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3位院士开讲,525个深圳公共建筑亮相:深圳工务署设计高峰论坛暨成果展举行

3位院士开讲,525个深圳公共建筑亮相:深圳工务署设计高峰论坛暨成果展举行
编辑:原源 | 2018.11.02 18:29

 

10月31日下午3点,以“匠心设计 筑梦未来”为主题,深圳市建筑工务署设计高峰论坛暨成果展,在深圳市民中心举行。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崔愷、孟建民带来三场主旨演讲;何镜堂、崔愷、孟建民、郭明卓、李国强、倪阳、邵韦平、何昉、丁洁民、叶青、王维仁、刘晓都、孟岩、林毅、钟兵、冯越强等16位被聘为深圳市建筑工务署智库专家。

 

论坛现场,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演讲。©深圳工务署

论坛现场,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愷、孟建民等嘉宾。 摄影:胡康榆/有方
深圳工务署智库专家名录及职衔

与论坛同时揭幕的,是深圳工务署成立16周年设计成果展。展览由有方策划设计,将持续至11月3日18:00。经由8面巨型条幅装置、16张文献展式长桌等展陈语言,展览回顾了过去16年间深圳525个代表性公建的设计成果,并有多次重要国际竞标的方案汇报册可供查阅——若你也关心深圳近年的政府公建之路,不要错过这场展览。

 

成果展现场。 摄影:胡康榆/有方

 

有方专访

 

集中管理政府建筑工程的体制值得推广

 

深圳工务署是国内第一个政府工程集中管理机构,自2002年成立至今,共负责政府工程525项,累积完成投资1121.57亿元(含监管项目)。在这一机制下,深圳公共建筑呈何发展态势?此模式是否适合在全国进行推广?本次受聘的智库专家如何理解自己的角色?围绕这些议题,有方对何镜堂、崔愷、邵韦平、刘晓都、孟岩、王维仁进行了采访。

 

何镜堂表示,改革开放初期的深圳可能有些保守,但近年深圳公建的品质无疑在逐年提升,也自国外吸收了很多好的设计。然而在学习的同时需要注意,对国际的借鉴与我们的城市文化未必相符,我们应有愈发强的文化自信,并以体制和实际建造成果去支撑它。

 

崔愷亦认同深圳公建品质的逐年提升,并指出在高层高密度的城市形态下,深圳的公共空间明显地在向立体化发展,“这是值得关注的趋势,深圳的公建设计要有‘亚洲大都市’的视野,并应在此背景中作出建筑学层面的推进”。此外,崔愷表示,深圳近年提供了许多国际招投标的机会,而且他的一个明显感受是“深圳的招投标更尊重专家的评选结果,我们的选择都能得到充分考虑”;而一个相关的可以考虑改进的地方是,目前中国本土的设计力量也在发展,深圳应为中国设计搭建更广的平台——“尤其在参赛团队的预选上,不必有太大偏向”。

 

对于工务署统一管理招投标的模式,邵韦平认为在全国其他地区同样值得推广——“建筑工程是很复杂的事情,在目前国内大多数城市中,建筑项目往往没有一个特别成熟的团队来进行统一管控,往往是临时组一个班子,或是分包给代建公司去做。这样也能把项目建成,但常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偏差。工务署对受到财政支持的基础项目进行质量管控,可能会帮助提高建造的成功度。”邵韦平补充,北京目前还没有类似的机构,往往是通过代建的方式,向第三方寻求“一事一议”的支持。“这种方式也是成熟的模式,但代建方往往只提供一次性的服务,许多流程需要一次次临时磨合,带来了管理上的缺失或不必要的成本增加。”

 

受聘为智库专家的刘晓都与孟岩谈及,虽然暂未确定未来具体合作方式,但这至少体现出工务署希望成就精品、寻找新模式的动向,“总归是人心向好”。政府工程的良好施工质量和完成度很重要,希望机构性的变革能带来新的可能。王维仁与邵韦平则表示,此前与工务署多年的接触与项目合作,已让双方在设计理念和目标上有了默契与认知。

 

有方采访现场。 摄影:胡康榆/有方

 

 

讲座观点

 

 

“建筑没有100分,没有绝对正确,但也不是无章可循”——岭南建筑的特质可从布局、功能、风格、建造工艺四个方面概括,而任何一个好的设计,当能融合“地域”“文化”“时代”三者。

