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饮徉:与茶有关的室 / 爻见联合工作室

饮徉:与茶有关的室 / 爻见联合工作室
编辑:易智丽(实习生);校对:李菁琳 | 2018.05.30 16:38

爻见联合工作室

茶室内景  摄影:许昊皓

项目地点  南京市丹凤街恒基中心公寓

设计时间  2016年5月—9月

竣工时间  2017年4月

项目规模  45平方米


 

忙忙碌碌,总要偷得浮生半日闲,所以,没事喝茶,喝茶没事。现如今可搞不起园子,那就用小小的旧房子,试着改改。与“茶”有关的室,讲述的还是与“茶”有关的事!

——引子

 

饮徉:与茶有关的室

 

讲述者 / 毛聿川

 

在丹凤街的一间小房子,想用做联合工作室的交流展示。又不想拘泥于单一用途:喝茶、展示、开会、小聚,这些功能可以在40平方米里一并解决吗?

 

方案整合  ©爻见

房子小,边界是限定的,要扩大空间的容量需要有变通的调节方式。方案做了十几稿,一直探讨的是这个空间要如何用?从明确的空间体验到无限放大空间的不确定性,“放空”成了设计的主要目标。设计包括了室内、家具和视觉,一个微空间最终呈现出来,希望能以形象的整体展现出空间的叙事性。

 

定案茶室,是因为在这个急躁的社会里,茶是一种让人停下匆忙脚步,静心体味生活的妙物。室名“饮徉”,取自宋人苏泂:“贫甚谁传辟谷方,闭门饮水自徜徉;无欲无求无魔恼,月白庭空一炷香。”宋画山水,无不是胸有丘壑的咏作,其诗意、意境远胜于技法。先定名字,为的是空间表达能有些诗意。

 

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禅宗公案“吃茶去”即寓意道在吃茶的日常里。这间小室用于日常工作,算是工作室求道之所,风格上自然带了些禅意。闹市斗室,要滤绝喧嚣营造静谧,界象的纯净与整体很重要。特定的空间,可以更好地塑造静思的气氛,但简洁不是无物,留白不是空白;用白色的干净,木色的温暖营造的是一个清静之中有点温度的茶室空间,也贴合“月白庭空”的意境。

 

有温度的茶室空间  摄影:杨嵩

《茶经•六之饮》曰:“翼而飞,毛而走,呿而言,此三者俱生于天地间。饮啄以活,饮之时,义远矣哉。至若救渴,饮之以浆;蠲忧忿,饮之以酒;荡昏寐,饮之以茶”

 

“荡昏寐”,是我对这个空间应用元素集合的状态要求。实现的途径则是打破惯例,用常规的细节展演出一种不常规的整体。

 

在常规的细节中展现出不常规的整体,以达到“荡昏寐”的空间状态  摄影:杨嵩

地方小但不能觉得堵,所谓尺度都得自于体验者身体参与的感受。所谓“小中见大”并不执着于实际大小,在乎的是看上去“大”或“小”。这间小室的最终效果算是达到了。

 

地方小但不能觉得堵  摄影:许昊皓

入口玄关,挑空地台分界,光不落于地,逼仄下的轻灵。

 

入口玄关  摄影:许昊皓

挑台做廊,竹板铺地,配上同材质的地柜强化出走廊的意象,经此得以入室。

 

挑台做廊,竹板铺地,同材质的地柜强化走廊的意象  摄影:许昊皓

走廊之外,房子的核心部分放空,地坪亮白,三两蒲团置其上,如荷叶浮水,此“月白庭空”之意,取名“余白”。

 

走廊之外,房子的核心部分放空, 取名“余白”  摄影:许昊皓
余白 摄影:许昊皓

“余白”是茶室的中心,是堂屋也是庭院。江南民居,开敞式的堂屋并不鲜见,这种模糊室内外的手法不算出奇。但院子的模糊边界反造就了其在建筑群落中核心及灵魂的地位。“余白”所取其实就是院子的模糊功能界定。如其名“余白”,这里的功能是放空的,可以随时添加。围坐可观影,置案可品茶,加投影则是工作讨论会议空间,白壁挂画又可艺术展示;无用之时,则是边上两处茶空间的空庭所在。

 

“余白”西面原厨房的1.6平方米一分为二,小半做了洗手台,大半围合成1平方米见方的独立空间,名曰“du龛”,“du”用拼音,取“独”与“读”之意,意思是“独自读书的小龛”,这是一个独自的所在,可读书、可静心。

