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野房子

野房子
王麗佳 | 陈牧(实习生) | 2016.10.28 13:17

乡土建筑通常与时尚无关,它确实近乎永恒,而且是无可改进的,因为它所达到的目标已至善至美。


                ——《没有建筑师的建筑》

 

这些野房子或者说简易小棚,生长在浙江乌镇农村,是闲来无事的时候在家附近闲逛时所见。这些在旁人眼中或许根本算不上房子的房子,却激发了我记录的冲动,也让我对建筑的理解变得清晰,简单。

 

 

1. 路边小商店 

01野房子01
小商店沿街立面

路边的小商店常位于十字路口或是丁字路的尽头,一般只有一层,道路一侧立面的虚实比例完全展示了它的功能性。一半是二次建造的檐。这个檐,是邀请路人来此停留的。檐下通常会有一个大窗口,窗口摆满商品。除了展示功能之外,这个窗口也是交流和交易的通道,而店的入口则位于相对隐蔽的侧面。天黑时,店主便会用一块块的木板把窗口合上。另一半是店主私人空间的实墙面。它就像一块画板,承担了广告的功能。一般大一些的小店会在侧屋附带茶馆,以供附近的人打发乡下冗长的时间。

这样的小店大多低矮,昏暗,和新盖的楼房全然不同。现在大多只有老年人和附近村里的儿童光顾,商品里有低仿的山寨食品和你以为已经停产了的牌子。

 

 

2. 大米加工小屋

去的时候老板不在,门却明晃晃地开着。向路人打听后得知他在集镇不远处的一个地方与人聊天。路人帮忙打了个电话,店主两分钟后便回到小屋。

 

02野房子02
大米加工屋外观(左上),内部中柱(右),节点(左下)

这个木构小屋是米店主人自己盖的,围合则是砌得走心的砖墙,中间的木柱通过两个斜撑支起屋顶,特别显眼,让人联想到树。这个木框架没有用钉子也没有用隼卯,而是用铁丝绑扎的。不同材料的交点都毫不掩饰地暴露出来,因为连接方式没有嵌入,都是互相搭接,所以每一处交接都有漏着光的缝隙。整个屋子虽然只有一个窗,但里面光的感觉明亮而柔和。这种因为结构所留下来的缝隙对空间来说也是个不错的馈赠。屋子里大米味的白色粉尘包裹了屋内所以暴露的表面。通过从缝里透进来的光,可以看到空气中的粒粒灰尘,整个室内给人毛绒绒的感觉。碾米的机器置于西北角紧贴墙壁,给屋子留下一大片空地。

 

 

3. 茭白田休息棚

这里是茭白的生产基地,有大片大片的茭白田都离住宅较远,而这些田分属于不同的农户,于是农户们就在自家茭白田尽头,靠路边的搭一个简易的遮阴避雨的休息棚。所以它们一般都集中分布,沿路均匀排列。

 

03野房子03
简易棚一,茭白田边的休息棚

因为都是赤手空拳,不用脚手架地建造,所以这些休息棚大都低矮,棚下只够人刚好站直。它们几乎都是用各式各样的材料拼凑成的,废旧的木头木板、电线杆、混凝土残件、织物、遮阳布、瓦楞板、彩钢板……无所不有,所以即使是刚刚被建成,看起来却也是旧的,甚至像这里站立了多年已经开始破败了一样。框架的交接处用铁丝甚至布条绑扎,交点清晰可见,有空隙,整个棚子都没有气候边界。

 

04野房子04
简易棚二,此简易小棚主要功能是摆放农具

一个个繁简不一的休息棚展示着它丰富的可能性以及村民们无限的创造力。四根柱子支起一个屋顶,这是基本的标配。有些居民怕棚子不稳给每个柱子与地面之间支起两三个斜撑,这在真正的建筑里是很少见,这里这么做,可能是因为棚子根本没有地基,所以要给地面多增加几个支点。然后再讲究一些的,棚子四面会有不同程度的围合。

 

05野房子05
简易棚三,各种材料拼贴成的半室内
06野房子06
各种材料和工具限制下的节点

若更近一步,会在棚子内部进行空间划分,大概分为开敞的储物间和封闭的休息室,当然这种类型的休息棚面积会大很多。

 

07野房子07
生活设施配备堪称完美的田间小宅

我在别处看到的一个田野中的小屋,生活设施配备堪称完美:门前有一口井,屋侧还有用水缸蓄水的‘太阳能设备’,屋后还有片现已荒废的菜地。这可能是以前常住的屋子,可是孤零零地立于田野里,屋顶又是超薄瓦楞板,很显然不是很正式的家,而家一般的配备和各处尽显的临时性让这个房子显得特别惬意悠然。

 

 

4. 养蚕轩

第一次看到这个屋子,是骑车在小路上瞥见的,郁郁葱葱的樟树苗林里,亮亮的一抹白色。走近才看清楚那抹白是预制的水泥瓦楞板,也是整个屋子的屋顶。屋顶巨大,屋檐压得很低,需要低头进入。它现在在政府的要求下即将被拆,但是有人告诉我这以前是村民用来养蚕的。可能是大大的歇山屋顶,它让我想起冯纪忠的何陋轩,所以就叫养蚕轩吧。

 

08野房子08
养蚕轩外部

因为没有围合,四周都渗透进来环绕的自然和微微的风。让人感觉到虽在大屋顶的遮盖下有种被包裹的安全感,却与外面的世界是关联着的。另外,屋子比较特殊的处理方法是屋顶下的遮覆,它是黑色的遮阳网布,被固定在檩条和屋顶板之间,使得内部的光线暗下来。遮阳布不太光泽的表面反射着室外的绿,室内是夯实的泥地面,在屋顶和地面之间,是绿色轻快的空气,待在屋子里的感觉真的特别舒服。

