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建筑地图105 | 贵州:惟有此处峰成林

建筑地图105 | 贵州:惟有此处峰成林
编辑:李菁琳;校对:李菁琳 | 2021.01.14 11:39

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到访贵州万峰林的时候,曾发出赞叹:“天下山峰何其多,惟有此处峰成林”。此句并非在说贵州全境风貌,但亦足以说明贵州峰林之密集、地貌之独特。

 

独特的地貌环境,既是贵州建筑面对的挑战,亦是机遇。如何与自然共处,不同类型的建筑项目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在贵州,建筑与自然的结合令人印象深刻。

 

贵州建筑漫游地图(编者绘)

 

 

 

01

木屋酒店

设计:休耕建筑

坐标:贵州省遵义市团结村

 

摄影:Laurian Ghinitoiu

木屋酒店由十栋40平米左右的独栋木屋组成,坐落于陡峭的山坡上。设计团队通过反复现场勘查,考虑每一栋木屋的观景效果、阳台私密性、流线合理性,避开施工难度过高的岩石区,谨慎地决定了木屋组群的定位、朝向及流线。

 

酒店主体采用木结构,以挑高的钢结构平台作为基座,提高施工效率的同时尽量不破坏原有的岩石地貌。外墙以统一的材料淬火木构筑,具有耐候特性,自然的质感也使建筑融入环境。

 

三种不同基本几何形态的木屋根据观景面,切削出形式多样的窗口,赋予简单空间以丰富感受;内凹的阳台也为室内营造了独揽山景的私密感。

 

 

02

贵州茅石镇中关村人行桥

设计:傅英斌/中国乡建院

坐标:贵州省桐梓县茅石镇中关村

 

摄影:焦冬子、傅英斌、张浩然

项目位于贵州桐梓中关村,一条贯通南北的河将村子划分为二,架在河上的几根电线杆是村民赖以通行的唯一路径。夏秋之交丰水期雨量集中,渡河成为一件艰难而危险的事情。因此,在此建桥,不仅是一件改善当地村民出行条件的迫切之事,还可以将桥作为纽带,重建人们与村落,自然之间的关系。

 

设计团队选用了在水利工程里常见的石笼网箱工艺,其特有的柔性结构使之既牢固稳定耐冲刷,可以抵御一定程度的沉降和形变,且施工简便,造价低廉,无需机械。桥墩采用船体形式,面宽1米,顺水纵深4米。放置网箱前预先平整河床,浇筑混凝土基础。三跨的人行桥的桥面为钢结构,总共三段,每段分开焊接制作,通过螺栓连接。最后使用钢跳板作为桥面。

 

灯杆和扶手就地取材,选用竹子,内部通体打穿并埋入照明线路。高高耸立的灯杆与河中绵延的芦苇荡遥相呼应,让桥与自然融为一体。夜幕降临后亮起的竹灯杆,仿佛在寂静山野中点亮的盏盏蜡烛,为山村平添一笔诗意。

 

 

03

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陈列馆

设计: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坐标: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娄山关景区

 

摄影:章鱼建筑摄影工作室

娄山关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与桐梓县交界处,是大娄山脉的主峰。1935年的红军娄山关战斗名闻天下,毛泽东于娄山关大捷后写下的《忆秦娥·娄山关》;八十年后的今天,新建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陈列馆,以建筑的方式追溯历史、再现诗意。

 

陈列馆占地面积9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056平方米。基地位于娄山关景区通往遗址的道路关口上,四周群山环绕。出于对自然地形的尊重与保护,陈列馆的主体功能设置于地下一层,露出地表的是两道垂直与水平相交的曲面,与大地相连,构成建筑的基本骨架,也形成与自然融合的室内外空间。垂直曲面从地面升起,给人以“雄关”的联想,其外表面所覆耐候锈钢板自然形成血红色,予人无尽遐想。四周如海苍山与宁静水面,反衬出当年“马蹄声碎,喇叭声咽”的喧嚣。

 

 

04

大发天渠游客中心

设计:休耕建筑

坐标:贵州省遵义市团结村

 

摄影:Laurian Ghinitoiu

大发天渠旅客中心的设计以另一个角度切入这个人文贫瘠的场地: 不强加符号式的传统建筑元素,而是强调与自然环境和谐衔接。

 

建筑坐落在一处具有10米高差的天然梯台上,正对着远山与河,带来具有冲击力的观景感受。同时,道路与建筑西侧连接,于北侧急转而下,低于建筑通过东侧往低处延伸,不影响建筑正面的观景效果。场地的条件决定了许多建筑设计手法,流线的衔接、灵活地过度场地高差,以及将葱郁景观最大限度地融入每一个空间成为建筑最主要的特点。建筑体量由当地石材堆砌成的外墙及暗色的竹地板组成,审慎地融合在原始景观中,阶梯状的屋面完全开放给旅客及村民。

 

 

05

贵安新区清控人居科技示范楼

设计:素朴建筑工作室、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

坐标:贵州省贵阳市贵安新区生态文明创新园

 

