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建筑、室内、照明、标识:首钢三高炉博物馆详解 / 筑境设计+蘑菇云设计+优米照明+烁设计

建筑、室内、照明、标识:首钢三高炉博物馆详解 / 筑境设计+蘑菇云设计+优米照明+烁设计
编辑:李敏 | 2020.07.14 19:20
俯瞰园区内高炉全貌  ©王栋

三高炉改造设计  筑境设计

室内设计  筑境设计、蘑菇云设计工作室

室内照明设计  优米照明设计

室内标识设计  烁设计

项目地点  北京石景山首钢厂区北区

建筑面积  4.98万平方米(地上 1.16万平方米,地下 3.82万平方米)

建成时间  2019年12月


本文文字为设计单位提供。

 

在当前城市发展空间趋于饱和、可新增用地非常有限的情境下,众多城市发展已进入了从增量发展到存量发展的历史拐点。对国内一线城市来说,从扩张式发展转向内生式的城市更新,已成为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必经之路。特别在城市化程度相对低的原城市边缘地带,传统重工业区域,存量土地正面临崭新的机遇,这类区域亟需通过积极更新以适应城市化步伐。

 

“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首钢园区)城市更新是目前国内乃至世界范围最大规模的重工业遗存更新项目,占地面积达8.63平方公里。面对尺度如此巨大的园区改造,因其城市能级及发展诉求,首钢园区没有选择遗址公园式“静态保护”,也未采用渐进式“适应性”更新,而是采用了更为积极的“动态更新”。在有效利用旧有工业遗存进行物理空间更新的同时,导入升级产业,全面实现从工业性到城市性的转变。这种更新姿态不仅使园区破除封闭性,还积极融入城市空间肌理,助推乃至引领城市区域的产业升级及活力提升。

 

高炉并置,近景为3号高炉  ©王栋

首钢北区西片区更新设计通过四个核心锚点项目进行“都市针灸”。作为重要锚点之一,首钢三高炉的更新设计核心策略为“封存旧、拆除余、织补新”:谦恭对待工业遗存,保存专属于土地的城市集体记忆;谨慎拆解不必要的构筑,打开工业与自然对话的通廊;塑造叠合不同场所的公共空间,并进行功能置入,以激发城市活力。

 

改造前、中、后  ©筑境设计

 

建筑部分

 

总体布局

 

3号高炉西侧的秀池原名秀湖,是存放高炉冷却水的凉水池。设计通过在池底巧妙植入停车功能,解决了工业遗存的普遍停车难问题。结合停车库疏散设置的安全疏散环界定出玉璧形水下展厅,丰富了高炉整体展览空间的多样性。

 

俯瞰三高炉  ©王栋

安全疏散环通道下宽上窄,轻巧地划开水面,实现了地下空间的自然光照和烟气排空。疏散环下部6米的宽度实现了舒适通行和有效疏散,而上部1米的开口宽度则尽可能地保证了秀池水面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设计以基地最东端2号高炉的60米直径作为疏散环尺度标尺,在整体空间中实现了以群明湖大街为轴线,1、3号高炉实体镜像及二号高炉疏散环虚实镜像的对位关系,在工业遗存中寻到了“虚实相生”的潜在空间叙事逻辑。

 

分析图,疏散环位于湖中红圈处  ©筑境设计
湖中疏散环通道  ©夏至

高炉与秀池间布置了A、B、C三个附属馆,在高炉主体功能关闭时可独立对外使用。空间由南至北分别为学术报告厅、临时展厅、纪念品销售和配套餐饮空间。秀池南道路西高东低的状态使得秀池东侧驳岸呈“悬湖”特征,三个附属馆以丘陵式地景建筑形态轻缓缝合了东西驳岸高差,并创造了面湖亲水环道。

 

三高炉全貌  ©王栋
剖面图,三个附属馆呈丘陵式地景建筑形态   ©筑境设计

 

手绘图  ©筑境设计

D馆序厅环绕高炉本体,该序厅承担主门厅、水下展厅交通转换厅和衔接9.7米展厅的重要功能。9.7米特色展厅是出铁厂平台极具工业风的半室内高炉秀场。高炉本体内则设置了常设展厅、临时展厅和特色书店。