 

洗手台  摄影:许昊皓
du龛的小空间  摄影:许昊皓
du龛 摄影:许昊皓

“余白”和“du龛”之间的墙下,做了个水泥烧水炉,茶室的意象由此强化。

 

水泥茶水炉  摄影:杨嵩
茶水炉  摄影:许昊皓

“余白”南侧阳光最好的阳台抬高为茶道空间,常用的日式设计,不一样的地方是水泥为台,坐下来有点室内与户外的错乱感。这个小空间叫“茶liao”,是茶寮,也是茶聊。

 

茶寮 liao  摄影:许昊皓
阳台抬高为茶道空间  摄影:许昊皓
水泥做台,有点室内与户外的错乱感  摄影:杨嵩

喝茶有海阔天空、高谈阔论,也有独处静思、冥想相忘,更有三两轻语、浅饮慢谈。“饮徉”之中,可独处、相对、共饮,可读书、观影、群聊……这种留白形成的层次与张力,使空间虽小,尤有“深远不尽”的意。小室不大,经闹市而滤静,成为一处精神驻留之所,瞬间的放空,即达内心的宁静。

 

点火、加水、沸腾、放茶,茶香漫延;主客、私语、品茗,再续,悠然生活。独处,得一静字,可洞察万物,道通天地。共处,群言机辩,动势之下,思如风云,丘壑在胸,方遒挥斥。无论何种状态,于此,小隐于市,大方无隅。

 

浅饮慢谈,悠然生活  摄影:杨嵩

 

讲述者 吴羊

 

这个小项目,设计周期近五个月,完成了十稿方案(若包含方案细分稿,约有二十余稿);施工周期约六个月(因安排不合理,工期拖延),整体跨度近一年。

 

一间位于市中心的公寓,框架结构,建筑面积约40平方米,实际使用面积不到30平方米。空间方正,入口通道自然形成一个小门厅,朝阳面为落地玻璃窗,阳光很自然地倾泻进来。卫生间与厨房面对面,安置在西面,不大但足够使用。不足之处在于顶面梁体结构相对繁杂,与方正的空间相对照,有些突兀。

 

要设计一个私人喝茶、聊天的场所。其他要求没有,随便折腾。越是没要求,其实要求越高,这意味着需要自行深挖其间的要求。梳理出如下信息:

 

这应该是一个闹中取静的空间,一个会让人在纷杂的背景环境下感到些许“干净”的场所,不论是材料的选择还是设计手法,都不能“多”的空间;

 

这应该是一个对“茶”有着相对深刻理解的空间,是一个以小见大的空间,一个在实际空间相对狭小的静态下,能感受超于通常理解的空间,空间本身不只是简单地喝茶、聊天,还需体现主人对一些事物的理解,是一个有“场”的空间;

 

这应该是一个尺度虽小,但功能完备的空间,有着大量功能重叠的空间,对于小的空间,功能重叠越多,空间使用率就会越大,同时空间会得到无限延展。

 

但是,所有的信息依然是以一种很“虚化”的状态,需要落地,只能重新认知:现有空间,入户通道长度只有1米,但宽度达到1.35米,自然形成功能性的门厅;入户经过门厅之后的空间开敞规整,尺寸4.55米X3.35米,方方正正,连接着有落地窗的阳台,尺寸1.75米X3.35米,二者之间以门洞分割,相对独立,又可做完整的“大”空间,即6.3米X3.35米;原有厨房面积只有1.6平方米,收缩在规整空间西面,有点类似于耳房,独立存在,因为是框架结构,把墙体去掉之后,可以得到一个1.1米的门洞与“大”空间连接,从而产生功能分区。卫生间面对厨房也在“大”空间西面并排安放,有和阳台一样的落地窗,而且窗外风景不错,可以望见远处的紫峰大厦,后来有几稿方案也因此而来。

 

于是,再次梳理:从功能角度上分析,喝茶可以是一群人一起喝茶——“高谈阔论”,也可以是一个人独饮——“和敬清寂”。这两者之间的功能可以有所界定:空间相对开敞的、规整的区域适合一群人喝茶,再界定出一个空间相对独立、安逸的小区域,作为独饮的场所;既然是联合工作室的交流场所,空间本身的内在要求包含适当的、不经意的宣传、展示的属性,同时主要功能是喝茶,对于“茶”的文化属性也应该是整个空间需要赋予的。