 

讲座伊始,在简短概括岭南建筑特质后,由广州文化公园水产馆、肇庆市鼎湖山教工疗养院、白天鹅宾馆开始,何镜堂对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一批得全国风气之先的建筑进行了回顾。“当时一到白天鹅宾馆,大家就会有回到家的感觉,这再次证明了最好的建筑能打动人的灵魂”;而90年代设计完成的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则呈现着岭南建筑的另一大特点:敢于吸收外来文化的特质,并能最终融淬为岭南气韵。

 

何镜堂 摄影:胡康榆/有方

当谈及自己工作室的近年实践,无论是澳门大学横琴新校区景观与建筑的结合,珠海凤凰山景观塔室内的“亚热带气派”,华南理工大学人文馆玲珑剔透的外形下对岭南冬夏气候分别的细致考量,广州城市展览中心对基地周边白云山景色的细腻纳入,还是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对5000来亩山水地形的妥帖保留......何镜堂反复提及的,是岭南建筑的“灵动”与“通透”——“自然,有人情味,不一定是高材料,但玲珑剔透”。位于汕头的“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北校区规划”是另一个生动案例,在极狭长的基地上景观被完好地留存,介绍时何镜堂有些惋惜地说,“后来盖着盖着又不让我们做施工图,也不知道现在变成什么样......”台下建筑师一阵笑议,“原来院士也面临一样的问题”。

 

 

 

如何用立体的方式,创造更有活力的生活?这是崔愷近年在深圳评审时常能遇见的题目,高密度城市环境使“立体公共空间”成为亟待研究的命题,讲座中,聚焦于校园建筑,崔愷给出了自己的思考:向集约式转型,通过“限制尺度”“丰富功能”“充分融合建筑、室内、艺术设计”等方式,创造复合高效的空间。

 

崔愷 摄影:胡康榆/有方

以自己在哥本哈根等地所见校园建筑及阿尔托大学计算机中心为例,崔愷表示,校园空间可以高度集约,有时甚至一座建筑本身即能是一所校园——看似封闭,内部却有非常丰富的体验。这一理念,贯穿在崔愷团队对北京电影学院怀柔校区等校园建筑的设计中。比如位于通州副中心的人大新校区新闻学院教学楼,作为新校址中最开始被建设的部分,当许多配套还不完善时,教学楼需要独立成为一个活力“微校园”。又如浙江湖州的滨湖高中方案,以备战高考为目的的教学空间非常容易做得“没有人情味”,但崔愷选择仅将校园的一半面积用于建设,另一半保持着原有的生态——学生在穿过一片玫瑰园后才能进入学校,对自然的体验得以留存。

 

崔愷曾于1985年来到深圳,“那时候深圳像一所大学,所有的东西都是新的,人们从全国各地来此打拼——这种朝气至今依然”。他认为朝气是深圳的特质,而当今日的教育建筑“已从某种经典范式转向充分的创新,我特别希望工务署在未来的学校项目中,也能向新方向推进,而不完全是对历史的回顾”。

 

 

 

“现代医疗建筑要关怀在医院内活动的所有人群,并满足‘健康’‘高效’‘人文’三个要素”,这是近20年中主持完成了30多个医院项目的孟建民的核心理念。医疗建筑是孟建民及其本原设计团队的主要方向之一,讲座分“医院建筑的系统观”“医院建筑的迭代发展”“超大规模医院顶层设计”三部分展开。

 

以功能性为根本考虑,医疗建筑是民用建筑中最为复杂的类别之一,“一个好的设计须由深层次的系统逻辑决定”。由于医学模式和人的需求的变化,医院设计一直处在动态迭代中,孟建民将中国医疗建筑的发展总结为传统型、高效型、生态型、智慧型四个阶段,并以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港大深圳医院、深圳市南山人民医院等案例为代表,介绍了本原设计的实践转化路径。“我们目前想做的是大数据驱动下的智慧型医院,这也是我们认为的医院未来的运营模式。‘功能集成的复合化’‘流程移动的终端化’‘运营网络的平台化’是智慧型医院的主要特征。”

 

