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凡·艾克的两个教堂 | Two Churches of Aldo van Eyck

凡·艾克的两个教堂 | Two Churches of Aldo van Eyck
符晓风 | 陶然 陈牧(实习) | 2016.10.12 17:05

 

本文转载于【日新建筑】,已获授权。

 

00
  阿尔多·凡·艾克,图片来自网络

 

凡·艾克的两个教堂 | Two Churches of Aldo van Eyck

文 | 符晓风

 

今天当我们提到荷兰建筑师,瞬间会想到雷姆·库哈斯以及他的OMA帝国。喜欢读书或者经历过考研的同学则会想起上一辈的泰斗,赫曼·赫兹伯格和他的著作《建筑学教程》。而再往上溯源,便是Team X(第十小组)的核心人物,阿尔多·凡·艾克(Aldo van Eyck)。他毕生的设计,都在追求结构主义建筑的极致。姑且不论所谓的结构主义建筑究竟是什么,让我们拨开这个标签,看看他两个颇值得玩味的建筑。

 

第一个教堂

凡·艾克作为当时建筑界的泰斗,一生留下的设计其实并不算多。总共大约只相当于如今中国年轻建筑师一两年所经手过的项目。他曾设计过两个教堂,恰恰分别处于他事业的早期和晚期。第一个位于荷兰政治中心海牙(Den Haag)的郊区,建成于1969年,全名是De Pastoor van Arskerk。

从市中心搭有轨电车大约要40分钟才到。晃晃悠悠中,目光随着电车从花花绿绿的街巷遁入密林。远远望去,建筑的外观低调朴实得近乎有种上当受骗的感觉。

 

01
教堂外观

礼拜堂内没有对外的窗口,炎炎夏日,从低矮的正门进入,刚一右拐,感觉温度骤降两度。刚准备起鸡皮打喷嚏的时候,迎面两层通高的一列圆形顶光,惊艳得生生把喷嚏憋了回去。

 

03
仪式空间

简洁的空间,直接呈现出混凝土砌块的细节;不断重复的构件,营造出似曾相识却各有千秋的空间趣味;温柔的顶光,醍醐灌顶一般,仿佛代表着上帝对尘世的眷顾。所有这些设计,都流露出年轻建筑师特有的冷峻。

 

03
聚餐空间
04
礼拜空间

但这看似简单的手法只是表面的现象。若你愿意拿起平面图细细品读,你会发现凡·艾克的独到匠心。

 

05
自上到下依次顺序:剖面,一层平面,二层平面,图片来自网络

传统的教堂是从建筑的短边进入,依次是教徒坐席,仪式空间,神职人员空间,而地下室的空间,则多作为教徒平时日常聚会的空间。到了近代,也有许多教堂,遵循这个空间模式,只是整体上移了一层,即首层作为平日聚会的空间,二楼才是坐席,以及相关的仪式空间。

 

06
左:巴黎圣母院,右:本教堂

在凡·艾克的这个教堂内,他重新调整了这个空间的布局。首先是入口移到建筑长边的中间,一进门迎面就是聚会空间,顺着右边走去,先是仪式空间,最后才是坐席。神职人员的工作空间,反而设置在进门左手边的二楼。不仅如此,设计师还将原来在一条轴线上的空间秩序,改成各自为政,也因此带来了空间的趣味性。

 

07
左:巴黎圣母院,右:本教堂

整个建筑空间由立方体和圆柱体的穿插构成。朴素的色调营造出近乎禁欲主义的氛围。

 

08
入口右侧

方形围合出空间的实体。混凝土砌块的砖缝,则凸显了空间的纵深和体积感。圆形,带来光。由天窗射入的光,赋予了人们认知空间的可能。一切都有规则,而要认识规则,则需要来自上天的指引。

 

09
天窗

然而,还有一样东西,比这卓越的空间设计更打动我。当时,大约临近什么活动,孩子们趁着课余,家庭主妇们趁着家务之余,还有老人,街坊邻居分成好几组都在热心的排练各自的曲目。其中有个中年人做指挥,也兼声乐教师,带领大家反复练习。他们有的负责打鼓,有的负责键盘,还有专门飙高音的,各司其职。荷兰其实是一个有着多种族的移民国家。这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你能感受到这个小集体中,不同肤色,不同人种,每个人都在为演出一首完美的曲子而不断努力,不断调整,一股凝聚力油然而生。

 

10
附近街坊

45年过去了,这份凝聚力在这个教堂中依然不断地被传承着。

 

