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回归公共的私密空间:永宁驿站 / 杭州E+Lab设计事务所

回归公共的私密空间:永宁驿站 / 杭州E+Lab设计事务所
作者:胡沂佳 | 编辑:彭紫琦(实习生); 校对:崔婧 | 2020.06.08 21:23
鸟瞰  摄影:胡义杰

项目地点  中国台州

设计单位  杭州E+Lab设计事务所

建筑面积  260平方米

建成时间  2019

撰稿  胡沂佳


 

 

逝去的原风景

 

记忆中修整前的永宁公园是一片禁地,江水危险,满是滩涂。儿时放学后,总会与小伙伴相约去江边捉蟹玩耍,内心却满是忐忑,提防着落日退潮的危险,耳边父母的训斥、余晖隐入地平面的霎那、快速躲藏进泥里的螃蟹……这些瞬间片段的不确定感,定格成记忆深处的一个印象词——稍纵即逝的风景。

 

“风景这个词本身就有丰富的内涵……正如它的德国词根landschaft一样,landschap意味着人类占有,这实际是一种判断,即将其视为值得描述的迷人事物。因此,landschap这一理念产生于荷兰防洪领域,绝不是一个偶然。这个词在同时代的英语口语中演变成landskip。它的意大利同义词parerga,指向小何潺潺、满山金黄麦田的田园牧歌的发源地,众所周知的古典神话的辅助背景。”[1]可见,“风景”一词,从词源的出发就已深深烙上了人工的痕迹。西蒙·沙玛在《风景与记忆》一书里继续写道:关照的是“风景”,而通往“风景”的途径是“记忆”。观看并重新发现我们早已拥有,却忽略和漠视的东西……开掘我们的传统视界,重新发现隐藏于表面之下的……记忆的脉络。

 

临江而栖的永宁驿站  摄影:胡义杰

 

重返现场

 

2018年5月,我回到家乡,受委托在永宁江边做一个以公厕功能为主体,结合休闲、展示等配套服务的城市小型综合驿站。永宁公园在2004年时,曾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改造,将一个以防洪为单一功能的河道,应用乡土物种进行河堤的防护建设,形成了多样化的生境系统,被形容为“漂浮的花园”。但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公共活动空间重心的转移,现在这一地块慢慢衰败失去活力,渐成城市的灰色地带。

 

场地的现状交织着自然植被旺盛的生命感,与人群活动的颓废感。直面这样的场景,“不确定”、“瞬间”、“消失”,这些记忆中原风景的关键字在跳跃,我思考着以怎样的策略,来把握场地里蕴含的某种气息和脉络。如何通过设计的转化,而不是简单的继承或延续,重新开启与自然风景的一种新的关系和体验?如何捕捉、再现、定格风景?如何以建筑空间的装置语言吸纳、放大、凝聚风景,以重新激活场地的活力?

 

空间架构关系图  ©杭州E+Lab设计事务所

 

“屏”的风景

 

对于永宁驿站,有三个基本功能模块的限定:一个现代化的智能公厕,一个与公厕面积相当的公共展厅,以及一个户外可休憩的长廊。因此,创作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处理“公共与私密”这一对看似矛盾的组合体,使外在开放的公共空间与内在私密的如厕空间在景观里达到统一。

 

引“屏”入境。“屏”在中国传统绘画里有着多重含义,巫鸿在《重屏》一书中阐释道:“屏风是一种准建筑形式,既是一件实物、一种绘画媒材、一个绘画图像,也可以是三者兼有,为绘画提供了理想的平面……此外,屏风还可以为画家们的艺术修辞手法提供了多重的选择。”[2]

 

屏与风景的立面空间关系分析图  ©杭州E+Lab设计事务所

在宋代马远的《雕台望云图》中,一座多层的高台耸立于精巧的宫殿之上,露台顶上,一架单扇屏风立于巨大的伞盖之下,这一屏风的意义在于为前观的士人,挡住了从外部射来的未经允许的视线,保证其是所有风景的唯一欣赏者。[3]《西厢记》里第十三出“月下佳期”的插画,挂着帷幔的床被多面屏风贴牢围合,似乎是被一个巨大的盒子所包裹,屏风的一面打开,未能直接看到身体,但是起伏的床褥让人浮想,以及屏风外两个偷窥姿态的人物,愈加暗示了这个空间的私密程度。此时,屏风作为一种非镜面的实物,以它的围合性以及场景构建,为观者提供了一个隐喻性的幻想空间,这空间不是通过视觉直观,而是借由内心品验。

 

屏与风景的关系分析图  ©杭州E+Lab设计事务所

 

风景再现

 

