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废墟与水系:绍兴桂园新村社区改造 / 佚人营造

废墟与水系:绍兴桂园新村社区改造 / 佚人营造
编辑:原源 | 2020.04.20 11:14
摄影:郭国柱

设计单位  佚人营造

项目地点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桂园新村32幢

建设时间  2017.6–2018.1

建筑面积  1200平方米

撰撰文文  王灏

摄摄影影  陈颢、郭国柱

本文原载于《时代建筑》2018年第6期,有部分修改。


 

废墟与水系—— 一种新的“新陈代谢主义”

绍兴桂园新村社区改造(简称罗北),是一个开放性三维化的红砖水渠系统被植入到这个废墟,赋予这个位于水乡都市里废墟的新气象。在改造过程中,我们相应变动了旧墟结构,做了一些必要的体量加减法,一个普通现代主义风格的废墟被重新接纳到一个生长性的水系统。设计以此活体系统为本,组织功能体以及各种建构本体元素。

 

我们用一个中国地域建造情趣里特有的二大生长系统(木结构以及水系体)来作为一个核心框架,经过改革与改良,使其能上衔古典与传统,下接日常与现代,二者合力重新去创造一种充满复合性的‘新传统’。基于二大生长系统,这个新传统试图寻找‘新事物’与‘旧事物’之间一种充满‘呼吸’性的建造关系,即新的‘新陈代谢’主义。

 

原状图-整体

原状图-室内

这是我第一次来绍兴,一个名副其实的水乡城市。我在车上观察这个城市,古城东北部以及西北部有极多的湖泊,大大小小,水系很发达;但古城为主的现市区不大,我目测道路结构大部分秉承于古城的水网结构。据说解放后绍兴人民填了原来36条内河的一大半,拆了7成以上的旧区才形成现在的城市面貌;目前来看,城墙都消失了,只保留了几个水城门,晚上裘浙锋(以下简称裘)带我看了八字桥等绍兴水乡老区。

 

这个稽山镜水之间的现代古城带有强烈的街区形态拼贴感,在市区可轻易观察到‘乌黑色’的传统人文气息:从一个茶肆装修,自行车铺,到各种城市遗筑,各种明清风格的片段都如蚂蟥般吸附在质量堪忧的现代建筑上,形成一种特有的绍兴调。二晋之间的北人南迁以后安身于此,近千年后斯文之风在绍兴人脸上也是可见的,绍兴人语调温和而内敛,行事不事张扬。斯文之风从建筑物到各类市井习俗随处可见,而裘相中的桂园新村,正位于典型的绍兴城市市井之处。这里是一个老区,很少看到小区绿化,直白的太阳照在水泥地上,有点显得与绍兴的水乡气质格格不入;附近河道也已经被全部填死,东西向排列的住宅楼像排列整齐的鱼干一样躺在干涸的河床。

 

鸟瞰图
总平面

 

一. 减法

1. 剥皮露砖

 

这里叫桂园新村32号,历史上原是绍兴一家国营纺织公司的职工宿舍区,与南部的罗门公园一街之隔。住宅建筑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造的,唯一比较独特的地方是,居民楼之间有一到二栋不等的长约50米、宽约2米的水泥平屋,我想像应该是居民的联排式自行车蓬。在这个平屋外,可以看到完全独立的各种材质的门。这些填充物肃穆地形成强烈的条形空间。设计基地是由四个居住单元构成,每户标准面积在60平方米左右,二室一厅布局。居民楼靠北平面由厨房卫生间以及一个小厅构成,一户型南部二个卧室。

 

伫立基地多次,我在思考如何寻找空间线索的时候,最后那道南部的长廊提醒了我。我第一时间确定要打穿这些北部琐碎空间,重新形成一条长廊空间。由于这个住宅楼结构当初是安装砖混结构来设计的,更甚的是,局部墙体粉刷已经剥落。我隐隐觉得要把粉刷层全部铲除,所有芯子红砖墙体必须被尊重。

 

这个节骨眼上,在溪北村考察清代民居遗珠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红色清水砖民宅。这个民宅位于村中央,主体建造于1980年代末,我猜测当时是因农户资金问题,内外墙全部未作粉刷,后院大约150平方米,农户种植了几十株小毛竹,郁郁葱葱。

 

改造后的走廊
改造后的砖井
走廊展厅
茶室望向中庭

2. 剥离二道楼梯以及中庭楼板

 