 

D馆入口,生活日常进入工业叙事  ©夏至

 

正负双鹦鹉螺螺旋线式参观流线

 

依循基地突出体现的 “工业”与“自然”二元并置风貌特征,设计采用了正负双鹦鹉螺螺旋线式参观流线。参观者穿过附属A馆,通过保留的柳堤进入湖面纵深,拾级而下进入水下展厅,于水下静水院眺望高炉,而后穿过水下甬道回到D馆序厅,经楼电梯盘旋上升到达炉顶罩棚平台回望湖光山色。参观者沉浸于自然与工业、静谧和热烈之间,实现了众多空间维度效果的反复关照和对偶。

 

剖面流线分析图   ©筑境设计
整体功能拆解图  ©筑境设计

 

六组空间装置

 

1. 首钢功勋墙

 

参观者通过柳堤进入湖面纵深,拾级而下进入湖中疏散环通道,疏散环道由直壁和弧壁围合。设计结合进入水下展厅的3/4优弧界面,设置第一组空间装置“首钢功勋墙”,使参观者在进入展厅前的漫长环道内就开始进入首钢的历史叙事中。环内的光影勾勒以及间或对高炉的仰望视角,促成了纯功能性疏散环的展厅序厅职能。

 

水下环道内仰望视角中的高炉  ©夏至
首钢功勋墙  ©筑境设计
首钢功勋墙手绘  ©筑境设计

 

2. “首钢功生命之火”

进入玉璧状水下环形展厅,仰望三高炉,高炉正被纳入8米直径的圆形框景之内,静谧与雄浑的视觉对话呼应了身处“自然”之中对话“工业”本体的空间主题。展厅围合的静水院上空开口呈现出一定的空间神性。在静水院导入了第二组空间装置,“首钢功生命之火”。

 

阳光穿过水下展厅围合成的静水院上空开口,营造出一定的空间神性  ©王栋

设计在水院中央直径10米的静水面形心位置设置了长明火焰,它采用了家族聚落中“火塘”的概念。生命之火既展现出首钢生生不息的企业精神,也为首钢人带来心灵慰藉。长明火焰通过一组涌泉结合3500k色温的泛光照明实现红色涌动效果。水面中央亦预留可开启式“烛台”装置,为燃油筒形灯柱的植入提供了硬件条件。

 

“首钢生命之火”  ©筑境设计

 

3. 首钢功勋柱与铁水光带

从“首钢功生命之火”指向高炉方向,设计导入了第三组空间装置,“首钢功勋柱和铁水光带”。铁水光带从这里出发,火红的灯光劈开地面一路奔涌流淌向东,抵达红色穿孔板包裹的首钢功勋柱。功勋柱内胆LED环幕上滚动呈现首钢员工花名册,向每一位用双手创造了这座企业辉煌的个体表达深深的敬意。

 

铁水光带从静水院中心出发,将观者带入首钢的历史叙事中  ©夏至
“铁水”光带  ©夏至
首钢功勋柱  ©夏至

 

4. 折尺长梯

 

D馆序厅中的“折尺长梯”是第四组空间装置。穿越附着在高炉本体西侧的巨大空腹钢桁架弧形构架、踏上漂浮于基地面的折尺长梯,便可由D馆上升至9.7米展厅。长梯脚下的铺砌材料为高炉炼铁矿石混搭水渣,结合桁架、梯台营造了矿山、矿床与巷道的意向。

 

D馆序厅中的“折尺长梯”  ©夏至
“折尺长梯”回望序厅  ©夏至
轻重对偶,巨石般嵌入D馆序厅的A馆与漂浮的“折尺长梯”  ©林半野

 

5. 高炉和三组出铁摆动溜槽

 

高炉9.7米展厅作为原出铁厂平台,是生产周期中最为重要的工艺平台,汇聚了大量工艺遗存。在这里,第五组空间装置“高炉和三组出铁摆动溜槽”被导入,它成为六组装置中最具震撼力的一组。高炉完整保留了炉体高大雄浑的工业特征,各种观察风口、进水点、热风、喷煤、氧气、氮气、水冷管路和检修桥架平台呈现了复杂工业巨系统的丰富景象。三座摆动溜槽均被完整保留,除尘罩则以“完整保留+保留一半+全部拆除”的状态,其平剖面、纵剖面和完整三种状态也呈现出了一种戏剧化的建筑视角。

