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新作+专访 | 普汇中金国际中心改建 / 基准方中上海分公司

新作+专访 | 普汇中金国际中心改建 / 基准方中上海分公司
编辑:原源 | 2020.09.27 15:19
普汇中金国际中心  摄影:叁山摄影

设计单位  基准方中设计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一米七六工作室 + 西安北央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项目地点  陕西省西安市经开区文景路凤城十路西北角

建设时间  2017年6月—2019年12月

建筑面积  55490平方米


 

项目背景

普汇中金国际中心原来的功能定位为新型电子组合材料研发,是集办公和实验于一体的综合楼,由100米高的办公塔楼和实验裙房组成。因原建筑界面不满足城市规划的景观轴要求,且业主实验研发楼已另置他处,此建筑的功能需要重新策划定位等复杂原因,导致原设计早已完成的结构主体作为存量资产,矗立于路口多年。

 

最终,2017年在城市规划部门重新规划引导和业主更新功能定位的契机下,提出在该建筑原有结构基础上进行改造,做出符合当下城市功能置换和城市界面更新的设计。

 

文景路方向航拍  摄影:叁山摄影

 

设计原点

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核心城市纷纷步入了存量时代,大拆大改的建设方式已成为过去式,非历史类存量资产如何改造、重生、涅槃,日渐成为建筑界关注的焦点。

 

今日的建筑设计,能否通过“微创手术”,使得不合时宜的城市存量“旧物”通过如细胞般的膜界面交换和核功能重构,焕发出“新生”?普汇中金国际中心的改造就是从建筑层面上尝试了非历史文化类建筑通过膜核重生的微观更新,试图以此为城市街区带来积极意义。

 

建筑局部、航拍局部  摄影:叁山摄影

 

场地活化

改造前,场地仅在凤城十路上开有明确的入口,其他面主要为硬性的围墙围挡界定。改造过程中,对于东南两个主要城市面有选择地打开,东面界定为文景路城市干道界面,结合原有裙房局部三层架空的建筑空间,形成对文景路有吸力的尺度适宜的城市客厅,并且说服市政移走东面原有的变电站、调整原先较封闭的市政绿带,打开了东部界面。

 

同时,设计在文景路和凤城十路交叉口设置了人行步入广场,对街角原来封闭的街区性格重新定义。

 

建筑入口  摄影:叁山摄影
文景路场景  摄影:叁山摄影

 

表情重塑

设计重新梳理了原建筑平面轴网,对于未知原因造成的局部模数不规整的尺寸,通过石材幕墙和玻璃幕墙的外挂石材或者装饰扣板的位置微调进行了收整,使得立面获得较为精确的数理美感。

 

临次干道的界面采用玻璃幕墙体系,在装饰扣板上采用L形组合由低到高,形成一种高度上的渐变关系;类似流水,于动态变化中抽象出山石嵯峨,形成不失玩味细节的大虚化界面,与沿主干道的界面形成灵与实的对比。这种对比的戏剧性和其形象对地域的暗喻,重新界定了这个街角的物质膜界面。

 

普汇中金国际中心立面改造前、后

创作选择回归中国文化中重要的“山岳崇拜”,表情试图表现出如同华山一样的坚硬质感和张力,以此传达建筑在这个城市灰色地段崛起的决心。这种非建筑符号化的抽象,赋予了城市表情更多的想象力和解读方式,这种宽容度体现出城市空间想象力的民主,而非秦式唐风般的强势输入。

 

文景路场景  摄影:叁山摄影
凤城十路场景  摄影:叁山摄影

 

功能置换

首先对原来功能为实验室和会议的裙房化整为零,将实验室功能置换,分为景深和面宽比例为3:1的零售商业,并引入目的型消费旗舰店如主题餐饮和社区服务银行;裙房顶层结合屋顶平台引入办公自用咖啡和轻餐业态以引导交流发生,强化裙房屋面的公共价值。

 

塔楼功能定义为文创类办公租赁,另外也引入WeWork、西北总部和普汇中金自用总部办公进驻。

 

办公入口大堂  摄影:叁山摄影

室内  摄影:叁山摄影
建筑局部  摄影:叁山摄影

 

结语

今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已悄然从重规模的增量快速扩张,转变为重品质及温度的存量设计。相较于大拆大建,存量更新设计需要更加深入细致地探讨政治、社会、经济及规划建筑规则等元素对既有城市空间的诉求,是一个更为有机、复合的变化过程。

 

普汇国际中心更新改造尝试从建筑师可以掌控的最小技术层面上,对小区域进行类细胞的膜优化核重构的微创手术探索,希冀这个“微小”建筑的改造,能够成为最终实现“宏大”城市自我调节正向反应的开始。

 

文景路轴线城市关系航拍  摄影:叁山摄影

 

专访Q&A

受访:普汇中金项目主创建筑师杨佩燊

 

Q  跟我们之前采访的三位基准方中高层不同,您是在日清等团队多年历练后、2020年初加入基准方中上海公司。这个决定背后,有什么职业发展上的考虑?您如何理解基准方中在目前民营大院领域的角色?