为了贯通四个单元里的辅助功能空间,我提出了木托柱想法,细说就是把一些密集的承重墙体(240毫米厚度)全部拆除,然后新架过梁并立中柱,形成一个东西通四个楼梯间的走廊空间。在现场几次会议后,木托改成了钢托与独立钢柱系统,用于拉结南北墙体,我要求这个钢柱系统在中轴线上突出外墙,工头傻眼了,他说这个将彻底锯开北墙,没法防水。我改动了走廊功能,那就要把中段的廊道搬至室外,并把相应二边木门窗全部拆除,最后好处是这个链接南北院子的空间被“室外化”了。值得提一下,一个通达六米的钢柱从室内被移到了锯开的墙中。这根钢柱形成了一个新结构系统与旧墙系统的对抗,我想用这个仪式去完成一次手术刀式的对墙体的切入,使人看到里面粉色的砖芯墙。对北廊道各种结构加固后,我还需要重新梳理原流线,一二层的北廊原来接有四个楼梯间,我决定留下东西端头二道,将中间二道移除,结果形成一个贯通屋顶与地面的中庭吹拔空间。我叫工头移除楼梯后,顺老墙面重新砌筑四周红砖实心墙,形成天井式的落水回音空间。天井内的水池与庭院的大水池是相通的。

 

新开大天井南北侧都是各种尺寸的窗洞,方形。东西侧墙面我在现场用记号笔画开洞轮廓,圆门是很多人现场建议做的,我反对。因为我觉得不够野,我对工头说,你安装我画的大致轮廓,叫工人大胆敲,还必须用大型榔锤。第一轮敲下来,工头发图片给我一看,坏了,敲过了,工人直接把档口敲成了方洞。我叫他们把墙补回去等一周后有牢度后再敲,第二次工人基本领会了我的意思,敲出来洞口形式变得很有生命力,有一股画面感扑面而来。二层天井侧墙共计开设了四个洞口,不规则,略带张扬而使人内外有窥视的冲动。中庭种植了村落里移植来的野生景观树,包括了一棵杆径超过5公分的丛生腊梅,一棵6米高的榉树以及若干棵高大的芭蕉树。

 

中庭拆除后现状
改造后的中庭
楼梯与中庭的关系
改造后的走廊与楼梯

3. 四面破窗的车库

 

主体建筑西北角以及东北角遗留着几个基础建筑,一个门卫房,一个燃气房以及一个车库(储物间),最大者为这个车库,平面长约10米宽约4米。我很早就对这个房子动了心思,觉得这个应该是北院子的主子。业主一度想把此房改成会议室或者娱乐室,我拒绝了这类想法,这几个单体如何整合到整个系统中比较伤脑,在水系统思想产生之前,我却基本已经完成对车库的所有构思:这里要营造一个四面进光进水的“轩”类空间。

 

我叫工头把屋顶打个天窗,拆去四根预制板,这样在下面人北望,刚好看到居民区二三楼复杂的阳台生态,视觉极具戏剧性。天窗开出后,我要引水从天井下来,然后汇聚到中央水池。还需一件事情,我在车库南墙教工人用电锤拉开一个近六米宽的大洞,然后在洞楣处工人随意搁置一根工字钢过梁就了事。打洞后,洞口下部用钢板弯型后覆盖一层细钢丝网然后做水磨石面层,这是一个探出车库的新式美人靠,便于行人休息。

 

至此,对这个废弃幼儿园改造的“减法”部分差不多基本做完,废墟建筑面积也从1200多方减至1000方左右。我顺便把中段的窗户全部拆除了,其余窗户被工人重新打磨后另上黑色油漆。

 

改造后的车库
改造后的车库外立面

 

二. 加法

1. 水渠系统

 

当确定红砖作为建造主料后,重点是,如何寻找一个合适的形式去占领以及灌溉这个被各种减法策略瘦身后的类似废墟化的场景?这个事情困扰了我一段时间,我曾经尝试用片墙方式切分四个单元,这样会形成更加独立的独栋,但很快放弃了这个想法。这时候,手边一个平行在做的项目即诸暨溪北村的改造,刚刚确定了一个很大的整村规划方案——溪北引水计划,启发了我。在溪北村这个不到百户的自然村,存在十几处不同规模不同年代的大型台门式居住建筑群,我的方案计划重新启用村里大大小小各种水眼以及水潭,利用附近大溪坑的高低筑坝形成小型水库,为溪北村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大溪北的引水计划不涉及到具体单体的改造,我把桂园新村这个新造废墟纳入了水渠利用样板房的范畴。

 