另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是,在迭代过程中出现的超大规模医院,“可能已不适合作为单体建筑去考虑”。孟建民将对超大型医院的剖析再拆分为五个关注点:布局应以疾病为中心,形成多中心模式,减少医患的长距离奔走;要像解决城市问题那样解决超大型医院面临的功能性问题;超大型医院应该像城市的综合体,生活的各类需求——包括娱乐、购物——都应能在院区内得到解决;后勤物流应该采用混合仓储式的理念应对;要利用被动式节能手段,解决能耗问题。

 

孟建民 摄影:胡康榆/有方

 

展场速递

 

深圳525个代表性公共建筑的集体亮相

 

在一个展期仅为4天,展场南北狭长、东西有三层高差的空间中,如何最生动地呈现深圳工务署16年来的建设成果?“到达现场后,我们的第一直觉是需要以一个高挑的元素去‘控制’一下这个空间”,有方团队由此决定以8面巨型条幅作为展览主题的宏观呈现,再结合方案说明书、设计草图等资料,完成疏落有致的展陈布局。

 

成果展现场。 摄影:胡康榆/有方

成果展位于市民中心东展厅,在论坛结束后吸引了大批观众参观。

 

摄影:胡康榆/有方

甫入展场,地面铺陈有巨幅深圳地图,直观呈现工务署16年来的工作实绩与525个项目分布,让观众产生沉浸式感受。

 

地面铺设的巨幅深圳地图上,呈现着项目信息。 摄影:胡康榆/有方

东侧高敞、狭长空间布置8面设计名录条幅,倒叙形成编年史主轴线,逐年、分类呈现工务署的所有中标设计项目,并以深圳简图标注位置。这一对于展场近乎“理所当然”的回应也是本次布展的最大难点:有方前期便跟展场管理方进行了许久沟通,布展当日,持有专门高空作业证的施工队最终于凌晨4点将条幅悬挂完成。而长桌的摆放及模型的位置,也都因条幅效果在现场临时调整。

 

 

条幅悬挂当晚。因为要确定具体操作方式,第一面的悬挂最为困难;与师傅们讨论许久,才找到合适办法。摄影:陈杨/有方

功不唐捐。展览现场,许多观众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条幅装置是展厅内令他们印象最为深刻的视觉语言;而一个更大的意外收获是,条幅在玻璃幕墙外也可看见,许多市民因此驻足探视,或入内参观。

 

8面条幅与高敞空间。 摄影:胡康榆/有方

巨幅地图与条幅装置之间,布置有10个代表作品模型,作为调动和丰富展厅空间层次的元素。

 

摄影:胡康榆/有方

西侧相对低矮的纵长空间交错布置16张长桌,陈列会展中心、深圳大运中心等重点项目的方案说明书等设计过程文献,呈现出文献展的厚重氛围。在接受有方采访时,工务署工程设计管理中心的陈佳表示,“长桌上的文献是这场展览里我最喜欢的部分,终于有机会将它们向更多的建筑师、爱好者展示出来。活动结束后,这类资料日后也可能得到更好的保存”。

 

摄影:胡康榆/有方
翻阅文件的孟岩与汤桦。其间,孟岩说,“这些东西真该好好留着,我到现在都记得这方案”。 摄影:胡康榆/有方

西侧展墙布置有展览前言及近年69个重要项目的渲染图,以“教育”“医疗”“民生”“文体公园”“市政交通”“行政业务”6大类型依序布置,是对展厅氛围的围合式烘托。

 

摄影:胡康榆/有方

 

展场尽端是两个重点展示个案: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深圳中学泥岗校区。在全息投影、手稿图纸、项目模型等形式外,深中项目工程队在现场砌起一面一米宽、两米五高的砖墙,以此呈现项目外墙设计的细部。布展第一日,眼看墙要砌完了,凌晨4点却发现砌砖师傅正默默将顶上一段的砖块拆下,“这段不太满意,要重新来”。

 

个案展区使用的全息投影。 摄影:胡康榆/有方

个案展区,及砖墙装置。摄影:胡康榆/有方

 

深圳市建筑工务署设计成果展

展览设计:有方

时间:2018年10月31日(周三)15:00—11月3日(周六)18:00

地点:深圳市市民中心东展厅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有方所有,欢迎转发,禁止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有方报道
深圳工务署设计高峰论坛暨成果展举行
0
参与评论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