 

A  基准方中和日清都是设计行业里值得尊敬的公司,但是代表了两个方向。日清是很多上海设计团队的缩影,项目多是成熟度高、“小而美”的状态,以小型示范区、旧改等类型著称。而基准方中则是另一条路线,依托于广袤西部,是一个大而全的设计公司,项目构成和日清有显著差异。

 

扎根西部的基准方中,无疑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目前从业15年,按建筑界的说法,连“青年建筑师”都谈不上,姑且能称为“胚胎建筑师”。所以加入基准方中,是想依托项目规模和意义的转变,来验证自己在职业和设计能力上能有多大的弹性。

 

之于基准方中,如何从“大而全”迈向“大而精”、完成公司的2.0升级,是我们目前面对的挑战。面向“精”的升级,也是基准方中上海公司成立的一个初衷。

 

Q  对于您带领的“一米七六工作室”,团队名称的由来有什么故事?背后有着怎样的设计理念?

 

A  也经常有业主问我这个问题(笑)。一米七六工作室是依托基准方中上海公司的高端品牌设计团队,这个名字是跟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的一句话有关:“人是万物的尺度”。我们相信,建筑的空间感受也是以人为尺度的,《道德经》里有老子关于空间和使用者关联的朴素阐述,近现代的柯布也提出过“模数人”的概念。我希望我们工作室能采取第一人称的设计叙事逻辑,在建筑与人之间建立起温暖的连接。然后又在国人的模数身高:1米75之上加了1公分,是想说,我们还可以做得“再高一点”。

 

这就是工作室名称“一米七六”的来源。背后的设计准则是“More than standard”,比标准再好一点。

 

 

Q  团队现在的人数规模以及擅长的项目类型如何?一般会同时推进多少个设计?

 

A  工作室目前大概是18个人,项目以公建居多,包括文化及商业办公类,各有自己的构成谱系。我们项目的规模跨度比较大,从500平方米的乡村博物馆,到2000平方米的城市剧院、50万平方米的综合体;但其中有一个共同之处:对于每个项目,我们都会寻求一个建筑与人的对话点,这是我觉得最有趣的地方。

 

我们一般会同时推进四到五个项目。其实我个人还是希望节奏可以慢一点,现在有些太快了。就像电影《云上的日子》里那句经典台词,“我们走得太快,灵魂跟不上了”,这可能也是现在整个设计行业的现状一种。

 

Q  对于普汇中金国际中心这个高层+改建项目,一个有趣的数据是设计起始时间(2017年5月)仅比建设起始时间(2017年6月)早一个月。所以项目的大部分设计深化,是与建设工作同步推进的吗?这个情况背后有何特殊原因?

 

A  姑且称普汇为一个“非典型项目”。改建前,原来的楼可能已立在那十几年了,业主认为它跟自己的使用诉求以及今日城市的关系,都不再吻合。我们介入后,设计很快就定案了,因为既有结构和现状就摆在那;我们那一个月的工作,主要是依据现场的条件去发现隐藏在背后的有价值的信息,将之转译,使其符合当下新的生活体系。

 

改建项目的过程和考古学有一定程度的类似,设计深化和建造往往是同步进行。现场的突发情况随时会要求节点和方案的调整,这种动态,是改建类项目的常态。

 

Q  在普汇中金项目中,设计介入的两个核心手法,是“膜优化”与“核重构”。两个术语具体所指为何?

 

A  这两个术语是我在项目完成后的反思中提出,借鉴自生物学,希望从非历史文化类遗存的改造出发去理解城市的旧改。建筑之于城市,就如同细胞之于有机体,自有其生命周期。由于政策、文化、社会形态更迭等原因,会导致建筑这种“细胞”的功能退化、变异、甚至死亡。把建筑视为类似细胞的“自组织”,就可以理解“膜优化”“核重构”这两个概念。

 

“膜优化”是基于建筑和城市之间交换信息的诉求。普汇中金原来是一座材料研发办公楼,建筑性格比较封闭,所以“膜优化”的一个主要手段,就是把这个封闭场地向城市街角打开,形成开放的状态。场地之外,优化也在于建筑的立面表情。将原先老旧、材料单一的办公楼立面,改造为能代表普汇中金这个金融机构的企业文化,甚至满足一个小型城市综合体的形象要求。

 

“核重构”是指建筑功能的转换,从单一的研发转化为城市配套的多功能小型社会单元。未来将入驻WeWork、普汇中金集团办公,以及旗舰型的商业银行等功能。

 

Q  作为“膜优化”的结果之一,建筑最终实现了特别且富有戏剧性对立的立面效果。高层的立面表情无疑是建筑个性的重要表达,普汇中金的立面设计思路,是如何敲定的?