 

梳理了这么多,最终得出一个初步的设计方向:在功能划分合理的基础上,以“空净”的方式来呈现;用简约的几何形体作为设计的基调;赋以人文意趣形成某种简洁之下格局清晰的庭院特征;整体是以一种内敛、含蓄的方式存在。正式着手,做了两个方案:

 

方案一用“竹”作为基本元素,以光影虚实包裹空间,形成整体框架格局,在此基础上,借素混凝土的质朴烘托主人对于现世淡然的态度。

 

方案一透视:以竹与光影为主要思路  ©爻见
方案一平面  ©爻见

 

方案二用放空的方式将中正的“大”空间作为多人聚会喝茶的场所,引入围棋元素置于采光最好的阳台,将地面整体抬高(除入户区),拉开域外环境的空间差异。

 

方案二透视:“大”空间作多人聚会喝茶的场所  ©爻见
方案二平面  ©爻见

实事求是地说,两个方案都流于表象化、形式化了,唯一可以接受的是方案二中原厨房的位置设计成煮茶的空间。推翻之前的思路重新设计。

 

空间本身不大,但是如何才能在有限中营造出更大的场所感受、将其做得含蓄而充满力量,将茶文化的精髓用符号化的语言恰当地传递出来,成为了重新定义的主导思想。

 

再思考:空间与时间,物与物的位置差异度量。如果说要在相对小的空间中营造更大的场所感受,就意味着需要将其内部存在的物与物的位置、不同的功能分区的尺度关系进行调整、梳理之后产生对比关系,从而使“空间”变大。每一个空间都是有自身的“性”,第一轮方案忽略了“性”的存在。设计者对于空间的描述可以多种多样,或雄伟壮观,也可精妙绝伦。这个小室是一个遵循主人状态、轨迹的空间,一个可以让观者坐在其间慢慢去品读、体会的空间。同时,因为这是喝茶的地方,对于“茶”本身的不同层次:“喝茶是茶”——朴素的境界;“喝茶不是茶”——茶可养心,器可载道的仪式感;“喝茶还是茶”——还茶之原本的哲理。接着,一口气又做了三稿:

 

方案三:从入口开始,抬高地面,以素混凝土和实木板搭配,素混凝土材质以理性的感受面对进入者, 搭配实木板产生对比,调配出空间的温度。由于地面抬高,空间的尺度被缩小,再加上入口处以通顶的高墙将空间进行内外分割,使入口显得狭小,一人宽的通道使进入者对墙后的空间产生好奇。当绕过挡墙,看到一个置于原地面高度的长条茶台,茶台没有桌腿,以钢结构悬挑其中,地面满撒白沙,人坐其间品茶、论道;阳台再次抬高地面,界定出一个对弈棋局的地方,四周下陷,强化层次,沿用方案二中厨房改煮茶室的做法,但将煮茶用水与卫生间用水分开,用水泥砌筑的水槽隔开。

 

方案三透视:狭长通道的空间反差 ©爻见
方案三平面 ©爻见

 

方案四:再进一步,彻底放空,引入仪式感及“和敬清寂”的内涵。入口依然抬高地面,素水泥地台,实木板置于上方,类似门槛又兼具换鞋凳的功能,过地台中间为原地面,铺白沙以原石块为汀步散铺,煮茶区域扩大,设“空门”界定出品茶的区域,依靠榻榻米垫的分割划分出主宾位次,这是一个不强调舒适感的品、评“茶”区域。将众人可以松散、舒适的喝茶聊天区域转向阳台,由于阳台地面抬高之窗台梁上口,得到一个宽度1.95米的阳光充盈之处,去掉茶台每侧各有0.65米的宽度可席地而坐,相比茶道区舒适许多。

 

方案四透视:讲求茶仪式感的空间  ©爻见
方案四平面  ©爻见

方案五:将所有形式的东西全部放弃,希望可以真切感受到“喝茶是茶”的意味。采光最好的阳台抬高穿过垭口加宽形成两张独立见方的茶台,增加饮茶的层次。原厨房区域放弃煮茶的功能而是尽力围合,形成一个真正独饮、体悟的场所,以实木“过门石”界定。

 

