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奥林匹克的时空记忆

奥林匹克的时空记忆
编辑:原源 | 2021.08.16 17:20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迷松皕”(ID: mise-en_abyme),经作者徐寅授权发布,有部分编辑调整。原文发布于2021年8月8日。

 

美的节日

文 | 徐寅

开了半个多月的东京奥运会已接近尾声,今晚就是闭幕式了。

想起克里斯·马克在1964年东京奥运会期间拍的电影《久美子的秘密》的一句:

“……明天,一切都将结束,50610名游客将离去,而东京将从奥运会中恢复过来……”

“我就是那第50610个……”

 

△ 1965 《久美子的秘密》电影截图

 

 

△ 1965 《久美子的秘密》电影截图,东京的招财猫

 

 

忍不住截一张跳水比赛转播画面里泳池边的一只五色招财猫,给前几天刚好百年诞辰的爱猫大佬克里斯·马克。

 

今年东京奥运会没有游客,今天之后,我也会是闭幕后散去的全球数十亿观看直播的观众中的一员。

 

自1964年全球通信卫星出现以来,奥运会已成为一个全球电视奇观。如美国NBC的主管Peter Diamond所言,“奥运会简直就是最大的电视秀。无可匹敌”。回想自己童年的暑假,也就只有奥运会能让家里的电视从早到晚一直停留在有比赛的那个频道上。

 

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奥运是1992年,我还在上幼儿园,看不懂比赛,仅有些模糊的印象,唯独记得这只叫Cobi的可爱吉祥物,等待着看到转播过程中每一次插入的吉祥物动画。

 

△ 1993 《马拉松》电影截图,飞艇上的Cobi和以加泰罗尼亚语写的那一届口号“永远的朋友”

 

在电视之前,奥运会的运动影像只能在电影里被记录。而现代奥运会与电影几乎诞生于19世纪末的同一时间。1894年,顾拜旦男爵在巴黎召集各地的体育界代表,决定成立国际奥委会,恢复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1895年,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地下室,卢米埃尔兄弟进行了电影史上的第一次公开放映。第二年,首届现代奥运会在希腊开幕。

 

尽管今天转播技术的进步也带来更多激动人心的特写、慢动作、及时的多角度回放以及“子弹时间”这样多样的视角,但当我看到里芬施塔尔(Leni Riefenstahl)带领她才华横溢的团队在85年前拍出的两部《奥林匹亚》(Olympia),也依然会被打动,感慨直到技术远超当时的今天也很少有能达到那样水准的杰作。电影的两部分标题给出了这个持续16天的聚会的性质——民族的节日(Fest der Völker),美的节日(Fest der Schönheit)。

 

失重的人

几天前女子10米台跳水决赛,14岁的全红婵以接近满分的完美发挥夺冠。这让我再次想起1992年的巴塞罗那,再过一个月才满14岁的伏明霞以巨大的优势夺得跳水冠军。这一电视转播画面在我童年时期电视上的各种奥运回顾和盘点里被无数次播放,而相比她的完美表现,真正让我感叹的却是这个赛场的画面是如此的独一无二,地中海明媚阳光下的露天跳水台,背景是整个巴塞罗那城。

 

△ 《失重的人》- 大卫·伯耐特(David Burnett)

 

△ 1992年奥运会10米台跳水的伏明霞

 

正如比赛当天《洛杉矶时报》的报道开头描述的那样:"Fu on the hill, the diving platform high atop Montjuic, with Gothic cathedrals and 17th-Century castles off in the distance behind her, the world at her feet." (“伏明霞站在蒙特惠奇山高高的跳台上,背后远处是哥特教堂和十七世纪的古堡,世界就在她的脚下。”)

 

下面这张当年奥运会的女子跳台的照片也完美捕捉到了这样超现实的景象:美国跳水老将Mary Ellen Clark悬浮在巴塞罗那城的上空,正下方是高迪一直未完工的圣家堂的尖顶。

 

 

 

 

△ 1992年奥运会跳水比赛中各种翱翔在巴塞罗那天际线的人

 

制造这一奇观的比赛场地就是蒙特惠奇山游泳池(Piscina Municipal de Montjuïc),泳池在接近山脚的半山腰上,背后的山顶是蒙特惠奇古堡,看台是顺着山势的台阶,俯瞰的巴塞罗那城也就成了比赛转播和体育摄影记者构图里的完美背景。运动员在腾空的一刻,就被定格在这座美丽海滨城市的天际线上。

 

△ Google Earth截图

 

 

△ 泳池现状

 

而比伏明霞年纪更小的跳水运动员Marjorie Gestring,在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以13岁零9个月的年纪成为了奥运史上最年轻的冠军,里芬施塔尔的《奥林匹亚2:美的祭典》里女子跳水段落的最后就记录下了她赛后一脸兴奋地给泳池边观众签名的场景。