木建筑系统主要用于中央大空间的通高展示空间
通透的室内空间布局促进自然通风 摄影:夏至

整体建筑坐西向东,东西向贯通,建筑的东侧平台悬挑与景观大地形上,可东北向远眺园区内的海绵城市生态景观。示范楼建筑集展陈和园区游客接待中心为一体,所以在建筑功能定位上分为三大部分:大空间展陈区,对外接待会议区、以及内部工作人员日常办公区。为满足这三个功能需要,建筑布局将展厅作为通高中庭置于中部,南北两侧设置轻钢箱体单元,满足办公、茶歇、接待等功能,外表皮与建筑主体之间留出一圈设备空腔,既便于设备系统的安装和后期检修维护,又可用作展示。

 

基于示范楼项目的特殊定位,团队在早期设计阶段就明确以被动式设计、可再生能源以及装配式建造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建筑多系统整合的设计策略,以实现对本土生态环境系统破坏的最小化,与对室内舒适度以及能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06

车田村文化中心

设计:西线工作室

坐标:贵州省贵阳市车田村

 

摄影:谢劲松

车田村文化中心再建了一种“信仰教化+世俗公共性+技艺传播”的社会物质性结构,这一结构具体由西南角的石头房,九龙坡,水车水渠,苗戏台,空坝子等组合转译完成。建造使用了当地传统的“干抹法+通用构造柱组合”的石砌工艺,编织意味强烈,该系统的作用是建立一个稳定而内向的,有记忆质感的物质性实体空间,隐含着对古老手工石砌做法的致敬。

 

另外,彩色透明夹胶玻璃系统将贵州地区多变的自然光源,调整为恒常的室内面光源状态,生产出一种特定而可控的光氛围。

 

 

07

贵安新区大学城消防应急救援中心

设计:西线工作室

坐标:贵州省贵阳市贵安新区

摄影:魏浩波

项目位于贵州高原中部——贵阳市贵安新区的核心区域,项目基地夹于两侧山峰之间,为东西高差30米的坡地。基地平面则呈梯形状。

 

整个项目实践了“单元平行成组+复加”的空间组织方式,以单坡梯形剖面为基本单元,从大功能空间到小天窗群组,皆有所体现。建筑体量由山体的形态演变而来,在外观上形成一个红色的标志性大斜坡,只有少量的元素——北角的训练塔和白色的中央大厅——从外部体量中穿插而出。大厅的设计与建筑的其他部分明显不同,其目的是创造一个纪念性空间,即“荣誉大厅”——高耸的空间通过白色的材质和阴翳进行场所表达。

 

 

08

龙门文化中心

设计:西线工作室

坐标: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

 

摄影:谢劲松

位于贵州省黔南的龙门文化中心是三都县的门户,是水族的象征。设计遵循了“山”这个字的形状,以致敬水族的语言。

 

青铜常用于水族祭坛上,受此启发,建筑师使用穿孔青铜钢板来造顶。这种模式使得板材更轻,与重型混凝土结构形成鲜明对比。透过阳光,一旦进入室内就会创造出一种戏剧效果。混凝土在松木模板内浇注,十分结实。松木是三都地区最常见的材料之一,在这里,当代的混凝土结构与当地的传统木结构相呼应。

 

龙门文化中心的标志性和独特的形态,向当地文化和传统建筑致敬。通过独特的材料和建筑形态以及重建一个神圣空间来唤起水族文化记忆,将参观者带入到一段神奇的旅程中。

 

 

09

茅贡镇粮库艺术中心

设计:场域建筑事务所,2016

坐标: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茅貢镇

 

设计团队对粮库进行庭院化处理
廊道整合了多种层次的空间
墙面翻修使用再利用的木材
穿斗式梁架具备高度的灵活性 摄影:左靖、黄缅贵、朱锐

这是把茅贡建设为“创意小镇”的第一个示范项目。

 

设计出发点是谋求将现状建筑与道路之间的契型空地进行庭院化利用,并将回廊和庭院作为道路与建筑之间的缓冲。粮库和周边旧建筑通过墙面翻修及室内改造,整理为以宣教、地方手工艺和农产品展示为主的文化空间。外部廊道将现有室外空间划为三个大小、形状、使用目的不同的院落,大部分原有建筑材料被保留、再利用。而新建结构,如门窗等材料均采用当地穿斗式木结构形式,聘用当地工人,使用当地传统建造技艺。

 

 

10

万峰林石宅

设计:陆霖建筑工作室

坐标: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万峰林景区

 

摄影:史佳鑫

万峰林石宅在一座毛石墙木结构的老宅基础上加建而成。正交网格控制下的加建部分与周边形态各异的山石树木形成对比,不同尺度的门窗洞口把风景纳入建筑之中。各层大量的半室外空间与当地四季如春的气候呼应,室内不同楼层与室外的上人平屋顶、场地中不同标高的人工平台、自然山石平台共同形成连续的空间,与院子内外的植被山景混合在一起,建筑如同生长于山石之中。

 

沿着崎岖的山路进入石宅:室外层叠的水池、自然山石和平台,幽暗的毛石门洞,紧贴山石的室内楼梯,面向后山的二层走廊,被院子植被和远山包裹的餐厅茶室,可远眺万峰林的二层屋顶平台和后山的自然台地共同营造出室内外丰富的体验。一二层的四间小卧室直接面向远山,其余三间套间把远山、植被、后山的巨石都化作室内居住观看的风景。在来回往复的路径中,不断变化的景致产生了一种风土性的身体体验。

 


本文编排版权归有方所有。图片均来源事务所官网及有方网站已发表项目,版权归摄影师或来源机构所有。若有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及时和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联系电话:0755-86148369;邮箱info@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建筑地图
旅行
贵州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