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经典再读31 | 林地墓园的北欧精神

经典再读31 | 林地墓园的北欧精神
编辑:李菁琳;校对:李菁琳 | 2019.06.24 11:11

 

林地墓园

Woodland Cemetery

项目设计:贡纳尔·阿斯普朗德、西格德·莱韦伦茨

建成时间:1914—1940年

项目地点:斯德哥尔摩,瑞典

 

斯德哥尔摩林地墓园始建于二十世纪初,贡纳尔·阿斯普朗德( Gunnar Asplund)与西格德·莱韦伦茨(Sigurd Lewerentz)合作赢得了设计竞赛。1914年竞赛方案完成,1917年开始建造,直到1940年墓园正式对外开放,投入使用。设计者之一阿斯普朗德同年去世,后葬于墓园之中。

 

当时的墓园设计普遍追求一种象征性,以19世纪英国花园为原型创造一系列以生和死为主题的园林空间。而年轻的阿斯普朗德与莱韦伦茨选择另辟蹊径,他们尝试通过结合古典的精神和北欧的自然环境,创造一种新的墓园空间类型。

 

在第一版方案中,他们保留了大部分场地中原始的地形和植被,并在它们之中设置了一系列的仪式性场所,这一点深得评委的认同和赞许。

 

墓园里有一种原始的森林感 图源参考资料[1]

墓园的修改和施工过程是漫长的,一直持续到1940年左右。两人都在运营自己事务所的同时,分工完成墓园方案的修改工作,并分别完成了林地礼拜堂(Woodland Chapel)和复活礼拜堂(The Chapel of Resurrection)的方案。其间墓园的总平经过数次修改,在第一版方案中的道路是更为自由的曲线,这在后来的方案中被简化。

 

林地墓园总平面

场地的轴线并没有跟主建筑形成直接的关系。由场地最高处的冥想之丘(The Meditation Grove)至墓园深处的复活礼拜堂(Chapel of Resurrection),形成了一条视线通贯的长轴,名为“七泉之路”(Seven Springs Way)。

 

通过桦树、松树、云杉三种不同体量的树木的配置,在这条主轴线上营造出一种渐进的庄重氛围。

 

七泉之路,尽头是复活礼拜堂 图源参考资料[1]

另一条轴线由林地礼拜堂(Woodland Chapel)出发,与主轴线形成一个不对称的十字。一如墓园的入口、右侧的山丘和十字、左侧的墓地和教堂以及通向圣十字礼拜堂的门廊,都采用了非对称的组织方式。

 

由林地礼拜堂出发的次轴线 图源公众号CUSoon

位于场地高点的冥想之丘无疑是林地墓园的一个高潮。而倒影池则如同序曲与高潮间的过渡,这个长形水池将散落在几个方向的元素组织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秩序。

 

冥想之丘、倒影池、十字架雕塑的关系 图源公众号CUSoon

这是场地中最为显著的场所,无论你走到哪里,一眼总能看到这群天边的孤树。

 

冥想之丘、倒影池、十字架雕塑 摄影:李菁琳/有方
十字架雕塑、主火葬场、倒影池 摄影:李菁琳/有方

林地礼拜堂

 

林地礼拜堂由阿斯普朗德在1918—1920年间完成设计,第一版方案采用了新古典的语言,与后来由莱韦伦茨设计的复活礼拜堂近似。但由于造价的问题,阿斯普朗德被甲方要求修改方案,他为此重新做了一版方案。

 

林地礼拜堂正立面,阿斯普朗德手稿 ©MoMA
林地礼拜堂侧立面,阿斯普朗德手稿 ©MoMA

第二版方案中,建筑呈现出一个巨大的四坡屋顶架在底座上的姿态,门廊部分由12根柱子支撑,营造了一个不寻常的空间。一方面通过柱列完成仪式性的塑造,另一方面则是回应了桦树林的姿态,门廊空间下抛光天花对柱子的反射,更是微妙地加强了这种效果。

 

入口 摄影:李菁琳/有方
林地礼拜堂 摄影:李菁琳/有方
林地礼拜堂 摄影:李菁琳/有方
林地礼拜堂门廊 摄影:李菁琳/有方
林地礼拜堂门廊 摄影:李菁琳/有方

建筑的内部是一个出人意料的古典穹顶。纯净的穹顶落在一圈柱廊上,巨大的穹顶被柱廊下的阴影所衬托,显得更加轻盈而神圣。穹顶的下沿压得很低,天光照亮穹顶的内壁,亲密的尺度使得人对空间的感受尤其强烈,仿佛被一个纯白空间所包裹。通过精细而节制的操作,他成功调和了民居和古典的语言,使得古典精神在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创造出了富有魅力的空间。

 

林地礼拜堂室内 图源网络

复活礼拜堂

 

