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应对建筑行业低迷的7个思路

应对建筑行业低迷的7个思路
张远博 | 2015.10.12 19:48

在思考如何应对建筑行业低迷之前,我们更应该问一问——中国建筑行业怎么了?在有方常规栏目【建筑师在做什么】中,我们陆续采访了国内实践多年的99位建筑师,他们如何看待当下国内建筑行业,又有哪些应对之法?



我们的行业怎么了?

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开始认真思考建筑业会逐渐变成夕阳产业。


1.独立建筑师缺乏实践机会——张之杨(局内设计创建人、主持建筑师)

为什么当下国内受过良好职业教育、有职业使命感与坚持的独立建筑师经常处于缺乏实践机会的状态,乃至于常常看到一群建筑师“聚集”在远离城市的山区或沙漠探索小众且高雅的建筑实验。是建筑师们看不上业主,还是业主理解不了我们?而与此同时,不计其数的产业建筑师却常常忙得连睡觉的时间都很少。换句话说,中国独立建筑师作为一个群体是否有机会更加正面且积极地影响、参与乃至引导当下如火如荼的城市化进程?

▲张之杨,局内设计

2.建筑师无法与使用者沟通——祝晓峰(山水秀建筑事务所创始人)

在大约三成的项目上,无法和建筑未来的使用者进行交流。我想这是一个“中国性”非常显著的普遍问题。中国建筑师所服务的业主当中有相当的比例不是建筑真正的使用者,而是持有土地开发权的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前者优先重视的往往是建筑形象而非使用,后者对建筑使用的理解往往是市场调查出来的、现成的“最好卖房型”。中国当代建筑之所以少有对人的切实关怀,正是此因。就算有建筑师主动为未知的使用者考虑,也往往凭猜测而非由互动产生。

▲十年来,中国房地产走过怎样的路?

3.“圈子”现象明显——于雷(Archi-solution Workshop主持人)

现在建筑界“圈子”现象明显,圈子之间缺少交流,处于冷暴力状态。


4.建筑师与大众间隔阂越来越深——沈驰(墨泰国际设计机构首席建筑师、董事总经理)

多年的行业经历,让我有很多不安的认识,比如专业内的共识越来越少,互不认同与阵营分化很严重;建筑师与大众对于建筑的认识上也存在巨大的鸿沟;专业内很多似是而非的讨论,与社会不在一个话语体系中,大众听不懂也没人关心;很多被专业媒体关心的建筑师,他们的探索似乎也只是在边缘和局部地带挣扎,或对不可逆转的未来做出的负隅顽抗;活跃的建筑师也逐渐变成一个孤立的群体,只能在自己的圈子里获得归属感。

今天建筑设计貌似繁荣、机会很多,但真实情况是,十几年来房价翻了十倍,而设计费没有跟着提升,甚至不升反降。我们的设计给社会带来价值了吗?我们的价值真的被认同了吗?有时候我对行业有点悲观,至少我发现,高端地产商对未来的把握和对设计的理解远超绝大多数的建筑师,而建筑师却不自知,建筑师会不会慢慢分化为策划设计师、技术工程师、造型设计师和表皮设计师等等。如果我们的设计不是应对未来的诉求,那么设计学一定会在我们的孤芳自赏中走向末路。

▲沈驰,墨泰国际

5.互相吹捧——凌克戈(上海都设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建筑师)

圈子文化愈演愈烈,我觉得建筑评论也好、建筑交流也好,还是应该建立在不要互相吹捧的基础上,不要论人,要论房子。首先成熟开发商不关心这个圈子,靠这个拿点项目真不太容易;其次真正关心这个的都是年轻人,别给年轻人一个坏榜样,炒作也好宣传也好,最好都有点像样的真正自己做得不错的项目。一些学生不明就里跟着就去了,以为大师是这么炼成的,这不是毁下一代么?设计师是下苦功夫的,不是靠成天聚在一起吹牛就行的,况且中国建筑设计的水平跟中国足球差不多,我们这代人机会不少,踏踏实实干点对社会有益、对城市有帮助、对子孙有交待的事吧。

(中国现在)很多建筑是照片建筑,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建筑摄影变成了美容,我经常在杂志上看到一些国内建筑的照片感到超级好,结果到现场一看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深圳市民中心夜景

6.发展被规范限定——刘艺(中建西南院常务副总建筑师)

在国内没什么比规范更能够深刻而广泛地影响建筑的设计,我一直觉得中国城市和建筑发展被几本规范所限定。比如对日照的控制,对消防高度和防火分区面积上限的规定,等等,都决定了我们城市建筑基本的模样。我真心希望规范不要作茧自缚。