方案五透视:两张茶台  ©爻见
方案五平面  ©爻见

讨论的结果是:接受试图以小“观”大的思路,但方案三入口的那堵墙过于突兀;接受对“茶道”仪式感的营造,但流于形式;接受“彻底放空”,但基本功能又有所缺失。于是,再一次思考:在方案设计阶段,设计者需转变为空间的主人,细微的感受未来空间带给主体的点滴感受。主动洞察时间将空间充盈后的斑斓景象。同时,设计者应该是一个真正的叙述者,让来者在其中能读懂主人的性格、喜好以及他的那些故事。

 

方案三至五可能过于主观了,体现的是设计者的东西,而非委托者的故事。由此产生了方案六。沿用方案三的空间界定理念,改高墙为矮柜,以小见大;以对比方式产生冲突凸显“大空间”概念;采纳方案四中多人饮茶区放置在阳台的设计,使众人饮茶得到较舒适的空间体验引出“读”空间的可能;强化方案五中对厨房的功能分区,把地台向外延展,与“外空间”产生对话关系;将原先煮茶的吊炉外放,使空间视点多元化;保留对于“大空间”放空的思路,同时梳理不同材质之间可能产生的语汇关系,最终确定以本色实木(非饰面板)搭配素混凝土:素混凝土自身带来的纯自然的色差纹理,深层次中隐含质朴的色彩,这与茶的本真是共融相通的;实木质感温润带有灵动的气质,是可以与“人心”共通的,实木与素混凝土之间对话,强化朴素观感的同时暗藏转换关系,这也是爻见联合工作室的名称内涵。

 

方案六透视:在方案三基础上的调整  ©爻见
方案六平面  ©爻见

本来方案到了这个阶段只需将细节进行仔细推敲斟酌即可,但西面的卫生间是一个不错的景观面,并未得到善用,觉得有些可惜。不甘心,于是,又有了后续的三稿。

 

卫生间只需要满足基本的功能诉求,没有必要有太好的景观面。这样一来,面积可以进行最大限度的缩小,原厨房的1.6平方米的面积其实完全可以满足卫生间的需要,只要将地面抬高,解决下水布管的问题就可以了。原来的卫生间被设置成围坐喝茶、观景的区域;原先的阳台则引入一个静默的功能。在此基础上,这后续三稿方案分别用不同的形式探讨了这个区域与外部“大空间”之间的对话关系。

 

方案七平面  ©爻见
方案八平面  ©爻见
方案九平面  ©爻见

 

但是,对于该项目本身,用力过猛了。虽然在卫生间区域解决了上下水的问题,但是楼上的排水噪音依然无法避免,会对空间本身的体验带来很大的折扣。最终还是回归之前的第六稿方案。

 

事后当我再次回想,其实做设计和做人、做事是一样的,讲求“张弛有度”。但是这三稿方案的出现,却从另一个方面告诉我,设计是有无限可能的。总体、综合、多维度地去看待项目本身;洞察主人本体对空间的理解与体悟,并深入解析,得出的信息将会给空间设计带来质的变化,设计也会变得更加有意思。

 

方案六深入细化。原方案中入户的功能性其实是不完备的,门厅的地台虽起到了区域界定的作用、地台下方可以放置鞋物、地台本身可以作为换鞋凳,但是终究在观赏性上有所缺失,鞋物被收纳在地台下方却没有遮挡;同时,作为工作室的交流空间,本身需具备的样板作用没有体现出来;横向尺度1.35米的距离与纵向0.85米之间产生横向延展的空间感受,削弱了需纵向引导进入“大空间”的递进关系;“大空间”中大面积的素混凝土使用虽产生了良好的叙事性,但是因为自身材质固有的色彩基调,导致空间略有压抑;瓦当作为符号化的运用,对地面的装饰似乎流于形式,减弱了空间本身朴素的品质;阳光充盈的众人饮茶区空间可以利用低矮的窗台的宽度,将空间再次拉宽,强化舒适感受,同时,由于此处地台兼具茶凳的作用,被设置成0.45米的高度,与“大空间”原有的地面产生巨大的高差,使得空间层次无法顺畅地衔接;独立的个体饮茶区也用了素混凝土,导致应该有温度被包裹的空间感受被弱化;卫生间面盆台与煮茶用的茶水池以实木与素混凝土分割,但在同一空间并存不是很恰当,对于工艺要求也过高。

 