“天真纯洁的眼睛只是一个神话,”贡布里希在《艺术与错觉》里谈论道,“所有的思考都在进行分类和甄选,所有的感知都与预期相关,并因此而与比较相关。”[4]可理解为,风景的艺术价值并不是景象本身固有的,它不是“本质”中的一部分,而是被观察者“构造”出来的。于是,“风景”就成为了创作者从土地原始的元素中抽选的一部分,按照构造“美好景象”的惯有概念,进行一定的编辑和修改后“再现”出的产物。

 

在丛林中穿梭的景廊  摄影:胡义杰

该项目以“屏”为核心要素,将自然的风景、公共的服务空间、私密的如厕空间,按层级一一过滤,将自然的风景在建筑立面上蔓延再现。

 

立面如画卷般展开的风景  摄影:胡义杰

场地位于景观漫步道与城市快速道路的过渡部分,“OPEN”(打开)是建筑对场地介入的第一思维,开启城市与景观的视觉通道,形成倒“八”字的造型,将一线江景进行最大程度的释放。

 

景观长廊的镜面通道  摄影:胡义杰
作为风景再现的“屏”日景  摄影:胡义杰
作为风景再现的“屏”夜景  摄影:胡义杰

公共展厅临一线江景,有着近120度的全开放视野。空间的设计将“屏”的厚度进行了功能转换,形成一个自成体系的立体的“屏龛”,一个心物观象的小世界,隔离开喧嚣城市的车水马龙与自然江景的距离。实体部分隐藏售卖、洗漱、仓储等服务功能,留白的窗洞成为捕捉自然变幻的风景之眼,空间漏窗的透视引导,将内在观者的视线引向一线风景的远山层叠。

 

展厅内望一线江景  摄影:胡义杰
展厅内景  摄影:胡义杰
景镜辉映近景  摄影:胡义杰

如厕空间是对“回归公共的私密空间”这一概念的核心诠释。对内按照300毫米的模数布置平面,墙体柱网、卫浴设备、暖通排风等功能模块以此为基础进行安装。标准的模数化单元,限定了使用者最小的单元空间,达到私密空间最小化。对外是环绕一圈的自然、城市的风景,“屏”的空间压缩为薄薄的一层镜面,包裹出四个独立的盒子,与地面曲线相交,在透明空间里游离浮动。表面采用的带有竖向肌理的镜面不锈钢,将斑驳的外在景观一一过滤,留下层层剥离的山水切片。入夜,华灯初上、车水马龙,“屏”又变成了与城市霓虹交互的媒体界面。

 

如厕空间内景  摄影:胡义杰

景观长廊的处理,在于对现场桂花树组团的界面规整与柱网空间的回应。4.5米的高度与倒置的不锈钢表皮形成的镜像,产生一种陌生的疏离感,而正是这种陌生,扩展了长廊风景的视野。

 

清晨回廊小景  摄影:胡义杰

卡夫卡说,“艺术是一面像表一样快走的镜子”。

 

风景,从表象上看,或许是无序蔓延的客观存在,但因作品的介入,使之突破日常的经验和惯性的认知,揭示与再发现了场地里隐含着的某种秩序。与风景中“人”发生关系,风景转化为场景从而进化成情境,作品的自生长性也由此变成了一种世界观的空间再建构。儿时记忆中家乡的原风景,定格成“山水画屏”之上、永恒自然中稍纵即逝的瞬间。

 

起伏的屋面  摄影:胡义杰

 

设计图纸  ▽

 

平面图  ©杭州E+Lab设计事务所
剖面图  ©杭州E+Lab设计事务所

 

注释

[1]西蒙·沙马,p9-13,《风景与记忆》,译林出版社,2013,P08

[2]巫鸿,《重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P1

[3]巫鸿,《重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P13

[4]贡布里希,范景中译,《艺术与错觉—图画再现的心理学研究》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屏的风景——永恒自然中稍纵即逝的瞬间(永宁驿站)

项目类型:城市小型公共建筑

项目地点:台州

设计单位:杭州E+Lab设计事务所

主创建筑师:胡沂佳

设计团队:章菊新、陈一宁、叶彤、周越辰、毛贺严、何火卫、刘超杰、于磊、白月平

业主:台州黄岩旅游投资集团

造价:约每平方米6200元

建成状态:建成     

设计时间:2018.05—2018.08

建设时间:2018.12—2019.05

用地面积:418平方米

建筑面积:260平方米

建筑类型:公建

结构类型:轻钢框架

摄影师:胡义杰、张毅

撰稿人:胡沂佳

 


本文由杭州E+Lab设计事务所授权有方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关键词:
2019
杭州E+Lab设计事务所
项目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