复活礼拜堂的设计由莱韦伦茨在1921—1925年间完成。虽然和林地礼拜堂完成的时期相近,但两个礼拜堂所选择的策略并不相同。

 

复活礼拜堂,莱韦伦茨手稿 图源参考资料[2]

复活礼拜堂位于墓园南侧轴线——七泉之路的尽端,它由两个体量构成,一个独立的门廊和礼拜堂本身。莱韦伦茨并没有完全沿着轴线对称布置,而是在礼拜堂主体和门厅的轴线之间,做了一个90度的转角。

 

复活礼拜堂平面 图源参考资料[2]
复活礼拜堂 图源参考资料[3]

当人们进入礼拜堂时,会有一个转身的动作,这个动作和室内侧向的采光之间形成了某种感受上的连续性,创造了一种特殊的空间体验。

 

复活礼拜堂正立面(入口)摄影:李菁琳/有方
复活礼拜堂东立面 摄影:李菁琳/有方

复活礼拜堂室内,侧向采光 摄影:李菁琳/有方

那个时代的建筑师在做设计时,都会把灯具、柱头、椅子等等都一起画出来。莱韦伦茨在复活礼拜堂里,把古典的东西融进了方方面面的设计。这个建筑的设计密度之高,让人赞叹不已,也使这个建筑成为了北欧古典主义的经典作品。

 

莱韦伦茨手稿与礼拜堂实际建造细节 摄影:陈颢
墙面纹路 摄影:李菁琳/有方

克制地融入古典精神的细部设计 摄影:李菁琳/有方

平面的转折操作也促成了场地中的转折。在进入礼拜堂之前,走在被茂密树林包围的七泉之路路上,氛围是沉重的;而当仪式完成,人们从礼拜堂南侧的小门走出,沿着阶梯缓缓走下、看到的是一片广阔的景观,氛围是轻松的。建筑对于纪念性主题的处理,与场地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入口门廊粗壮高耸的12根石柱子,给人以一种崇高的感觉。从大尺度柱廊进去,小尺度门洞出来,这是一个从整体规划到单体建筑都体现出来的设计思路——建筑师在通过空间的变化操作人在墓园中活动的经验。通过对景观进行非常克制的梳理,把这个经验呈现出来。

 

七泉之路尽头的复活礼拜堂 摄影:陈颢
复活礼拜堂 摄影:陈颢
复活礼拜堂西立面(出口)摄影:陈颢
出口面对的开阔景观 图源参考资料[3]

主火葬场

 

墓园的主火葬场(Woodland Crematorium)位于中部的山丘上,由阿斯普朗德在1935—1940年间单独完成。火葬场包括位于上层的一个主礼拜堂(Chapel of Holy Cross),两个小礼拜堂,骨灰存放处和下层的办公、火化等一系列附属空间。

 

建筑主体最引人注目的是作为主礼拜堂入口空间的门廊。门廊的做法经过多次的推敲,最终阿斯普朗德选择让门廊成为建筑中独立的一部分。当从墓园的入口向山上望去,建筑主体被路旁成排的树林所遮挡,高大的门廊从主体中延伸出来,仿佛是建筑和景观的容器。

 

门廊是建筑与景观的容器 摄影:李菁琳/有方
门廊雕塑 摄影:李菁琳/有方

从主礼拜堂出来,可以透过门廊看见倒影池与冥想之丘 摄影:李菁琳/有方
门廊前阿斯普朗德设计的钟 摄影:李菁琳/有方

实际上,阿斯普朗德和莱韦伦茨二人早已合作着手火葬场的方案设计,并完成了一系列的场地分析和草图。加上基地模型和大部分图纸一直放在莱韦伦茨的事务所,每当做出修改方案时,阿斯普朗德总少不了往莱韦伦茨事务所跑,两人在方案设计上保持着非常紧密的沟通。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1935年。

 

1935年前后莱韦伦茨才偶然得知,因为甲方对他在复活礼拜堂的设计过程中过于强硬的设计态度不满,所以决定把火葬场的设计单独委托给阿斯普朗德,这个事件也直接导致了二人决裂,两位曾经亲密的建筑师的合作关系至此宣告结束。不过阿斯普朗德也不负所托,独自为墓园持续几乎30年的实施过程,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参考资料:

[1] Architect, Sigurd Lewerentz, vol.1 Photographs of the work

[2] Architect, Sigurd Lewerentz, vol.2 Drawings

[3] Sigurd Lewerentz, architect

[4]《转译与回响:丹麦和瑞典现代建筑》,有方

 


本文文字及编排版权归有方空间所有。图片除注明外版权归摄影师或来源机构所有。若有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及时和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联系电话:0755-86148369;邮箱info@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北欧
斯德哥尔摩
林地公墓
莱韦伦茨
阿斯普朗德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