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讲座直播预告 | “强结构”第三、四讲,以中外案例诠释结构的多义性

讲座直播预告 | “强结构”第三、四讲,以中外案例诠释结构的多义性
编辑:崔婧 | 2021.11.10 11:14

第二周

结构的多义性

解析瑞士结构设计先驱的作品与理念

呈现中国建筑师在苛刻条件下的当代探索

 

第三讲:

Robert Maillart的“强结构”策略:

建筑设计的工程化

11月10日(周三)20:00—21:30

 

主讲  Denis Zastavni

         比利时鲁汶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主持  曹婷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建筑学院助理教授

嘉宾  张准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高级工程师

         和作结构建筑研究所联合创始人

 

——

讲座内容

 

Salginatobel桥(1930),瑞士,由Robert Maillart于1928-1929设计。©ETH‐Bibliothek Zurich, Image Archive

主讲人将论述其对瑞士工程师Robert Maillart(1872-1940)的研究方法,呈现主要结论,并解读其研究的最新进展。Maillart是探索钢筋混凝土相应形式语言的先驱,在对建筑与对钢筋混凝土的理解上,展现出非凡的影响力。

 

Maillart让结构形式从被专利保护下的结构体系中解放出来,并改造了三铰拱、蘑菇状楼板和加劲拱;同时,其独特的建造方法也使得形式在特定的语境下可以被更高效地实现。但在当时,业界对他的设计方法依然留有争议。

 

如今,现代塑性理论可验证他简化的、大胆的计算方法。除此之外,还需要对设计工具——图解静力学——采用一种可能称得上史无前例的用法,才能让其作品中的创新形式得以落实。

 

Robert Maillart(1872-1940),著名瑞士工程师  ©ETH‐Bibliothek Zurich, Image Archive
使用图形静力学对Chiasso Shed(1924)几何形式设计进行综合分析。Maillart的结构的设计处于工程、几何和建筑设计的交叉领域。 ©Denis Zastavni, 2008

 

——

主讲人简介

 

 

Denis Zastavni是比利时鲁汶大学建筑学院的工学博士、建筑工程师和教授。他曾以结构工程师和建筑师的身份从事实践十年以上。其博士研究聚焦于Robert Maillart的设计方法,并以此在2008年赢得了Premio Edoardo Benvenuto奖项。

 

Denis Zastavni的工作侧重点包括:与设计方法相关的结构可行性;基于塑性力学及其应力应变分布的结构坚固性;整合几何-结构-机械效率-环境平衡的设计方法。他对Robert Maillart方法的研究已发表在18个刊物上,形成一套理论基础,代表其结构教学的核心。

 

 

第四讲:

莫非常结构?

11月12日(周五)20:00—21:30

 

主讲  朱竞翔

         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主持  曹婷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建筑学院助理教授

嘉宾  张准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高级工程师

         和作结构建筑研究所联合创始人

 

——

讲座内容

 

威尼斯双年展斗室。梁能成为桁架么?框架与墙可以合作么? 摄影:何英杰

结构在古代藏身于建造之中,约五个世纪之前方才逐步现身。随着现代力学的理论发展,结构在学科的分化与竞逐中格外耀眼。当代的数字化浪潮进一步将它塑造为形态生成甚至意义赋予的利器。

 

在建筑领域,仍一直存在着将结构设计视为就问题解决提出独特策略的理解。Robert Maillart以他极少的几座建筑物揭示:在建筑中,结构应是空间性的,而非形式化的;改变可以是片段的,而不必是整体的;结构可以含蓄暧昧,如果它在探索未知。

 

讲座通过团队近年几个建成案例,描述结构策略如何帮助成就难以完成的项目。结构如何在建造时由弱逐步转强?结构如何以密度获得强度?结构整体性的下降如何帮助获得建造效率?结构如何落脚软弱的湿地?结构如何在城市中独立自主?

 

鄱阳湖南矶工作站。湖泊软土湿地如何承托建筑?房屋如何抵抗洪水冲击? 摄影:吴程辉
深圳市龙华区教科院附属学校。细密框架有怎样的城市应用价值? 摄影:张超
深圳能源大廈天桥。大梁可以成为巨墙么?它如何令人好奇? 摄影:何英杰

 

——

主讲人简介

 

 

朱竞翔 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系与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他曾于东南大学执教,并在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建筑系访学。2000年,他参与创立南京大学建筑研究所,并于2004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目前作为全职长聘教授,专注于研究轻量建筑系统、新型空间结构以及敏捷设计方法。

 

他领导的研究与设计团队先后发明了七种轻量的建筑系统,并成功应用在中国超过十三个省份,以及东南亚与非洲地区的学校、营地及商业建筑上。他也曾为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设计国家馆展品。他和团队2018年以来参与深圳市“新校园行动”,快速定制投放了五座轻量学校,极大地改变了行业与公众的认知。

 

参与方式

 

本讲座为线上直播。以下两种方式均可进入:

1. 点击网址https://live.bilibili.com/21734836,或者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进入bilibili“有方空间”直播间。

2. 在bilibili网站/App中搜索“有方空间”,选择“直播”分类,找到有方空间直播间,点击进入。

 

 

*特别提醒:

1. “强结构”系列讲座部分为英语演讲。

2. 讲座结束后,有方空间公众号将发布讲座实录,敬请期待。

3. 欢迎添加有方君微信archiposition2021,备注“讲座”,加入有方讲座交流群,获取最新有方讲座信息。

 

关于“强结构”系列讲座

 

在当下的建筑设计中,我们往往将结构等同于承重系统,然而结构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强结构”系列讲座,将以五个主题章节、共十场讲座,反思结构在当下建筑设计中所扮演的角色,展示结构承重作用之外的多重建筑学意义。该系列讲座由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有方空间联合主办。

 

第一周“建筑与结构的图解思维”,将为大家展现如何通过图示化的思维方式赋予结构在建筑空间与形式层面的意义。

 

第二周“结构的多义性”,将解析瑞士结构设计先驱的作品及其理念,同时呈现中国建筑师在各种苛刻现实条件下的当代探索。

 

第三周“曲面的理性与自由”,将介绍加泰罗尼亚拱,以及早期物理找形法如何融合曲面的形式艺术与结构逻辑。

 

第四周“结构与人”,将介绍巴西建筑中关于结构与人性的思考,以及身体感知对结构设计的意义。

 

第五周“设计导向性研究”,将介绍如何借助实践项目进行结构设计方法的研究。

 

 

 

视觉 / 李茜雅、郭嘉

策划、审校 / 原源、周凡琪

 


 

本文由各主办方授权有方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来源机构所有。若有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及时和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联系邮箱info@archiposition.com

0
参与评论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