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京都的自由意志和决定论:荣光在于长眠

京都的自由意志和决定论:荣光在于长眠
有方作者 潘玥 | 编辑:原源 | 2018.09.05 15:16

在弗朗索瓦丝·萧伊(Françoise Choay)《建筑遗产的寓意》(L’Allégorie Du Patrimoine)这一极富洞见的现象解析性文本中,涉及到日本建筑遗产处置方式只有不多的两处:

 

“在明治维新的大环境下,19世纪70年代见证了历史性纪念物的概念审慎地进入日本:日本是一个坚持延续传统的国家,它只按朝代来认识历史,只以活的方式来对待古今艺术,并且只以照例的重建将其纪念性建筑物维持在新的状态,它对西方时间观念的吸取表现在对于世界历史的认识,对于博物馆概念的接受,以及对作为过去见证物的纪念性建筑的保护上。”

 

“历史性纪念物(monument historique)这一西方发明,自19世纪下半叶已成功传播到欧洲之外(日本)。历史性纪念物的保护实践必须具备历史参照系,把艺术放在历史之中,拓展其概念寓意。如演示茶道仪式,如果忽略日本人对于自然的情感、神道以及日本式的社会结构,那么越热情越会加大对其的误解,掩饰这些表象下的实际所为。”

 

自然的情感以及神道盛行并非事出无因,日本是危险的地震多发之地,若非亲历其中,甚难体会这一群体历史固有之惴惴不安的情绪来源于何处,何以比安稳大陆上的居民深刻许多。同时,其孤绝的岛屿位置形成封闭自足的文化,加之自然资源的有限,驱使日本人自发自觉地选择最“即物的”(sachlichkeit)态度来对待建造问题——这也是西方的理性主义思维sachlichkeit在日本的文学与建筑界能够滋生的原因之一。

 

而在美学的观照下,物哀移情,被许多人讨论着的侘寂精神,或许只是那惴惴不安的原始情绪所拼命寻求的出口。在一个美倾向于被易逝性随时击垮的国度,人们借重复的更替式建造抵抗自然时间的阻断,所谓“造替”,“造”永恒的自殖制度,“替”有毁灭之虞的建筑。不论自然无情的侵害何时造访,建筑总是抢先一寸寸地自我毁灭,又定时一分分地原样再殖,以一种非线性的时间观的呈现,建构了向往保持新生状态的延续传统——这跳出了遗产保护关于建筑遗产历史真实性(authenticity)的框框,巧妙地凌驾于时间的束缚。这种制度解决的是那种存在于历史时间和自然时间中的终极“疾病”:人们一方面向往特别古老的神圣权威和神圣建筑,同时又希望这些神圣的东西永远崭新。从此以后,建筑遗产、其所在的历史区域,以及那儿的人,显得像是获得了全部的自由。

 

 

象次郎不自由

 

到达京都时正是梅雨季,与上海不同,听得京都的雨声似乎格外风流。

 

京都的雨入鸭川,高濑川,白川,仓庚喈喈,草木萋萋,雨声随着遥远的虫鸣传来。

 

近河原町处鸭川 作者拍摄

鸭川不远处,京都三条河原町正是人头攒动,终日熙熙攘攘,当年幕府末期支持大政奉还于天皇,极力推动古老日本进入西方现代化进程——明治维新的民主志士后藤象次郎之家在这热闹的街道上毫不起眼,如今这一历史建筑已更新利用为客宿,唤为resol,其原址辟“四叠半”茶室。我与旅伴二人进入后照例按本邦礼仪取跪姿,窗外雨声未止,透过刻意压低视线的景窗,庭院芭蕉正是初夏新绿,仰头得见这位昔日的旸谷居士草书,龙飞凤舞,气韵生动,书云:

 

东奔西驰岁如流,白发壮心影寞愁。

勿言前路无知己,青山到处皆亦州。

 