 

高炉内部9.7米展厅、高炉内部呈现的复杂工业巨系统  ©王栋
高炉罩棚内部  ©筑境设计

13.6米参观环桥下西侧设置了新月形展示空间,主要展陈及后场功能空间均布局于此。该空间西向衔接D馆序厅,东向采用全通透落地玻璃面向高炉,使得展陈空间和博物馆最重要的核心展品,“高炉和三组出铁摆动溜槽”拥有了紧密的视觉联系。东部环桥下未设室内展陈空间,选择以开放式可进入场所的“工业考古”方式,引导参观者零距离接触工业遗存的沧桑与厚重。展陈部分设定植入不同历史生产时期的工作场景,以与生产状态的首钢人工作日常相关联的方式,呈现“考现学”的空间叙事文本。

 

更新后的热风炉电梯和检修楼梯  ©筑境设计

 

6. 玻璃栈台

 

乘电梯来到标高72米的炉顶平台,西侧进料皮带通廊连接了冬奥广场国际会议中心迎宾大厅,东侧原载荷50吨天车梁一端被置入玻璃栈台,打造了第六组、也是最高的一组空间装置,“ 玻璃栈台”。该装置除用以登高揽胜的工业旅游之外,未来也将成为首都一处空中秀场。而在这里,自高炉回望秀池、石景山则成就了“工业”与“自然”的又一隔空对话。

 

新旧对偶,三高炉重力除尘器及热风炉电梯外观  ©筑境设计

72米天车玻璃栈台  ©王栋
三高炉与冬奥广场的关系  ©王栋
三高炉夜景,火红灯光营造的工业通感  ©筑境设计

 

室内部分

 

2018年初春,室内团队第一次到石景山区首钢园看现场。北方下午的阳光把整个场地染成了《银翼杀手》一样的橙黄色科幻场景,整个团队都被钢铁巨构的气场所震慑,百年首钢正处在一个再次迭代更新的重要历史节点时刻。

 

现场图片 ©徐迅君

作为目前世界上正在进行中的最大城市更新项目,新首钢园区拥有大量制铁工艺相关工业遗存,它们承载着大量的在地集体记忆,如原有3号高炉、冷却塔、热电厂、精煤车间等。而对它们的改造更新标志着原有园区从工业性向城市性的彻底转变。三高炉博物馆水下展厅及D馆空间,作为撬动整体改造的首批重要示范项目,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

 

首钢三高炉剖解图,“过去”如果被重新消解,“现实”是否可以存在于“未来”的场景之中   ©蘑菇云设计
现场图片 ©徐迅君

三高炉博物馆和D馆具备独一无二的工业废土美学基础,建筑设计团队在整体改造的内外叙事性方面,预先铺陈了极具张力的场景及流线。室内团队介入后,整合了照明和标识专项设计。在充分理解项目背景和建筑概念的前提下,从气氛、材质、照明、细节等方面着手,对工业遗存充分尊重的同时为其赋予新的语境,以叙事性方式重构巨大的工业空间,力求塑造出焕然一新又似曾相识的工业赛博穿越场景。

 

三高炉剖立面  © 蘑菇云设计

 

三高炉博物馆水下展厅

 

水下展厅位于首钢园的秀池中央,沉隐于水面之下,沿百年功勋墙进入室内后,一条地面红色铁水线从甬道尽头的功勋柱缓缓流出,一直贯穿到水下展厅的庭院中央,清晰定义了室内的中轴线,暗示了水下展厅和纪念空间之间的情感关系。

 

从百年功勋墙进入水下展厅,铁水灯带穿越整个参观路径  ©夏至
铁水从甬道另一端的功勋柱中缓缓流出,贯穿于水下展厅和纪念空间之间  ©夏至

建筑和室内的氛围在这个场所中是内外合一的,室内空间延续了室外的肌理和质感,材质的表现纯粹而有力量感。环氧水泥地坪、同色系的水泥漆及哑光黑钢三种主材运用,甬道室内大面积水泥漆的运用与天花及墙面的各种收口细节实现材质统一。