 

△ 1938 《奥林匹亚2:美的祭典》电影截图,13岁的Marjorie Gestring

 

而影片随后的这段五分钟的男子跳水段落可能是全片里我的最爱:

 

尤其是这个片段最后的一分半钟,更是看得人心潮澎湃,让看惯了现在标准的跳水转播镜头的我忍不住一遍遍地反复观看。摄影师埃特尔(Hans Ertl)捕捉到的影像,有在跳台下方跟着运动员下落从仰拍到俯拍的镜头,有在跳台上的俯拍镜头,还有在水面仰拍再跟着运动员潜入水底的镜头……经里芬施塔尔的剪辑,配着温特(Herbert Windt)的音乐,简直就是一首对运动中人体的影像赞美诗,完全超越了奥运影片的纪实报道属性:包括了插入的两个倒放的镜头,一组组跃起在空中连续的翻腾旋转的剪接,略去了落水的画面,身体一直在空中滞留,如同失重的人。

 

△ 1938 《奥林匹亚2:美的祭典》电影截图

 

 

△ 《奥林匹亚》跳水拍摄现场

 

 

古典与古迹

里芬施塔尔在片子里这种对于身体与运动之美的颂扬,在《奥林匹亚》全片开场史诗般的十来分钟里就已定下基调:

 

开场后摄影机穿梭在散落一地碎石的古希腊遗迹和神庙的多立克石柱间,然后从石柱上叠化出一系列古希腊雕塑的特写——美杜莎、阿芙洛狄忒,阿波罗,农牧神,阿喀琉斯,帕里斯……直到最后停留在米隆的掷铁饼者身上,并叠化出一个掷铁饼的真人。雕塑获得了生命,影片也从古典想象的世界过渡到现实世界。影片出现各种男人的投掷画面,镜头跟随铅球在两手间抛接,叠化出挥舞的手臂和裸女舞者,最后化为一团火焰,成为奥林匹亚山上点燃的圣火。负责拍摄这个段落的齐克尔(Willy Zielke)通过烟粉剂在镜头上制造出一层薄雾,拍出如同梦境般的朦胧感。

 

△ 影片的掷铁饼者由身材和雕塑接近的德国十项全能冠军埃尔温·胡贝尔(Erwin Huber)出演,拍摄时他以相同的姿势站在一道玻璃屏背后,雕塑的轮廓用黑色画在了玻璃上,通过人工光与日光的混合实现转场

 

在开场的这十来分钟里,从对古代神庙的遗迹、源于人体比例的柱式和古典人体雕塑的描绘,到运动中人体力量与优美的展现,将对体能进步的赞美带入到奥林匹克运动所召唤的古典文化与历史之中。

 

而我所了解的1960年的罗马奥运会,在这一点上就充分利用了城市里古罗马的遗迹来构建临时的比赛场地,将现代运动中身体的力量与柔美置于宏伟斑驳的古迹中展现。

 

 

卡拉卡拉浴场

Terme di Caracalla

 

作为罗马奥运会体操比赛的承办场地,卡拉卡拉在古罗马本是有冷水、温水、热水浴室和蒸汽室,学术讨论厅、图书馆、体操、摔跤竞技场、健身房等功能齐全的大型综合体,也是一个赤诚相见的公共场所。体操的比赛场地是在这个“综合体”其中一侧的竞技场和健身房的位置临时搭建的四十米跨度的透光顶棚(见下图大红框),中间放下一个各个体操项目都能排好的36 x 18米的比赛场地(见下图小红框)。

 

△ 卡拉卡拉浴场平面,红框范围为比赛场地(自绘)

 

△ 当年明信片上的卡拉卡拉浴场遗迹

 

△ 1960罗马奥运会,浴场的另一部分作为体操训练场

 

 

 

 

△ 1960罗马奥运会体操比赛照片

 

 

马克森提乌斯巴西利卡

Basilica di Massenzio

 

在巴西利卡北面残存的三个巨大的穹窿里铺三块垫子,就成了那年罗马奥运会古典式摔跤和自由式摔跤的竞技场。这给了这项古老的运动一个古老而壮观的竞技氛围。

 

 

 

 

 

△ 1960罗马奥运会摔跤比赛照片

 

 

君士坦丁凯旋门

Arco di Costantino

 

最后一天马拉松的终点被设在了君士坦丁凯旋门,起点则是在卡比托利欧广场的大台阶前。

 

△ 1960年罗马奥运会马拉松线路图

 

△ 1961 《盛大的奥运会》截图,马拉松起点

 

△ 1960 马拉松出发时先经过作为终点的凯旋门

 

△ 1961 《盛大的奥运会》截图,作为40km点的德鲁苏斯拱门

 

△ 阿贝贝跑向终点——君士坦丁凯旋门

 