11
项目位置:Aaltje Noordewierstraat 4, 2551GA, Den Haag

第二个教堂

凡·艾克这一生设计的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教堂则位于荷兰的一个三线城市代芬特的郊区。

这个建成于1993年的教堂其实是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马鲁古人专门设计的。马鲁古群岛属于印度尼西亚群岛的一部分。而印尼从1602年开始直到1945二战结束,则是荷兰的殖民地。当二战结束,印尼人在苏加诺的带领下成为民族国家时,马鲁古人却希望脱离印尼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在这个时期,有相当一部分马鲁古人移民至荷兰躲避战乱,并等待自己国家的独立。荷兰政府也人道的提供了一片社区供他们暂时居住。然而现实是,马鲁古群岛直到现在仍然没有获得独立。当年的移民在荷兰生息繁衍已到了第三代,基本已视自己为荷兰人,生米煮成熟饭,再回去也不可能了。荷兰政府在80年代又特批了一笔经费,帮助这些移民建设一个属于自己的宗教建筑,好让他们有归属感。而这个教堂的委托就交给了凡·艾克。

 

12
教堂外观

这个教堂同样是外观非常不起眼。事实上,整个建筑甚至完全隐藏在周边的社区的环抱之内,真的是非得凭着GPS的导航才能找到的建筑。而这个建筑只有一层高,没有钟楼,没有高起的标志物,与其说是教堂,倒不如说是社区活动中心更贴切。

 

13
立面细节

外立面是灰白色的素混凝土,局部有稍稍高起的原木饰面的天窗。弧形的外墙四周环绕着特意设计的铁架子供蔷薇攀爬,好让建筑渐渐淹没在植物丛中。大老远过来看到这,心里又开始犯嘀咕:这大师作品,再低调,也应该有个限度吧。

 

14
入口空间

假如说,好的建筑可以分成两类:骚的和闷骚的,那凡·艾克的建筑绝对属于后者。设计的亮点只有走进去之后才能充分感受到。一进门,迎面一条走廊连接入口和出口将建筑分成两部分。

 

15
礼拜空间

跨过门槛,进门左手边就是礼拜空间。室内被一片明亮的蓝色包围。阳光从贴着墙壁的高窗中折射进来,照亮了室内。墙上的蓝色涂料,由上自下分层退晕。走近了看,还有贝壳嵌在上面,构成几道连绵的弧线。这些贝壳就来自马鲁古的海滩上。这个装潢设计是凡·艾克和一位印尼的华裔艺术家Iene Ambar合作完成的。

 

16
室内墙壁细节

靠近墙壁,我们可以注意到侧面的天窗设计。实际上,除了天窗,还有一排侧高窗。这样的设计使得室内光线的变化更加的扑朔迷离。随着光线的变化,蓝色的涂料在视线中变的模糊,而这些贝壳弧线恍惚中竟似漂浮在半空。

 

17
天窗和高侧窗

从平面图上,可以看出整个建筑的墙面分别由几组不同尺寸的墙体组成了一个不对称的室内空间。室内空间的布置顺序,正好按各个空间的大小呈现顺时针的螺旋状。东边的一侧是餐厅,厨房,卫生间等一切服务空间。西侧则是大厅。牧师布道的讲坛位于大厅一侧。在这个不规则的空间中,声音的传播和反射都超出以往的经验。而正是这种细微的不寻常的感觉,给人带来更丰富的空间体验。

 

18
平面图,扫描自《Sacred Buildings:A Design Manual》Rudolf Stegers
19
分析图
20
专门为教堂设计的椅子

如果说建筑师在早期追求的是一种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建筑永恒之道,那么,在他的晚年的这个设计中,他追求的是帮助马鲁古居民实现对“故乡”这个集体记忆的诗意转译。马鲁古的居民来到荷兰寻求政治庇护,到如今已是第三代移民。很多年轻人已经不会讲自己的家乡话。家乡已经成了一个回不去的异乡。

 

21
教堂内的展览(画中三个荷兰语单词:liefde - 爱;vergeven - 宽恕;hoop - 希望)

而在这里,在这个教堂中,透过族人的相聚,透过分享过去的故事,以及在此间的冥想,他们得以和自己的家乡,以一种抽象的方式连接在一起。

 

wz 19
项目位置:Maranathaplein 1, 7415 HX, Deventer

注:除特殊标注的图片之外,其余图片均由作者拍摄

 

作者介绍:符晓风,男,建筑师,先后求学于武汉理工大学,上海大学,荷兰贝尔拉格研究院。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日新建筑】,已获授权。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凡·艾克
教堂
深度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