 

水下展厅内部,水泥灰的主色调,远处炼钢意象画面成为展览空间的背景  ©夏至
水下展厅内部,清水混凝土作为主要材质,体现空间的纪念性  ©夏至

傍晚时分暮色渐起,室外天光和室内照明的融合转换充满了戏剧张力。铁水线和功勋柱亮度在黑暗中逐渐增强,光柱在幕墙玻璃反射中穿越倒映,强烈的明暗对比再现了影像化的叙事场景。

 

从甬道处望向水下展厅,室内光线的冷暖变化呈现出强烈的戏剧张力  ©夏至
功勋柱内部的反射顶面,镜像360度的完整画面,物理边界的模糊和穿透  ©夏至
钢水在空间穿越,强烈明暗对比及室内光线的多层次变化,呈现连贯的影像化叙事  ©夏至

 

三高炉博物馆D馆空间

D馆是进入三高炉本体前的序厅空间,建筑设计为此赋予了一系列具有工业感的外立面钢结构及精密节点。室内设计团队在这个连续的上升空间里,用接近钢材原石的色彩和材质增强整体的体量感。钢楼梯由地面交错延伸至高炉底部的空间,路径曲折、蜿蜒而上。

 

钢楼梯底部通过灯光和钢构制造悬浮感,坡面铺满铁矿石,剧本大纲的设定正在于此,“想象自己是一颗走向高炉内部的小矿石”。

 

D馆平面图,钢楼梯模拟矿石进入高炉的路径  ©筑境设计
D馆接待台,水泥齿槽板和钢板的运用   ©夏至
D馆钢梯,钢梯两侧是孔径渐变的金属打孔板,背部打光,根据场景调节光线明暗  ©夏至
电影《银翼杀手》场景 图源网络
D馆寄存处及转换空间,保留了部分原结构柱及风口,新旧的对撞与并置。《银翼杀手》场景的首钢版本,内外温度的强对比 ©夏至

 

照明部分

 

首钢博物馆水下展厅(秀池)是一个嵌入地面之下的倒碗形空间,参观者可以通过东西两侧的台阶进入通向展厅内部的环形地下通道。环形内侧墙体是与地面垂直的,有粗糙肌理的预制齿槽板完成面,外侧是光滑的现浇混凝土弧墙。在环形通道内,外墙体到内墙体有 3%的坡度,雨水可以汇集到通道边缘的排水沟内。

 

地下通道照明示意 ©夏至、优米照明设计

环形通道的主光源为 一段以500毫米为单位拼接的线性洗墙灯,灯具安装附件和排水沟篦子整合为一体,灯具架空处理避免了长时间浸入水中,发光面用穿孔板覆盖减少眩光干扰,同时起到很好的隐藏效果。齿槽板的肌理在洗墙灯的窄光束下呈现出丰富的明暗变化,在人眼高度,灯光结合首钢功勋墙,增强了通道空间的节奏感和方向性。另一侧秀池外墙和地面相接处用较弱的线形灯暗示建筑体块的穿插效果和倾斜的戏剧张力。台阶扶手内整合的线性照明将游客从地上引入地下的环形通道,暖白光亦增强了地下空间的亲和力。

 

500毫米为单位拼接而成的线性洗墙灯 ©夏至

进入秀池展厅室内后,三高炉的红色影像倒映在环形空间中央的天井内的静水池中。设计前期为增强视觉对比,室内照明的色温/色彩规划为:从天井的水池到甬道另一侧的功勋柱之间有一条线性光源贯穿,水池一周有微弱的隐藏线性照明。灯光从水池一侧的蓝色系过渡到功勋柱的红色系;室外通带,展厅内部,天井和功勋柱照明的色温/色彩分别定义为,3000K 暖光,4000K 中性光,蓝色光和红色光,以增强空间层次感。项目后期,水池到功勋柱的线形灯精简了光色变化,并取消水池照明。

 