诗作于19世纪70年代,值维新政治进程多次受阻之时,诗直白,澄明如练,壮志了然于人,无愧赧,去含蓄,这是个不符合谷崎润一郎阴翳审美的日本人。柔者柔矣,二十几岁着和服女子来奉茶,语调之温柔,仪态之羞赧,又让我看痴了去,想起那句“山有榛,隰有苓。云谁之思?”,好像体会到了柏格森的绵延感。眼前的茶汤,茶香沁人耳鼻,咝咝作响,我想等待如传说中的茶人一样联想起山间的松涛声,进入无我之境,无果。我还是被刚才在宣纸面上发现的冲突吸引了,那个时期,周围的气氛不合乎其热情激进的天然性情,对立于克制隐忍的守旧,此人必然内心困顿。这个巨大的包袱又如此熟悉,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处于古老文化国度里的创造者均背负着这一包袱,亦或正是这些不自量力的浪漫主义者构成了巨大历史包袱本身?我想起最后一位熟谙哥特建筑的大师维奥莱-勒-杜克试图寻求“忘却”历史这一悄悄的小径,走向当代人建筑创生之路时,包袱的实质曾经被真正作为指向现代的丰盈补给,尽管很短暂。如今,我眼前又是这一相似的包袱,自由意志总是与决定论照面,对决。历史此刻依然默不作声,但却通过这一卷轴向我说话:象次郎不自由。

 

后藤象次郎手书:东奔西驰岁如流,白发壮心影寞愁。

面对决定论,谁是自由的?

 

 

遗产罗网

 

雨并未停。

 

窗外的京都,一座混合了一千多年建造历史的遗产之都,各类文物古迹网布全城。“古都京都”于1994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包括17处城内古迹。附近的奈良则于1998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城内含8处古迹与设施。

 

自平安迁都以来一千二百余年,作为王城,这座城不似其名“平安京”平安。雨中这条现如今出落得风情万种的鸭川,本是在京都营建之时自东面迂回引入,自八世纪的夏季起,每一入梅雨便雨水泛滥,沿岸瘟疫盛行。平安末期天皇势力衰微,平氏、源氏争斗,室町时代爆发应仁之乱,京都的混乱总也不止,织田信长,丰臣秀吉纷纷至京都(上洛),此至桃山时代,又至江户元禄年间,德川家康移城至东京,文化和经济中心自此一并迁移,京都开始呈衰败趋势。明治天皇的迁都遭到京都人的强烈反对,但是也并未扭转这一结果;自明治维新起,西方文明乍入,得琵琶湖的输水开发,发电所的建造,染织业的近代化,使京都相对未陷入停滞不前的境地。

 

地理上,京都的面积未甚变化,三面环山,一处临琵琶湖,无拓展之机会,既丰衣足食,似也无此必要,从市区不过驱车数公里便可入环山。在一种凭自然语言的口承方式下,京都城市的组构在民间显示为一系列有规则的网络系统,囊括京都旧路名的排布并规以律,其歌云:

 

丸竹夷二押御池

姐三六角蛸锦

四绫佛高松万五条

行囊钱声鱼之棚

通过了六条七条

过了八条就是东寺路

九条大路连成片

直到十条东寺为止

 

平安京的大路小路

若以鸭川边上三条为起始,附近便是御所,平安神宫,无邻庵,建仁寺,清水寺;往东北最远为大原的宝泉院,稍近乃著名的比叡山延历寺,在八濑比叡山口则有极少开放的琉璃光院;此处往南回溯,则是修学院,曼殊院,圆光寺,诗仙堂,银阁寺,南禅寺。若往最南处而行,则至醍醐山中的密宗醍醐寺三宝院,在此处继续向东南则是宇治的平等院凤凰堂,若折回,往北通向三条的方向是东福寺,稻荷大社和三十三间堂。往西北的高雄进发,则是极美的高山寺所在,其石水院总是令人难忘,院中处处是密斯式的水平向空间的延展式处理。在此轴线上则是金阁寺,龙安寺,大德寺,其数座塔头(寺中寺)如大仙院,孤篷庵,真珠庵,瑞峰院,高桐院均为枯山水名庭。西南依然是山,西面的岚山为天龙寺,附近乃以二百种绿苔著称的苔寺(西芳寺),古迹密度稍松,却有着受布鲁诺·陶特赞誉的桂离宫。回到五条附近则是二条城,神泉苑及东、西本愿寺以及东寺。由一系列记忆场所疏密有致地勾画组合,京都织就了一张巨大的遗产之网,这张网由街道、古迹与庭院所处的位置被记忆与标志,如同一位遍布绫罗珠翠的美妇,京都这座城少有不布置华丽且美妙的空隙。

 

世界遗产高山寺国宝石水院 作者拍摄
京都先斗町依然可见犬矢来 作者拍摄

 