夜幕中第一个冲过凯旋门的阿贝贝·比基拉(Abebe Bikila)赤脚跑完全程。

 

四年后市川昆的《东京奥林匹克》里,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段就是阿贝贝的这组马拉松升格镜头片段,这一届最后他又摘得金牌,不过这一次穿着鞋:

 

Palazzo dei Congressi

 

另外,这届奥运会的击剑比赛场地放在了里贝拉(Adalberto Libera)设计的Palazzo dei Congressi的高敞中庭里。

 

△ 1961 《盛大的奥运会》截图

 

 

△ Palazzo dei Congressi中庭

 

 

圣火

《奥林匹亚》影片那个史诗开头之后,紧接着就记录了奥运会史上首个火炬传递,从奥林匹亚到柏林,显然是要告诉人们文明的火炬已然从它古代的中心希腊来到了希特勒治下的现代德国。虽源自纳粹德国,但这个创意却成为了今后非常重要的奥运程序,被传承下来。

 

△ 1938 《奥林匹亚1:民族的节日》电影截图:神庙古迹里的火炬交接

 

而一直以来公认最让人难忘的,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点火仪式是在1992年奥运会开幕式上,残奥会射手安东尼奥·雷博洛(Antonio Rebollo)将燃烧的箭射向体育场顶上那口大锅。这一既具古典奥林匹克精神又扣人心弦的方式,曾让儿时的我向父母发问:“万一他在全世界面前射偏了怎么办?”

 

 

△ Peter Read Miller的长曝光照片捕捉到了这一箭的轨迹

 

光的穹顶

《奥林匹亚》全片最后那场夜色中的闭幕式,可能是我可以想象的最恢弘最动人的一个场景。而且是以这样一种极简的方式达到。

 

由于这一闭幕式是在夜晚举行,在当年的技术条件下没有足够的光线供里芬施塔尔获取良好的素材,片子里的影像是后来在摄影棚里用模型模拟拍摄的。环绕体育场一周的,是从空军借来的防空探照灯发出的直入云霄的光柱,随后光柱逐渐倾斜,往中央汇聚。最后一个镜头慢慢抬升仰望天空,探照灯的光束在体育场上空汇集成一个光的穹顶。

 

 

 

△ 1938 《奥林匹亚2:美的祭典》闭幕式截图

 

这是希特勒的御用建筑师阿尔贝特·施佩尔(Albert Speer)设计的“光之教堂”(Cathedral of Light),按施佩尔自己的说法,这是他最美的一个建筑概念:

 

“The hundred and thirty sharply defined beams, placed around the field at intervals of forty feet, were visible to a height of twenty to twenty-five thousand feet, after which they merged into a general glow. The feeling was of a vast room, with the beams serving as mighty pillars of infinitely high outer walls. Now and then a cloud moved through this wreath of lights, bringing an element of surrealistic surprise to the mirage, I imagine that this ‘cathedral of light’ was the first luminescent architecture of this type, and for me it remains not only my most beautiful architectural concept but, after its fashion, the only one which has survived the passage of time.”

“一百三十个轮廓鲜明的光束,间隔四十英尺放置在场地周围,至抵两万到两万五千英尺的高空,之后它们融合成一个整体的光环。给人的感觉是一个巨大的房间,这些光束就像无限高外墙的柱子支撑着房间的梁。时而有一朵云穿过这个光环,给这个海市蜃楼带来超现实主义的惊喜,我设想这个‘光之教堂’是第一个这种类型的发光建筑,对我来说,它不仅是我最美的建筑概念,而且在其流行过之后,会是唯一在时间的流逝中留存下来的概念。”

 

 

 

 

 

 

△ 1934-1938年间纽伦堡纳粹党集会“光之教堂”照片

 

△ 1937,仰望“光之教堂”,无限高的“光柱”撑起的“光梁”

 

里芬施塔尔在回忆录里提到:“那天晚上谁能够想到,仅仅几年之后,这些探照灯便会寻找柏林上空的敌机,而且,战斗在探照灯光下及飞机上的年轻人正是那些曾怀着如此深情厚谊在这里拼搏的人呢?”

 

《奥林匹亚》里的这场美的节日,影片中对于身体和运动之美的赞颂,最终被用作种族和民族主义的宣扬,也无法规避那一场浩劫的到来。电影的首映式被选在希特勒的生日,剧场外红色的纳粹旗帜和白色五环旗帜交替出现。

 

有时难免深思,到底是什么促使主办方为一个仅仅持续十六天的聚会,耗费多年时间,筹备巨资大兴土木。这是一场由那些希望将自己的城市绅士化的政治家和开发商促成的聚会吗?而在疫情笼罩的当下,当世界正加速进入极化和割裂对立,奥运精神是否还能再次把人类凝聚到一起?

 

 


 

本文由作者徐寅授权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配图及影像片段版权归来源机构所有。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关键词:
奥运会
深度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