有很好的影响。

 

金秋野 当年这批建筑师都使用框架结构,表达得最好的人就是一流的使用者,是诗人们。我觉得巴拉甘就是诗人之一。在他的房子里我们看不到柱子,都是一片片的墙,半高的、全高的、厚的、薄的、折的,各种各样的洞口,用这套手法创造空间的深远感,这是他的独特性所在。

 

巴拉甘自宅

 

2  巴拉甘与巴瓦

 

任中琦  通常来说,巴瓦和巴拉甘,目前在国内是经常会被同时提起的建筑师,他们都汲取了地方建筑的养分,却又非常个人化。在这种不同中,又是否有相似之处?

 

李兴钢  相同之处是“房间群”这种空间组织方式和对“园”的重视。巴瓦强调花园在住宅中的设计,时刻不离开建筑跟自然的关系,巴拉甘则是营造“家园”,没有园就没有家。但方式上不太一样,巴瓦的宅园更加融合,室内外空间也不太区分,这跟斯里兰卡的气候条件有关系。巴拉甘的建筑则基本是前宅后园,并且把屋顶平台视为建筑中一种特殊的花园或者说房间来对待。

 

金秋野  我觉得他们可能多少都受过地中海文化的影响吧。房间群和室内标高的变化,有的研究已经确认路斯是在北非受到了这样的影响。巴拉甘反复去西班牙语地区,受摩尔人文化的熏陶,因为墨西哥本身就是西班牙的殖民地,他想去寻找小时候看到的东西,于是找到了阿尔罕布拉宫。

 

黄居正  我觉得他们在创造空间细腻丰富的层次感上有相同之处,但在空间氛围上还是非常不一样的,这可能跟地域或者信仰有很大关系。还有对光线的使用,巴瓦的房间基本上没有强烈的光。而巴拉甘的房子,照片都有非常强烈的光影对比,对体量的塑造特别强调。

 

巴拉甘自宅中光对体量感的塑造
巴瓦自宅中的光并不强烈

金秋野 我最近一直有个猜想,巴瓦1959年用一个星期时间去了墨西哥,一定是去看巴拉甘。我们找到了好多对应物,比如巴瓦自宅里那把木头躺椅,在水池里的那个亮晶晶的球等等。还有更微妙的相似之处,比如奥特加住宅的庭院非常像Lunuganga,非常野蛮的一个花园,里面有一些断壁和雕塑残片。另外巴瓦自宅也有特殊的深度空间。没有考证,我觉得可能会有些关联。

 

王辉  我想到丹下健三,丹下的建筑是日本的,也有国际的影子。但为什么从价值判断上看,丹下跟巴瓦和巴拉甘不是一类人?我觉得当丹下把国家意识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的身份逐渐从边缘变成主流,不自觉地要去引领伟大的民族复兴,想民族形象之类的事情。

 

到矶崎新那一代的时候,做的东西不日本,身段放得比较低,不管融入什么都比较平衡,这样才能显示出他一生作品的恒常性。这点对于中国建筑师很有参考价值,因为我们的地域主义思想往往会膨胀为民族主义,尤其是随着大家的身份地位变化以后。能保持恒常性挺重要的,恒常性的基础是能够日常生活化。

 

 

3  巴拉甘的“构造之术”

 

任中琦  学界有一种声音:巴拉甘不是很在意结构或者构造。但从刚才几位老师所讲的隐去边框的十字窗格大窗,还有书房轻薄的木制楼梯等等,都在证明巴拉甘对细节构造又非常在意。这种认知与实际的偏差,背后是不是有别的原因?

 

王辉 宏大的叙事根本形容不了巴拉甘,但学究式的叙事也形容不了他。现在一些关于建筑本体的研究把小事就放到无限大,形成一种不谈结构或者构造就没有建筑的感觉。我觉得他们都挺随性的。像刚才华黎说的,做设计有的时候是非常直觉的。为什么我们对结构构造这么在意呢?

 

黄居正 之前我们讨论关于建构的问题,比如,墙面的白色意味着什么?结构是暴露还是隐匿,还是要半露半藏呢?这些问题,在学术上讨论肯定是有必要的,尤其是学生,要不断去思考,才能搞清楚什么是结构,要不然建筑学就变成不可教的东西了。但对建筑师来讲,这样的问题压根就不要讲,做得好就行了,并非一定要在学术上得到确证。在不同场合需要在不同的层面上讨论。

 

华黎  讨论这个问题的意义,其实就在于把设计里的无意识转化为有意识。也许巴拉甘的设计更多的是一种直觉。但我们在解读的时候,是在抽丝剥茧把它提炼出来转化成一种意识。这里存在一个悖论:很可能有过度解读或者误读;但是不读,好像又无法讨论。这可能也是为什么理论家不会做设计,建筑家不会纯粹变成一个理论家。这两种状态是不一样的。

 

李兴钢 我觉得巴拉甘也不是完全不强调结构,比如自宅和洛佩兹住宅的天花木梁。

 

金秋野 那是假的,不是真的。

 

洛佩兹住宅的天花木梁
巴拉甘自宅的天花木梁

李兴钢  告诉别人这是结构,我要让这个结构暴露出来,它提示一种空间的整体感和方向性,这是直接回答这个问题时,我所想到的例子。对于结构的处理没有统一的标准,有的建筑师不强调结构;有的通过对结构的关注和强调结构本身是形成空间的要素,使他的建筑语言更加的精炼纯粹。所以我觉得没有统一标准,看每个人自己的目标。总体来讲,结构是为建筑总体构思服务的。

 

金秋野 在我看来,巴拉甘是最喜欢“做假”的建筑师,为了表达意图其实什么都可以不管,最后柱子下来停到梁上,那就停吧。起居室那么大窗没有开启扇,通风怎么办?我们在很多地方找到了通气口,厚墙里埋着水、电、通风管,可以看作设备间。自宅里的门跟内墙是平的,故意让人看不出门的存在。去掉门框几乎是巴拉甘一定要做的一件事。怎么去掉门框?有的时候是完全虚假的,有的时候是结构理性主义的,随表现的目的而定。

 

华黎 这种状态,每个建筑师多少都会有一些吧。跟绘画一样,重要的是画境,而不是用的媒介和手段。巴拉甘设计的这些东西,最后可以归结为一种场景,那些东西无非就是一个构图元素而已。我们觉得做假梁这事太不建筑了,但他就觉得无所谓,他是一个艺术家的思维方式,跟画画一样。

 

 

关于“二七论坛”

学习建筑离不开经典案例研读,而传统分析方法建立在抽象解读之上,空间和建造信息大大衰减。如何弥补这一缺憾?北京建筑大学“二七论坛”由此设立。

以“直观、深入、具体、面向设计”为宗旨,由北建大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金秋野发起的“二七论坛”,是学院针对专业实验教学的系列学术活动。一方面以VR虚拟现实搭建经典案例实景,带给体验者临场感;另一方面邀请去过案例现场的学者与建筑师从经验与记忆出发,结合理论思考,带来发言与讨论。

 

 

主办 |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承办 |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评论研究所、良物匠造、有方

文字整理 | 金秋野工作室:黄露、张靖雯、徐大辉、秦鸿昕、魏前程

VR场景制作 | 施聪聪、宁泽坤、徐彤达、王一民、马一丁

编辑 | 崔婧

视频拍摄及制作 | 郭嘉、胡康榆

视觉 | 李茜雅

校对 | 崔婧

 


版权声明:本文由主办方授权有方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二七论坛
任中琦
华黎
李兴钢
王辉
金秋野
黄居正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