7.关注“绿色”忘了“建筑”——李保峰(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

当下的中国建筑圈内,只关注“绿色”而忘了“建筑”。建筑学几千年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完善,而非彻底自我否定的过程,建筑学中有许多具有永恒价值的内核。绿色建筑本是对工业革命后过度消耗资源能源,及破坏环境的建筑设计方法的修正,但有些所谓的“绿色建筑”最终似乎要否定建筑学的本体及核心价值,评价建筑时动辄以“多少套先进技术”作为标准一一采用技术越多,评价就越高,以至于足以用造价低廉的被动策略解决的问题,也使用复杂的成套技术,用高射炮打蚊子。有些“绿色建筑”则是先设计了不合理的玻璃盒子,然后再增加各种可调节外遮阳、双层墙体、Low-E玻璃、地源热泵等昂贵的技术,以此显示建筑的“先进”和“绿色”。先“悄悄”地制造问题,再“隆重”地予以解决;这无异于先“偷偷”伤人,再“公开”救助,并宣称具有救死扶伤的高尚情怀。

▲新加坡绿色建筑

8.设计行业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周凌(南京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建筑系副系主任)

中国的设计行业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总是讲“中国制造”要转向“中国创造”,靠什么,靠科技就可以了吗?以前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现在我认为“设计是第一生产力”。华为的科技专利已经是世界第一了,它的手机还只是刚起步的低端产品。互联网时代,用户体验是最重要的事,设计才是最终带领制造业走向4.0的核心,我们的政府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当然,“一带一路”其实就是个设计。如果说高校是国家的大脑,设计就是整个制造业的大脑。中国的科技论文发表数量已经是亚太第一,工程学科排名也进入世界前列。可是,我们的制造业、我们的工程行业、我们的城市和建筑,是怎样一个低级的状况?我们的科技是分离的,和物质世界没有关联的,很可悲。

中国的建设行业经过30年的狂飙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整理的阶段,建筑学取得很大进步,但很多方面也不尽如人意。建筑师应该思考,这个体制是不是适合建筑学的发展?计划经济时期的影响,专业工种的划分过细,甲方都不是最后的使用者,建筑方案和施工图脱节,施工图和施工脱节,导致很难彻底完成一件作品。我们很需要国外那样,建筑师牵头,设计、施工、景观、室内一体化,这样才能保证项目的完成质量。房地产趋向饱和以后,设计机构有几个出路:一是加强研发的能力,主导一些开发和产业,甚至自己设计一个产业链条,参与其中;二是强化某方面的专业性,比如体育馆建筑,实验室建筑,做到专业领先。

9.已脱离行业特质——卢志刚(米丈建筑创始人)

建筑设计现在才是真正回归到正常状态,几十年的红火,让这个行业脱离了本身的特质。并不是行业中的每个人都是喜欢做设计,很多人做设计是为了做公司。但在正常状态中,建筑设计在世界范围内,并不是一个能赚很多钱的行业。每个项目都不一样,与人的元素高度链接的商业模式,是商业模式中很低级的模式。要在这个行业发财致富的人现在基本都可以转行了,不论他用什么样的治理结构和奇思妙想,都没戏。建筑设计以后基本上是一个做情怀的行业,最后剩下的都是喜欢它的人。我们会坚持下来,因为我们还是喜欢做设计。



10.对设计预期过高——董屹(DC国际建筑设计事务所合伙人)

都说要过冬,我觉得可能冬天才是正常的状态。建筑设计本来也就是一个普通的职业,在发展成熟的社会中从来也不是一个大富大贵、高端前沿的职业。只是前些年的大热让大家对它的预期过高了,降温下来心态会有些变化。



11.行业内部鱼龙混杂——沈晓鸣(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第二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设计总监)

中国的建筑设计行业经历了前一、二十年的高速发展之后,建筑设计行业变成了一个高收入但鱼龙混杂的行业,什么学校都有建筑系,谁都想学建筑设计。为了拿项目赚设计费,什么方案都做的出来、什么价格的设计都有人做,设计师基本的社会责任感荡然无存。中国建筑这列火车该减速把那些扒火车的人清理下去了。



我们该如何应对?