照明示意图  ©优米照明设计
©夏至
©夏至

D 馆入口的沿倾斜墙面布置的线型洗墙灯和地埋灯通过创造更重的阴影线,强化了入口大门的‘打开’状。进入展馆后,钢楼梯下方隐藏LED 线型灯投射在地上的光晕,使楼梯呈现出漂浮感,楼梯扶手穿孔钢板内整合的灯光使结构更为轻巧。在新旧材料的表现和对比上,通过对肌理材料采用投光灯近距离‘擦墙’的旧处理,强化纹理的明暗和凹凸;对新增的材料则采用均匀、连续的照明方式。

 

D馆入口处照明效果图(左)©优米照明设计 、实景图(右) ©夏至
楼梯灯光示意图  ©优米照明设计
©夏至

 

标识导视部分

设计将“钢”字作为首钢博物馆的图形基础元素,用几何切割的手法将“钢铁”切割成为“钢”字,使得图形的质感本身映射出钢材的锋锐和坚硬,其上的光感也映射着钢这一工业产品与铁这一加工前产品所区别出的冷峻和锐利气质。而在中英文字体的选择上,设计师使用了带有工业气质的连筋字作为中英文基础字体,进一步强化工业时代生产的痕迹。

 

通过几何形体切割、合并组成的“钢渣”作为导视系统的基础元素,视觉质感强烈,这些“钢渣”如废墟和遗迹一般,在园区中发挥最后的光辉和余热。

©烁设计

 

设计图纸  ▽

 

总平面图   ©筑境设计
+2.800平面合图  ©筑境设计
二层平面图  ©筑境设计
秀池地下车库及水下展厅设计研究草稿  ©筑境设计
高炉本体平面研究手稿  ©筑境设计
水下展厅机电管线综合研究手稿  ©筑境设计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首钢三高炉博物馆

项目地点:北京石景山首钢厂区北区

设计单位:筑境设计、首钢筑境、首钢国际工程公司

主创建筑师: 薄宏涛

设计团队完整名单:薄宏涛、刘鹏飞、蒋珂、范丹丹、康琪、王增、周明旭 、郑智雪

业主:北京首钢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建成时间:2019年12月

设计时间:2016年10月—2017年4月

用地面积:6.5 公顷

建筑面积:4.98万平方米(地上 1.16万平方米,地下 3.82万平方米)

结构:侯俊达、袁文兵、陈罡、宁志刚、殷永刚 、吉永平、张秀震、陈喜雷 、李洪飞、于立峰

结构机电:郭法成、崔学宇、王超、王向荣、王萌、胡翠娟、郑浩;周乐、孙岳、蒋志勇、张丽新、宿文静、李云根、于明松 / 筑境设计

景观: 朱育帆、姚玉君、田锦、孙宇彤、于淼、吕回、佟思明、易文静 /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三高炉和秀池景观照明 :张昕、韩晓伟、赵晓波、宋栢宜、王丹、周轩宇、牛本田、陶龙军 /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张昕工作室、同原(北京)照明设计有限公司

 

室内概念设计团队:薄宏涛 / 筑境设计,徐迅君 / 蘑菇云设计工作室

刘鹏飞、蒋珂、范丹丹、康琪、周明旭 / 筑境设计团队
室内方案及深化设计团队:徐迅君、杨育青、崔强松、陈汝玮、徐贞 / 蘑菇云设计工作室

室内设计施工图团队:于雷、黄双秋、李鹏、刘晨、李昱晓、姚青龙 / 北京清尚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室内照明:庞磊、李畅、张俊 / 优米照明设计

室内标识:张烁、王小阳、陈雅安、梁培华 / 烁设计

施工现场服务:薄宏涛、赵嘉康、张洋、高巍、张志聪、张莹、朱雪云、康琪、周明旭、赵蒙蒙、倪子禹、庞太龙、谭晰睿、李可惠、王思惟、谢小丽

图片来源:筑境设计、夏至、王栋、林半野

 


版权声明:本文由筑境设计、蘑菇云设计工作室、优米照明设计、烁设计授权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展厅设计
工业遗产改造
筑境设计
项目
首钢三高炉博物馆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