琉璃之庭

 

雨歇,入八濑山,山川溪谷,风光明媚,此处正隐藏着一处极幽闭玄妙的琉璃光院。飞鸟时代发生壬申之乱,负箭伤的大海人皇子于此处以唤作“釜风吕”之法疗愈,平安时代贵族与武士庭园宅邸遂兴。大正末期至昭和初期,寺域完成了一万二千平方米的改扩建,山体地势共数寄屋造建筑,以及满布寺域的超百年树龄的花马醉木,综合组构形成山门,山露路之庭,玄关,书院,琉璃之庭,卧龙之庭,喜鹤亭(茶庵)的布局,几度轮转,最终得此八濑逍遥地。

 

书院二楼处以观琉璃之庭最佳视角闻名,每至枫叶之季,鹅黄会流丹,满庭灿若锦缎。

 

琉璃光院书院二楼室内望琉璃之庭得到的似镜面反射效果 作者拍摄

时值初夏清晨,琉璃之庭映入眼帘的是纯粹的碧绿。这些绿满布山野,跳入敞开的格子门成框景,又映照至漆案、木地板形成的镜面之中,镜中之绿尤为神秘,不论多么靠近观者的眼睛,仍有某些看不到的东西,以至于将距离的神秘带入每一个观者自以为看得最清楚的部分中去。而正当你想要看得真切再真切一点时,光线陡然变化了,太阳升起来了,刚才的绿色尽数消失,整个房间洋溢在一种直白的温暖之中,再也不见幽玄之绿的踪影,只有满屋子的灿烂。华兹华斯曾写道:“这灵魂,和无上的宇宙,不过是一面反射的镜子,照耀她自己知性的自恋。”华兹华斯并非只是赞颂镜子,他正传达对一名艺术家的要求:应当小心地描画自然世界;至少在学习的开端,通过仔细的观察,捕捉镜子中自然世界的细节。纳喀索斯的自恋神话如果被视为从三维到二维的转化,那么镜子中易逝的影像应当作为艺术家的引导者被反转,让艺术家从二维世界再次回到对三维世界的恰当领会和重新接触。

 

更进一步地,琉璃之庭镜面中的美不过是倏忽之间存在的事,它甚至不怎么需要依靠一座建筑实体了,只要一面镜子即可发生。镜子相较于建筑的轻盈感与去实化表面充分容纳了这种易逝性,对于美的期许于是变得倾向于获得回报了。

 

琉璃光院书院二楼室内望琉璃之庭得到的似镜面反射效果 作者拍摄

 

京都弃儿

 

如果永恒的标准是时间的长短,那么就有绝对时间和相对时间;对于眼睛来说,欣赏美的一霎那,就时间的绝对长度来说是倏忽即逝的,由此美的对象自身存在的时间也是短暂的——但是美的感受不停绵延,在记忆里反复重演,与思想交汇形成新的思考,获得了另一种生命,美于是也就达到了一种相对时间上的永恒。

 

好,易逝性与美,究竟孰为孰之性质和土壤?美甚至是基于易逝性产生,表现出其土壤的性质,而不是相反。

 

当我们抛却这些美的根源,将美的外形冻结,我们就会看到一个个巨型的弃儿,如同京都。她既失去了与过去温柔联结的可能也失去了融入现代的强健能力,她是一个孤独和失重的存在,她的仪式与建筑越是古朴越提醒着人们,她不过是一个已逝去的传统遗留在现代的弃儿,我们在这位美妇人无血色的胴体上消费产自现代的自恋情绪,同时她还将继续看起来昨在今在永在。

 

人们当然能够构想一种与工业社会的变化相适应的城市艺术,但是在一座历史悠久的博物馆式的城市中,复制和再造已经消逝的社会的外形轮廓,成为了阻断历史发展中的城市有机体再生群体的例外,历史性的与历史中的二律背反的讨论在此无效,这正如同地球另一端的罗马,“柏树滋养着意大利的风景,因为意大利是一个坟墓之邦,空气中充满死亡的气息——她住在过去,在过去她如此辉煌——她在死亡里显得美丽动人,她的人民,她的国家,都是死的;她的无上荣光即在于长眠”。

 


 

版权声明:本文由有方青年作者潘玥授权发布,欢迎转发,禁止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京都
深度
潘玥
0
参与评论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