经济不景气下要求建筑师在提高服务的同时,具备如何在低造价的前提下把设计做好的能力。

1.回归建筑基本价值——荣朝晖(江阴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现在的建筑设计行业不是萧条,而是回归到正常的状态。前些年的大发展把设计也陷入了一个价值含糊的状态。只有回归到建筑的基本价值上,设计才会进入良性循环。



2.提高建筑品质和服务质量——钱强(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导、UDG联创国际设计集团首席总建筑师)

建筑市场从不正常回归正常,整个建筑界要调整心态来面对这样的新常态,练就内功,提高建筑品质和服务质量。经济不景气下要求建筑师在提高服务的同时,具备如何在低造价的前提下把设计做好的能力。有钱是可以把事情做好,没钱的时候怎样保证设计作品高水平和高品质的完成,就需要建筑师的智慧和努力了。



3.调整自己回应市场需求——程艳春(C+ Architects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师)

日本的建筑行业状况甚至远不如国内,建设量更少,竞争更激烈,我想国内很多人还没适应这样的状态,需要设计者自己调整来回应市场的需求。总的来说,人们对于建筑品质的需求是越来越高的,这不仅从建筑,从大街上人们的服饰、生活用品等细节的变化也可以看到。至于应对,我想努力做好自己手里的每一份工作就是最好的应对。



4.专业化和国际化——沈禾(水石国际理事、首席合伙人、设计总监)

我觉得目前建筑设计行业的处境,过多地与整个经济和地产行业绑定,不尽合理但其实很自然,也必然随着地产或建设行业有高低的波动,我相信未来整个行业会慢慢归于一个常态,其实稍微有些变化也是常态。如何应对?其实设计师面临的问题还是比较单纯的,必须从设计本身和技术能力的提高本身来解决。我相信在中国建筑设计行业还远远没有到一个成熟的水平,在这块有很多条路可以走。说到过去10到20年间,国内的设计公司,在与境外的设计公司横向比较中,慢慢地从一个处于下风的状态到专业化程度和视野上接近或某些领域上超越传统强大的境外公司。我想回归到个人、团队和设计公司共同的未来看,专业化和国际化的道路一定是我们应该坚持的。



5.回归行业起点——孔锐(亘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主持建筑师)

我们近一两年来持续思考的一个问题——“起点”。我们意识到这个行业正在制造越来越多以匿名方式存在的建筑,无论是宏大的还是微小的,无论是公共的还是私人的,他们都没有任何土地具体化的证据,也没有使用者的印记。在建筑由于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而成为批量生产的产品时,当建筑师的思考已日渐被抽象的结构性和主体性思维所充斥时,我们希望能够找回建筑最初诞生也是最感人的状态:一种包含丰富的个人情感并且与自然关系密切的人类手工技能。经由这个起点,将受产业化建筑生产方式主导的人与建筑物的关系,重新转变为人与自然之间的朴素关系;将建筑师与工匠之间的支配关系,重新转变为个体手工艺人之间的平等关系。

▲孔锐寻访烧制粘土砖的砖窑

6.学会系统创新——李麟学(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当下建筑行业环境是:项目明显放慢,造价控制越来越严格,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必须在有限的造价和普通的材料中,学会“系统创新”的方法。个人认为,建筑行业当前的困难处境,对于快速发展了二十多年的中国城市与建筑,对于年轻一代的知识转型,可能是一次“机遇”,但前提是我们要有“新知识架构”的储备意识和路径方法!



7.结合年轻人的异想天开和老人的落地实践——阮昊(零壹城市建筑事务所创始人)

我最期待改变的是设计行业对于那些初出茅庐的年轻人的态度。在设计行业中因为师徒制、阶级等观念所形成的倒金字塔的设计话语权体系下,不乏这样的现象:拥有无限激情、无穷新想法的年轻人被同化成一个人工智能时代的基本人肉劳动力,于是设计变成了一种老人的经验加年轻人的体力的结合。

这种设计话语权体系在这个信息时代可以尝试着转变为正金字塔的涌现型体系,把设计最初创意与想法的权力交给他们,让设计变成年轻人的异想天开加老人的落地实践的结合。在大规模建设慢慢冷却的今天,或许只有更多的相信这些年轻人(看看互联网行业吧),给予他们最大的空间去发挥他们的创意与才能,才会让这个行业变成一个崭新的朝阳行业。




栏目预告

“建筑师做什么”第100期发布之后的一个月内,有方将陆续发布栏目100期回顾特辑,届时,我们将公布100期中阅读量排名前10位的建筑师,并对其中前5名建筑师进行延伸采访。同时,有方还将整合发布一系列专题回顾文章。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有方所有,图片部分由建筑师本人提供,部分来自网络。转载请通过邮件或电话与有方媒体中心取得授权。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中国建筑行业
思想
深度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