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为什么要研究亚洲建筑?| 40个学霸的湄南河流域考察昨日出发

为什么要研究亚洲建筑?| 40个学霸的湄南河流域考察昨日出发
林楚杰 | 2017.07.25 10:00

湄南河研学营开营 01

 

7月23日下午3点,(东南大学+有方)泰国湄南河流域历史城镇与建筑研学营在深圳有方空间举行。开营仪式上,从今年的211位申请者中脱颖而出、最终入选研学营的来自全国21所高校的40名同学齐集一堂;研学营学术顾问、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与理论委员会主任、城镇与建筑遗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董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张彤,以及全程领队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江泓、沈旸也共同出席了开营仪式。

 

在开营仪式上,张彤从考察主题、旅行之于建筑人,以及此次研学营的意义三个方面,对学生们提出在这次考察中“把自己找出来”的期望;随后,董卫以“多元文化格局中的亚洲历史城市及其重组”为题,从为什么研究亚洲城市、亚洲城市的历史结构出发,以大视野的方式展现亚洲城市的发展,阐述了研究东南亚城市及历史城镇的重要性,并表示,如何从此次研学营中汲取养分,折射反观国内的城市规划,是此次考察需要寻找的其中一个重点。

 

 

出发前的年轻声音

下午2点,在开营仪式前,40位同学分成了6个小组进行出发前的初次讨论。有方君借此机会,就相关问题对他们进行了简短的采访。

 

湄南河研学营开营 02

 

东南亚的建筑史,在主流研究及大学的外建史课程中一直处于边缘化位置。因此,在出发前的准备工作,成为了入营的学生们绕不过的一个话题。不过,有学生表示,也正是因为“边缘化”而产生的距离和陌生感,反而能让人不会“先入为主”,能够以更清晰和辩证的思路去感受、去解读,并在出发前以不同的途径收集资料、备好功课——从泰国王朝的更替、历史古城的迁移,以及佛教建筑在泰国的发展有了轮廓式的初步理解等,成为了入营的学生们在过去这段时间里的“日常”。

 

湄南河研学营开营 03

 

在这次湄南河流域的研学考察中,有相当一部分比例是考察历史古城。如何从历史出发,理解文化对建筑变迁产生的影响,成为不少学生关注的重点。随着时代的演变,古城与新城之间是什么样的一种关系?甚至被新城包围的古城,在当下将以什么样的形态出现?在大多数人的概念里,相比于欧美城市,东南亚的城市在规划上显得有些“乱”而无秩序,这样的表面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逻辑?而它们将如何作为镜像,为国内的古城保护和城市规划带来启示?显然,学生们提出的这些问题,值得他们去实地探讨、验证。

 

湄南河研学营开营 04

湄南河研学营开营 05

 

作为佛教的重要国度,寺庙建筑在泰国的文化与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相比于国内,寺庙在泰国是一个更加多元的公共空间,它与政治、文化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次近距离的接触,得以反观自身,以另一种角度切入,更好地去理解国内的寺庙(古代)建筑。相比于单纯地解读建筑,有同学表示,看建筑并不止步于看建筑,而是希望以此为窗口,窥探这个邻国在社会、宗教、地理上的表现。

 

是否因为时间仅有六天,有过担心会流于形式而成为浅层的“打卡”旅行?之前曾经去过泰国的学生表示完全没有过这方面的担忧。对于先前去过的泰国旅行主要是体验当地的生活文化,这次的考察与它完全“零重复”;紧凑饱满而富有节奏的行程安排,使得自己对在深度和广度上呈现铺承的这趟考察,满是信心和期待。

 

湄南河研学营开营 06

 

 

在旅行中找到自己

面对着这40张鲜活的面孔,张彤表示,建筑是极具包容度的学科,而旅行是学习建筑的最佳方式。建筑人的学习过程,实则是寻找自我的一个过程。相比于“修行”般的独自旅行,40位不同背景、专业以及文化的学生们聚集在一起,这般集结了交流碰撞的阵容,使得不同的个体可以从交流中获得更多灵感与启示,更好地发现自己。

 

湄南河研学营开营 07

 

少用相机,多用笔和纸,利用触觉、听觉、视觉、嗅觉等丰富的感官体验,去收集感受和记录,是这次考察中的一门必修课。在张彤看来,最鲜活的素材,永远是最重要的。在研学营结束之时,希望同学们提交的速写本是有“厚度”的,纸张如此,思想更是如此。

 

为何选择泰国湄南河流域作为此次的考察地?张彤表示,处于东亚文化“中心”的我们,不应忽视“边界”之地;中国的文化边界,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变化。边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核心”,更好地认识自我。这次的泰国湄南河流域,也是这样的一个“边界”。它的文化,杂糅而暧昧,并且不断变迁而极其丰富;前往实地去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为什么要研究亚洲城市?

为什么要研究亚洲城市?董卫表示,亚洲的崛起关乎世界的未来。据研究表明,到2050年,全球53%的城市人口将生活在亚洲城市,使得关于它的研究迫切而必要。

 

湄南河研学营开营 08

 

4000万平方公里,40多个国家,1000多个民族,这些大数据构成的亚洲,与欧美等大陆有着显著的差异;特别是在地理方面,亚洲文明呈现出显著的“大河流域”和“大河文明”特点。在董卫看来,“大河文明”之间密切的文化交流史的伟大意义,在于其打破了自然地理对人类发展的阻隔,第一次建构起一种新的“东方文明”体系。

 

一方面,古代文明体系中的亚洲城市,是多元、持续、互动而融合的。在历史上,东南亚沿海城市带一直位于各个文化圈的边缘地带,但从亚洲的角度看,这个地区恰恰是古代多个海洋民族交流融合的中心,更是未来共同开发南海的国际性历史城市圈。对于参加此次研学营的学生,董卫提醒要有大的“文明观”,需要认识到文化、地理、气候以及生活方式等,共同催生了城市。东南亚的城市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它们是如何生成的?又是如何发展的?这些疑问,都值得学生们在这次旅途中反复追问。

 

另一方面,作为多元文化结合部的东南亚,称得上是“春秋战国”。正是这样的历史背景,造就了丰富的历史城市群。观察古今的东南亚城市,不难发现它们长期受到中国以及印度的影响。董卫表示,在这次的考察中,纵贯泰国南北,其古代建筑基本上都由红砖建造,由此可见印度建筑对其的影响可见一斑;早在3000多年前的古印度,就已经有红砖建造的做法出现。

 

此外,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表达方式。东南区地区的语言种类非常丰富,地处汉藏语系图的泰国,董卫表示,它的语言同样不应被忽视。

 

在董卫看来,文化的传播,就像是石头丢到了水里,中心平静下来了,但周边的涟漪还在动,这也是为什么学生们需要迈开双脚,前往实地去研究的另一个原因。

 

湄南河研学营开营 09

湄南河研学营开营 10

湄南河研学营开营 11
研学营全体合影

7月24日,40位同学将踏上泰国的行程,开始为期6天的工作营,于旅途中寻找每个人关于建筑、关于城市的答案。届时有方将会每天发回报道,呈现最鲜活的现场。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有方所有,如需转载请与有方新媒体中心联系。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关键词:
东南亚建筑
东南大学
湄南河流域
湄南河流域研学营
资讯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