那么事情就明确了。这里,我要筑一个标志性的屋顶高架水渠,一个来自田园农业景观的骨干构筑物将在一个充满各种噪音与拼贴的城市里重生。长条水系东西走向,作为“脊柱”一样的构筑物统领空间,用产自诸暨的小红砖砌筑,分水渠道走四个单元烟道,混凝土浇灌的分水渠从屋顶分水四路,途径烟道再至一层高新设的“横梁”式水渠,到达一层北部新设的南北贯通水池。四个高约3.3米的新水渠把原来空间质量极差的院子从东到西切成五部分,从而使得院子有了极强的秩序感,完成对绍兴特有传统“台门”式秩序空间的隐喻。这极大程度地提升了院落空间的格局与辨识度。四根不同位置的水渠,以不同的姿态连接了几个漂浮在北苑功能的小体块与主体的脉络。这些水渠在雨天形成涓涓细流,汩汩而下,渲染了绍兴水乡这个不见河网区域的整体关系,使得作为这个社区一个核心部位的建筑为周边居民提供景观福利。周边居民随时会寻找水声从各个阳台生态区探出头来看个究竟。

 

最生气勃勃的区域是在改造过后的车库,一架水渠从洞穿的天井伸入进来,细流漏入红砖席纹铺筑的地沟上,在车库形成回声,营造视觉以外的听觉体验。这里,水渠系统成了一个“三维空间网络”,可变化可扩展。

 

这个中等规模的人造水系,使罗北这种绍兴营造里特有的粗粝素朴中和了一种“灵动”性的元素,水乡的一些婉约情调也随之吸附到废墟上。业主用相机记录了这整个系统施工以来在雨天以及夜晚的各种状态,也许这里使得他找到了早几年他与邱志杰先生一起在诸暨店口镇做的各种“公共雕塑”的青年式理想。

 

水系分析图

水渠

2. 屋顶木屋

 

在屋顶水池完工后,我拿了几张屋顶平面图,与裘在屋顶来回观察周边居民区与这个景观的关系,我觉得在东部屋顶杂树下要营造一个体量,与一层的车库展厅形成对角线关系,屋顶需要一种轻质体系建造,否则二楼的预制板以及承重梁吃不消上部的重量。几天后我想了第一个方案,是一个用型钢龙骨支撑的木砖拱结构,木砖尺寸与传统小红砖尺寸一致,利用砖编织拱型形成一个隐喻农业大棚的屋顶关系。我吃不准杉木热胀冷缩带来的局部应力破坏,先叫工头做一个1:1的式样,果然,屋顶搭建后局部有塌陷,要改变木砖成楔型才可以。

 

这个拱形结构系统放在整体条形空间里似乎有些不妥,第二稿方案重新回到了方体主体,从水系分型。我用u型钢板做屋顶系统,间隔300做“光缝”,工人在现场用间隔型镂空木砖砌筑了高约2.6米左右的围合墙,然后接着用几个菱形的耙钉固定东西长墙。由于杉木砖的受阳面各不同,在春夏季阳光直晒下木砖墙会发生不同方向的弯曲变形。为了防止墙体过度弯曲而导致倒塌,这个抱住木砖并稳定墙体的耙钉就起了重要作用。体量完成后,主要入口几经调整,最后定在北部。我设想用一厚度约1公分的钢板折边铺设横跨水渠。人们打开竹丝编门往内走,进去可体验到杉木散发的味道弥漫在这个木亭子。整个屋顶主要具有遮蔽功能的就是这个亭子,从视线上讲,周边居民视线被区隔在杉木砖墙外,这样,屋顶上的众人进入亭子后释放了一种被观察的压力而使得精神聚集在这个尺度适宜、视线半通透的室内明亮空间。这个雅致的木亭子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平屋面景观缺少的文雅感。

 

这个亭子激起了整个改造中如何在“野”而“粗粝”的绍兴当代失败的建造中另立一个思路。我决定继续加强这种对比特质,于此我确定了挖出来的北部通道的展厅内容。

 

屋顶木砖亭
屋顶木砖亭与水系

3. 竹丝排门与木构展廊

 

从2015年起我一直在追寻一种“新传统”的一些工法,这可能与战后日本兴起的“新陈代谢”主义有某些思考上的重叠,至少在本土建造文化基础上强调演变与更新这类思想几乎完全一致。当然这个新传统必须向前看。对于新陈代谢思想我还在持续思考,但至少有两点非常清楚,一要剔除当年内容里面的“巨构”式乌托邦思想,二是要把当年那些建筑师对未来主义过度的关注拉回到如今强调传统建造美德的演变以及更新。

 