 

09野房子09
长边混凝土柱一侧(上),短边披檐(左下),柱子节点(右下)

在整个屋子的用材上,中柱用大约15厘米的杉木圆柱直接支撑屋顶上最中间的檩,中柱与两边檩下的斜梁之间各有一个斜撑,通过铁丝绑扎的方式固定。另外,还用一个水平向的杆件增加整体的联系,因宽度较大并且受木材本身长度的限制,此水平杆件由两段木材拼接绑扎而成。这种拼接在跨度较大的简易棚子中随处可见,特别是檩条这个部位。这种因为木材本身的限制所带来的节点非常明显地暴露出来,给结构和空间都带来一定的戏剧性。棚子两边檐口部位是截面15厘米宽50厘米长的预制混凝土扁方柱,50厘米长的断面给了在此处交接的木构件充足的放置空间,另外混凝土柱子上还有一个孔,通过这个孔用铁丝将木头和混凝土柱相互捆绑连接。

 

10野房子10

11野房子11
内部中柱(上),剖面及平面(下)

长向上两端加了披檐,披檐外端由下为混凝土上为木头的拼接柱子支撑。在这里,混凝土在外部下部,木头在内部与下部的位置关系是极具逻辑性的。

 

 

5. 羊舍

我在乡下看到最多的临时性的屋子,是长条形的两坡屋面的棚子。前面说到的养蚕轩也是在这个类型里面的。远远望去,屋顶占了一大半的面积,下部则是屋檐下阴翳。这些棚子,和隈研吾的安藤广重的美术馆在水平界面上的感觉很像。它们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共同表现了一种类似的构造或审美逻辑。

 

12野房子12
  鸭舍

特别是其中的一个鸭舍,立面上用的是半透的格栅,屋顶的瓦楞板的线性好像是格栅的延续。格栅,特别是木格栅,抛开建筑师们赋予它的形式意义,我觉得最直观的作用是让建筑的界面带有细腻的美感,它是最为自然的实用性装饰。这让我想起卒姆托,他手绘的草图所表现的不是体块也不是面,而是水平重复的线,这在建筑中就是格栅,带有一种编织的重复属性。

 

13野房子13
简易的织物围合
14野房子14
  羊舍内部

另外,这些长长的棚子虽然用途和规模不一,但是在结构上,如果按传统建筑里的说法,其实单榀梁架的构造逻辑是一样的。都是正脊下一根中柱,前后两坡屋顶结束的地方各有一根柱子,中柱和两坡屋顶之间各有一个斜撑,三个柱子之间水平向会有拉结的木构件。

15野房子15
  羊舍剖面

通常,柱子都是水泥的,水泥柱子不足的情况下中柱会由木柱代替,而前后坡的柱子则一定用水泥柱子,这是因为其靠近檐口,容易受到雨水的侵蚀。水泥柱子的横截面有正方形的也有扁长的长方形的。而除了柱子之外,其他的框架构件均为木头。

 

16野房子16
从堆放草料区看羊圈

这次看到的羊舍也不例外。它的规模是我见过最大的,中柱前后各有两根柱子,进深14米。由18榀屋架组成,两榀屋架间距4米。中柱下为钢筋混凝土预制的,在高度二分之一以上为木头,木头立于预制柱子之上。羊圈以建筑中的“间”作为分隔,进深方向分为四部分,从前至后分别是堆放草料区,羊圈区,过道和羊圈区。羊圈区均架空,这样使得羊粪可以通过格栅状的踩踏面将羊的排泄物排到地面层,保持羊圈的清洁。

 

17野房子17
纱网和屋顶间的稻草细部(左上),柔软的内屋顶面(右上),稻草围合内部(左下),稻草围合外部(右下)

它的屋顶是彩钢板,外部彩钢板的表面暴露在外,内部则在彩钢板之下用纱网承接,在纱网之上钢板之下铺设碎稻草。这种做法使得内部屋顶给人一种柔软的感觉,似乎身处在自然物的内部。我刚开始猜测这样做是为了在内部空间防尘吸灰。后来问到羊舍主人,他说是为了夏天的时候隔热,因为屋顶是薄薄的金属,稻草的过渡不至于让内部空间太热。这种功能性的做法在空间质感上竟然出奇的好。四周的围合,羊舍用了织物,没有硬性的绝对围合界面,带有原始状态的气息。

在功能上需要封闭些的,四周的围合就有可能会是稻草。稻草通过绳子编织固定在竹竿上,变成一匹一匹的,在立面上一层层地覆盖上去。如果做得厚实且不漏风,保温性能是非常好的。

 

 

6. 棒棒屋

其实这是个玩笑,这个棒棒屋不是个屋子,是一个露天木头储藏地,但是它却用最简单的方式告诉我们建筑的意义。屋顶——为了遮风避雨,基座——为了远离潮湿,中间的空间则提供功能。这些房子,我觉得都简单直接地显露了造房子最基本的逻辑,尽管直白甚至粗暴。

 

18
棒棒屋

经过对这些房子大概的了解,我觉得农村生活和城市生活最大的区别是,一个农村人的生活无法被完全安排在一个套房里,他们需要与自然保持关。然而随着新农村的推进,很多年迈的老人住进了新盖的别墅农民房,那里不能再用土灶,各家只有一个小小的花坛,也从此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业生活不辞而别。

 


版权声明:本文已由作者王麗佳授权,禁止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棚屋
深度
野生建筑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