 

A  过程大致是依据原有的设计条件和数理关系,一层一层解读,结合业主诉求与自己的思路,抽丝剥茧地完成“解题”。

 

建筑的旧立面主要是均质的方格窗,一种性格比较模糊的“泛北方风格”,色彩也是北方常见的“灰+褐”组合。我第一次去现场的时候,正好是一个雾霾天,房子的存在感显得很弱。我在西安读书五年,对这个历史厚重的城市的性格有一定了解。由于“要呼应十三朝古都的历史文脉”这种潜在压力,西安的建筑形式多少会有些沉重;但由于普汇的基地是在西安高新区,与历史城区相比,氛围会轻松一些。所以如何节制地重塑表情、对“新地域主义”进行讨论,就成为了一个相对开放的命题。

 

综上,最终在汇报方案的时候,我们提出的立面优化构思就是八个字:“仞立西岳,水绕长安”。围绕西安山与水的文化,我们希望这种抽象能为城市表情留出更多的解读空间,留出民主的城市空间想象,而不是一定要做一个强势的文化符号。

 

草图
立面局部  摄影:叁山摄影

Q  普汇中金的项目背景实际触及到的问题,是中国城市化进程向存量时代的转变。而此前您的天津拖拉机厂融创中心改造,也曾获中国建筑学会改造类银奖等荣誉。则您如何理解建筑师在存量时代的设计任务?对于存量资产改造这一项目类型,有什么特别需要遵循的设计原则?

 

A “存量时代”是个很大的议题,业界已有很多不同提法,比如“城市有机更新”“土地复合使用”等等。这个问题已引起了大量学者和建筑师的关注,并在各自的理解中进行了解读。

 

在我经历的旧改项目中,普汇中金和天拖融创中心,代表了存量时代的两个方向。前者是非历史文化类存量,改建的切入点是针对城市新区的更新迭代;后者是历史文化类存量,天津拖拉机厂是在共和国成立之初就有的重工业企业,融创中心的改造介入希望重启“天拖人”对历史的记忆,对未来生活的展望。

 

 

今日建筑师面临的改建,可能多是普汇中金这一类型:占据重要位置的旧建筑已落后于城市发展诉求,但其承载的历史信息又不够多。对于这类项目,我很认同同济章明教授在做上海杨浦区旧改时提出的一个理念:“向旧而新”。即要从“旧”中提炼出新的生活态度,生活体系。有一句话是,“历史学是真正的未来学”,我相信存量的改造就是打通历史与未来之间的那座桥梁。

 

关于存量资产改造的“原则”,我只能谈一点个人的体会:

第一,旧改不能只讲建筑学本身的小道理,还是要从城市的大局出发,才会形成有力的支撑点,才能有源可溯;

第二,需要新与旧的对立统一。旧是新的根基和源头,新又是旧的一种升华,从旧之中提炼出来;

第三,需要资源的链接。王澍也表达过对当代中国城市建设的“反自然建造”的忧虑,而存量改造,可以是一次修正的机会。我们很多重要的城市节点,留存着大量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应该把建筑、社会、城市空间需要等信息统一整合,归成一个点,再去发力。这是我对旧改的三个体会。

 

普汇中金国际中心总图
普汇中金国际中心首层平面图

普汇中金国际中心立面图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普汇中金国际中心改建项目

项目类型:建筑改建

项目地点:陕西省西安市经开区文景路凤城十路西北角

设计单位:基准方中设计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一米七六工作室 + 西安北央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主创建筑师:杨佩燊

项目负责人:陈超

设计团队完整名单:王晓晨、李鹏、王兆宗、张轩、李佳津(实习)

业主:普汇中金国际控股有限公司

造价:5200万

建成状态:建成     

设计时间:2017年5月—2017年10月

建设时间:2017年6月—2019年12月

用地面积:9099平方米

建筑面积:55490平方米

其他参与者,包括但不限于:

建筑:陈超、李鹏、王兆宗、张轩、李佳津(实习)

结构:潘继文

景观:张建勇、李建勇、李鹏

室内:Hong Designworks

施工:陕西四建、陕西鸿翔幕墙工程有限公司、深总装

材料:芝麻白花岗石、玻璃、阳极氧化铝板

摄影师:叁山摄影

 


本文为基准方中推广文章,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关键词:
政策资讯
有方专访
资讯
项目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