虽然实木本身质感温润、柔滑,但与项目空间的内在关联度不够,是否可以运用一些其他的材料来替代实木,比如竹板。确实,设计者在材料运用上往往会依照固有的思维去理解内在的共性,而对于不同空间的特有的个性常常会无意识地忽视。设计过程中,确实忘却了对于空间个性中那些最细腻的体会及把握。

 

细化完的最终稿是第十稿。入口处保留地台增设一个挑空式储物鞋柜,依功能需要做了几何化的造型,鞋柜上错层做小抽屉,放置小物件,兼做摆台,将入口空间态势纵向延展;“大空间”地面与墙面的素混凝土材质换为高亮的素白色环氧树脂自流平地面,取消瓦当装饰与点缀,目的有二:将空间调配至可以“对话”的温度,通过单一的、高亮的素白扩充“大空间”的容量感;其次,环氧树脂是一层2-3毫米厚度、具有韧性的膜质材料,其本身就具有了温度,同时,素白、高亮又使得材料具有了“无形”的内在特质,起到无形与有形的作用,更加凸显周围材质之间的对话关系;将众人饮茶区的地台延展至垭口外部,增加一级台阶,并加宽至0.45米,与独饮区连接形成整体,将“大空间”环抱,强化其中心位置,使区域之间的衔接更加合理、顺通,由此也兼具了“看台”的功能,“观”中间的“大空间”;垭口一侧用线条收口做出一个空间界定的门洞,用构成的方式破掉生硬,刚好正对入口,入室观感提高;独饮区与卫生间台盆彻底分割,使独饮区更加独立,由此产生更私密的个性体验;所用实木均改为竹板,强化内在空间与茶道的关联。

 

定稿方案透视  ©爻见
定稿方案平面  ©爻见

如果说前期的设计是个漫长而极其烧脑的过程;那么,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就是更加有深意的历练。

 

正式施工,首先做的事情是拆除。没料到在刚开始就遇到了问题,原先以为“大空间”西侧的厨房墙体可以完整拆除,只保留一根立柱即可,但实际情况是只能在墙面上开一个门洞,幸好该位置功能设定上为独饮区,总算不太影响,修改后反而增强了独立性。

 

后续施工中还有两点值得一说:设计稿中“大空间”与阳台的空间界定与联系是依靠地台、加宽的踏步以及房屋原有的垭口结构和作为空间界定的门洞完成的,均为直线条的处理方式,整个空间仅依靠材料本身的内在属性以及对话关系来叙述,手法上过于单一,空间本体还是需要一个被提炼过的符号作为呼应、点一下题。商议后引园林中常见的八角门洞意象,将垭口的垂直线条改之,从而强化了区域界定。

 

在施工接近尾声的时候,又发现角门洞虽然对整个空间起到了点睛的作用,但是在实际使用中,因其下口内收,总会导致使用上的碰擦,进而产生破损,因此,又在八角门洞内口用竹板收一层薄薄的檐口,这本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保护方法,但是做完之后发现因为竹板温润的本色反而凸显了门洞的深度,由于用单层竹板做檐口厚度只有18毫米,也没有像普通门套一样进行包裹,观感上更显细腻。

 

刚完工的八角门  摄影:毛聿川
加了竹板的八角门  摄影:许昊皓

还有一点体会,好的空间感受除了要有搭建完备的框架结构来支撑以外,更需要无数细节收口的推敲来使空间本体丰满充盈,比如,对于墙里面结构隐藏式挂镜线的处理、竹地台平面与墙体立面结构的衔接、纵向的卫生间移门与平行的墙体的对缝、素混凝土材质的茶台纵向面与钢板的拼接……

 

细节一:水泥书台  摄影:许昊皓
细节二:茶水炉自在沟  摄影:许昊皓
细节三:入口玄关鞋柜  摄影:许昊皓
细节四:龛的小搁板  摄影:许昊皓

关于设计,每一个设计者都会给出自己的答案,讲述这个设计的过程,不是在说设计如何如何,而是对自身心路历程的梳理与反思。

 

心路留影  摄影:许昊皓
静心反思  摄影:杨嵩

 

完整项目信息

设计团队:沈旸、吴羊、毛聿川、李柯晔、金涛

项目地点:南京市丹凤街恒基中心公寓

设计时间:2016年5月—9月

竣工时间:2017年4月

项目规模:45平方米


版权声明:本文由爻见联合工作室授权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与茶有关的室
爻见联合工作室
项目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