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2017“深双”建筑评论工作坊最佳学员名单出炉

2017“深双”建筑评论工作坊最佳学员名单出炉
李菁琳 | 2018.01.09 16:33

0评论工作坊最佳学员01

 

2017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双学堂”评论工作坊评选结果出炉。

 

重庆大学建筑系在读研究生袁丹龙、东京大学建筑学工学硕士胡佳林、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读博士刘星等三人撰写的文章,从十篇文章中脱颖而出;被评为本届评论工作坊最佳学员的他们,将分别获得奖金5000元人民币。

 

至此,2017“深双”建筑评论工作坊圆满结束。十位学员的文章也将于本月起,陆续在有方网站、有方空间微信号、行走中的建筑学微信号等平台上发布。

 

 

工作坊回顾

让我们回顾本次建筑评论工作坊的全过程——

 

11月24日,2017 “深双学堂”评论工作坊正式启动,面向全球开放申请报名。

 

12月4日24点截止报名前,共收到来自中国(大陆及港台)、英国、德国、瑞士、美国等地的50份申请。

 

12月6日,经招募评委史建、朱涛讨论及多轮评选,综合对各报名者教育背景、职业经历、理论素养、写作能力等多方面评定,最终确定10位入选学员,涵盖了建筑师、学生、艺术从业者等多个职业。

 

12月15日,本届“深双”展览开幕。

 

12月16日至19日, 在连续4天的公开讲座及讨论中,工作坊邀请史建、王璜生、朱涛、唐克扬等4位著名学者、策展人、建筑评论家,以不同的角度切入,在双年展主展场南头古城进行公开授课,形式为公共讲座。每场讲座结束之后,10位学员在讲座现场与导师展开讨论。

 

12月18日,工作坊邀请到本届“深双”主策展人之一的刘晓都,在讲座现场解答学员们关于展览、城市村等话题提出的一系列疑问。

 

12月19日晚上,10位学员与史建、朱涛两位导师在有方空间就写作选题及思路拓展进行了讨论,活动直到凌晨才结束。

 

12月30日,10位学员提交了自己的成果文章,观察角度各异,对本届双年展进行了深入观察和评论。

 

1月6日,经评委史建、朱涛、赵磊三方讨论及多轮评选,评定出三位优秀学员。他们从独特角度和空间语境入手,提出鲜明观点,为双年展呈现出有趣亦有深度的“导览手册”。

三位最佳学员分别是:袁丹龙,胡佳林,刘星。以下为文章题目与导师对文章的评语。

 

 

最佳学员

0评论工作坊最佳学员02

0评论工作坊最佳学员03

 

导师评语

 

史建:就像文章标题所点明的,文章选取10个节点,分别以南头古城附近空间和展览相关作品对映,阐述城与展的深层关联,进而提出超越“二手现场”和重返“一手现场”的必要性。

 

文章立意新颖,文本叙述有张力,对城中村和参展作品的点评亦有独到之处,尤其是一些批评意见拿捏到位,我认为是本届工作坊最佳作品。

 

朱涛:本文从展品与展场的关系切入,为观展提供了文字简洁、图片精到、论述层次异常丰富的读解。

 

场景蒙太奇:作者很有技巧地剪切外围(桃园地铁站、春花天桥)、古城内与局部展场的场景,形成丰富的空间观感;

 

前景-背景穿插:在介绍单个城市现象或作品时,作者能及时、有效地放到历史脉络或城市大背景中考察,给人以语境纵深感;

 

提问:作者不流于消极描述。在论述后,作者时常提出开放性问题。有时问题很尖锐,但不显得武断,引人深思。

 

结尾:此处焦距拉开,以宏观视角看双年展的不同分场,本可以提供一个新的论述层次,但可惜这部分显得单薄、匆匆收场。

 

0评论工作坊最佳学员04

0评论工作坊最佳学员05

 

导师评语

 

史建:文章立意于观展的“双重感觉”,即观者身体与展览空间(城中村空间)的关系,建立一种新的观展视角。文笔流畅,有一定深度,点评作品(如“拖鞋的故事”“城中村自建房”“不规则开发”)和对城中村的观察独到。只是还缺少对参展作品的更为广泛的点评,评论也仅限于漫评。

 

朱涛:本文以“双重知觉”观双年展:视觉主导与强调全方位身体经验。作者在不同层面上,以精到的例子,令人信服地比较了两种展法和观法:就展览而言,作者例举不同的展品呈现(如轴测图专业制图和拖鞋等日常物品),说明参展艺术家观察、诠释城中村的两种不同“知觉”。作者还特别介绍了一些积极调动观者身体性的展览方式;针对双年展室外场地,生动描述了观者进入城中村,漫游的身体对城市空间的各种细腻体验(地形、路径、铺地、台阶、声响、光影等)。

 

问题:两种知觉之间的交织,以及当它们各自放在城中村中,与实体空间和生活场景之间的交织,所(可能)增生的多重“知觉”,是否也值得探讨呢?

 

0评论工作坊最佳学员06

0评论工作坊最佳学员07

 

导师评语

 

史建:文章从三次国外观展经验入手,穿插论及对本届“深双”的慢(时间)漫(空间)观感受,主观分析展览中个人感兴趣的展品。叙述清晰,联想丰富,对展览中众多展品有独到发现与描述。只是对展览整体(尤其是建筑部分)的评述过于简略,引述西方理论家论点也嫌过多。

 

朱涛:本文与胡佳林的文章有类似观点——视觉之外,身体对展览的全方位感知也很重要。但本文探讨的不是视觉与身体感知的差别,而是参展艺术家和参观者如何积极调动多重感官,细读城市空间和参展作品。在观察、展示城市时,机器会增强人的视觉经验;在观展时,恰当安排休憩设施、互动因素等,有助于调节观者的观感节奏和敏锐度,等等。

 

开头部分略长,有些喧宾夺主。结尾需要一个更整体、有力的总结。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有方空间所有,欢迎转发,禁止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深圳
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
评论工作坊
资讯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