在对建造美德的延续上,首要之事是“地域建造趣味”的调研与改良。绍兴地域建造趣味之一便是竹丝排门。竹丝排门是绍兴特有的工艺,匠人在杉木门框中使用篾匠精工制作的薄竹片,采用竹钉或细铁钉固定。竹皮排版一般采用竖线,斜纹以及水平线。通常情况下外表有漆灰处理,一般乌黑色。在罗北一些门的处理中,我尝试延续这在绍兴民居中广泛采用的排门工艺做法,内外门我做了不同的表面处理,由于竹皮新加工(未高温高压烘干处理)经水易发霉变形,所以,对于外门工头在竹丝门上全部涂上了黑色油漆,内门则仅仅做一道木蜡油搽涂处理即可。

 

另外,在地域建造趣味中绍兴的木构做法也是极具特色,绍兴尚存最大的位于新河弄的吕府十三厅便是一例,它是江南地区最大的厅堂,七开间,七架梁。所有建筑依据三条纵轴线和五条横轴线构成。我同美院学生的绍兴木构研究工作也在2017年同步展开,这几个原因促使我计划这个北部二层通廊以木构研究展览为主。一方面用制图以及模型都很精美的木构研究内容来进一步调和这个走廊斑驳不堪的废墟感,展陈内容与走廊展厅很匹配;另一方面北部窗户内层被我设计成了类似透光展板的效果,窗户与展廊的关系变得很和谐。位于一楼的八个展柜采用了钢板制作,每个展柜上搁置一个四分之一木建筑模型。二楼则在中央放置一些定制刺猬紫檀木展厅家具,温润的红木色相与略带粗粝的土建表面形成了一个有效的对话。

 

入口处桥与池塘
沿墙生长的植物

 

结语

桂园新村社区中心改造是我们“废墟改造三部曲”的第一部,另外二个位于徽州区。在上面文章里我总结了一些具体的建造技术层面的思考,但从这个项目开始,我们反思了一个建造本体以外的事情。

 

“超越本体”后的社会性角色在这个社区中心改造里已经隐约可见,但我觉得这个事情还需要观察。建造这件事情如果被框定在一个建筑红线以内,再加上一个优秀的有觉悟甲方的支持,要做到一定高度还是很简单的。罗北这个项目上,在大部分时候我的构思以及工头现场实施都是很愉悦的一个过程,大家在很放松的状态下就高效地建造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构筑。这个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改造,我在另一篇文章《废墟中的“野”与“雅”》中还阐述了一些关联的经历。

 

施工现场

最重要的是,这个项目促使我重新思考“新陈代谢”主义的新内涵,一个在1960年代最后的现代主义宣言也许在很多层面上与当下中国的城市乡村建造语境有一种时空重叠,我想也许这里面的很多思想在上个世纪那个年代也许是属于“未来主义”式畅想或者“乌托邦”式的预言,如今的语境却使得某些东西具备重新定义以及实施的可能。不管如何,类似绍兴罗北这类的改造思路,毫无疑问地提供了一个极具操作性的水系结构设想——这个在中国传统空间营造里的一个核心元素,在这个项目里这个三维空间水系结构体现了一种开放性以及持续的变化。这是一个自上海自宅以来,经于前童润舍,再到绍兴罗北,一个不停发展的系统。

 

这是一个我近几年用很多精力去不停塑造,改良并不停生长的系统。也许,这个水系统已经不是单纯的景观系统,它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核心系统,外部的各种功能体以及建筑辅助部件,可以看作依据不同的需求插接在这个系统上;外部系统随时可变,各种红砖墙体,各种配合水系的地形变化,各类植物品种的选择存在的前提就是与中央核心水系统形成互动与恰到好处的配合。而前期一度我想用另一个不断生长更新的系统——木构系统,来局部补充这个水系统,后来我克制住了。木构仅仅用在走廊展厅里作为一个内容呈现,所以,这个展厅在水声的配合下观瞻这些木构研究,想必是一种奇特的体验。

 

我们寄希望这二个不停生长的系统,在这几年本体改革的工作情况下开始展示出其对外的开放性以及系统更新链接的可能性,并在更大的项目以及设想上开始发力。

 

一层平面
二层平面
剖面图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桂园新村社区改造

项目类型:建筑、室内、景观、改造

项目地点: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桂园新村32幢

设计单位:佚人营造

主创建筑师:王灏

设计团队完整名单:王灏、陈思羽

业主:一禾百川公司

造价:300万

建成状态:建成

设计时间:2017.3–2017.5

建设时间:2017.6–2018.1

用地面积:1000平方米

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

施工:一禾百川施工团队

摄影师:陈颢、郭国柱

 


 

 

本文由佚人营造授权有方发布,本文原载于《时代建筑》2018年第6期,有部分修改。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关键词:
2018
改造
旧房改造
社区改造
绍兴市
项目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